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孝子,姓吴,忘了他的名字,山东恩县东邻人。他从小失去父亲,是个哑巴,不会讲话。凡是哑巴耳朵也必聋,因为耳窍相通,都被闭塞的缘故。

他住在离城三四里的地方,因家境贫困,替城里一家典当铺挑水,挑水路程较远,要到山下河边,很是吃苦,拿到工钱就交给母亲,从不敢随便乱花一文钱买东西吃。虽然哑而且聋,可是人很聪明,能根据自己的心意猜测出母亲的意愿。母亲也早已习惯,能用手势与孝子讲话。母子间创造的手语,他俩均心有灵犀。每日母亲想吃什么,孝子总比画不停,咿咿呀呀,请母亲示意,然后到城里去买来。如四个手指围作圆圈,就知道是大饼;手指并在一起覆在手腕上,知道是馒头;手指叉开成八字,知道是水角子;手掌伸平,知道是鱼;垂手像提东西,知道是肉等,百无一失。

母亲年老多病,每次吃得少而慢,吞咽也较困难,孝子就暗地里掉眼泪。看到熟人,必用手比画,好像在说我母亲吃得很少,紧皱眉头一副忧伤的样子。母亲如果吃得多而香甜,很有胃口,孝子会对着母亲呀呀呀,像在唱歌,又张开手臂跳舞,像是模仿舞台上演戏人的动作,让母亲欢乐高兴。见到熟人,又是指指画画,好像在说我母亲吃得很多,拍手狂笑,一副快活的样子。

吴孝子已经五十岁,几十年如一日,一日三餐,天天如此,从未变更过态度。每逢严冬,总是先用自己的身体温暖母亲的被窝,被窝暖和后,又穿好衣服起床,替母亲脱下衣服让她睡下。自己则蜷伏在床脚边,听到母亲沉睡的打鼾声,才悄悄地去自己的草床睡眠。每到夏天,门口悬挂芦席帘子,母亲睡在中堂竹榻上,自己就赤膊睡在门口,用意在于代母亲喂饱蚊子。可是住处虽靠近乡野农田,而蚊子居然绝迹。本地人敬仰他的品行,就像《弟子规》里讲的黄香扇枕一样孝敬父母,争相叫他吴孝子。然而毕竟因为家中赤贫,没有谁肯把女儿嫁给孝子,孝子也绝没有想过要娶老婆。他母亲常常对人说:“我宁可有孝顺的哑巴儿子,也不愿有忤逆的长舌媳妇。”

有一天,吴孝子正挑水进入当铺门,刚巧恩县梅太爷的公子穿着华贵衣服来到,让他行走的时候,反而不小心将水泼出,溅到公子的衣服上,公子怒声呵斥。当铺管事人急忙跑出,拱手向公子道歉说:“公子请不要发怒,这是有名的吴家孝子。”梅公子惊问孝子的事迹,听说后立即转怒为喜,一摸身上没带银两,就向当铺借五贯铜钱赠送孝子。孝子坚决推辞不敢接受,管事竖起无名指给他看。因为凡是哑巴都以拇指代表天,食指代表地,中指代表父,无名指代表母,小指代表妻子。吴孝子一见,知道公子是怜悯他家有老母亲,这才跪倒地上叩头拜谢,呀呀指着天地,感激非常。街上行人,停足观看,拍手叫好。然而,细心的人们也注意到,之前当公子呵斥羞辱他的时候,原先他却是挺立不屈,毫无畏惧。

担水完毕,吴孝子带着钱回家,刚进村就看到母亲靠着门边等候,孝子欢喜呼叫,脚步忙乱,泥路湿滑,几乎跌倒。母亲见有那么多钱,惊问从何而来。孝子口中呀呀手指比画,咿咿唔唔讲不清一个字。母亲恐怕他由于贫困而误入歧途去偷窃,问遍周围邻居,都不知道钱从哪里来。母亲叱责他跪下,怒容满面说:“我宁可有残疾挑水的儿子,不愿有邪心偷盗的儿子啊!”她决心要查个水落石出。她拄着拐杖亲自到典当铺去,问过店铺里所有的人,才知道钱其实是梅公子赠送的,这才“南无阿弥陀佛”念佛而归。虽然往返只有五里多路,可是毕竟因为年老有病,步履蹒跚迟缓,老半天才气喘吁吁,返回村庄。只见孝子仍跪在地上,一动也不敢动。烈日当头,也纹丝不动。母亲叫儿子赶快起来,笑着安慰儿子,孝子也就揩干眼泪,又笑又舞,拉住母亲衣裳,眼睛盯住母亲的床铺,意思是想替母亲换一床新被,但不知从何做起。啊!当时的情景是可以想象得出的呵!

恩县县令梅公知道后,赏给吴孝子一块匾,旌表他家门户。派衙门的人亲自送来。孝子哭泣着不接受,村里人将匾悬挂在土圩门上,以为荣耀。捻军窜入该乡,见到孝子匾,马上双手合十在额头上,说:“这是孝子的故乡,不要惊动他。”后来又想瞻仰一下孝子的风采,就抬头对城上守卫乡里的人说:“假如肯让吴孝子登上城头,让我们见一面,就马上撤退。”吴孝子被邻居们带上城楼,始终牢牢守护着母亲,双手乱摇不敢离开,捻军不久也就离去。

当时有个浙江人孙怡轩,在恩县衙内做主管钱粮的幕僚,把捻军因吴孝子而退兵的事报告梅公。梅公十分感动,为本地出了这个大孝子而提议务弘扬其美德,代孝子募集资金,共凑足百两银子,存放在典当铺里,并嘱托管事人员代吴孝子购置少量田地,兼替他找一个配偶。由于梅县令不久就离任而去,后来也不知吴孝子的事究竟办得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