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聪明人的说话方式(1 / 1)

在每个人的心中,自己都是一个聪明人,这是一种自信,同时也是做事成功的前提。那么在说话方面,怎样才算一个聪明人呢?那就是能够有效吸引他人的注意,能够与他人进行很好的沟通和交流,不会让他人因自己的话而产生厌恶情绪。这样的说话方式才是出自聪明人之口。

第一节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是劝导说服别人的最根本的两条原则。在这两条原则下,才能做到以理服人。

在事实清楚的情况下,摆事实,讲道理,让人从道理中领悟到其正确性,从而接受意见,并按照意见行事。

一个明智的人,在说服别人时,不会去比谁的声音更高,而是采用情理兼顾的方式。用情打动人心,用理解决问题。我们知道,大凡被劝者往往对某一问题想不开,心里不断纠结,怀有成见。再乱的线,也有源头,找到源头,一切便都解开了。要说服他,就非对准这个要害不可。否则,任你说破天,问题也无法得到真正解决,费力不讨好说得正是这个道理。

萧何是汉初的名臣,有一次他向汉高祖刘邦请求将上林苑中的大片空地让给老百姓耕种。

上林苑是为皇帝游玩、嬉戏、打猎、消遣的园林。刘邦一听萧丞相居然要缩减自己的园林,不禁勃然大怒,认为萧何一定是接受了老百姓的大量钱财,才这样为他们说话办事的。于是下令把萧何逮捕入狱,同时审查治罪。当时的法官廷尉为讨好皇上,只要皇上认定某人有罪,廷尉官不惜用大刑使犯人服罪。

就在这紧要关头,旁边一位姓王的侍卫官上前劝告刘邦说:“陛下还记得原来与项羽抗争以及后来铲除叛军的时候吗?那几年,皇上在外亲自带兵讨伐,只有丞相一个人驻守关中,关中的百姓非常拥戴丞相,假如丞相稍有利己之心,那么关中之地早不是陛下的了。您认为,丞相会在一个可谋大利的情况而不谋,反而会贪占百姓和商人的一点小利吗?”

简单几句话,句句击中要害。刘邦深有感触,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鲁莽,对不起丞相的一片诚心,自己感到非常惭愧,于是当天便下令赦免萧何。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杆秤,有些人的话能够触及最根本的东西,有些人却只能在表面上侃侃而谈,却始终无法触到对方心底的东西。心没有动,外在的一切变化就都不是真正的变化。有情有理的说服更容易让被说服者接受,这个道理很多人都明白,但明白并不等于做到。这并不是一件登天的难事,只是有些人说话总是说不到重点,人们在听后,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记不住自然无法执行。因此,不要小瞧说话,这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没有人可以在不用心的情况下,就可以将其完全掌握并灵活运用。

想说服一个人其实并不难,只要我们抓住对方的要害,就可以做到解开心结,成功说服。

汉代的开国元勋周勃,曾经帮助汉室铲除吕后爪牙,拥立汉文帝,有定策安邦的大功。可后来当他罢相回到自己的封地后,—些素来忌恨周勃的奸佞小人便趁机向汉文帝诬告周勃图谋造反。而文帝竟然也相信了,急忙下令廷尉将周勃逮捕下狱,追查治罪。依汉代当时的法律,凡是图谋造反者,不但本人要处死,而且要灭家诛族。

就在周勃大祸临头的时候,薄太后出来劝文帝说:“皇上,周勃谋反的最佳时机是您未即位时,当时先皇留给您的玉玺在他手上,而且他还统率着主力部队,但是周勃一心忠于汉室,帮助汉室消灭企图篡权的吕氏势力,把玉玺交给了陛下。现在他罢相回到自己的小小封国里居住,怎么反而在这个时候想起谋反呢?”听了这话,文帝的所有疑虑都没了,并立即下令赦免了周勃。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来劝说文帝,不但为周勃洗去不白之冤,而且还保全了他的性命。语言魅力可谓大矣!

某工程师嫌房租太高了,要求减低一点,但是他晓得房东是一个极固执的人,他说:“我写给房东一封信说,等房租期满我就不继续住了,但实际上我并不想搬家。假如房租能减低一点我就继续租下去,但恐怕很难,别的住户也曾进行过交涉都没成功。许多人对我说房东是一位很难对付的人,可是我自己心中说:‘我正在学习如何待人这一课,所以我要在他身上试一下,看看有无效果。结果,房东接到我的信后,便带着他的租赁契约来找我,我在家亲切招待他。一开始并不说房租太贵,我先赞美他的房子,请相信我,我确实是‘真诚的赞美’。我很佩服他管理这些房产的本领,并且说我真想再续住下去,但是我负担不起房租。他像从来不曾听见过房客对他这样说话。他简直不知道该如何处置,随后他对我讲了他的难处,以前有一位房客。给他写过40封信,有些话简直等于侮辱,又有一位房客恐吓他,假如他不能让楼上住的一个房客在夜间停止打鼾,他就要将房租契约撕碎。他对我说: ‘有一位像你这样的房客,我的心理该是多么舒服。’之后不等我开口,他就替我减去了一定的房租。我想能多减点,我说出所能负担的房租数目来,他二话不说就答应了。甚至在走的时候,他又转身问我房子有没有需要修缮的地方,假如我也用别的房客的方法要求他减房租,我敢说肯定会和其他人一样遭到失败。我之所以胜利,全赖这种友好且讲理的态度。”

有些时候,情和理并不只是说说而已,而是要真正做到。唯有如此,才会获得他人的信任,劝说才会更加容易有效果。

会说话是种本事

就事论事讲道理,是每一个想要成大事者都必须修炼的一种语言功夫,通过短短几句切中要害的话,也许就可以成就一个人的未来。用事实来证实道理的存在,这种方法,可以让他人在心服口服中接受你的意见或想法。

第二节说话看脸色讲时机

现代社会,虽然是言论自由,但却也不可太过随意,祸从口出这个道理是有据可寻的,在历史上有很多人,因为说话而获罪,在如今的交际场上,说话也要小心谨慎,懂得看脸色,讲时机,唯有如此,方能做到说话既得体又得人心。

说话是我们每天都在做的事情,但有的人说话既得体又得人心,有的人一开口便让人产生反感。要想把话说得恰到好处,重要的一点是把握住说话的时机。不该说时不说,该说时畅所欲言。在讲话时,要顾及他人的感受,看着对方脸色说话,引起对方兴趣并参与其中。

安陵君很受楚王器重和宠信,他有一位朋友名叫江乙,对他说:“您没有一寸土地,又没有至亲骨肉,然而身居高位,享受优厚的俸禄,国人见了您,无不整衣跪拜,无不接受您的号令,为您效劳,这是为什么呢?”

安陵君说:“这是大王抬举我了,不然哪能这样!”

江乙便不无忧虑地指出: “用钱财相交的人,钱财一旦用尽,就断了;靠美色相交的人,色衰则情移,因此,狐媚的女子不等卧席磨破,就遭遗弃;得宠的臣子不等车子坐坏,已被驱逐。如今您掌握楚国大权,却没有办法和大王深交,我暗自替您着急,觉得您的处境太危险了。”

安陵君听后恍然大悟,毕恭毕敬地问江乙:“肯望先生指点迷津。”

江乙说:“希望您一定要找个机会对大王说‘愿随大王一起死,以身为大王殉葬’这样的话,如果您这样做了必能长久地保住权位。”

安陵君说:“谨依先生之言。”

但是,过了很长时间,安陵君依然没有对楚王提起这话。

江乙又去见安陵君说: “我对您说的那些话,您为何至今不对楚王说呢?既然您不用我的计谋,我就再不管了。”安陵君急忙回答: “我怎敢忘却先生的教诲,只是一时还没有合适的时机。”

机会终于来了,有一次楚王去打措,一箭射死了一头狂怒奔来的野牛。百官和护卫欢声雷动,齐声称赞,楚王也高兴得仰天大笑:“痛快啊!今天的游猎,寡人何等快活!待寡人万岁千秋之后,你们谁能和我共有今天的快乐呢?”

此时,安陵君抓住机会,泪流满面地走上前来说:“臣进宫与大王同坐一席,出宫与大王同乘一车,大王如此厚爱臣下,大王万岁千秋之后,我愿随大王奔赴黄泉,变作芦草为大王阻挡蝼蚁,那便是臣最大的荣幸。”楚王闻言,大受感动,随即正式设坛封地,对他更加宠信了。

安陵君说话看他人脸色,讲时机,让他的话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在对的时机,说对的话才能真正避免祸从口出,让危险远离自己。如果一个人不懂得说话时机,不但理想无法达成,还会让自己陷入险境。

范雎逃离魏国,来到秦国,由于结识王稽见到了秦昭王。昭王知道他贤明,屏退身边的人,单独与他秘密商谈国家大事,首先对他说:“有幸请得先生教导我。”范雎只唯唯诺诺而已,不说一句话。昭王再请他谈话,还是如此,一连三次都是如此。到第四次,范雎只凭空大放厥词。到第五次,才着上边际。第六次,畅谈外事仍不涉及于内事。等到拜他为客卿,采用他的话有几年了,自己有充分把握,就痛陈内事。于是废除太后,驱逐穰侯、高陵、华阳、泾阳君到关外。这就是说话时机的重要性,看脸色讲时机,对说话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

古人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说话也是如此,话不在多,点到才行。人是多变的,在讲话时,我们要根据对方的情绪进行调整。下面一则故事,也许能带给我们些许启发。

有一头毛驴,平常都吃着主人给它拿的青草,但时间长了便产生厌倦。有次无意中,主人在它的草料中加了一把盐,草料立刻就变得有滋有味了。驴就问主人在里面加的是什么,主人说是盐,于是驴就宣布,从此以后,不吃草料了,每天要光吃盐!

可见,我们每个人都不可永远保持一个心境,没有任何事物是永远不变的。不会讲时机看脸色的人,就像一个运动员,平时表现良好,但在比赛场上,却没有抓住决定胜负的一瞬间,从而导致所有的努力功亏一篑。如果我们想让对方愿意将你的话听完并从内心接受,就要学会在说话时看脸色,讲时机,在适当的时机说适当的话。

会说话是种本事

看脸色讲时机并不是刻意奉承,而是让自己的话起到作用。我们说话并不是为了给自己的听,而是让别人理解或听从,如果我们一味的以自己为中心,忽略他人的感受,这种话犹如一根鱼骨,让别人难以下咽。这种做法,会成为我们人际交往的障碍,阻碍个人事业的发展。

第三节信守承诺,说一不二

诚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没有诚信,人际交往便会随时陷入危机,“应人事小,误人事大”,不守承诺的人,别人与之交往也会心中悬着大石无法落地,时间一久,便会感到疲惫不堪,这份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也会随着对方的疏远而渐渐瓦解。

一个人是不能被别人打垮的,而能打垮自己的也只有自己。自己说话不算数,就是自我贬值。而信守诺言,就是自己给自己加了一把锁,这把锁虽然给自己带来一定压力,但却能让他人安心。

无论何时何地,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不辜负别人的信任,不违背自己的诺言,给自己一个心安理得的交代,这也是平凡岁月的一种值得追求的境界。

人际交往离不开诚信二字,这两字听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却需要恒心和勇气,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对自己的承诺负责到底,各种借口,完全可以亲手撕毁我们建立起来的诚信。

小周是位自由职业者,平时接一些稿件,但有一次,在他接的稿件中,有一个人没有给他写合同,当时说的时候很简单,那个人说稿费虽然不高,但操作起来很简单,需要自己动手打字的地方并不多。出于信任,小周在没有合同的情况下,为他写完了稿件,结果,那个人却忘记了自己所说的话,对稿件不断挑剔,让小周感到很不满。从此以后,小周在没有合约的情况下,绝不在接任何稿件。

诚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没有诚信,一切都不存在,现在我们的社会缺少的正是这种诚信精神。信守承诺,说一不二是做人的一种境界,也是通往人际交往大门的一条捷径。做一个守信之人,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谨言慎行

圣人举步,众目睽睽,地位和知名度很高的人,他们的一举一动必有相当多的人注目而视。此谓“船摇一尺,桅摆一丈”。因此,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的人,应该对自己的言行抱着戒惧、审慎的态度,才能名副金口玉言之实。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圣人接触别人,小心言行,不为防人,只为防口。人之口舌软而无视,人与人之间,舌之作用可当得半个人。身处高位的人,一咳嗽一眨眼都引起众人注意,当年美国总统布什访日,于席间昏倒,立刻影响到华尔街股市价格。鉴于此,领导人物时时修正自己的言行非常必要,那些轻视这个道理与原则的人,必定会不时引起群体舆论的攻击,因而遭受困扰。因为,地位愈高的人,他们在外的名声愈是属于整个社会。

遵循尊重别人、谨言慎行的原则,一片赞誉定然是伴随着你的。反之,则说不定。伟人们越是声望高时,越是应该谦虚地审度自己的言行。否则,声望也有可能走向反面;正所谓不积小善,无以成名;不积大恶,不会有灾;小恶多积,恶掩善言。

2.内圈外圈

每一个人都足可信的,每—个人又都不是可信的。不论人多人少,必定有内圈外圈。要正确使用内圈的人。首先应该不断地扩充、巩固内圈,有外圈才能巩固内圈。

内圈的形成,还必须配有一种定势。群体定势形成后,对手不会轻易拉出你内圈的人,外围又会向内圈靠拢。命令制造者是自己,发布者应该是别人,这样可避免矛盾焦点集中到自己身上,要避开矛盾焦点,不管面对内圈还是外圈,在有些事情上面,应对内、外圈一视同仁。

3.说一不二

王命不能轻易下达,既然说了就需要有人不折不扣地执行,说了就不可轻易变更。如果一旦改变了,再去执行当然不好办。君子 一言,驷马难追,王者发令,重于泰山。说到做到,是树立权威的妙法,所谓信义,不过如此。

如果想收回成命,那也好办,就是你吃不准的命令要像上面一条说的那样,最好以别人的名义或通过别人发布出来。

如果需要修正自己的号令,你应寻找几个说得出去的借口,提早制造一个舆论环境,让人觉得不是你要修改,而是为了大家的利益才不得已而为之。但是这样的手段不可能再三运用。

一个人信守诚诺难不难,很多人都会在谨慎思考后才给出答案,但我们有理由相信,不懂拒绝的人,他们的回答应该离不开难字。人的精力有限,答应的事情越多,就越容易让自己成为一个不守承诺之人。

会说话是种本事

信守承诺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要量力而行,无论大事小事,只要求上门或对自己有利便答应下来。这种做法,不是在给自己成功创造条件,而是在给自己刨坑,坑太多,容易伤别人,也易误伤自己。

第四节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在社交活动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人。当与不同的人打交道时,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如果对方是一个很平和的人,我们的说话也要平和,如果对方很傲,我们也要展示自己的骄傲。这种方式就是我们常说的“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现代社会提倡礼貌待人,但提倡归提倡,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到,在与人交往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不懂礼貌故意刁难他人的人,面对这种人,讲道理是没有用的。反唇相讥,针锋相对是打压其嚣张气焰的最好办法。

春秋时期,楚国一天比一天强大起来,为了改善关系,齐王派晏婴出使楚国。晏婴到达楚国,楚王就传令楚人,尽量羞辱晏婴。见晏婴过来了,前来迎接的礼宾官员命令士兵打开城门旁边的侧门。晏婴站在正门前,士兵用手指了指小门说:“先生,您请进吧!”晏婴冷蔑地笑了笑说:“这纯系狗洞!出使狗国的人,才走狗洞!”楚国官员反被侮了一通,只好命令士兵把正门敞开。

楚王接见了晏婴,不屑一顾地问:“难道齐国没有人了么?”晏婴夸张地说:“我的故国齐都,名唤临淄,说大,确实不大,只有几百户人家,但是如果每个人都把袖子甩开,能遮住太阳!如果每个人挥一把汗水,无异于一场大雨!国都的大路上,人如潮涌,怎能说没人呢?”

楚王又接着冷嘲道: “齐国既然人多势众,为什么选你来出使我国呢?”晏婴接着楚王的话说道:“是的,诚如大王所说,齐国派出使者,是经过谨慎选择的:水平高的,出使上等国家;水平低下的,出使下等国家。我晏婴水平不消说了,只好出使到贵国来了。”

楚王本想羞辱齐国使者晏婴,却反倒被晏婴所羞辱。其实,当涉及尊严问题时,是绝不能让步的。

生活中有很多人喜欢用居高临下的姿势来看待别人,总以为自己高人一等,其实,这是一种无知的表现。对于这种人只要你抓住了机会,找准部位,以牙还牙、针锋相对就一定能打败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反驳他人的不适当言行可采用一些技巧,下面的故事中给出了我们答案。

有一位女作家写完了一部长篇小说,发表后引起轰动,一时成为最畅销的热门书。有个评论家曾向女作家求婚遭到拒绝,怀恨在心,经常在朋友和记者的面前旁敲侧击地贬低这个女作家的才干。有一次文学界举行聚会,许多人都对女作家表示祝贺,称赞其作品的成功。

女作家一一表示感谢。忽然,那位评论家分开众人,挤到前面,大声向女作家说道:

“您这部书的确十分精彩,但不知您能否透露一下秘密。这本书究竟是谁替您写的?”

女作家还陶醉在众人的赞扬声中,冷不防他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就在她一愣的刹那,已有人偷偷发笑了。女作家立即清醒地估量了形势,问题以外的争吵于己不利,她马上镇静下来,露出谦和的笑容,对评论家说道:“您能这样公正恰当地评价我的作品,我感到十分荣幸,并向您表示由衷的感激!但不知您能否告诉我,这一本书是谁替您读的?”

评论家的问话,用意十分明显;而女作家的反问,同样针锋相对,潜台词是说:你从来不认真读别人的作品,所做的评论无非信口雌黄。连书都不读的人,有什么资格做评论!巧妙的反问,使评论家陷入了十分狼狈的处境。

在对人方面,很多人都喜欢保持君子应有的风度和气量。这是一种好事,但有些人正是利用这一点大做文章,总是认为,无论怎样对一个君子,这个君子都不会与之针锋相对,既然没有危险,这样的事多做一些也无妨。对于有这种思想的人,必须给他一个深刻的教训。让他知道,嘴下不留德是件非常危险的事情。

在一些具体的环境中,有时会无意间出现一些尴尬的事情,但是如果根据当时的实际情景灵活地运用双关的语言来处理,反而会有神奇的效果,从而达到自己的预期目的。

有一次,蒲松龄到王大官人家去做客,被众人推到了上座,但独眼的管家却从下席开始斟酒,有意把他冷落在一旁不管。王大官人也想故意捉弄他,于是端起酒杯朝他说:“蒲先生,喝呀!”蒲松龄端坐不动,笑着说:“大家先别急着喝酒,我说个笑话给大家助助兴。我刚出门儿,碰到内人正用针缝衣服,就以针为题即兴做诗一首,现在念给大家听听:一头尖一头扁,扁间只有一只眼。独眼只把衣裳认,听凭主人来使唤。”

大家听了,一齐朝独眼管家看去,极力强忍笑意,大声叫好。这样一来,反而使王大官人及其管家狼狈不堪。

蒲松龄借用针的形象,尖锐地讽刺了想为难自己的王大官人及其仆人,不但保全了自己的尊严,也让捉弄自己的交际对象“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人际交往的水很深,各种各样的漩涡都存在,一不小心就有踏入其中的危险。因此,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慧眼识人,看清楚交往对象,从而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

会说话是种本事

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人讲以德抱怨,但这种德也要针对具体的人,不是每一个人都值得我们用一种宽容的心去对待。有些人,你的退让换来的是对方的得寸进尺,对于这种人,还是采用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更具效果。

第五节设计与众不同的开场白

拥有一副好口才是每个人梦寐以求的。看着台上的精彩演讲,我们很多人都会幻想如果站在台上的是自己该有多好,其实,不用羡慕,只要我们将自己的开场白设计得巧妙一些,同样可以达到吸引众人眼光的目的。

漂亮而又与众不同的服装,会引起我们的注意;一段精彩的舞蹈,会抱以热烈掌声;交谈中突然的高声调,会让现场鸦雀无声;这些都是引人注意的方式。演讲作为一种艺术,它的存在唤起了许多人心中的**。对演讲者人们有着一种莫名的崇拜。

有句话叫万事开头难,一个好的开头,可以引起他人的兴趣,从而让你的目的能够顺利达成。演讲是语言艺术,为了抓住听众的心,就要先声夺人,而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场白,则是演讲成功的基石。一名成功的演说家,会在开头部分下功夫,因为他们深知,“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只有好的开场,才能让下面的演讲朝着成功的方向不断向前。

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他每次演讲都会吸引很多人,有一次他受邀到武汉大学演讲,在谈教育方法时,就拎出一只还在“喔喔”叫的公鸡。并掏出一把米往公鸡的嘴里塞,公鸡拼命挣扎,一粒米也不肯吃。但陶先生一放开手,恢复了自由的公鸡便自己吃起了米来。

这样的方式吸引了听众的注意,但同时,也让大家看得一头雾水,这时,陶行知讲了教育方法的问题,他说:“我以为,教育就跟喂鸡一样,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影灌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即便学也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但是如果让他自由学习,充分地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将一定会好很多!”如果陶行知一上来就大谈教育,那么真正能听下去的又有几人呢,而他却用一只公鸡成功引起了人们的好奇心,在人们不解其意时,说出了自己对教育的看法。这时,人们的疑惑得到了解释,而陶行知演讲的重点也谈完了,双方的目的都达到的。这种特殊方式的开场白,给当时在座的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引人入胜的开场白,有很多种,但每一种都是与众不同的,让人们在感到新鲜的同时,产生浓厚的兴趣。而幽默式的开场白则可以让人在一笑之余,拉近与听众的距离。

国学大师启功先生,是个很幽默的人。一次他外出讲学,第一句便是:“本人是满族,过去叫胡人,因此在下所讲,全是胡言。”逗得学生们哈哈大笑,一下子并拉近了自己和学生的距离,让学生觉得分外亲切和轻松。而在听者的心中,敢于自我调侃之人,往往有着过人之处。

一个好的开场,可以为下面的演讲作下铺垫,如果开头都无法吸引他人,又怎能让听众认真听完整场演讲呢。在我国清末,有一名著名的改革家——梁启超,他在演讲方面也有着自己的独特方式,他的先抑后扬的开场方式,让听者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梁启超在给学生上课时,往往将其演讲才能融入其中, 让人难以忘记。有次上课他开口便说:“启超是没什么学问的。”一听此话,学生喧哗开了,不知道他唱的哪出戏。梁启超眼睛向上一翻,尔后又补上一句:“启超还是有些学问的。”还以为启超兄自诩没学问,想要谦虚一下,谁料是这等自负的结果。这样的开场方式,让他的学生在不知不觉间被他引入知识浩瀚的海洋。独特的开场白,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我们失去了这一半的成功,那么下面的演讲将面临完败的结局。

每个人的演讲方式都不同,这是无法模仿的,但好的开场白却是演讲成功的基础,无论何种性格的演讲者都要在开场上下功夫,让自己的开场白更加吸引人。

在与人交往中,开场白也是十分重要的,例如,“今天天气真不错”这样没有技术含量的话只能用在搭话上面,而不能做为一种与人交往的开场白。开场白要新奇,有特点,不能人云亦云 ,当每个人都说同样的话的时候,你的不同便会引起注意。

贝尔那?拉弟埃是“空中汽车”公司的著名销售专家,当他被推荐到“空中汽车”公司中,他面临的第一项挑战就是向印度销售汽车。这是件棘手的任务,因为这笔交易已由印度政府初审未被批准,作为特派员,拉弟埃深知肩上的重任。拉弟埃到印度后,对他的沟通对手讲的第一句话是:“正因为你,使我有机会在我生日这一天又回到了我的出生地。”这个经过精心设计的开场白,隐含着感谢主人慷概赐与机会,让他在自己生日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来到他的出生地。这个开场白拉近了拉弟埃与沟通对手的距离。

会说话是种本事

万事开头难,有了好的开头,过程自然就会变得简单起来。如果一开头便受阻,不但会让自己的自信心受挫,同时,还会为下面的工作平添不少阻力。

第六节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说话者总是随着自己的心意去说,并没有指出针对某些人,但这些话听在有心人的耳朵里,便会觉得意有所指,从而心里不舒服对说话人产生隔阂,甚至从此感情疏远。说话也是极易产生误会的根源,为了少些误会,我们在说话时,要注意自己的措辞。

在为人处世当中,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的事情时有发生,但凡听则解——无论是曲解还是深解——“听者之意”一直成为众多“说者”心头之患,原因就是太多人不“慎言”,不同程度地吃过“听者有意”的亏了。

对于自己的话被曲解,说话者感到委屈,因为,他并没有指桑骂槐,是听者过度敏感造成的。扭曲了说者的意思,并为此闷闷不乐,但说话者却要因此受到指责,很多人会为此抱不平,其实,归根结底,还是嘴太轻造成的恶果。

当然,从“听者有意”角度的要求人人都管好自己的嘴,这是天下最难的事。就连具有卓越口才能力的圣罗兰和具有超人的组织能力的苏菲亚?罗兰,不也都有过因为自己的“无心”而得罪下属的经历吗?在为人处事当中,说话要有所考究的。否则就很容易遭到他人之“意”的曲解或深解。

清代的康熙皇帝,青年时励精图治,做过不少大事,晚年时,由于年纪大了,头发也花白了,牙齿已松动脱落。这本是人生的自然规律,可他在心里就是不服老,犯了老年人的通病,只要听到有人说他“老”就不高兴。左右的臣子深知他的心理,特别忌讳说“老”一类的字眼,也没有谁恶意在皇上面前触这个霉头。康熙皇帝为了显示自己还年轻有活力,常常带领皇后、妃子们去猎苑猎取野兽,在池边钓鱼取乐。

有一天,康熙率领一群妃嫔们去湖中垂钓,不一会儿,鱼杆动,康熙皇帝连忙举起钓竿,只见钩上钓着一只大大的金龟,心中好不喜欢。谁知刚刚拉出水面,只听“扑通”一声,金龟却脱钩掉到水里跑掉了,康熙长吁短叹连叫可惜。

在康熙左侧身旁陪同的皇后见状连忙安慰说: “看这光景这只龟是老得没有门牙了,所以衔不住钩子了。”

这时,在一旁观看的一个年轻妃子见状忍不住大笑起来,而且笑个不止,简直直不起腰来。康熙见了不由得龙颜大怒,他认为皇后说的是言者无心,而那妃子则是笑者有意,是含沙射影,笑他没有牙齿,老而无用了。回宫之后,康熙马上下一道谕旨,将那妃子打入冷宫,终身不准外出。到了这个时候,那个年轻的妃子才深深感到后侮了,她叹息着说:“因为我不慎笑了一笑,却害了自己守寡一生,这都是我自己不检点犯了皇上的大忌所带来的恶果啊!”

为什么皇后在说话时明显说到“老”字而康熙皇帝没有怪罪她,妃子只是笑了一笑康熙皇帝却如此怪罪她呢?首先是康熙的忌讳心理:康熙不服老,忌讳别人说他老,这种心理实际上反映了老年人的一种普遍心理。由于上了年纪,在体力和精力上都有所下降,但又不肯承认这个现实并且也希望人们在客观上否认这个现实,故而一旦有人涉及这个话题便无法承受。由于皇后与妃子同康熙皇帝的感情距离不同,皇后说的话,仔细推敲一下,有显义和隐义两个意义,显义是字面上,因为康熙皇帝与皇后的感情距离较近,他产生的是积极联想,所以只是从字面上去理解,知道皇后是一片好心的安慰。妃子虽然没有追问,但却是笑了一笑,但她是在皇后说话的基础上笑的,再加上她与康熙皇帝之间感情距离远不如皇后,所以让康熙皇帝产生了消极联想,其隐义是笑话老龟老掉牙衔不住钩子,就像康熙皇帝一样老而无用,连钓起的老龟都钓不住,让它跑了。这就深深地刺痛了康熙内心最忌讳的地方。连话都没有说,只是笑笑,就触动了别人的痛处,让自己落得一个悲惨的下场。一失足成千古恨也不外乎如此吧。

一个普通人,别人指出了缺憾,也不会高兴。因为人总是有自尊心的,总希望受到应有的尊重,谁也不希望人们一见面就提自己不愉快的事。因此在为人处世中,一定要注意尊重别人,所说的话不要涉及别人忌讳的话题,不然就会导致双方的不和,给人际交往造成困难。

会说话是种本事

管住自己的嘴,才能让误会更少,尤其是现代人,总是喜欢联想,如果因为一时的言语而让对方想到了很多负面的东西,想不产生误会都难。低调做人,谨慎说话是现代交际场上隐藏在水面下的潜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