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吃 亏第5章(1 / 1)

包容 袁丽萍编著 2480 字 2个月前

吃 亏

吃亏既是一种境界,又是一种自律和大度,更是一种人格上的升华。

1??受点委屈

世界上许多在事业上非常成功的犹太籍、日籍的企业家、金融巨头将“忍”奉为修身立本的真经,均在家中、办公室里悬挂巨大的忍字条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忍学是世界上成功的企业家、政冶家、军事家、外交家、科学家的必修之课。

为什么如此提倡“忍”呢?因为,生活中如果我们只做高兴、喜欢的事,是很容易的。但是要全神贯注地去做一些不快的、讨厌的,为我们的内心所反对的,但我们又不得不去做的事,却是需要勇气、需要耐性的。

梁文是负责一个项目的组长。他的助手阿强似乎对他颇有意见,但是对于问题的起因,梁文并不是很清楚。阿强的职责是帮助梁文协调会议和培训安排。可是梁文要阿强准备好发言材料时,阿强的态度却不大好。

在开会的时候,阿强也不配合,总是暗指梁文的工作能力不强,当梁文问他一个数据时。他说:“我已经给你提过几次了,难道你都不记得了吗?”这样的情形出现几次后,他俩的冲突终于爆发了。

小组里另一位同事因病不能上班。他的工作必须由梁文分给别的同事,同事平时负责的那部分职责是由阿强安排的,梁文希望阿强告诉他一下,可阿强却没好气地说:“哦,难道你没有参加会议吗?”

事到如今,两人的矛盾已经公开了,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以后相处都有麻烦。梁文和阿强还要继续合作下去,可是要解决矛盾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直接找他?阿强好似已对梁文有了戒心,效果一定不会很好。或者继续装聋作哑,希望事态能够好转,还是私下里和阿强对着干,还利用一些机会给他穿小鞋?

这几种方法都不是最好的,毕竟面对的是隐蔽、间接的行为,就像是在播放的收音机里发出的静电噪音一样。随着音量的增大,它很可能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如果你不采取行动,噪音就会越来越大。更糟糕的是,如果这种关系进一步恶化,危害将波及所有的同事。

粱文选择了一种解决方法,那就是先装作没事的样子,但是私下里找另一位同事帮忙。李刚和他俩的关系都不错,由他出面,是比较合适的,起码阿强不会对李刚抵触。经过侧面了解,原来梁文经常在阿强面前发一些无心的评论,有时不小心就伤了阿强,可阿强又是个敏感的人,虽然他不明说,但心里一直是有疙瘩的。好在李刚成了他们的中间人,之后梁文对症下药改善了与阿强的关系。要是当时他直接和阿强吵起来的话,估计对谁都不好,现在有了中间人协调,总算处理得不错,阿强也不再对梁文生气,毕竟还是要工作。

当工作场所出现类似不和谐的音符时,最好在事态恶化之前予以化解。同时。考虑一下,如果亲力亲为效果不好的话,能让外人帮忙也不错。千万不要一味强调自己的感受,有些时候受点委屈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毕竟同事相处的时间是很长的,为了有个好的工作环境做点儿牺牲也是可以容忍的。

受点委屈,没什么大不了。遇到委屈时,要多宽容,设身处地多为别人着想,不可斤斤计较。人与人交往,难免有个言差语错或你长我短的,要是动不动就借题发挥、闹矛盾、扩大事端,就很容易破坏彼此的人际关系。有的人肚量小、心眼窄,对人不记大德,专记小怨,不管别人对他怎么好,都不大记在心上,而一旦得罪了或无意冒犯了他,便耿耿于怀。或者当面顶撞,或者过后算账,不肯善罢甘休。有的人不能受一点委屈,稍受点委屈就咽不下去,非要雪耻不可,这样针尖对麦芒,谁还敢与你交往,与你为友。

生活中,有很多让人无奈的事,受到委屈在所难免。如果一个人不学会宽容,那他就会陷入无穷无尽的烦恼之中,永无解脱之期。古文里有一段很有名的对话。寒山子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如何处之乎?”拾得笑曰:“只要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人生一世,没有什么是不可以原谅的。让我们在生活中学会宽容,当受到委屈时,不要总给自己“被迫害”的暗示,要用积极的心态来面对:别人态度不好,也许是对事不对人,或者是他有什么烦恼,无意中态度不好了。用理解、宽容的心态来对待,自己也会轻松很多。

2??吃亏是福

在人生的选择过程中,我们总会面对自己可能损失的利益。如果我们懂得“吃亏”的处世之道,就不会因为个人利益的得失而烦恼和犹豫。在适当的时候我们要让出自己的一分权利和利益,这种放弃、给予、“吃小亏”,往往是为了达到某一个更高的目标。

晓琳刚从学校毕业后就进入出版社做编辑。刚进单位时,因为是新人,所以经常受别人的指派。有时候会被派到发行部帮忙,有时候又会被派到业务部帮忙,晓琳刚开始心里也很委屈,认为自己是一个编辑,为何天天像个苦力一样干这种粗活儿,但是她又无可奈何。

她在发行部帮忙包书、送书;到业务部,又参与各种直销工作,甚至连取稿、跑印刷厂、邮寄等本不属于她分内的工作,都有人让她去做。后来,渐渐地,晓琳摸清了出版社的整个业务的流程,各种工作都得心应手。

两年过后。她凭借自己各方面的实力,成为出版公司的业务精英,薪水也上升了好几倍,没想到当时吃的“亏”竟让自己占到大便宜了。

这位编辑表面上看似吃了“亏”,实则是占到了大便宜。所以,在生活中,当我们因为吃亏而心生怨恨或烦恼时,一定要及时改变想法,将吃亏当做一种机会,将它看成一种快乐的事情,最终你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很小的时候,家长就告诉我们不要占别人的便宜,但也不要吃亏,否则,会被别人看成是“傻子”,其实,长大后才明白,事实并非如此,吃亏反而会得到意外的惊喜。

从客观的角度说,一个人只要愿意吃小亏,日后必有大“便宜”可得,也必成“正果”。那种事事要占便宜不愿吃亏的人,只会使自己的路越走越窄,也很难有大便宜到手。这也是被许多历史经验和先人后事所证明了的。

东汉时期,有一个名叫甄宇的在朝官吏,时任当时的太学博士。他为人极为忠厚老实,遇事也很懂得谦让。他每天都乐呵呵的,官吏都愿意与其接近。

有一次,皇上将一群外番进贡的活羊赐给了在朝的官吏,要他们每人领一只回家。

在分配活羊时,负责分配的官吏犯了愁:这群羊大小不等,肥瘦不均,如何分才让群臣们没有异议呢?

皇上让大臣们献计献策,这些羊到底如何分才算合理。

有的大臣说:“可以将羊全部都杀掉,然后肥瘦搭配,人均一份。”也有人说:“干脆大家抓阄,抓到哪只是哪只,全凭个人运气。”

就在大家七嘴八舌争论不休之时,甄宇站了出来,说:“分只羊不是极简单的事情吗,依我看,大家随便牵一只不就可以了吗?”说着,自己便从中牵走了最瘦小的一只。

看到甄宇这样做,其他人也不太好意思牵最肥壮的,于是,大家都挑最小的羊开始牵。很快,羊被分完了,大家都没有任何怨言。

皇上看到甄宇如此大度,就当即赐予他“瘦羊博士”的美誉。不久后,在群臣的共同推举下,甄宇又做了太学博士院的最高官员。

从表面来看,甄宇牵走了那只瘦小的羊是吃了亏,但是,他得到了皇上的器重和群臣的拥戴,实则是占到了大便宜,正所谓“吃亏是福”。一些聪明的人遇到事情是不会去斤斤计较的,而是能够成功地运用吃亏的智慧,得到更多的“福分”。

3??利益的背后

谈起利益,首先让我们读一则故事:

孙叔敖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宰相,他做了数十年的一把手,勤勉有加,政绩赫然。楚王多次要封赏他,都被他婉拒。后来,孙叔敖老了,病了,他自知性命不久,便把儿子叫到跟前说:“楚王屡次要分封给我一块儿土地,我都没接受。我死之后楚王必定会分封于你,你记住一定不要接受富庶的土地!楚、越之间有个叫寝丘的地方,那里土地贫瘠,你可以要求被封在那里。”

不久,孙叔敖撒手西去,楚王果然要分封给其子一块富庶的土地,他的儿子推辞之余,顺利地得到了寝丘这个地方。直到汉代,这块土地还被孙叔敖的后代所拥有。

孙叔敖之所以不让儿子要富庶的土地,就在于他知道,利益的背后是利刃,利益越大,追逐的人就越多,嫉妒的人就越多,最终拥有利益者便会成为众矢之的,从而带来灾祸。而相对贫瘠的土地,人们会不屑一顾,反倒可以保全。

人首先是消费者,其次才是创造者。人若想活下去,首先就得追求利益。所以,追求利益并没有错,也并非所有的利益背后都有利刃,只有那些不谙利益之道的人,才会自己往刀口上送。

比如人们常说,“人在江湖漂,谁能不挨刀”。大家为什么会挨刀呢?或者说,原本很文明的大家为什么会动刀子呢?答案是利益。那么,能不能不挨刀又取到利益呢?

能。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大意是:老天从来不争夺、争斗,却总是胜利;有能力的不说太多的话,却总是有人响应;他们不用召唤,人们就自动聚拢在他身边……老子还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简单来说就是只有不与人争,天下才没有人能够与你争。许多人往往从字面上去理解这句话,觉得老子的思想太消极:不跟人争却可以天下无敌,怎么可能呢?再说了,让我放弃争取,我怎么生存、发展?其实不是老子消极,而是老子喜欢和后人捉迷藏,玩文字游戏,他所说的“不争”,绝不是什么都不争取,而是一种有选择的争取,也即在“有所必争”的前提下“有所不争”。所谓有所不争,当然是指那些闲气,那些细枝末节,那些我们本就不应该争的东西;而有所必争,就是说我们要学会跳出圈外,尽量找一些竞争对手较少的领域去发展。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但人少的地方肯定比人满为患的地方少些是非,少些恩怨。

当然,不与人争也不见得能躲过所有烦恼。有些祸是自己惹上身的,有些祸则是自己找上门来的。这种时候,人就要学会避祸,必要时还要放弃某些利益。俗话说:穷帮穷,财气雄;富斗富,没房住。争来斗去、两败俱伤的事,历来都不是智者所为。

古人云:君子不挡人财路。所谓挡人财路,无非就是阻挡别人赚钱、获取利益。这是最容易得罪人的事情,以至于很多人把对方都得罪了还不知道怎么得罪的对方。其实这些人也不是真的不明白,很多人根本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利益就那么多,你拿多了,对方自然就拿少了;你全拿了,对方自然就没有了。这就不止是挡人财路,而是抢人饭碗。对方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自然会想方设法去夺取自己的利益。不管对方能不能夺回去,对你怀恨在心是铁定的,他年他月逮到机会便挡你财路,甚至当即反扑或者日后报复你也是可以想见的。

对于那些即得利益者来说,利益本身就是利刃,所以古往今来的有识之士首忌贪恋利益。但世界上的事情偏偏这么奇怪——你越是看中利益,利益就越是不看重你。而那些不拿利益当回事的人,利益反倒往往会自己送上门去。佛教诸神中有个散财童子,走到哪里都大把散钱,遇到他就相当于迎来了生命中最伟大的福音,但我们知道,散财童子从来不会缺钱。生活中,尤其是生意场上也是如此,究其原因就在于人们都喜欢跟热情豪爽、开朗大方的人交往,跟他们合作,最起码不会吃亏。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但有人的地方也有利益。天下的坏事,大多是由于舍不得利益引起的;天下的好事,又大多是因为舍得利益而促成的。对于那些懂得利益也舍得利益的人来说,利益背后非但不是利刃,还是掌声、友谊和更大的利益。

李嘉诚说过:“人要去求生意,生意就难做;生意跑来找你,你就容易做。那如何才能让生意来找你?那就要靠朋友。如何结交朋友?那就要善待他人,充分考虑到对方的利益。如果一单生意只有自己赚,而对方一点不赚,这样的生意绝对不能干。重要的是首先得顾及对方的利益,不可为自己斤斤计较。对方无利,自己就无利。要舍得让利,使对方得利。这样,最终会为自己带来较大的利益。钱大家赚,利润大家分享,这样才有人愿意合作。假如自己拿10%的股份是公正的,那么拿11%也可以,但是如果自己只拿9%的股份,就会财源滚滚来。”

最后要说的是,防人之心不可无。世上大多数坏人都是披着真善美的外衣出现在当事人面前的,有些人伪装得并不高明,但却屡屡得手,其中很普遍的原因就是人们爱贪便宜,在利益面前抵挡不住**,被当事人抛出的利益晃花了眼,从而分辨不出面前究竟是祸是福,是鱼饵是鱼钩。结果看似收下了鲜鱼,实则吞下了鱼饵!所以,人一定要擦亮眼睛,守住自己的阵脚,也守住自己的心。那样的话,管它真利益、假利益,又能奈你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