第13章·得 失第13章(1 / 1)

包容 袁丽萍编著 2188 字 2个月前

得 失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总的来说无非是“得失”二字。得也不一定是好事;失也不见得是坏事。

1??得勿喜,失勿悲

贫穷时渴望财富,寂寞时渴望爱情;年老时渴望青春,死亡前留恋生命;痛苦伴随着欢乐,健康与疾病同行;如有朝阳的升起,就有旭日的落下;若有天上的月圆,就有人间的月半;若生就男儿身,就失去女儿态;若得到了成熟,就失去了天真;拥有了喧嚣的城镇,就失去了寂静的山村……失去意味得到,在得到中也意味着失去。

有一个人,偶然在地上捡到一张千元大钞,他得到这笔意外之财以后,总是低着头走路,希望还能有这样的运气。

久而久之,低头走路成了他的一种生活习惯。若干年后,据他自己统计,总共拾到纽扣近四万颗,针四万多根,钱则仅有几百块,可是他却成了一个严重驼背的人,而且在过去的几年中,他没有好好地去欣赏落日的绮丽、幼童的欢颜、大地的鸟语花香。

得是乐,失是苦;但是有时得并非真乐,失亦非真苦。时机若已改变,得会转变为苦,失会转变为乐,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快乐不快乐由心而生,来自于得失之间。权衡好得失你就会找到快乐。

从前有一位富翁,名字叫愚翁。愚翁虽然非常有钱,却常常自怜,他可怜自己空有钱财,却从来没有体会过真正的快乐。

愚翁常常想:“我有很多钱,可以买到许多东西,为什么买不到快乐呢?如果有一天我突然死了,留下一大堆钱又有什么用呢?不如把所有的钱拿来买快乐,如果能买到一次全然的快乐,我死也无憾了。”

于是,愚翁变卖了大部分家产,换成一小袋钻石,放在一个特制的锦囊中。他想:“如果有人能给我一次纯粹的快乐,即使是一刹那,我也要把钻石送给他。”

愚翁开始旅行,到处询问:“哪里可以买到快乐的秘方呢,什么才是纯粹的快乐呢?”

他的询问总是得不到满意的答案,因为人们的答案总是庸俗而相似的:

你如果有很多的金钱,就会快乐。

你如果有很大的权势,就会快乐。

你如果拥有的越多,就会快乐。

因为愚翁早就有了这些东西,却没有快乐,这使他更加疑惑:“难道这个世界没有纯粹的快乐吗?”

有一天,愚翁听说在偏远的山村里有一位智者,无所不知,无所不通。

他就跑进村去找那位智者,智者正坐在一棵大树下闭目养神。

愚翁问智者:“智者!人们都说你是无所不知的,请问在哪里可以买到快乐的秘方呢?”

“你为什么要买快乐的秘方呢?”智者问道。

愚翁说:“因为我很有钱,可是很不快乐,我从未经历过纯粹的快乐,如果有人能让我体验一次,即使只是一刹那,我也愿意把全部的财产都送给他。”

智者说:“我这里就有全然快乐的秘方,但是价格很昂贵,你准备了多少钱,可以让我看看吗?”

愚翁把怀里装满钻石的锦囊拿给智者,没有想到智者连看也不看,一把抓住锦囊,跳起来,就跑掉了。

愚翁大吃一惊,过了好一会儿才回过神来,大叫:“抢劫了!救命呀!”可是在偏僻的山村根本没人听见,他只好死命地追赶智者。

他跑了很远的路,跑得满头大汗、全身发热,也没有发现智者的踪影,他绝望地跪倒在山崖边的大树下痛哭。没有想到费尽千辛万苦,花了几年的时间,不但没有买到快乐的秘方,大部分的钱财又被抢走了。

愚翁哭到声嘶力竭,当他站起来的时候,突然发现被抢走的锦囊就挂在大树的枝丫上。他取下锦囊,发现钻石都还在。一瞬间,一股难以言喻的、纯粹的快乐充满他的全身。

正当他陶醉在全然的快乐中时,躲在大树后面的智者走了出来,问他:“你刚刚说,如果有人能让你体验一次全然的快乐,即使只是一刹那,你愿意送给他所有的财产,是真的吗?”

愚翁说:“是真的!”

“刚刚你从树上拿回锦囊时,是不是体验到了全然的快乐呢?”智者又问。

“是呀!我刚刚体验了全然的快乐。”

智者说:“好了,现在你可以给我你所有的财产了。”

智者一边说一边从愚翁手中取过锦囊,扬长而去。

在失去中得到磨炼,在痛苦中得到成长。在人生当中,不要患得患失,这样你会得到许多的快乐。

2??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人间三苦三乐,是我们常有的体验。

人间有三苦。一苦是,你得不到,所以你痛苦;二苦是,你付出了许多代价,得到了,却不过如此,所以你觉得痛苦;三苦是,你轻易放弃,后来却发现,原来它在你生命中是那么的重要,所以你觉得痛苦。

还好,人间有三乐,一乐是,你得到了,所以你快乐;二乐是,你付出了许多代价,最终得到了,但它是值得的,所以你快乐;三乐是,你很快地放弃没有必要的负担,所以你快乐。

人间三苦三乐,是我们常有的体验。许多人曾为得到的而快乐,也曾为失去的而难过。不少人曾付出许多的时间和精力追求功名利禄,最终是得到了,后来发现不过是如此。有人为了理想而付出了许多心力,但始终无怨无悔,因为它是值得的,另一些人,不重视曾拥有的亲情、友情、时间、机会、健康,等到无法挽救时,才发现原来它在自己的生命中是如此的重要。而有人能很快地放弃没有必要的贪心、竞争、嫉妒、仇恨,因而活得更自由自在。

让我们看下面一则故事:

有一个“黄金与木板”的故事:一艘船在海中突然开始下沉,船上的人开始惊慌。一位商人急忙用20公斤黄金,向一位木匠买下他手中的两片木板。船沉下之后,商人因为抱着木板而浮在海面上,木匠因为紧抱着20公斤的黄金,开始往海底下沉,但是木匠不愿放弃这20公斤黄金,因此连同黄金沉入海底丧了命。

黄金很有价值,但是对浮在海中的人却是一个很大的负担;而两片木板,在船上并无多大的价值,但是因为它能使人浮在海上得救,却有很大的价值。商人懂得情况的转变,他立刻放弃只有拖累而无帮助的黄金,而木匠因为贪财,原本很明显的情况巨变,却也视而不见,用救命的木板换了致命的黄金,并且在海中依然执迷不悟,为了黄金最终赔上性命。

由此可见,得有时是乐,失有时是苦,但是有时得并非真乐,失亦非真苦。时机若已改变,得会转变为苦,失会转变为乐,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居里夫人的一次“幸运失去”就是最好的说明。

1883年,天真烂漫的玛丽亚(居里夫人)中学毕业后,因家境贫寒无钱去巴黎上大学,只好到一个乡绅家里去当家庭教师。她与乡绅的大儿子卡西密尔相爱,在他俩计划结婚时,却遭到卡西密尔父母的反对。这两位老人深知玛丽亚生性聪明,品德端正。但是,贫穷的女教师怎么能与自己家庭的钱财和身份相配称?父亲大发雷霆,母亲几乎晕了过去,卡西密尔屈从了父母的意志。

失恋的痛苦折磨着玛丽亚,她曾有过“向尘世告别”的念头。玛丽亚毕竟不是平凡的女人,她除了个人的爱恋,还爱科学和自己的亲人。于是,她放下情缘,刻苦自学,并帮助当地贫苦农民的孩子学习。几年后,她又与卡西密尔进行了最后一次谈话,卡西密尔还是那样优柔寡断,她终于砍断了这根爱恋的绳索,去巴黎求学。她沉醉在科验之中,最终获得了诺贝尔奖,成为了举世瞩目的科学家。

情场上失意正是职场上得意,不要为失去而哭泣。居里夫人如果没有这次失去,她的人生将会是另一种写法,世界上就会少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不要为失去而流泪,要知道失去还会有新的美好的东西等着你。

上帝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上帝若是关上了扇门,定会为你另开一扇窗!在情场上的失利,或许正是事业上另一个新巅峰的开始;在事业上收获或许在健康上失去。总之,不要计较这些得与失,要看得开,想得开,不为得失而烦恼,勿喜勿悲才能生活的更加快乐与幸福。

3??舍与得

“舍得”二字看似简单,实则充满哲理与智慧,我国古人对此也有很多论述,像“吃亏是福”、“小不忍则乱大谋”,“鱼与熊掌不能兼得”等都是在阐述“舍”与“得”关系。《老子》中有句叫:“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意思是说,想夺取它,必先给与它,这就是先“舍”然后再“得”,我国古人几千年前就总结出这个道理。《道德经》中这种哲理的论述很全面,不懂得这个道理者,往往会处处碰壁。

“舍得”既是一种生活的哲学,更是一种做人的大智慧。舍与得就如水与火、天与地、阴与阳一样,是对立统一的矛盾概念,相辅相成,存于天地、存于人生、存于心间,存于微妙的细节,囊括了万物运行的所有机理。万事万物均在舍得之间,达到和谐,达到统一。要得便须舍,有舍才有得。

当然,我们并不否认,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欲望,对金钱、对名利、对情感。这没什么不好,欲望本来就是人的本性,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一种动力。但是,欲望又是一头难以驾驭的猛兽,它常常使我们对人生的舍与得难以把握,不是不及,便是过之,于是便产生了太多的悲剧;因此,我们只有真正把握了舍与得的尺度,才有可能获取开启人生成功之门的钥匙。要知道,百年的人生,只不过就是一舍一得的重复。

有个商人到一个小镇上卖鱼缸,虽然鱼缸的做工精细,造型也很独特,但还是无人问津。面对惨淡的经营状况,商人想到了一个办法。他在花鸟市场找到了一个卖金鱼的老头,以很低的价格向他订了500条小金鱼。老头很高兴,因为他在小镇卖金鱼多年,生意也一直很惨淡。商人带着老人来到了镇中心的一条水渠旁,让他把这五百条金鱼放进去。卖鱼的老人很迷惑,商人说:“你尽管放吧,我不会少你一分钱的。”刚过半天,一条消息就传遍了小镇:小渠里,不可思议地有了一条条漂亮、活泼的小金鱼。镇上的人们争先恐后涌到渠边,许多人跳到渠里,小心翼翼地寻找和捕捉小金鱼。捕到鱼后就兴冲冲地去找着买鱼缸,而商人就把自己的摊位设在了河边。不管是捕到鱼的还是捕不到鱼的人都去抢购鱼缸,大家都兴奋地想:既然渠里有了金鱼,虽然自己今天没有捕到,但总有一天会捕到的,那么买鱼缸早晚能派上用场。

这个商人的生意一下了就火了,尽管他把售价抬了又抬,但他的几千个鱼缸还是很快就被人抢买一空。欣喜若狂的商人想,如果不是自己灵机一动在水渠里放进去区区500条小金鱼,自己的玻璃鱼缸不知要卖到何年何月呢?这就是舍得的智慧。有舍才会有得,只要不吝于付出,在付出的同时,我们便能腾出新的空间,容纳新的机会。

人生之中,有时我们拥有的内容太多太乱,我们的心思太复杂,负荷太沉重,烦恼太无绪,**我们的事物太多,大大地妨碍我们,无形而深刻地损害我们。不懂得放弃的人,在生活中总将两眼盯在眼前的标杆上,一生就像腊月的浓雾,模糊不辨方向,就只管一路向前走,不思考,不回头,越走路越窄,最后不知不觉钻进了牛角尖,然后便一味地自怨自哀,自暴自弃。如果我们永远凭着过去生活的惯性,日常世故的经验,固守已经获得的功名利禄,想要获取所有的权钱职位,什么风头利益都要去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都让我们眼花缭乱,什么朋友熟人都不愿得罪;我们会疲于应付,把很多时间和精力都花在无谓的纷争上。所以只有我们做到智慧的舍,才能得到有价值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