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表达要恰到好处(1 / 1)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告诉我们,凡事都有两面性,一旦超出界限,事情势必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说话也是如此,不要认为每个人都有说话的自由,就无所顾忌。要知道一个会说话的人在说话方面是有分寸的,恰到好处才是其说话的原则。

第一节实话离不开巧说

实话是一个人诚实的表现,这是值得提倡和赞扬的,但有些实话听起来非常逆耳,虽然自古就有忠言逆耳之说,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是与生俱来的,没有谁能真正做到胸如大海,顺耳逆耳之言都能心平气和的面对和接受。一些难听的实话,我们就要巧说,让对方在感激的同时,明白你想表达的意思。

实话本应是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但现在却越来越少,因为有些实话太过伤人,人们对一些不起眼的小伤也许很快就会忘记,但对人为造成的硬伤,很多人是嘴上不说,却铭记在心里,一辈子都难以忘记。逆耳的实话就是一把造就硬伤的利器,它对别人造成的伤害有时是无法估计的。

公室文员小宁就是一个说话没有“心眼”的人,她性格非常内向, 平时不太爱说话。当有人就某件事情征求她的意见时,她往往突然间说出 的话会很“刺”人,而且她的话总是在揭别人的“短儿”。

一次,一位女同事穿了件新衣服,其他人都称赞“漂亮”、 “合适”,问及小宁,她不假思索地说:“一般!我觉得这种颜色你穿有点艳,还有,你太胖了,看起来有点儿紧。”

当事人很生气,而且其他大赞衣服“怎样怎样好”的人也很尴尬。这完全是由于小宁说的话“太真实”所致。一句实话伤了所有的人。时间一久,同事们便把她排除在集体之外,都不愿意和她说话。实话的惊人杀伤力被小宁演绎得淋漓尽致。

现在社会,人与人之间,更多是带着面具交往,没有人能看透对方的内心世界,这种封闭式的交往,让很多人感到疲惫不堪。说实话成为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

众所周知,实话多是伤人的,即使小心翼翼,也会让听者感到不舒服。从这一点来讲,多说实话对自己的个人发展是百害而无一利的。那么,在不得不说实话的前提下,怎样说才能让对方更易接受呢。实话巧说就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有这样一个例子,一次事故中,主管生产的副厂长老马左手指受了伤到医院治疗,厂长老丁来病房看望时,谈到车间小吴和小齐两个年轻,技术水平较强,但组织纪律观念较差,想让他们下岗一事。老马当时没有表态,只是突然捧着手“哎哟哎哟”大叫。 丁厂长忙问:“疼了吧。”

老马说:“可不是,实在太疼了,干脆把手锯掉算了。”

老丁一听忙说:“老马,你是不是疼糊涂了,怎么手指受了伤就想把手给锯掉呢?”

老马说:“你说得很有道理,有时候,我们看问题,往往因注重了一方面 而忽视了另一方面。老丁,我这手受了伤需要治疗,那小吴和小齐……”

老丁一下子听出了老马的“弦外之音”,忙说: “老马,谢谢你的开导,小吴和小齐的事我知道该怎么处理了。”

老马拿自己的手为例,将手的治疗与人的缺点进行有效结合,巧妙地 把“用人”和“治病”联系起来,既没因为直接反对老丁而伤了和气,又成功地解决了问题,实话这样说,让人接受也就不再是一个难题。

说话的方法有很多,同样一件事,由不同的人嘴里说出来,给人的感觉就会有所不同。这与说话人的语气、态度、眼神等因素有着直接的关系。此外,还可以委婉曲折、藏而不露地表明自己要说的大实话。

林肯当总统期间,有人向他引荐某人为阁员,不过林肯早就了解到该人品行不好,所以一直没有同意。一次,朋友生气地问他,怎么到现在还没结果。

林肯说:“我不喜欢他那副‘长相’!”

朋友惊道:“什么?那你也未免太严厉了,‘长相’是父母给的,也怨不得他呀!”

林肯说:“不,一个人超过40岁就应该对他那副‘长相’负责了。”

朋友当即听出了林肯的话中话,再也没有说什么。当然,这里林肯所说的“长相”和他朋友所说的“长相”根本不是一回事。林肯巧妙地利用词语的多义性,道出了“这个人品行道德差,我不同意他做阁员”这句大实话,既维护了朋友的面子,又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英国著名诗人拜伦,有一次看见一位盲人身前挂着一块牌子:“自幼失明,沿街乞讨”,可他手里的破盆子却空空如也。拜伦就在他原话后面加了两句:“春天来了,我看不见”。结果,过路人纷纷解囊。实话巧说,并不是虚伪,也决非违心的迎合,它是一种讲究实效的工作方法。当然,巧说应巧得在理,不顾人的思想基础和认识规律,一味追巧求奇,那恐怕只会弄巧成拙了。

实话是我们每个人都渴望的,那么在同时说话的双方彼此都希望对方能对自己实话实说。但在某些特定的场合和情况下,如顾及面子、自尊,以及出于保密等等,这种实话实说往往会令人尴尬,或伤人自尊,或引发不必要的矛盾。因此,实话是应该说的,但更应该巧说。那么怎样才能把实话说巧,说得让人听了顺耳,欣然接受呢?这里介绍几种方法,供大家参考:

第一种就是:由此及彼的方式

当两个人的意见发生分歧的时候,如果实话“实说”直接反驳就有可能伤了和气,影响团结。这时采取一种大家都能够接受的表达方式,会对事情的解决更为有利。劝说一个人,太过直白的实话,不但让人无法接受,同时,还会在彼此的情感间埋下破裂的种子。得不偿失的实话还是巧说为妙。

第二种就是:抓住心理达目的

人心难测,想看透一个人是很难的,但我们可以用一些大众的心理来对当时那个人的心理进行推测,比如,在消费过程中,很多人都存在一种攀比心理,对于这种心理用激将法更容易达到目的,点将不如激将,说得正是这个道理。

第三种就是:藏而不露巧表达

多数实话都因没有形容而变得让人难以接受,在这种情况下,用委婉曲折的方式来表达就变得十分重要。比如,当我们想拒绝一个人时,可以说:你的意思我明白,如果有那个实力,我又怎么会不帮忙呢?有心无力才真是让人尴尬。这样的话虽是推词,但却可以让对方明白你并不是不想帮忙只是无能为力而已。

实话并不一定是得罪人的,就看你说的方式是否合情合理。多从他人的角度来思考讲话方式,这时的讲话无论从内空还是方式上都会变得温和许多。实话巧说已成为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它可以让实话轻松说出口。

会说话是种本事

在社交中,坦诚是双方继续交往的重要条件,而说实话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在与人交往中,只是一味说着美丽的谎言,时间一长,别人便会从你的言语间听出破绽,情感也会随之淡下来。这对人际交往起到了阻碍作用。多说实话,巧说实话才是人际交往的长久之计。

第二节把握说话的分寸

说话是人生中一件大事,我们每天的生活和工作都离不开说话,但有的人在说话时能够清楚的知道自己说的话的意义,而有的人则只是闭着眼睛在说,他根本不明白,这些话一出口意味着什么。没有分寸便会失去方向,偏离“做事有度,说话有分寸”这个衡量一个人成功标尺。

说话是一种权利,同时也是一种责任。聪明人对说话持谨慎态度,而愚笨者却肆无忌惮地胡言乱语。 “口舌”关系着一个人的生死存亡,是不可忽视的,没有分寸的说话方式很容易出现祸从口出的突发事件。

一天,几位同事在一起喝酒。小李为了表达对小张取得骄人成绩的钦佩之情,举杯倡议道:“我建议为小张的成功干杯!”

之后又说: “总结小张的曲折经历,我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凡是成大事的人,必须具备三证!”

众人惊异地问道:“哪三证?”

小车提高嗓门喊道: “第一是大学毕业证,第二是监狱释放证,第三是离婚证。”话音刚落,众皆哗然。这三证中的后两证无疑是小张的忌讳,而小李却毫无遮拦地把它们说出来了。小张不想让别人知道,而小李却把它们捅了出来。此后两人老死不相往来。为图口舌的痛快,让自己与朋友的关系进入冰点,实在不是一个聪明人该做的。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即使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同事,说话也要有些分寸,注意避开那些敏感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尊,都渴望被他人尊重,一些伤人自尊的玩笑还是不说为妙。

“揭短”是说话没有分寸的另一种表现,当然,这种行为的发生有时是故意的,那是互相敌视的双方用来作为攻击对方的武器。但有些时候,只是言词的不当而造成的。是无心之过。有心也好,无意也罢。在待人处事中揭人之短都会伤害对方,轻则影响双方的感情,重则会发生冲突。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寒,做了皇帝后自然少不了有昔日的穷哥们儿到 京城找他。这些人满以为朱元璋会念在昔日共同受罪的情分上,给他们封个一官半职,谁知朱元璋最忌讳别人揭他的老底,以为那样会有损自己的威信。因此对来访者大都拒而不见。

一天,有位朱元璋儿时一块光屁股长大的好友,千里迢迢从老家凤阳来到南京,几经周折总算进了皇宫。一见面,这位老兄便当着文武百官大叫大嚷起来:“哎呀,朱老四,你当了皇帝可真威风呀!还认得我吗?当年咱俩可是一块儿光看屁股玩耍,你干了坏事总是让我替你挨打。记得有—次咱俩一块偷豆子吃,背着大人用破瓦罐煮。豆还没煮熟你就先抢起来,结果把瓦罐都打烂了,豆子撒了一地。你吃得太急,豆子卡在嗓子眼还是我帮你弄出来的。怎么,不记得啦!”

这位老兄还在那喋喋不休唠叨个没完,宝座上的朱元璋再也坐不住了。心想此人太不知趣,居然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揭我的短处。让我这个当皇帝的脸往哪儿搁。盛怒之下,朱元璋下令把这个穷哥们儿杀了。这就是让他人脸上挂不住的下场。

在这个世界上有不同的禁忌。生活有禁忌,做人有禁忌,说话更应该有禁忌。没有人有权力在说话的同时对他人冷嘲热讽,甚至进行人身攻击。说话的禁忌说到底就是分寸的禁忌。一个说话没有分寸的人不但个人发展受限,同时,还会影响与周围人的关系,谁愿意与一个口无遮拦的人做朋友。说话没有分寸的人是不会得到朋友完全信任的,没有信任,就不会真正交心。

做一个说话有分寸的人,是社会的要求,也应是自我的一种要求,那么,如何在与人交往中做到说话有分寸呢?以下几点值得我们注意:

1、刹住“抱怨”的闸,不要费力不讨好

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不可能每件事都顺心如意,抱怨成为人们一种常见发泄方式,虽然不起什么作用,但至少可以口头痛快一下,其实这是一种费力不讨好的方式,懂说话的人不会轻易地抱怨,因为抱怨不仅于事无补而且只会徒增烦恼。这些抱怨若由他人之口转述,对个人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2、闲话要少说,公司只是谈工作的地方

公司也是一个社交的场所,同事之间,时间长了,必然会产生感情,于是一些该说的不该说的话就都说了出来,说话一方可能觉得同事之间没有什么可隐瞒的,出发点虽好,但有可能将人际关系弄僵。有时候,一两句闲话就能给自己惹来不必要的麻烦。所以说话有分寸之人不会嘴无遮拦地在公司过闲话瘾,以防得不偿失。

3、给自己留有余地,话说的不要太绝

凡事太尽,缘份必然早尽,说话也是如此,将话说得太绝,不但把别人逼到绝路,同时,也让自己进了死胡同。一个懂得说话的人,是不会把话说得太绝的,唯有如此,才能在“意外”发生时,有个缓冲的空间,一个总是把话说得太绝的人是不会有好人缘的。人缘不好,当遇到事情时,只能孤军奋战。

4、嘴边放个把门的,不该说的不要乱说

俗话说: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乱邦。语言的力量是强大的。作为一个聪明人,他会在说每一句话前都经过认真思考,嘴边有一个暗锁,不该说的话就会关在门里,只说该说的话。他们在说话时有一个原则,那就是:可以不开口的,就尽可能做到三缄其口。

5、语为心声,切忌口不择言

“你会说话吗?”这样的问话,会让人觉得可笑,只要是正常人,说话谁不会?然而,问题并没有那么简单。说话是一个人的心声,你所说的就是你所想的。这一点没有人会怀疑。既然语为心声,那么在说话的时候,就要有所选择,哪怕是不得不说的话,也要将对方的承受力考虑进去。口不择言,像机关枪扫人,一阵狂扫,只顾自己快活,不顾别人死活的做法是不明智的同时也是不可取的。

6、闲谈时不要背后伤人

很多人喜欢在茶余饭后聚在一起谈论闲聊,这是一种促进人与人关系、加强团结合作的好方面。在谈话中,既可以获得知识,又能增进情感。但很多人却把这份闲情逸致的场合当作了战场,在他人背后做一些暗箭伤人的事情,胡乱搬弄是非,结果让自己的人际关系处于尴尬之境。

7、开玩笑要三思,莫出口成刀

别以为玩笑开起来不需要深思熟虑。不需要谨言慎行。其实,玩笑的智慧更深,如果不知深浅而涉入其中,将会让自己陷入进退两难之境。嘲弄是一种最低级的玩笑,不但破坏个人形象,同时,还让他人感到无地自容。这种玩笑要尽量避免,讲个冷笑话,也比出口成刀要强的多。

8、说话看人眼色,不要哪壶不开提哪壶

人生在世有很多忌讳,如果你在无意之中触动了人的忌讳,你就会在无形中得罪对方。做人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是十分必要的,说话不看人眼色,而只顾自说自话的人是危险的。因为也许不知哪时就会得罪了人,而自己在被人报复后却仍不明白原因。

随着周围环境不断地改变,要不断适应以改变说话做事的分寸。说话的尺度和办事的分寸类似于一匹宝马,驾驭好了可以日行千里,帮你冲锋陷阵;驾驭不好,就会让你摔跟头,甚至踢伤别人。每天一点进步,随着时间的流逝,说话自然能做到胸有成竹。

会说话是种本事

分寸是要学习的,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是天生的交际高手,话虽然说的不少,但却总是以自己为中心,这种思想,让我们不但无法了解别人,还会让我们看不到自己的缺点,进步自然成为空话。人际关系是一门高深的学问,说话的分寸也是要经过学习和总结的。改变自己的一生,说话有分寸是其中的重要前提。

第三节打圆场,需高招

人与人交往,总会有些摩擦,舌头与牙齿还有打架的时候,更何况是独立的两个人。当两个人产生摩擦时,如果人缘还过得去的话,必然会有人出来打圆场,这种劝阻可以让双方在短时间内回复平静,打圆场在很多人看来是件轻松且得人心的事情,其实不然,打圆场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有高超的技巧。

打圆场的目的是替人调解纷争或化解矛盾,在这个时候,矛盾双方都处在一个非常激动的状态。因此,在打圆场时,语言的运用一定要慎之又慎,不能刺激到任何一方,尽理开导,劝解,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会打圆场的人,必是一个左右逢源之人。他在人际关系中处于一个比较平衡的状态,与矛盾双方没有任何摩擦,出来劝解时,不会触及一些双方敏感的话题,这就要求出来打圆场之人在说话方面要有很高深的技巧。

清末刘复才为江夏县知事时,为人极为机敏,常常在两方争执不下之际,他一两句话就为双方打了圆场。都督张之洞和抚军谭继洵平时意见就不太一致。这天,刘复才在黄鹤楼设宴。二公及其他客人都在座。酒过三巡,诸位都有不少醉意了。忽然,一位客人不知怎么谈起了武汉江面有多宽的问题。谭继洵说有五里三分宽,他的话音未落,张之洞就说道: “不对,我记得确实,是七里三分宽。”两人顿时争执起来,互不相让,旁边坐着的诸位客人劝说,也无济于事。一下子都不知道说什么好,只好任由他俩争执。

刘复才坐在末座,看见席间这番争执,感到不好,继续争下去,搞得不欢而散可就糟了。他急中生智,徐徐举起手来,说道:“江面水涨,则宽七里三分;水落,则五里三分宽。张公是就水涨时说的,谭公则是就水落时说的。两位先生都没有错。”

张之洞和谭继洵听到这话,顿时哈哈大笑起来,席间顿时恢复了原有的轻松气氛。旁座的客人为刘复才的片语解纷的机敏而折服。这就是打圆场的智慧。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打圆场也要有技巧,在双方都不开罪的情况下,事情便轻易化解了。

人生总是会有一些意外,当意外发生时,若不能借势转换,整个场面都会陷入尴尬的境地,但若能镇定借用环境,巧妙说话,一定会取得出奇制胜的效果,这也是巧妙打圆场的一种处理方法。

大太监李莲英为人机灵、嘴巧,无论在什么样的场合,面对什么样的人物?他都能凭着他的巧嘴去周旋应付。李莲英也常常帮慈禧太后打圆场,摆脱困境,因此,他深得“老佛爷”——慈禧太后的喜爱。

慈禧太后爱看京戏,所以不断有戏班子进宫专门给老佛爷演出。由于慈禧喜怒无常,这些演员都提心吊胆。演得好了,老佛爷开心,便赏赐他们一些小玩意儿,以示皇恩浩**;演得不合老佛爷的胃口,他们便有掉脑袋的危险。

有一次,著名的京戏演员杨小楼率领他的戏班进宫给老佛爷演出。这天,慈禧心情舒畅,看完戏后,把杨小楼召到跟前,指着满桌子的糕点 说:“这些都赏赐给你,带回去吧!”

哪有赏赐糕点的,何况慈禧这人极为奢侈浪费,她一顿饭点二百多道菜,可想而知那些糕点也绝不会少,杨小楼心想,这么多糕点,我怎么带回去呀?

于是,便叩头谢恩,壮着胆子说: “叩谢老佛爷。只是,这些尊贵之物,奴才不敢领,请……另外恩赐……”这话把周围的宫女太监们可吓了一跳。按老佛爷的脾气,赏赐你的东西你不要,还敢要求另外赏赐,这不是找死吗?哪知,这天偏偏慈禧心情出奇的好,并未动怒,只是问了一句:“那你要什么?”

杨小楼又叩头道:“老佛爷洪福齐天,不知可否赐个字给奴才。” 慈禧听了,一时高兴,也想露一手给大家瞧瞧,便让太监捧来笔墨纸砚。慈禧大笔一挥,一个硕大的“福”字就写成了。没想到的是,慈禧的这出戏却演砸了。她把“福”字写多了一个“点”。在慈禧身旁的一位小王爷眼尖嘴快,马上告诉了慈禧:“福字是‘示’字旁,不是‘衣’字边!”

杨小楼一看,可不,确实错了,这可怎么办?若是拿回去肯定会遭人议论,再要是传到了慈禧的耳朵里,不知又有多少人要遭殃了。不拿吧,慈禧动怒,自己也不会有好下场。要也不是,不要也不是,一时急得他直冒冷汗,气氛一下子紧张了起来。

而慈禧也觉得为难,确实是自己写错了,不想让杨小楼拿出去丢人现眼,但自己也无法开口说重写。这时,一旁的李莲英灵机一动,不慌不忙地走向前,笑呵呵地说:“老佛爷洪福齐天,她老人家的‘福’ 自然要比世人的多一‘点’ 了。要不怎么显示出她老人家的高贵呢?”

杨小楼一听,马上会意了,连忙叩首道: “老佛爷这万人之上之‘福’,小人怎敢领呢?”

慈禧正愁没法下台,听这么一说,也就顺水推舟,笑道: “好吧,改天再赐你吧!”就这样,李莲英的一句话化解了慈禧的一次窘境。这样的奴才岂能不讨主人喜欢?

打圆场是在双方坚持不下时,局外人留的台阶,聪明的人会就坡下驴,让事情顺利解决,当然,这其中少不了打圆场之人的功劳。因此,在打圆场上有这样几种技巧可供我们选择和灵活运用。

1??打圆场要善用“吉言”

中国人爱听吉祥话是众所周知的,在打圆场的过程中,不妨以吉祥话来化解双方的尴尬。用“动听”的话语来说动双方,博得双方的欢喜,是打圆场之人成功“解围”的一个有效的诀窍。“吉言顺耳”,爱听“吉言”几乎是人们共有的一种心理。巧妙地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便可以消除双方的尴尬,以皆大欢喜来收场。

2??打圆场应“扬长避短”

在双方处在矛盾中时,“扬长避短”,是“打圆场”的又一技巧。采取“扬长避短”策略,用巧妙的语言去作解释,通过“扬长”,引领对方换个视角,让对方从一个新的角度去体会佳妙之处,从而心悦诚服的接受自己的观点。达到打圆场的最终目的。

3??打圆场用语需幽默

幽默是一剂良药,利病且不苦口。微笑可以消除一切烦恼,当有矛盾产生时,作为和事佬之人不妨用一个幽默化解双方的心结,在开怀大笑中有所领悟。用幽默来化解矛盾,比任何大道理都容易让他人接受,说教过多,只会引起反感,但幽默却可以让大家一笑泯恩仇。

打圆场不是不着边际的奉承,也不是油腔滑调的诡辩,它是一种说话的艺术。认真学习并掌握这种艺术,注意在特定的场合中“察言观色”,适时得体地打圆场,能有效地摆脱尴尬和烦恼。

会说话是种本事

生活和工作中,打圆场的事件并不少见,结果却各有不同,有的以和气收场,而有的则变成三角矛盾,和事佬也成为战争主角之一。打圆场并不容易,也需要高超的技巧作后盾。

第四节说恭维话要得体

吹捧、恭维对方,是一种高妙的“绵里藏针”的方法,它能极大的满足对方的心理需求,这种方法在求人办事和社交中都有广泛的运用。但有一点需要注意,那就是恭维话并不是越夸张越好,太过露骨的恭维会让对方感到不舒服,得体是其重要原则。

“人告之以有过则喜”,只有子路才有此雅量,一般自命为君子的人,还容不下别人的批评呢,更何况是普通人。正是这种情形,让恭维成为生活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恭维其实是一种把人逼到悬崖的方式,只是这种方式比较温和且在表面看来没有大的杀伤力,因而被人们普遍采用。被恭维一方心情也很复杂,明知道,事出必然有因,但在听到恭维话时还是忍不住心花怒放,这是一种矛盾的心理,同时,也是恭维话可以大行其道的一个成因。

有个笑话,某人是拍马屁专家,其名之盛连阎王都知道,在他死后见到了阎王,阎王拍案大怒,“你为什么专门拍马屁?我是最恨这种人!”马屁鬼叩头回道:“因为世人都爱拍马屁,不得不如此,大王公正廉明,明察秋毫,谁敢说半句恭维的话。”阎王听了,连说是啊是啊!谅你也不敢,这种巧妙的恭维让人在毫无察觉中便接受了。通过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世人都爱恭维,恭维话要得体适度,不流于谄媚,有新意才会更得人心。

笑话只为博人一笑,但却也是对生活的一种写照,恭维得体才能让被恭维者感到身心舒畅,有的时候,恭维并不一定要歌功颂德,在小事上的恭维不但有新意,更能彰显恭维者的智慧。和珅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清朝刊印二十四史时,乾隆非常重视,总是亲自校核,在这个过程中,每发现一种错误,乾隆便觉得是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成就感便悄然而生。

和珅和其他大臣,都看到了这一点,于是为了让乾隆开心,便故意留错,以便乾隆查找。这种方法很奇妙,它没有任何言语却深得乾隆之心。这样做显示出乾隆学问深比当面奉承他学问深,收到的效果自然更好。由此可见,和珅得宠几十年而不衰是有原因的。和珅头脑机敏,总是选取恰当的方式,博取乾隆的欢心。他还对乾隆各方面进行细心观察和深入研究,往往是乾隆想要什么,不等乾隆开口,他就想到了,有些乾隆未考虑到的,他也安排得很好。和珅的恭维有两点高明之处,一是知己知彼,二是无声无息,不着痕迹。这两点让聪明如乾隆者也一样中招。

恭维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不要以为只要说好话就能得他人欢心,这种思想一产生,出发点便选错了,任何高明的恭维都是得体适度的,在人们信任的范围内,如果你所说的恭维话让人一听就是假话,这种恭维说句难听的,实在太低级了。

一口得体的恭维话犹如一罐蜜糖,含在嘴里,甜在心里。学会说得体的恭维话对人际交往和个人发展都十分有利。那么,恭维话要怎样说才能得体又得人心呢?以下几方面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1.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恭维话

希望是人活下去的动力,但不同年龄的人希望也有所不同,年轻人希望寄于自身,老年寄望于子孙。与年轻人交谈,若能举几个例子,让他看到光明的未来,他便会在开心之余,便会将你引为知己。老年人历尽沧桑,几十年的光阴,什么都已看淡,唯独对子孙十分上心,在这时,多谈对方子孙的学识能力,甚至当面说,青出于蓝胜于蓝,他不但不会责怪你,反而在内心认为你是慧眼识英雄!这是说恭维话对于年龄应特殊注意的要诀。

人与人之间除了年龄的差距,还有职业的不同,这也是说恭维话需要注意的,如果我们对一个商人说,学有根底,笔下生花,思想正确,宁静淡泊,他会认为是一种讽刺,但如果你这样对一个文人说,他一定会喜形于色。对于不同职业的人,要说适合他职业的恭维话,张冠李戴的恭维除了招来反感,不会在有其他的作用。西洋有句谚语说:“一滴蜜比一桶毒药所捉住的苍蝇还多。”对人亦如此,要想得到别人的注意,就如同一滴蜜吸住了他们的心,这是通向他心灵的一座桥梁。

2?? 恭维话要适度

恭维并不是交往的最终目的,而是构建一种和谐的气氛。在这种气氛中,双方的交流和沟通才会更加融洽。恭维话并不是事先想好的,而是要随机应变。当我们在相交的家里看到一副新字画时,便可从字画谈起,然后借题发挥,恭维对方的工作能力,知识阅历,从而找到共同的语言,继续交往。对于恭维话一定要掌握一个度,不要轻易说一些比较夸大的词,比如,您的知识面之广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啊,这样的恭维就显得太过虚假,对方也没有办法面不改色地接受。与其如此,不如说,您懂得真多,想不让人佩服都不行。话虽平凡,但却更让对方感到愉悦。这样的恭维合情合理且不着痕迹。

3??恭维话要说得恳切

语言恳切,会极大的增加可信度,在恭维的同时,要说出自己的愿望,让人感到你的真诚,而不会将你所说的话当成是过分的赞美之词。

4??恭维话也要珍惜

恭维的话并不是对所有人都适用,对于不了解的人,最好先不要深谈。恭维的话也要留在嘴里,等你充分了解后,才可让这些话说出口,要知道,有的人不吃这一套。 高帽就是美丽的谎言,首先要让人乐于相信和接受,便不能把傻孩子说是天才一样的离谱;其次是恭维要说得美丽高雅,不能俗不可耐,这样只会让对方大倒胃口;最后恭维话并不是说得越多越好,恭维话虽然不要钱,但也不能随随便便为人买单。太过泛滥,信任度就会下降,得不偿失的事情还是少做一些比较妥当。

现代社会,人际交往成为一种社会的主旋律,恭维话起到了促进人际交往作用。因此,人们的恭维话是越说越多,花样也越来越千奇百怪,但恭维话并不是随便说出口的,合适得体的恭维话才是点石成金之作,一些不切实际的恭维话只会让人际关系进行尴尬境地而无法自拔。

会说话是种本事

每个人都会说恭维话,说得多了,人们便有了免疫能力,对赞美的话便产生了抗体。在这样的一种形势下,恭维话要说得深入人心,就要与众不同,不能别人说很好,你就跟风说很好,要有新意,这就需要我们在说恭维话时要多些思考,勤于动脑,将恭维话说的得人心且不留痕迹。

第五节批评贵在适可而止

对于批评,每个人的心理都有抵触情绪,对不同的人我们要采取不同的批评方式,同时,更要注意批评的尺度,要做到适可而止。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批评,恨不得将对方批得体无完肤,这样的想法或做法本身就是错误的。甚至被批评方既使知道自己错了,也不想改正了,因为在他的心里会想,既然我已经如此不堪了,何必还要去改正呢,不如就这样下去吧。这样的结果,相信不是批评者所想要的。

实际上,如果对方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就没有必要非要分出了是非对错来,只要稍加提点或者是用某些事物对比、影射,也就是平常所说的“点”到为止,从而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即可。

在批评他人时,批评的话最好不超过三四句,在这个范围内,既可以让对方知道自己的错误,又有利于其以后改正错误。见好就收是批评的原则之一,试想一下,如果非要不停地批评,甚至让对方以后都在自己面前抬不起头,这样的结果是所有人都不想看到的。

一般来说,批评要适可而止,没有必要非置对方于死地。因为我们批评人的目的是为了救人,为了帮助人。一个人犯了错误,我们对这个错误的某一点提醒一下就行了,再翻来覆去地批评就没有必要了。作为批评一方不要总是抓着他人的一个错误反复批评,这样的做法不但会让人很反感,同时,还让被批评者在心中觉得你这个人实在没有容人之量,对已经发生的事情而言,是没有任何作用的,反倒让自己陷入麻烦境地。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家新开的公司,作为这个公司的法人代表,吴晏对下属有着严格的要求,对他而言,下属的任何一点错误都要批评指正,这本来对下属的个人发展是极为有利的,但却因他批评的话太过,而让下属产生不满情绪。比如说,当一个下属迟到了,本来这样的事情只是因特殊原因偶尔发生,但他却总是拿出来说,并借此教育其他下属,这让这名曾经迟到的下属很是不满,觉得领导有意针对他。在今后的工作中,这名下属总是不断犯错,于是吴晏总是不断地批评他,说的话一次比一次严厉,同时,吴晏发现,下面的其他下属每天工作都不愉快,工作效率比起其他公司低很多,后来,一个朋友的话点醒了他,他的朋友说:“每个人都需要尊重,即使犯了错,也希望领导能为其留些颜面。“。吴晏这时才明白,他所做的有多错,于是在一次节日当中,吴晏和下属一起开了个晚会,在晚会中,吴晏首先肯定了这段时间以来,大家的成绩,特别是那个经常犯错的下属,吴晏对他的才能进行了充分认可,并提出他之所以对大家严厉,是真的希望公司和公司的每个下属都有一个好的未来,吴晏的这次讲话,让大家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领导者,于是,每个下属在以后的工作中都尽可能的将工作做好,而吴晏也改了以往的作风,对犯错的下属总是单独会见,且仅批评几句,更多的提到工作本身。在这样的环境中,公司的下属与领导之间,竟十分和谐。公司也因此形成了良性的人才竞争环境。为公司扩大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由此可见,作为批评要适可而止,在批评过后,一定不忘立即补上一句安慰或鼓励的话语。有了这样的认识,被批评者才能努力改正错误,在今后的工作中发愤图强。

要知道,批评的目的是搞清问题,而不是让关系进入冷冻室。而且恰当的批评语言,还牵涉到一个人的心胸和修养问题,所以批评者绝不能以审判官自居,恶语相向,不分轻重。对他人进行批评要做到适可而止。至于程度,就要根据个人的接受能力进行适时调整和对待。批评人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我们可以借鉴参考一下。

1??请教型批评

用请教的口气包含批评的意思,给个台阶让别人下。

有个人正在一个养鱼池里钓鱼。这时,鱼池的主人走了过来。那人心 里一惊,心想:这下不但要挨骂,恐怕还要处罚!谁知,鱼池主人走近后,指了指池中“禁止钓鱼”的牌子,不仅没有教训他,反而很客气地 说:“先生,你在这儿试钓,是不是太浪费了?”

那人被鱼池主人这种请教式的批评弄得面红耳赤,连忙道歉,收起钓竿走了。 鱼池主人把批评变成了请教,既达到了目的,又维护了对方的自尊,使对方心服口服,让他自动终止了自己不道德的行为。

2??暗示型批评

不正面提出批评,而把批评的意思暗含在谈话之中,让被批评者自己去理解、接受。

暗示,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的一种特殊方式,暗示者出于公正的目的,采取隐藏、含蓄的方法,巧妙地向对方发出某种暗号,并以此来影响 对方的心理,从而使他改变自己的行为。

某公司总经理的助理欧贝和他的女友莎拉决定要举行婚礼,准备到风景如画的瑞士度蜜月。他正为计划做准备的时候,公司的总经理问他:“你们已经决定要旅行结婚了吗?”

欧贝说:“决定了。”

总经理又问:“真心祝福你们,什么时候出发呀?”

欧贝高兴地说:“就这几天吧!”

总经理无奈地说: “唉!公司正要与一个客户谈判并签订一份重要的合同,你是唯一的谈判人选,而且你一向都是以公司大局利益为重的,不巧的是公司签约跟你个人的喜事凑到一块儿了,你要是走了,公司签约的 事还真没有人能替代你呀!”

公司总经理在强调欧贝的谈判地位时暗中含有批评之意,当然有期望才会有这样的批评。聪明的欧贝不会不了解,而结果自然无须多说。

3??安慰型批评

一面指出对方的错误,另一面又对他表示肯定的批评,让犯错者得到真正的安慰。

年轻的莫泊桑向著名作家布耶和福楼拜请教诗歌创作。两位大师一边 听莫泊桑朗读诗作,一边喝香槟酒。布耶在听完后说:“你这首诗,句子中的意象过多,虽然不易理解,像吃一块牛蹄筋;不过我读过更坏的诗,这首诗就像这杯香槟酒,勉强还能吞下。”

这个批评有些严厉,但仍留有余地,给了对方一些安慰。批评的语言用安慰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对方明白自己的处理方法是有严重缺陷的。这就是批评语言的诀窍。

4??模糊型批评

用模糊的言辞替代直截了当的批评。虽没有指名,但实际上道了姓。

某公司职员工作一度十分松懈,公司经理便召开职员大会进行演讲。他说:“最近这段时间,本公司职员工作态度大多数是好的,但也有少数人表现不佳,有的迟到,有的早退,有的上班聊天……”

这里所使用的“大多数”、“也有”、“有的”,都是模糊的语言。用三种语言,既顾及了职员的面子,又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是不指名的批评,效果自然比直接点名批评要好。

5??旁敲侧击型批评

“旁敲侧击”是比喻人们在指责别人时,不从正面直接说明,而是侧面刺激。当发现苗头不对,由于某种原因又不便正面指出时,便可通过“对事不对人”或“对团体而不对个人”的方式提出警告。这样就可以既点出问题,让对方心生警惕,又维护了对方的面子,给他们改正的机会。“旁敲侧击”作为一种间接表达方式,在与人交际中并非毫无正面意义,如果我们从交际的角度出发,它同样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其实任何批评都要做到适可而止,掌握批评方式更能有效的把握批评的分寸,从而明白过多的批评只会让事情向相反的反向发展的道理。

会说话是种本事

事情的解决方式有很多种,批评只是其中的一种,它是工具,并不是目的,因而在批评他人时要掌握好分寸,不要总是以自己的思想依据来对他人进行判断,在尊重的前提下进行批评,效果才会更好,尤其在人际交往中,批评的话要尽量少出口,要知道,任何批评都是有负面作用的。没有谁可以在不伤人的情况下进行批评。

第六节改掉不良的说话习惯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说话习惯,这是在不断的说话中逐渐养成的,就像每个人都有他的习惯动作一样,在不知不觉中,已构成你个人形象的一部分,甚到是重要的一部分。它就像一颗种子,在成长中表现出其真正的本质。一个人的说话习惯对其以后的发展是有着无形的影响的。

一个人的语言风格是其个人修养的外在体现,不同的语言风格会给人不同的感受,这些感受将会在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一个交际高手,在说话方面一定是经过不断训练的,当一些不好的习惯出现时,他会有意识的告诉自己改掉这些不良的说话习惯。

一个人的说话技巧是可以提高的。虽然可能会花一些时间来改变你早已根深蒂固的谈话习惯,但这并非一步登天的妄想,而是可以通过时间来慢慢改变的。一个人说话易犯一些习惯性错误,在看到错误的同时,改正是最重要的。

1??养成倾听的习惯

一个人在会说话的同时,还要学会倾听,这是信息进行交流的一个必要的过程。与人交流是一件快乐且有意义的事情,倾听在其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一个无法认真倾听别人说话的人,会让他人在心理上产生排斥。海明威曾经说过:“我很喜欢倾听,我从细心聆听中已经学到了很多,但是大部分的人却从来不去倾听。”急着说话只会让自己处于被动地位,与其如此,不如学着真正倾听,让别人将信息在不知不觉间透露给自己。当你真正开始倾听,你就会熟悉谈话中的潜在意味。

2??不要问太多问题

如果你在谈话中问太多的问题,那么谈话看起来就像是“审问”。避免让人觉得你问得问题太多的办法就是不要只问问题,也陈述一下你的看法或者中夹杂陈述。

3??避免冷场的发生

冷场是最令人尴尬的事件之一,当两个面对面却无话可说时,这样的场面是无法想象的。莉儿?朗帝曾经说过:“永远不要不读报纸就出家门。”当无话可说时,新闻里的内容就成了很好的聊资,或者从周围的环境中找一些话题,用比较轻松随意的方式,打开冷场的局面。

4??不要贸然打断别人

在谈话中,说话者都希望在自己讲话的时候,能够得到大家的注意和认同。此时,如果你贸然打断别人,会让他人感到不悦,这对人际关系将会产生影响。先听后说是谈话的基本礼貌,在这点上,需要平衡“听”和“说”之间的关系。

5??切勿争论谁对谁错

有些人有着很强的是非观,对就是对,错就是错,这种观点在与人交往中很易与他人发生争执。其实,过分较真,对自己和他人都没有好处。人际交往重在和谐,在一些非原则问题上我们不妨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做一回难得糊涂的聪明人。

6??切忌谈论不合适的主题

中国人很讲忌讳,从人名到说话均是如此。与人交往时,要对交往对象有一定的了解,知己知彼,方可一语中的。谈话时要将对方不喜欢的话题剔除,多谈一些他人有兴趣的主题,这样不但可以引起对方的注意,同时还能为自己的人际交往打开一扇门。

7??口头禅影响个人形象

口头禅是个人文化素养的体现,你拥有某种气质的口头禅,你也就容易被人视为属于某种气质的人。一个满口污言秽语,开口便将一些骂人的词汇说出的人,自然让人觉得粗鲁无教养;但若将一些诸如“请、谢谢、对不起”等口头禅挂在嘴边的人,会给他人留下文明、有教养的象征。因此,为了你的形象,请注意优化口头禅。

不良的说话习惯对每个人的影响是有区别的。也许有的人认为,这种习惯对自己的影响不太,就可以不用去改了,要知道,在与人交往的时候,一点瑕疵就会让之前的努力付诸东流。

会说话是种本事

有人总是喜欢走老路,其表现就是任凭自己的性子来,做什么事情总是老一套。其实,在他冷静的时候他也知道自己应该有所改变,可是一到细节上就向自己的习惯缴械投降。说话是为人处事的一件大事半点马虎不得,改掉不好的说话习惯,会引来幸运的青睐,也许从改变说话习惯的那一刻起,你的人生就会因你的改变而变得耀眼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