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 美
世界都是由于和而美,也是因美而和。那美丽的鲜花,因为有了绿叶的依偎,才显得清纯和鲜润;那蓝蓝的天空,因为有了白云的衬托,才显得静穆和安详;那宽广的大地,因为有了万物的拥吻,才显得和平和馨香……
1??以和为贵
“和”是中国审美文化的精神,是儒家价值观的终极目标。儒家文化,崇尚“和”、重视“和”、提倡“和”,追求“和”。视“和”为宇宙万物本然的状态,把“和”作为最大的价值,把“和”作为最高的目标,把“和”作为最高的道德境界。夫妻和睦、家庭和谐、天人合一、邻里顺和、和气生财、和而不同等等。总之,“和”是宇宙万物的大道,“和”是社会人生的大义,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最高境界。
孔子在人际交往中崇尚“和”字。孔子的学生子有将老师的这一思想概括为“和为贵”。孔子也把“和”看成处理国家关系、种族关系及人际关系的一个准则,他十分重视社会的整体和谐。“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子路》)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礼记》中的“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一言以蔽之,道出了和的极致。
孟子提出“人和”,他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尔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力。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孟子·公孙丑》)这里所谓人和是指人民的团结,人民的团结是胜利的决定性条件。孟子将“人和”的地位置于“天时”、“地利”之上,成为宇宙“三才”(即天、时、人)中最为宝贵的东西。荀子则以人能“合群”为本,引发出“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的道理。他说:“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就是因为“人能群,彼不能群也”(《荀子·王制》)。
这种以和为贵的思想,历来是中国传统价值观教育的核心,蕴含着宇宙一体的丰富哲学内涵。几千年来,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的大力倡导下,于潜移默化之中,孕育了人们热爱和平、团结豁达、宽容博大的胸怀。这是今天仍然必须承认的道理。因为我们没有将“和”的力量发扬光大,内耗比较多。
有一个故事:
一天,天鹅、狗、鱼,一起要把一个食物拖动到一个安全的地方,解决各自的饥饿问题。于是他们三个拼命用力拉,可是,无论他们怎么努力,食物还是在原来的地方不动。
食物也并不是很重,为什么三个人一起努力仍然无法将其挪动呢?三个人一探讨原因,才发现原来在拖动的过程中,天鹅拼命向云里冲,狗是向后倒拖,鱼直向水里拉动。
从这个小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和”对于一个人,一个团队乃至当今社会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在中国古代,无论是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无论是老庄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还是墨家的兼爱为本,所有关系的最终归宿就是“和”字,最高的境界也是一个“和”字。
在中国人传统观念里面,和谐是非常强调的一个层面。君子以和为贵,和气方能生财,家和万事兴。可以说,“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思想范畴,它的立足点在于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并直接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法与处世观念。
在中国古代的经典论述中,“和”的基本涵义是和谐,古人重视宇宙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更特别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是一种境界,是一种精神。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历经5000多年而心心相传,“和”已经深入到每一个中华人的血液里,“和”(和而不同)“合”(天人合一)成为中国思想文化中被普遍接受和认同的人文精神,它纵贯整个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全过程,积淀于各个时代的各家各派思想文化之中,因此,它体现着中国思想文化的首要价值和精髓,也是中国思想文化中最完善最富生命力的体现形式。
2??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是孔子贵和思想的理论支点,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和,不是指相同东西的简单相加或同一,而是指不同东西的和合与统一。就是说:国与国、种族与种族、人与人之间有什么分歧,应该和平协商,化解争论,和平相处,不要采用战争和仇杀的方法。但“和”又不是彼此混合在一起,而失去了国家、种族和个人的独立地位,使多元并存、五彩缤纷的不同文化、不同种族和肤色的人完全一致,这既是违反人类发展的规律,也是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和”是解决彼此之间分歧而达到人类一家,人类群居生活中彼此和平共处避免战争的一种思想方法;“不同”则是保持国家、种族、文化和个人的特性与独立的地位。
“君子和而不同”,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
由此可见,孔子所说的“和”,不是随波逐流,不是“一团和气”;相反,“和”是有原则的“和”,“和”有其鲜明的立场和严格的标准。
然而,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和而不同”这一两千年前的古老观念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活力,仍然可以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一项准则和一个目标。“和而不同”,是世界多元文化共同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所以说,“和而不同”是人类共同生存的基本条件和基本法则。
“和而不同”要求常怀包容精神,像拉丁文“宽容”一词“Tolerare”原义那样:容许别人有行动和判断的自由,对不同于自己或传统观点的见解的耐心、公正的容忍;或就是现代民主社会人们常说的一句口头禅:“我不赞成你的话,但是我要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和而不同”,是承认“不同”,尊重“不同”,在“不同”的基础上求中致和,体现了经由多种因素特别是对立因素的斗争或变革(首重良性竞争)寻求统一或调谐的精神。推而论之,“和而不同”作为一项原则性共识,莫非现代民主政治广泛包容多元文化(或“非群体文化”)的优化决策概念的必要前提;正确处理家庭成员、办公室同事关系以至集团、国家、民族纷争,追求全球化、世界主义,以及天下大同理想必遵的金科玉律。
2002年10月24日前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在美国布什总统图书馆发表演讲阐述了“和而不同”的思想。他指出两千多年前中国先秦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 2003年12月10日,前中国总理温家宝在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中,介绍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时说,“和而不同”是其中一个伟大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彼此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他认为,用“和而不同”的观点观察、处理问题,不仅有利善待友邦,也有利国际社会化解矛盾。
中国文化倾向于不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弄得那么紧张,不主张世界上的事都那么不可调和。“和而不同”是中国人面对这个世界的总原则,也是中国文化贡献给人类的大智慧。中国文化里面的“和而不同”的思想,就是要我们正确认识这个世界的生存状态,正确认识人类自己,以寻找危机的解决之道。
3.和平与仁义永远胜于战争
在中国历史上,总是充满着鲜血与厮杀,总是舞动着吴王金戈越王剑。我们似乎总是相信武力的作用,总是相信以恶止恶,以杀止杀,孟子的“不嗜杀者能一之”的思想显得那样软弱无力。但是,在中国历史上,也并不是没有以善止杀、以柔止杀的事例。
晋武帝司马炎称帝以后,有灭吴的打算。他任命羊祜为都督,治理荆州(今湖北省襄樊市)军事,统率大兵镇守,与东吴隔江相望。
羊祜到了南方后,没有急于加强军事措施,而是实行怀柔政策,开设学校,安抚远近地区,很快得到江汉一带百姓的拥护。他还对吴国人开诚布公,凡是来投降的人,想要离开荆州,决不阻拦,去哪儿都可以。吴国石城的守备距离襄阳七百多里,常常来侵扰,羊祜用计使吴国撤消了石城的守备,使两地能够和平共处。这样他就可以减少一半戍兵,分出来去开垦了八百余顷田地,大获收益。
羊祜刚到的时候,军队没有百日的存粮,经过他的屯兵开垦,居然积蓄了可供十年之用的储粮。后来,皇帝下命令撤销江北都督,设置南中郎将,把他们所属的在汉东和江夏的各军都归羊祜统领。
羊祜后来进一步占据险要地区,建造了五座城,收取大批肥沃的土地,夺得了吴国人的资产,石城以西,尽归晋国所有。从此,吴国来投降的人络绎不绝。
在这种情况下,他还是没有急于进攻东吴,羊枯更加提倡实施恩德信义,用怀柔政策来笼络刚刚归附的人。
羊祜每次和吴军交战,总是先约定好日期才开战,不搞突然袭击。有的将帅想提出诡谲奸诈的计策,羊祜就不断地给他们灌酒,使他们无法开口。有人抓到吴国的两个人做俘虏,羊枯又把他们遣送回家。后来吴国的将领夏详等人来投降,这两个人的父亲也率领他们的属下、同伴一起来。吴国的将领陈尚、潘景带兵进犯,羊祜追赶并杀死了他们,但又称赞、宣扬他们的气节,厚加殡殓。陈尚、潘景的子弟来迎丧,羊祜还举行隆重的礼节把他们送回家。吴国的将领邓香到夏口进犯、枪掠,羊祜悬赏活捉邓香,捉到后却又把他放回去。邓香因此非常感激,就率领他的部下前来投降。
羊祜严厉约束自己的军队,他的军队出行,经过吴国的地段,收割地里的稻谷作为粮食,都计算好收割稻谷的数量,用绢偿还。每次会集部队在江沔一带游猎时,一般总是在晋国境内,不许军队进入吴国境内。如果禽兽为吴国人所伤而后被晋兵所得,他就让人送还给吴国人。于是,吴国人都对他心悦诚服,尊称他为羊公,而不呼他的名字。
羊祜和吴国的将领陆抗相对垒。两军使者常有来往。陆抗十分称赞羊祜的德行和度量,认为即使乐毅、诸葛亮也不能与他相比。陆抗有次生病,羊枯了解了他的病情后,就派人给他送药去。陆抗高兴地服下,一点儿也没疑心。有人怕药里有毒,进行劝阻,陆抗批评说:“羊祜哪里是个会害人的人!
陆抗自然也清楚羊祜实行的是怀柔政策。因此,他常常告诫他的部下:“如果羊祜他们专施恩德,而我们专用暴力,我们就会不战而败啊!现在只要各保自己的疆界就可以了,不要去追求小利。”吴国的皇帝孙皓听说吴晋边境和好,便责问陆抗。陆抗回答说:“一个小镇、小乡,尚且不可以没有信义,何况泱泱大国!我如果不这么做,就只会使羊祜的名声更大,对他毫无损伤。”可以说,他们两人的才智是不相上下的。
羊祜在对吴国军民实行怀柔政策的同时,修缮盔甲,训练士兵,做了广泛的军事准备。他上书给晋武帝司马炎说,平定蜀地已经十三年了,现在吴国的孙皓暴虐无道,吴国的百姓困苦不堪,而我们晋军的力量比过去更加强大,应该抓住时机,平定东吴,统一天下,使天下安宁,人民和好。他对灭吴的战略战术也提出了许多精辟的意见。晋武帝非常赞同他的意见。后来羊祜卧病,回到洛阳。他又抱病向晋武帝当面陈述伐吴大计。此后,晋武帝还派中书令张华去询问他的筹划和策略。
羊祜病情越来越重,他便推举杜预接替自己。不久病逝,享年五十八岁。当时天气寒冷,晋武帝穿着丧服悲伤地哭泣,泪水流到鬓须上,都结了冰。荆州人在集市上听到羊祜病逝的消息,没有一个不号啕痛哭的,集市贸易因而停止,哭声连成一片。吴国守边的将领知道他已经去世,也都伤心地为他哭泣。
羊祜死后两年,吴国被平定。大家都为皇帝庆贺。晋武帝拿着酒杯流着眼泪说:“这哪里是我的功劳,都是羊祜的功劳啊!”
羊祜这个人,或者说由他而引发的文化现象,耐人寻味。1700余年,人们一直在纪念着他,把对他的崇敬之情,倾注在山与碑、诗与歌之中。羊祜这个名字,凝聚着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曾经与我们所崇尚的优秀传统文化产生过强烈的共鸣。
孟浩然在其名篇《与诸子登岘山》诗中吟道“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巾。”怆然而涕下的何止孟夫子一人。李白先后三次写过堕泪碑,在诗作中他发出这样的感慨:“且醉习家池,莫看堕泪碑。”“空思羊叔子,堕泪岘山头。”男儿有泪不轻弹,面对逝去的岁月和斑驳的残碑,如此众多的诗人抛泪岘首,可见,羊祜的事迹必撼人肺腑。
吴国并没有因羊祜的仁德与怀柔而免于被吞并的命运,晋国也没有因羊祜的仁德与怀柔而长盛不衰,战争似乎也没有因羊祜的仁德与怀柔而有所减少。然而,我们应该看到的是,羊祜的行为代表了人类的一种愿望与精神,这种愿望与精神就是人类应该和平与亲爱。
子墨子也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说得也是一种人类的亲爱,羊祜的行为与子墨子有同工异曲之妙,人类如果失去了亲爱这种基本的精神支柱,人类就只有苦难甚至于招致灭亡的危险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