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大 度第3章(1 / 1)

包容 袁丽萍编著 3177 字 2个月前

大 度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

1??宽则得众

人与人之间多一点宽容,朋友就多;上下之间多一点宽容,干群之间就融洽;社会越宽容,世界就越和谐。一个人是这样,一个单位也是这样,一个民族更是这样!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子张向孔子问仁。孔子说:“能够处处实行五种品德。就是仁人了。”子张说:“请问哪五种。”孔子说:“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够使唤人。”

在历史上,有许多“宽则得众”的著名典故和故事:

曹操在和袁绍的战争中,曹操大获全胜,将所得金宝缎匹,分赏给军士。在图书中检出书信一束,都是许都及军中诸人与绍暗通之书。左右曰:“可逐一点对姓名,收而杀之。”

操曰:“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遂命尽焚之,更不再问。

曹操对自己当前的处境分析得十分清楚。袁绍虽然失败了,但势力还尚存,而且背后的刘备和孙权也在伺机而动。当此之时,稳定人心才是当务之急。曹操焚书不究,使通袁叛曹的人免去了一块心病,为了报恩,他们必定会拼死向前,任曹操所驱使,曹操不仅因此获得了人心,而且也获得了心胸宽广的美名,真是一石二鸟之举呀。

乐于忘记是做领导的又一特征,既往不咎的人,才可甩掉沉重的包袱,而大踏步地前进。做领导的要有点“不念旧恶”的精神,况且在许多情况下,人们误以为“恶”的,又未必就真的是什么“恶”。退一步说,即使是“恶”,对方心存歉疚,诚惶诚恐,你不念旧恶,以礼相待,说不定也能使对方改“恶”从善呢。

唐朝的李靖,曾任隋炀帝的郡丞,最早发现李渊有图谋天下之意,亲自向隋炀帝检举揭发。李渊灭隋后要杀李靖,李世民反对报复,再三请求保他一命。后来,李靖驰骋疆场,征战不疲,安邦定国,为唐朝立下赫赫战功。魏徵曾鼓动太子建成杀掉李世民,李世民同样不计旧怨,量才重用,使魏徵觉得“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也为唐王朝立下了丰功。

由此可见,实行宽政,保持中和的状态,进行综合治理;施行猛政,而先设其禁,以威守之,保证社会等级和阶级的堤防不被冲决,简便易行,因而成为治理天下行之有效的方法。

儒家宽猛相济的这一中庸之道的思想瑰宝,不仅对古代的社会生活发挥过重大的作用,而且在今天依然放射着夺目的光芒。尤其对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商业行业来说,有着特别重要而又实际的意义。在商业活动中,如果能按照中庸之道待人行事,就能真正做到进取而不盲动,稳健而不保守,敢冒风险,又善于稳中求胜,从而取得言论行动的最大最好效果。这种用全面、稳健来约束自己言行的思想,对于培养健康的商业人格,协调社会人际关系,取得商业成功,促进社会稳定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2??当众拥抱你的对手

对于一个人来讲,当众拥抱自己的对手,这的确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因为绝大多数人看到自己的“对手”,都会不自觉的产生一种灭之而后快的冲动,只是环境不允许或没有能力消灭对方。可见要主动拥抱自己的“对手”是多么艰难。

但是,就因为这事难做,所以人与人之间才产生了不同,才有了高低之分,大小之别。一般而言能当众拥抱对手的人,他的成就往往比不能拥抱对手的人要大很多。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原因在于:能当众拥抱自己对手的人,是站在主动地位的,能采取“制人而不受制于人”的主动态度。当你采取主动,不只迷惑了对手,而且也使对手搞不清你对他的态度,同时,对第三者也有一定的迷惑作用,让他搞不清楚你和对方到底是敌是友,甚至都会误认你们已“化敌为友”。当然,是敌是友,只有你自己心里最清楚。对于这一点,做得最好的可能要属我国历史上的越王勾践了。

春秋时期,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在夫椒大战,不幸的是越王勾践战败,越国水军几乎全军覆没。越王勾践只得向吴国屈辱求和。可是,按照吴国的要求,越王勾践必须到吴国服役三年。越王勾践为了保全自己的实力,便接受了吴国所提的屈辱要求,带着自己的妻子去吴国服役。

由于越王勾践是苦役,在战胜国吴国定然处处受人凌辱,什么看坟、喂马、给吴王脱鞋,服侍吴王上厕所,总之,样样都做。因为越王勾践如果稍有不敬,便很有可能会被吴王夫差拉出去处死。为了复国大计,越王勾践面对着吴王夫差精神和肉体上的双重折磨,还是表现得很恭敬、很驯服。

有一次,吴王夫差病了,越王勾践每天都去看望,并且还尝了夫差的粪便。尝完后,越王勾践很是高兴地说:“恭喜大王,你的病就要好了。”吴王夫差看到这种情形,一脸的惊讶,而越王勾践却说:“这是从古人的医书上看到的,如果是不治之症,粪便就是苦的;如果是可治之症,粪便就是甜的。刚才我尝大王的粪便是为了察看大王的病情,用不了多久,大王的病就会好了。”吴王夫差听了以后,果真相信了,并十分感动地说:“我的儿子也未必如此,你真比我的儿子还要强啊!”

可是,吴王夫差万万没想到这是越王勾践故意使用的计谋。你想,越王勾践当着那么多人的面尝了吴王夫差的粪便,这是其他任何一个人都无法也难以做到的啊。吴王夫差如果再对这样对他好的人下手,不免要背上背信弃义的恶名。因此,这样一来,越王勾践就从处于被动的地位变成了主动的地位,而吴王夫差却把原本的主动地位变成了现在的被动地位,也就是由原来的“出招”、“挑战”的地位变成了现在的“接招”、“应战”的地位。

因此,你当着众人的面拥抱自己的对手时,除了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降低对方对你的敌意之外,还可以避免你自己与对方的敌对局势进一步恶化。所以,能当众拥抱自己对手的人,也将是一个成熟的人最聪明的做法。更重要的是,当众拥抱对手之动作一旦做了出来,久了会成为习惯,你就能容天下人、天下物,出入无碍,进退自如。

在漫漫的人生长路上,我们需要寻找一个和自己有着共同追求、相同信念的对手。须知,对手并不等于敌人,他也可以成为你的知音、你的伙伴。你们因为共同的理想而相识、相知,又因为共同的目标而进取、竞争。在这一过程中,不论是自己还是对手,都使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得到了一次超凡的提升和飞跃。

纵观历史,有多少人既是朋友,又是对手!李白和杜甫堪称中国诗坛上的双子星座,两人的情谊也广为人知。李白曾经写过多首诗作抒发真挚友情,杜甫也曾作《天末怀李白》一诉衷肠。可两人也是诗坛上的对手,互相竞逐,以两种截然不同又各有千秋的风格装点了中国文字的殿堂。普朗克和爱因斯坦都是伟大的物理学家,又同样钟情于音乐。尽管他们在物理学研究中是竞争对手,但他们又是多么融洽的一对朋友啊,尤其是当他们沉醉在音乐的国度中时。

所以,不要把你的对手当做芒刺,当做和你争夺奶酪的敌人。应该想想,他若没有一定的分量,又怎能成为你的对手?针锋相对只能走向狭隘和短视,放开胸怀,拥抱你的对手,学习对手的长处与优势,才是发展与进步的动力!

3??心宽天地宽

有这样一则故事:

一个星期五,波顿去伦敦买东西。他是去买圣诞礼物的,也想为大学的专业课找几本书。那天他是乘早班车去的伦敦,中午刚过不久,要买的东西都买好了。波顿不怎么喜欢呆在伦敦,太嘈杂,交通也太挤,此外,晚上他还有个约会,于是便搭乘出租汽车去火车站。他本来舍不得坐出租车,只是那天想赶3:30的火车。不巧碰上交通堵塞,等他到火车站时,那趟车刚开走了。

波顿只好待了一个小时等下趟车。他买了一份《旗帜晚报》,漫步走进车站的候车室。候车室里几乎空无一人,波顿到小卖部要了一杯咖啡和一包饼干——巧克力饼干,他很喜欢这种饼干。

波顿找了一个靠窗的位置安然坐下,坐下来就开始做报上登载的纵横填字游戏,他觉得做这种游戏很有趣。

过了几分钟,一个人走过来坐到波顿的旁边,这个人除了个子很高之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他穿一身暗色衣服,带一个公文包。

波顿没说话,继续边喝咖啡边做填字游戏。忽然,波顿发现刚进来的那个人把手伸过来,打开他那包饼干,拿了一块在咖啡里蘸了一下就送进嘴里。波顿简直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他吃惊得说不出话来。

不过波顿不想大惊小怪,于是决定不予理会,不就是几块饼干吗?让他吃吧,波顿总是避免惹麻烦,自己也开始吃起饼干,吃一块,喝了一口咖啡,然后继续做填字游戏。

这个人再去拿饼干时,波顿既不抬头也没吱声,他假装对游戏特别感兴趣。过了几分钟波顿不在意地伸出手去,拿起最后一块饼干,忍不住瞥了这人一眼。没想到,那个人也正奇怪地看着波顿。

波顿有点紧张地把饼干放进嘴里,决定离开。正当他准备站起身走开的时候,那个人突然把椅子往后一推,站起来匆匆走了。波顿感到如释重负,准备坐几分钟再走。他从容地喝完咖啡,然后折好报纸站起身来。这时,波顿突然发现,就在桌上原来放报纸的地方,原封不动地摆着他自己的那包饼干。

原来波顿吃的是那个人的饼干!

如果我们都能像故事中的主人公那样能做到“大肚”一些,那就可以消除摩擦与冲突,化解隔阂与嫌隙。

在弥勒佛的寺庙里,我们经常可以见到这副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这副对联,是讲度量的,说的是做人要有做人的分寸。做人的分寸把握得当,就显得老练、成熟、有修养,否则就显得浅薄和稚嫩。大度是人生不可缺少的高贵品质。“风物长宜放眼量”,心宽眼阔,自然天高路远。广阔的度量,是以高尚无私的思想品德为基础的。要时时处处多想别人,少想自己,生活就变得更加的和谐。

著名童话大师安徒生有一篇童话,叫《老头子做的事总是不会错的》:

有一对清贫的老夫妇住在乡村里。有一天,他们想把家中唯一的一匹马拉到集市上换点更有用的东西。老头子牵着马来到集市上,他先与人换得一头母牛,又用母牛换了一只羊,再用羊换来一只肥鹅,又把鹅换了母鸡,最后用母鸡换了一口袋烂苹果。在每一次交换中,他都想给老伴一个惊喜。

当他扛着大袋子来到一家小酒店歇息时,遇上了两个英国人。闲聊中他谈了自己赶集的经过,两个英国人听后哈哈大笑,说他回去准得挨老婆子一顿胖揍。老头子坚称绝对不会,而且他敢打赌,自己的老太婆会喜笑颜开。两个英国人就用一袋金币和老头打赌,说如果他回家不受老伴任何责怪,金币就归他。于是三人一起来到老头子家中。

老太婆见老头子回来了,非常高兴,跑过来拥抱他。老头子毫不隐瞒,将换东西的过程一一讲来。老太婆兴奋地听着,每听到老头子用一种东西换了另一种东西时,她都充满了对老头子的钦佩,十分激动地予以肯定:

“哦,我们有牛奶喝了!”

“羊奶同样好喝,还可以剪羊毛织羊毛袜子!”

“哦,我们可以在冬至那天吃烤鹅了!”

“哦,我们有鸡蛋吃了,或者养一群小鸡。”

最后,听到老头子背回了一袋子已经开始腐烂的苹果时,她同样不愠不恼,大声说:“我们今晚就可以吃到苹果馅饼了!”

英国人就这样输掉了一袋金币。

童话毕竟是童话,现实生活中谁要是摊上这么一个傻冒儿的老公,不疯掉,也得气个半死。但生气有什么用?你的傻冒儿老公已经把骏马换成了烂苹果,对着一堆烂苹果生气,是丝毫改变不了现实的。最重要的一点,你要明白他是为了给你一个惊喜,尽管这个惊喜实在让你吃惊。他的美好的动机是无价的。全世界所有的骏马也抵不上一颗为你的心。你应该理解,应该重动机,轻结果,然后找个恰当的机会巧妙地告诉老公——下次可别这么干了,我受不了这样的刺激!否则的话,老公给你一个“惊喜”,你却给他一顿臭骂,接下来肯定是一场战争。

不容忽略的是,追根溯源,问题是出在了老头子身上。每个人都应该学会自省,只靠一部分人的宽容,世界是和谐不了的。宽容和忍耐一样,都是有限度的。包括那个说老头子什么都是对的老婆子,她也未必哪里都对。她只是善于从不幸中寻找有幸,善于发现或者说给予别人闪光点而已。让别人都闪光,你的生活就是星光大道,光明无限。相反,看自己像一尊佛,看别人像一坨屎,他的人品和生活状况肯定也是奇臭无比。

宋代大儒苏东坡和佛印和尚是好友。有一次,俩人坐在蒲团上参禅论道,谈古论今。忽然苏东坡心有所感,他问佛印:“你看我坐的样子像什么?”

佛印打量了一下苏东坡,说:“嗯,很庄严,像一尊佛!”

苏东坡听了很高兴。

佛印也问苏东坡:“那你看我坐的样子像什么?”

苏东坡是从来不放过嘲弄佛印的机会的,就哈哈一笑:“我看你像一坨屎——牛粪!”

佛印听了居然也很高兴,还称谢不已。

苏东坡更是抑制不住地哈哈大笑。回到家,犹面带笑容,哼哼叽叽。

苏小妹见状问道:“哥哥,什么事这么高兴呀?”

“哼,佛印这次总算栽在我手里了!”苏东坡得意地说:“我问他我打坐时像什么,他说我宝相庄严,像一尊佛。他又问我他打坐时像什么,我说他像一坨牛粪……”

苏东坡还没说完,苏小妹就叫道:“哎呀,哥哥,你这次输得更惨了!”

“为什么?”苏东坡忙问。

苏小妹说:“因为内心有什么,外在才看到什么。禅师心中有佛,所以就看你如佛。而你心中不洁,所以才看禅师如同牛粪!”

国学大师季羡林曾经在作品中讨论过类似的问题:“从前在某个大学中有一位年轻的历史教授,自命天才,瞧不起别人,说这个人是狗蛋,那个人是狗蛋。结果是投挑报李,群众联合起来,把狗蛋的尊号恭呈给这个人,他自己成了狗蛋。”

退一步讲,心宽或许未必天地宽,心净也未必世界净,但一个心胸狭隘、心理龌龊的人,世界对他来说绝不会是美好的,因为美好鄙视他,他也不具备美好的资格。我们对世界的态度,也形成了世界对我们的态度。他人的面容永远是我们表情的一面镜子。你和颜悦色,别人就笑语春风,你怒目相向,别人就怨气冲冲。我们想得到世界什么待遇,就以恭敬之心去面对他人。如果想得到别人的尊重,就要以恭敬之心去面对他人。

第二点叫宽则得众,恭敬之心自然会带来宽和的态度,宽可不容易啊,禅诗里有一句话,叫眼内有尘三界窄,心头无事一床宽。眼睛要是被一点尘埃所蒙住,就是给你三界,你都觉得活得很郁闷,但心头要是没事,坐在自家的**,觉得天宽地阔。宽与窄,跟你现在住的60平方米,还是200平方米,关系不太大,跟你怎么看这个生活,关系很大。

在这个世界上,同样的生活,会有不同的解释。

有一个小镇,德高望重的智者,坐在村口,看见来来往往的人,都在跟他打听,想寻找一个世界上最好的居住地。先过来一个人说,我想问问你们小镇,适不适合我居住?我原来住的那个小镇不好,镇上的人都很自私,狭隘,每一个人都是飞短流长的,他们都不完美,人人都有缺点,我在那里有无数的磕磕碰碰,全都是仇人,我已经住得不耐烦了。所以,我一定要找一个特别美好,人人都是道德君子的地方。老人听了后说,对不起,我们这个镇上住的人,跟你原来住的地方的人一样,请你往前面再去找吧!

第二个人过来说,我也在找一个最好的小镇,因为我原来住的那个小镇特别好,不得已才已搬出来,我十分怀念原来那个镇上的人,温柔、善良、朴实,人际之间很温暖,互相来往,我在那儿人缘一直很好,我就想还找一个那样的地方。

老人跟他说,你算找对了,我们这儿跟你原来的小镇一样,你就住这儿吧!

这个故事说明什么呢?这个老人守着的是同一个镇子,对第一个人说,我们这儿的人全是有毛病的;他却对第二个人说,我们这个镇上的人,就像你期待的那样,全是谦谦君子。

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包含着优与劣的种种特点,看你用什么态度去解释它。一个心宽的人,他看世界一定与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