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 爱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1??世界因爱而存在
仁爱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本质的规定。人与人之间的爱是人际和谐、包容的前提,也是社会、团体、组织和谐的前提。如果人类丧失了仁爱之心,人性发生了异化,人变得邪恶了,那整个社会将充满暴力、充满血雨腥风。就拿现在的恐怖分子的暴力行径就是一种仁爱之心的丧失。
在这个世界上,人与人的爱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标志。是进行文明自律的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仁爱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为了能够对社会、对组织进行和谐有效的管理,儒家、墨家、道教都提倡爱的思想,佛家也讲爱。儒家提倡“仁爱”,墨家提倡“兼爱”。儒、墨两家曾经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最有影响的两大学派,他们的仁爱思想对我国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仁爱、兼爱、慈爱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著名的历史学家蒙文通教授指出:“兼爱是东方地区的共同思想。人与人相爱,又是慎到、田骈‘公而无党,易而无私’的基础。庄周一派的思想,总是以不屑之意待人,轻视绝俗,而自视甚高,使人与人相轻。商、韩一派总是以权术对人,使人与人相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反对仁义。东方的儒墨谈仁义,主张人与人相爱。田、慎的‘还与众人同道’,必然要以兼爱为本。杨朱、墨翟都主张仁义,与老、庄、韩、商都不同。百家盛于战国,但后来却是黄老独盛,压倒百家,兼爱可能是其重要的因素。”
根据蒙文通的分析,在我国历史上有主张人与人相爱的和主张人与人相贼的两种文化倾向,但是,占主导地位的、影响深远的是“仁爱”的思想。根据《庄子·天下》篇的记载:“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为惠施历物十事之一,可见,名家也是讲仁爱的。“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是孔子思想的主线。在《论语》中仁出现了109次。《说文》解释:“仁,亲也,从人从二”。即“仁”是表示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范畴。人是社会化的生物,人不是孤立地生活,而是处于相互合作、相互交往、相互联系之中的,所以人的相互之间的社会关系是人际之间的最基本关系。有人说,人最需要的是人。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与交往简直是不可想像的。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早就看到了人际关系的极端重要性,把学术研究的重点放在对“人”的研究上,提出了“仁”这个概念,把人从天命神学中解放出来,为中华文化的人文精神奠定了基础。
民间有个说法,别看“仁”这个字只有四画,单立人一个二,叫二人成仁。就是说,仁爱,从来不是一个单立人状态下的自我状态。在孤独的、自我的、封闭的环境下,是谈不到仁爱的。仁爱一定是你旁边还有一个别人,俩人在一起时,才能看出是否仁爱。
在一个村子里,有一个盲人,这个盲人只要是夜里出门,他一定要打一盏灯笼。村里人夜里出来,唯一看见有灯笼的地方,就知道是这个盲人出来了。外地来的人看到这一点,就唏嘘感慨,说你们这儿瞎子的品德太好了,他自己是没有光明黑暗之分的,你看他深更半夜出来,总要操心别人能不能看见亮,为别人打一盏灯笼。就跟盲人说,你真了不起!瞎子淡淡地说了一句:因为我是瞎子,我不希望别人撞到我,我打灯笼也是为我自己。
我们大家想想,其实,这就是人行走于这个世界上的道理。打一盏灯客观上是给别人照亮路,主观上也给自己规避了很多风险。在这个布满苍茫的世界上,我们都是明眼人吗?我们都能洞悉一切事项,规避一切风险吗?有时,为了让别人方便,打着灯笼为别人照亮,别人可以躲开你,你自己的风险,也就没有了。
因此,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别人;自己希望怎样生活,就想到别人也会希望怎样生活;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自己希望在社会上能站得住,能通达,就也帮助别人站得住、通达。总之,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对待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简单地说就是推己及人,它和中国民间常说的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别人想一想等等,指的都是一个意思。
人是最复杂的动物,人与人交往也是一项复杂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付出情感,而在此时,仁爱就是一个很好的处事原则。
战国时,梁国与楚国交界,两国在边境上各设界亭,亭卒们也都在各自的地界里种了西瓜。梁亭的亭卒勤劳,锄草浇水,瓜秧长势极好,而楚亭的亭卒懒惰,对瓜事很少过问,瓜秧又瘦又弱,与对面瓜田的长势简直不能相比。楚人死要面子,在一个无月之夜,偷跑过去把梁亭的瓜秧全给扯断了。梁亭的人第二天发现后,气愤难平,报告县令宋就,说我们也过去把他们的瓜秧扯断好了。宋就听了以后,对梁亭的人说:“楚亭的人这样做当然是很卑鄙的,可是,我们明明不愿他们扯断我们的瓜秧,那么为什么再反过去扯断人家的瓜秧?别人不对,我们再跟着学,那就太狭隘了。你们听我的话,从今天起,每天晚上去给他们的瓜秧浇水,让他们的瓜秧长得好,而且,你们这样做,一定不可以让他们知道。”
梁亭的人听了宋就的话后觉得有道理,于是就照办了。楚亭的人发现自己的瓜秧长势一天好似一天,仔细观察,发现每天早上地都被人浇过了,而且是梁亭的人在黑夜里悄悄为他们浇的。楚国的边县县令听到亭卒们的报告后,感到非常惭愧又非常敬佩,于是把这事报告给了楚王。楚王听说后,也感于梁国人修睦边邻的诚心,特备重礼送梁王,既以示自责,也以示酬谢,结果这一对敌国成了友邻。
这个说法印证了一个道理,就是你对别人的包容,就会换来世界给你的一个回馈。当你怀着一颗恭敬仁爱之心,抱着一种包容的态度,去对待他人的时候,会赢得和美结果。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仁爱的思想已经渐渐离人们远去,试看,当今世界中,有很多国家拥有核武器,这些核武器又足以给地球、给人类带来多少次毁灭;再如,一些大国嘴上标榜人权主义,但却到处施行霸权,抵制其他国家的发展,更在背后蓄意制造国与国之间的矛盾。他们所缺少的正是儒家所提倡的“仁爱”之心。
仁者爱人,仁为“心之德,爱之理”。仁爱的感情,是对他人的一种喜欢、亲近、需要、关心和爱护。所以,我们希望儒家的“仁爱”思想在全世界亿万人民心中扎根,未来世界就会充满爱、充满和平。
2??爱能改变人生
爱就像明媚的阳光一样可以照彻寒冷的心房,爱就像炎炎夏日午后的一场骤雨,可以使万物顿时获得滋润,充满生气。
美国一位著名教师费里斯·赫布曾经谈起他教过的一个学生:学校里,每一个教过他的老师都摇着头说他是自甘堕落。我们知道他天性聪明,别的同学能学会的,至少他也能学会,但是他却拒绝努力,也不愿接受别人的帮助。对他鼓励也好,批评也好,他都无动于衷。
一天课后,我找他谈话,告诉他:“你的这次考试又是一塌糊涂,你不给我留一点余地。看来,只能给你打不及格了。你有什么要说的吗?”“没什么可说的。”他往椅子上一靠,脸上露出嘲笑的表情,无所谓地说。
他这么一说,我失望之极,只好挥挥手,让他走。他转身迈着轻松的步伐,潇潇洒洒地走出了办公室。“天哪!这孩子怎么能这样?他难道就这样自暴自弃吗?谁还能帮这个孩子一把?”我不自觉地大声说了出来。我两手抱着头,呆坐在办公桌前,连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竟泪水涟涟。
不知过了多久,我觉得一只手放到了肩膀上。抬头一看,他回来了。“老师,我不知道还有人对我这么关心。”他说,脸上的嘲笑消失了,“如果我再试着努力一下,您能帮助我吗?”“那你可一定要真正努力才行。”我回答说,“我们俩都要加油。”“那好吧,能从现在就开始吗?”从那以后,他真的开始努力,各科作业都完成得很好,最后,他甚至成了班上最好的学生之一。
当人的灵魂被爱浇灌之后,它所散发出来的,只会是人性的芬芳。
现今激烈的社会竞争,使得有些人的心仿佛是久旱不雨的荒凉沙漠,一件小事都可以让满天飞尘。这时,能够恢复他们内心原有滋润且能带来生气的骤雨,就是他人的关怀和相互谦让的心。微不足道的事也好,不受瞩目的事也罢,若是人人都能发自内心地做对他人及社会有益的事,不但自己幸福,别人也会幸福。这就像一场午后的骤雨,每个人的心中都能感受到喜逢甘霖的幸福。爱的本身就是一串震颤的弦音,一种花香的弥散——持久、热烈而又延己及人,从一双手到另一双手,从一个人到另一个人。
爱可以被分享,当爱被分享的时候,爱会变得更伟大。一个人只有学会了分享,才能感受到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我们尽管可以大量给予他人同情、鼓励、扶助,而这些东西,在我们自身是不会因“给予”而有所减少的。相反,我们给人越多,自己所拥有的也就越多。
很久以前,生命中所有的态度,都住在一个美丽的岛上。这些具备个性的态度,包括希望、憎恨、怜悯、妒忌、愤怒、自负、爱等等,他们在岛上一同生活,建造自己的天堂。有一天,他们发现身处的小岛正在沉入大海。“各位,小岛正不断下沉,”野心向其他态度宣布,“我和创造商量过了,我们要修船去找新的居所。在那里我会将土地卖给你,然后在组织的带领下重建家用。我们必须离开此地。”最先离开的是冲动和轻率,跟着是悲观,然后是消极。侵略和固执则为应如何做而大吵大闹。挫折和冷漠不久亦走了,他们觉得命该如此,对其他同伴争论应走应留感到厌倦。被动不想卷入如何挽救这个岛的争论,亦跟着走了。态度们一个跟一个地随着船离开了岛,最后只有爱留了下来。爱对小岛的爱很坚定,他决定留守至最后一刻。当其他同伴纷纷离开时,爱则在岛上回忆着在这里的快乐日子。小岛快要消失了,没有一个态度尝试挽救它,爱只有依依不舍地离开。他没有准备船只,只有向其他经过的船呼救。最先经过的是财富,他的船精雕细琢,是所有船中最大最快亦能航行得最远的。爱向财富喊道:“财富,你能帮我离开这里吗?”财富说:“爱呀,我不能载你,因为我的船载了很多金银珠宝,载不动你。”
跟着来的是自负。“自负,请你救我!”爱企盼着。“我也很想救你,”自负说:“但你全身湿透,会弄脏我的船的。”跟着他亦消失在大海中。然后爱看到希望,“希望,请教救我!”希望说:“我希望你明白,我现在只希望这只船可以撑到对岸,对不起。”
小岛一寸一寸地下沉了。爱爬到岛上最高的山尖,等待其他船经过,但山尖现在只剩下一个小丘了。爱看到悲伤驶近自己,便对他恳求:“悲伤呀,让我上你这条船吧!”悲伤对他说:“噢,我太悲伤了,想自己一个人静静地过。”跟着来的是高兴,但他因为能够离开此地而太高兴了,根本听不到爱的呼救。恐惧驶近了,但他担心若被其他态度见到自己接载了爱,会被他们指指点点,最后亦没有伸出援手。爱向妥协求救,但妥协告诉爱要接受现况,与小岛一同沉入海底。爱向愤怒求救,但愤怒认为爱落到这样的田地是咎由自取,对其愚笨感到愤怒。一艘一艘的船驶近又驶远,爱却仍然未能离开,他的心亦跟着岛屿往下沉……
水已经浸到爱的胸膛了。突然有一个声音说:“爱,上来吧,我载你走。”爱大喜过望,立即跳进这艘肯救他的船。这艘船看起来十分老旧,饱经风雨的洗礼,但船身仍然坚固结实。爱因为太高兴,竟忘了问救他的老者是谁。爱向博学问道:“是谁救了我?”博学说:“是时间救你的。”
“时间?”爱问:“时间为何救我?”
博学说:“爱,你是所有态度中最伟大的,其他态度都不及你。你能忍受一切,你能承担一切,只要给你时间,你能治愈一切创伤。你知道的,只有时间能了解什么是伟大的爱。”没有爱的财富,令人变得贪婪;没有爱的自负,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肤浅;没有爱的悲伤,令人变得以自我为中心;没有爱的快乐,令人失去怜悯;没有爱的恐惧,令人失去勇气和埋没良心;没有爱的妥协,令人对未来失去期望和信心;没有爱的愤怒,令人失去宽恕之心,而没有宽恕之心,无人能获得心灵的治愈。
你对身边之人的爱愈能经受时间的考验,他们便会愈喜欢你。记着,直至物换星移,也许你才会真正明白爱为何物。人与人相处时,总不免会有其他态度,例如愤怒、妥协、自负、悲伤等,但记着要以爱对待所有的人。只要时间容许,爱能真正改变生命。
3??索取与给予
活着要对别人有用处,你才能拥有快乐。
有这样一则故事:
有一个守墓人,每星期都收到一个不相识的妇人的来信,信里附着钞票,要他每周给她儿子的墓地放一束鲜花。
后来有一天,他们见面了。那天,一辆小车开来停在公墓大门口,司机匆匆来到守墓人的小屋,说:“夫人在门口车上,她病得走不动,请你去一下。”
一位上了年纪的妇人坐在车上,表情有几分高贵,但眼神哀伤,毫无光彩。她怀抱着一大束鲜花。
“我就是亚当夫人。”她说,“这几年我每个礼拜给你寄钱……”
“买花。”守墓人答道。
“对,给我儿子。”
“我一次也没忘了放花,夫人。”
“今天我亲自来,”亚当夫人温存地说,“因为医生说我活不了几个礼拜。死了倒好,活着也没意思了。我只是想再看一眼我儿子,亲手来放一些花。”
守墓人眨巴着眼睛,苦笑了一下,决定再讲几句:“我说,夫人,这几年您常寄钱来买花,我总觉得可惜。”
“可惜?”
“鲜花搁在那儿,几天就干了。没人闻,没人看,太可惜了!”
“你真的这么想的?”“是的,夫人,你别见怪。我是想起来自己常去医院孤儿院,那儿的人可爱花了。他们爱看花,爱闻花。那儿都是活人,可这儿墓里哪个活着。”
老夫人没有作声。她只是小坐一会儿,默默地祷告了一阵,没留话便走了。守墓人后悔自己一番话太率直、太欠考虑,这会使她受不了。
可是几个月后,这位老妇人又忽然来访,把守墓人惊得目瞪口呆:她这回是自己开车来的。
“我把花都给那儿的人们了。”她友好地向守墓人微笑着,“你说得对,他们看到花可高兴了,这真叫我快活!我的病好转了,医生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可是我自己明白,我觉得活着还有些用处。”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活得有时并不快乐,追究原因,就是我们忘记了这样一个道理:活着要对别人有些用处才能快活。不错,有时我们不快乐并不是我们失去的多,而往往是奉献的少。
微不足道的事也好,不受瞩目的事也罢,若是人人都能发自内心地做对他人有益的事,不但自己幸福,别人也会幸福。这就像一场午后的骤雨,每个人的心中都能感受到喜逢甘霖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