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糊 涂第6章(1 / 1)

包容 袁丽萍编著 2095 字 2个月前

糊 涂

清醒的人看得太真切,一较真,生活中便烦恼遍地;而糊涂的人,计较得少,虽然活得简单粗糙,却过得轻松而又开心。

1??糊里糊涂

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增多,你会越来越发现,这个社会不能让人理解之处竟然也有这么多:很多事不知道比知道的好,不灵通比灵通的要好,不精明的比精明的要好。于是,便学会了浊眼看世界,难得糊涂。许多事情,该糊涂时就别让自己太清醒,不糊涂也要让自己装装糊涂。因为,太清醒了,就很难保持一颗如水的静心,可能所有的快乐和幸福也就跟着烟消云散了。

在美国,有两家同样大小的公司,它们的总裁一个叫罗伯特,一个叫史蒂夫。罗伯特是一位精于算计的人,凡事都比别人看得长远。因为他早就预测到了2008年美国的金融危机,所以他决定将公司解散,还能给自己和员工们留一些生活费,不然到时肯定会负债累累。因为他分析到,在2008年,美国有30%的公司要倒闭,像他现在这样的小公司,肯定在那之中。

史蒂夫不但不是一个善于算计的人,甚至还给人一种愚笨的感觉。他憨憨地认为,未来永远是无法预测的,就算你将世界上最完美的计划放在他的面前,他也不会相信,因为未来还没有真正到来。他觉得自己的公司只要能够生存一天,他就一定要让它支撑下去。结果,他的公司竟然奇迹般地度过了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最终,会算计的人将公司解散了,而不会算计的人,却将公司比以前办得更红火了。

由此可见,浊眼看世界,难得糊涂未尝不是好事。自清朝文坛奇人郑板桥写下“难得糊涂”这一千古不朽的慧语之后,“难得糊涂”便成了许多人的人生箴言、座右铭和行动指南。

历史发展到今天,呈现出纷繁复杂、变幻万千的万花筒般的景象,在这光怪陆离的大千世界里,很多人处在事业未竟的悲哀、爱情失败的痛苦、人际关系复杂的苦恼与管理头绪的混乱之中。世界虽未走到尽头,但失望、沮丧的情绪却笼罩在这个纷乱的世界中,于是乎,“难得糊涂”的书法作品四海泛滥,糊涂的学问五州尊奉。然而对于糊涂学这一古老命题的阐释,正可谓“百家争鸣、各有千秋。”

其实,糊涂学并非神秘而又高深莫测的学问。可以说,它是人生当中随处可见的学问,回望我们祖先所创造的灿烂的传统文化,他们早已为我们解决了这个困惑,并提供了各有侧重而又相互贯通的答案。

儒家说:“限我”是糊涂。

道家说:“无我”是糊涂。

佛家说:“忘我”是糊涂。

兵家说:“胜我”是糊涂。

每个人对于糊涂,都有不同的理解,所以每个人也会悟到不同的真谛。糊涂是一种淡定的心态,一种做人的智慧。世上许多事,没有必要搞得那么清楚,得过且过,偶尔糊涂一次又有什么大碍呢?

世事风云变幻莫测,该聪明时得聪明,该糊涂时得糊涂。该聪明时犯糊涂,就会失去机遇;该糊涂时却聪明,就会引火烧身。做人者,聪明不如糊涂,守拙若愚,看似很木讷,实则胜过所有的聪明之举。

然而让精明的人糊涂,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除非他经历了很多人和事,受过很多的挫折和磨难,否则他是不会糊涂的。郑板桥不是已经说过了吗?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也只有进到这一境界,才能明白人生是怎么一回事。

2??大智若愚

如果一个人不懂得“藏巧”,不知道将自己的聪明隐藏起来,一定会遭到别人的嫉恨和非议,遭受那些嫉贤妒能之辈的暗算。历史与现实中那些深得不露锋芒之道者,每每以喜怒不形于色、寡言少语、平和恬淡的神态和决不哗众取宠的态度来投入生活,做到为人周到、处事练达。

明朝吕坤在《呻吟语》中说:精明也要十分,只须藏在浑厚里作用。古今得祸,精明十居其九,未有浑厚而得祸者。今之人惟恐不精明,乃所以为愚也。意思是精明的人要十分精明才算是精明到家,其实只要把它隐含在浑厚中应用就可行。古往今来许多人遭受灾祸,精明人十个里便占了九个,还没有听说因为淳朴厚道而遭遇灾祸的。

做人不可显得太聪明,不能“太露锋芒”。当然不要显得聪明,不露锋芒,不是要人销蚀自己的才智,改变自己的操行,而是指人应该隐藏锋芒,不要恃才恃财恃权而咄咄逼人,从而使个人更容易被注重秩序与习俗的社会所接受,以免受到背后暗箭的伤害,以免引致那些无谓的烦恼与挫折。事实上,这是一项强化自己的学识、才能和修养的过程,对于培养自己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的能力与技巧是有好处的,也是放弃个人虚荣心而踏实走上人生旅程的表现。

在中国,“难得糊涂”历来被推祟为高明的处世之道。其实“糊涂”是一种表面现象,一种伪装,使别人无法“看破”的伪装,才显现出为人处世的高明之处。而正是这些“伪装”让别人忽略了你的力量,便不会与你为敌,你就会少了些麻烦,要知道这类麻烦往往会毁掉一个人的。那些最聪明的人,真正有本事的人,虽然有才华学识,但从不自作聪明,虽然能言善辩,但好像不会讲话一样。这种人懂得藏巧,自会让人看不破。“外乱内整,内精外钝”是兵法的韬略,又是人生的大谋略。收敛自己的智慧,一副浑浑噩噩的样子,让人“看不破”,这正是聪明的表现。

装糊涂,让人觉得你无能,让人忽略你的存在,在必要时不动声色,先发制人,让人失败了还不知是怎么回事,这是兵家的计谋,也是处世的方略。但是,要让人“看不破”,说起来容易,要付诸实践却并非易事,因为再狡猾的狐狸也有露出尾巴的时候,因此,如何收好自己的“尾巴”就显得尤为重要。所谓“处事不惊,必凌于事情之上;达观权变,当安守于糊涂之中。”一时让人看不破需要藏巧于拙,让人永远看不破,就应该时刻检点自己的破绽。

让人捉摸不透的关键在于“藏巧”,将自己的智慧藏起来,大智若愚,才能让人放弃对你的戒备心理。老子告诫世人:“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这句话的大意是,一个人不自我表现反而显得与众不同,一个不自以为是的人会超出众人,一个不自夸的人会赢得成功;一个不自负的人会不断进步。老子还告诫世人:“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足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夸者无长。”而如果一个人不懂得“藏巧”,不知道将自己的聪明隐藏起来,一定会遭到别人的嫉恨和非议,遭受那些嫉贤妒能之辈的暗算。当然,让人看不破不是让你故弄玄虚、装神弄鬼,矫揉造作的动作反倒会招惹是非,一旦被人看破你是在做戏,就会让人徒然生出厌恶,此时再做什么弥补,都会让人觉得你是一个虚伪的人。

历史与现实中那些深得不露锋芒之道者,每每以喜怒不形于色、寡言少语、平和恬淡的神态和决不哗众取宠的态度来投入生活,做到为人周到、处事练达。在这方面,初涉人世者不妨多动脑、多用眼睛和耳朵,少用嘴巴,从避免与人争强好胜、斤斤计较做起,从而开始踏上了智慧的人生道路。

3??慧极必伤

先读一则这样的故事:

古时候有个叫皮子玉的人,他所在的城市外面有一处愚泉,谁喝了泉水就会变成傻子。皮子玉想,如果我悄悄把愚泉引入城里的河水中,大家都成了傻子,我岂不就成了这座城的城主了吗?当天晚上他就偷偷地将愚泉引入城里的河中,自己则悄悄挖了一口井喝水。几天后,城里人果然全都变成了傻子,大家争着把自己的财宝田产送给别人,但其他人也都成了傻子,所以没有人接受,只有皮子玉来者不拒,照单全收,这样没过多久,全城的财物就尽归其一人门下。但是还没等皮子玉来得及高兴,城里人却纳闷了:珠宝、田产这些破玩意,粪土不如,大家都弃之不要,皮子玉却当成宝贝,不是蠢人是什么?所有人都这么聪明,却让他这么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好汤,还是把他赶走的好。于是,城里所有的傻子都操着棍棒,把皮子玉赶出了城外。皮子玉走投无路,也受不了一夜之间从大富翁到赤贫的落差,最终投河而死。

故事中的皮子玉无疑只是一个虚构的人物,现实生活中却不乏类似的人,张子玉、李子玉、牛子玉……那所谓的愚泉不在城外,而在他们心中。对于世上大多数人来说,大家并无聪明愚笨之分,只是有些人会算账、有些人不会算账而已。

会算账的人,算大账,他们眼光长远,不盯蝇头小利,不为芝麻小事斤斤计较;不会算账的人,算小账,他们鼠目寸光,不肯吃丁点儿亏,占一分钱的便宜也会心花怒放,一丝一毫也值得他们费尽心思、前仆后继。

古人云:难得糊涂,慧极必伤。《三国演义》中杨修的死就给了我们很多的教训。

操屯兵日久,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心里犹豫不决。适庖官进鸡汤。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正沉吟间,夏侯惇入帐,禀请夜间口号。操随口曰:“鸡肋!鸡肋!”传令众官,都称“鸡肋”。助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有人报知夏侯惇。惇大惊,遂请杨修至帐中问曰:“公何收拾行装?”修曰:“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故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夏侯惇曰:“公真知王。魏王肺腑也!”遂亦收拾行装。于是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当夜曹操心乱,不能稳睡,遂手提钢斧,绕寨私行。只见夏侯“序寨内军士,各准备行装”。

操大惊。急回帐召惇问其故。曰:“主簿扬德祖先知大王欲归之意。”操唤杨修问之,修以鸡肋之意对。操大怒曰:“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喝刀斧手推出斩之,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

杨修“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由此我们可看出杨修是三国时期一个少有的人才,但也正是由于他的才华给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在曹操收兵斜谷界口的时候,进和退都犹豫不决之时。曹操以“鸡肋”为夜间口令,杨修从这个口令中看出曹操有退兵的意思,于是就吩咐手下收拾行装。杨修的这一举动使得整个的曹营军士人人欲归,顿时乱作了一团。本来曹操就有杀杨修之意,于是趁机以扰乱军心为由杀死了杨修。其实杨修的死,是另有原因的,所谓“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做人要聪明,但关键时刻也要会装傻。能聪明做人是再好不过的事了,其实有时候糊涂一点,要比耍小聪明好得多。三国时的杨修够聪明了吧,可他就是喜欢接领导的话茬,领导的隐私也被他猜透,所以曹操很恼火,在“鸡肋事件”中把他给杀了。

做人不要恃才自傲,不知饶人。如果锋芒太露很容易遭到嫉恨,更容易树敌。功高震主不知给多少臣子招致杀身之祸。适时地“装装傻”,既有效地保护了自我,又能去从容地观察形势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