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有名就意味着有钱,对个人来说是这个,而对于一个经商者来说也是这样,任何产品要想赢得市场,就要看消费者熟悉不熟悉,信赖不信赖,于是,依托媒体的舆论和传播优势,来营造声势,提高本身的知名度,传播自己的形象,对于经商者来说是做强做大的关键。
1.做好场面,坐稳生意
做生意首先是要做一个热闹、气势大的“场面”,而且“场面”越大越好。
——胡雪岩
扬名是胡雪岩在做生意时非常注重的一个方面,因为他懂得扬名与金钱的获得有着很大的联系。那么,该如何扬名呢?打造一个好的场面无疑是最好的公关宣传方式。在公众面前努力打造出一种热闹的场面,是做生意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他认为在危急关头,想要挽救自己、稳定人心,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塑造一个好的场面。
胡雪岩的阜康钱庄开业之时,场面上的事情,让他颇费了一番心思。比如他要刘庆生去选钱庄铺面,就要求房子轩敞气派,装修也要富丽堂皇,不能小家子气。甚至连堂上悬挂的字画,他都想到了,要求第一不能是赝品,以免惹行家笑话;第二名气不能太小,名气太小配不上“阜康”的招牌,撑不起场面。阜康钱庄开业当天,张灯结彩,柜台里四个伙计一律簇新蓝布长衫,笑脸迎人,胡雪岩请来杭州城里官商两界几乎所有的名人,亲自接待,摆酒款客,一直吃到午后三点多钟,着实热闹了一把。
再如,甲午之变,由于洋行联手排挤,再加上在上海主抓洋务的盛宣怀等人的造谣,上海阜康钱庄总号出现挤兑风潮,这时的胡雪岩已经陷于四面楚歌的困境。
而恰恰在这个时候他的三女儿要出嫁。按一般人的想法,正处于危机之中,儿女婚事应该免去铺张,不要太过张扬。连帮他的人也认为,这场婚礼既然定下了日期,照风俗自然不能更改,但场面不宜太大,只要不太委屈了女儿,女儿包括外亲都是可以理解的。
但胡雪岩却仍然要把场面做大。他要求一切照常,喜事该怎么办还怎么办,再难也要把场面撑起来。因为在这个时候一松劲儿,女儿的婚事冷冷清清,别人必然把它与阜康挤兑风潮联系在一起,对于阜康能否渡过眼前的难关产生怀疑,那样才真正是什么都完了。
所以,女儿办喜事那天,胡家仍是张灯结彩,轿马纷纷。各式花灯、彩亭、仪仗,排出三里路远,帮办喜事的执事人等,一色蓝袍黑褂,抬运嫁妆的挑夫一律簇新蓝绸镶红边的棉袄,气派非凡。这一个场面收到的效果就是,阜康钱庄照样开门,胡雪岩在杭州城里的所有生意,无不风平浪静,阜康挤兑风波被一片喜气洋洋冲淡了许多。
很多人都懂得要把场面做大的道理,因为把场面做大,不仅是体现一个人的志向、魄力,更重要的是一种事业成功的策略。曾国藩初办团练时,小打小闹,要钱没钱、要人无人。后来他想到,必须把场面做大,才能得心应手。果然,他把场面做大之后,局面就为之一变,方方面面,无不唯他马首是瞻。兵锋所指,更是势不可挡。所以说,场面越大,支持者就越多,你成功的把握就越大;相反,小打小闹,永远也成不了气候。俗话说:深山藏虎豹,大海养蛟龙。同样是虾,在小沟小溪就长不大,而海里的龙虾,一只就有十多斤。这就是场面所起的作用。
而在生意场上,这些场面上的事情常常是必不可少的,堂皇的门面、不凡的气派,往往是赢得客户信赖的一个很重要的外部条件。一眼看上去就给人一种小家子气的印象,自然就难以被客户所重视。从这一角度看,这些场面上的事,其实并不是打肿脸充胖子的一味摆阔,它实际上也是在树立自我形象,在向公众显示自己的实力、优势,以吸引客户的注意,唤起客户的信任。因此,这些做法虽显寻常,但也是必要的,也是要做好的。 2.巧妙宣传,推广商品
好事不会白做,我是要借此扬名。
——胡雪岩
有人认为,现代商战,其实不仅仅是质量的较量,调动各种媒体宣传企业的产品,有时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宣传是现代商战的“利器”,是产品的第一销售。简单一句话:竞争需要质量,顾客需要信息,而信息需要宣传。所以说,卖好产品是好事,宣传好产品多卖更是好事。
总之,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要想求得一席之地,获得长久发展,必须对企业宣传工作进行重新审视和定位,不仅不能弱化,而且需要进一步巩固、强化、放大,通过更好地宣传,为企业树立一个良好的外部形象、社会声誉,创造一个团结、稳定、向上的内部发展环境,从而推动企业的全面健康协调发展。
胡雪岩在湖州的大兴丝行开张后,便来到湖州。
一到湖州,他就吩咐他的丝行档手们做一件能够给人以实惠的好事:时令在七月中旬,正是“秋老虎”肆虐的时节,天气十分炎热,很多人都躲在家里不出门,因而店铺的生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胡雪岩说:“丝行要在自己店前向路人施茶,而且说做就做,当天就办。”
档手们知道胡雪岩的脾气,做事要又快又好,钱上面很舍得,于是当天就在大兴丝行门前摆出了一座木架子,木架子上放了两只可装一担水的茶缸,装在茶缸里的茶水还特意加上败火清毒的药料,茶缸旁边放上一个安了柄的竹筒当茶杯,路人可以随意饮用。另外,丝行门上还贴了一张广告,上书“本行敬送辟瘟丹、诸葛行军散,请内洽索取。”如此一来,丝行门前一下子热闹了起来,上午就送出去两百多瓶诸葛行军散、一百多包辟瘟丹。通过这些丝农的口耳相传,胡雪岩的名字在湖州传播开来。
美国人拉斯韦尔提出“五W”理论,这一理论又被称为“拉斯韦尔模式”,即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有何效果(Who、Says what、In which channel、To whom、what effect),提出了关于宣传的较为真实的含义。1937年,这个美国人又补充说:“就广义而言,宣传是通过操纵表述以期影响人类行为的技巧。”这些表述可以通过语言、文字、图画或者音乐的形式进行。
其实,宣传文化既代表一定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又属于观念文化、精神文化。在商品无差异、同质化造成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宣传文化的影响力往往大于商品自身的竞争力。如果受众认同了一种宣传文化,那么也就可能会接受这种商品或服务,成为商品的消费者、服务的利用者。所以,经商之人应把宣传当做市场竞争的一张大牌,对商品及其品牌进行文化包装,进而打出市场,并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进行创作,往往会收获颇丰。
3.转换思维,做大场面
做场面要有新手法、新花招,不能落了俗套,免得让人笑话。
——胡雪岩
大家都听说过树上开花之计,这个计谋的本质就是无花粘花,无势造势,此计用在商场一样会让你飞黄腾达。
面临开张,胡雪岩心中惴惴不安,因为有一桩心事尚未落实。那就是他要把面子做足、台面撑大、不同凡响、令人敬畏,让杭州人看看阜康的场面和派头。钱庄的面子就是银钱,本钱越大信誉越高,胡雪岩打算用“堆花”的办法让众人大吃一惊。所谓“堆花”,就是钱庄开张之时,同行前来致贺,各家抬来银子存入钱庄,以壮气势,这些银子被称为“堆花”,是同行业的捧场做法。“堆花”纯属礼仪行为,同行都是钱庄,不可能拿大批银钱为别人壮威,只为礼仪上点到为止,图个喜气。
胡雪岩却不然,他打算借“堆花”大出一番风头。而如何让同行肯抬上大批银钱为开业“堆花”助兴,几乎成了制胜的关键。
胡雪岩与王有龄商议此事,没想到王有龄哈哈一笑,道:“如此区区小事,还用犯难吗?”他从官札中捡出一张来,对胡雪岩道:“户部刚刚行文下来,朝廷饷银吃紧,新近发行一种官票,要各地钱庄派销银钱,保证官票能够上市流通、兑换现银。”
清朝增发官方银票,和后来的政府多印钞票是同一码事。增发的银票必须要有银子做后盾,各地钱庄便承担了派销银票的任务,朝廷对钱庄颐指气使,巧取豪夺,钱庄只能忍气吞声,慑于压力,打落牙齿和血吞,还要召集同行各家钱庄,根据实力大小,分配派销份额。“浙江新派四十万两官票,”王有龄说,“钱庄固然不愿意也没有办法,我们不妨在同业会上做个好人,声称全由阜康包了,不要大家承担,众人岂不感激涕零?提出‘堆花’他们还能拒绝吗?”胡雪岩有些担心:“四十万两银子不是小数目,我们能承担么?”
“老弟原来不知,”王有龄笑他迂阔,“我们并不真的承担,只是装模作样罢了,待压过一段时间,另发一通官札,再平摊到大家头上,不露半点儿痕迹。”
“官札那么好发,说写就写?”
“举手之劳,要不,衙门里那么多刀笔吏,不清闲得发慌么?”
原来如此,胡雪岩恍然大悟。他由此认定,若做大生意,非要有技巧不可。
中秋节前,阜康钱庄开张大吉,自抚台以下,浙江各衙门官员纷纷莅临致贺。钱庄门前,驷马高车,冠盖如云。商贾同行,前来捧场,市民百姓,远远地围观。阜康钱庄柜台上,白花花的官制锭银,堆得如同小山一般,与阳光交相辉映,刺得人们睁不开眼睛。杭州市民,多少人生下来一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多银子。于是街头巷尾流行起一句民谣:金山银海,抵不上阜康的柜台。
实际上,做生意不能卑劣,但可取“偷梁换柱”之计的正面意义,胡雪岩就是如此!
很多时候,思维定式固然会给我们打下一种习惯性的基础模式,它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如果一个人不懂得打破思维定式,只以常识性、否定性的眼光来看待事物,不敢有所突破,那么最终白白浪费掉大好时机的就是你。所以说人应当改掉墨守成规的偏差习惯,改变我们观察世界的视角,从一个全新角度来观察事物。
比如,有家公司生产一种极小且价格极低的手缝针。在手缝针市场萧条的情况下,该公司却能借助型号、规格、包装,布成了庞大、丰富的阵容,不但吸引了消费者,也提高了竞争力。这就是转换思维,做大场面的妙处。
4.做好门面的三大绝招
门面犹如人的脸面,做不好是会影响生意的。我们的老祖宗就说过,人看脸面,树看皮,生意好不好看门面。
——胡雪岩
其实做好一个店的门面并不难,只要注意三项即可:一是宜址,人来光顾的多;二是精修,让人进来一看就感觉舒服;三是巧陈,使人来到店堂里觉得布局很有味道。
胡雪岩说:“门面就犹如人脸,做不好是会影响生意的。”怎样搞好一个店堂的门面呢?胡雪岩有三个准则:宜址、精修、巧陈。
局限在现有的范围,终究不能成大事。只有到外面闯一闯,才能把局面做大。
第—,“宜址”,即店的地址应选择适宜。
1874年,胡雪岩选杭州吴山脚下的大井巷为址建屋造店,创办胡庆余堂,这是有他的深意的。
吴山坐落于西湖南面,由紫阳、云居、七宝、峨眉等10多个小山头组成,西连凤凰山、将台山和玉皇山,相传,春秋时这里是吴国的南界,因而得名,又因山上有座城隍庙,所以又叫“城隍山”。吴山历史悠久,有很多古迹,如春秋的伍子胥庙、晋朝的郭璞井、宋代的东岳庙、明朝的城隍庙等。在吴山的山冈上,因石灰岩长期溶蚀作用形成了一组惟妙惟肖的“十二生肖石”,山顶上有一座高8米、双层重檐的江湖汇观亭,登上此楼北望西湖明澈似镜,南眺钱江宛若锦带。到了清朝雍正年间,“吴山大观”被列为“西湖十八景”之一,这个景目又包括金地笙歌、瑶台万玉、紫阳秋月、三茅观潮、枫岭红叶、云居听松等“吴山十景”。吴山的自然和人文景点吸引着众多的游客前来观光,使它成为杭州客流量很大的一个地方。
杭州从唐宋以来就佛寺遍布,有“东南佛国”之称。从每年春暖花开的季节到立夏为止将近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各地(主要是杭嘉湖三地及苏南一带)的善男信女背着写有“朝山进香”的黄布香袋,成群结队地涌入杭城,到各寺院烧香拜佛、许愿还愿,这种年年必有、规模宏大、具有宗教色彩的特色旅游给经商者带来了生意,他们或在寺院附近定点设铺,或随处流动设摊,出售胭脂、簪珥、剪刀、木鱼、经卷、玩具、花篮、梳子、药品等物。据范祖述原著、洪如嵩补辑的《杭俗遗风》记载:“城中三百六十行生意,一年中敌不过春市一市之多。大街小巷,挨肩擦背,皆香客也……各色生意,诚有不可意计者矣。”这种因烧香拜佛者聚集而成的商业性集市叫做“香市”。吴山早在元代就有香市,元代诗人贡有初在《春日吴山绝句》中有“十八姑儿浅淡妆,春衣初试柳芽黄。 三三五五东风里,去上吴山答愿香。”就从侧面反映了吴山香市的情况。到了清代,吴山香市与钱塘门外的昭庆寺香市、岳坟以北七八里开外的天竺香市成为杭州持续最久、规模最大、集市最盛的三大香市。鉴于上述情况,吴山在生意人眼中具有特殊意义,而其脚下的大井巷是人们登吴山的必经之路,所以胡雪岩选中这块“黄金宝地”,在上吴山的石级路旁购地8亩,开设建筑面积约12000平方米的胡庆余堂国药号,建立了固定的基地。应该说,这是很有眼光的。
第二,“精修”,即店堂修建精致,别具一格。
胡庆余堂初造时由东西并列的三进建筑组成(后来西边一进被拆除,现只剩两进):头进是营业店堂,二进是制药工场,这种前店后场、产销结合的组织格局有利于灵活、及时地适应顾客需要。两进楼房之间有夹弄和封火墙相隔;每进设前、后天井,左右有廊屋相连,呈环形通达之状,外观气派,结构简洁。
作为我国古代建筑史中不可多得的建筑群,胡庆余堂除了具备江南园林中大红漆柱、镏金描彩、雕梁刻枋、飞檐镂格等古朴典雅的共性之外,还根据营业需要,有自己独特的创意:整座建筑被设计成仙鹤状,象征着店铺生机长存;四周造起高12米(墙脚就高达2米)、长60米的青砖封火墙,胡雪岩请人在靠河坊街的一面墙上写了“胡庆余堂国药号”七个大字,十分引人注目。
胡庆余堂的上檐有比较罕见的花灯状的垂莲柱,正门在大井巷内,青石库门坐西朝东,青砖角叠的门楼上镶嵌着“庆余堂”三个金光闪闪的大字。跨过门楼,映入眼帘的是“进内交易”牌,四个镏金大字远看凸出,近看凹进,一望就知是高手之作。入口长廊被做成船篷轩。
人靠脸皮,店仗门面,胡庆余堂如此不落俗套的设计能不使人顿生好奇和赞叹吗?
第三,“巧陈”,即店堂的内部陈设巧妙适宜。
胡庆余堂就像一只栖息在吴山脚下的美丽仙鹤,它的门庭就像鹤首。过了门庭拐弯就是“鹤颈”长廊,迎面是一个八角石洞门,门洞上有青砖雕出的“高入云”三字。
左侧横墙上堆塑着取材于神话 “白蛇传”的“白娘娘盗仙草”图案,整个长廊的石壁上挂着36块用银杏木精制的、黑底金字的丸药牌,如外科门神丸、胡氏辟丹丸、安宫牛黄丸、十全大补丸、大补全鹿丸、小儿回春丸等,牌上标明各种丸药的主治功能,于装饰之中巧妙地为顾客提供了极好的药材和品性说明,既传播了中医药知识,又起到了广而告之的作用。
过了石洞门,长廊的末端有四角亭,檐挂精雅的宫灯,梁绘中医始祖神农尝百草、桐君老祖白猿献寿以及李时珍、朱丹溪的故事等皆栩栩如生。看到这些饰画,人们很容易产生如登仙界、如返幽古年代的感觉,在得到美的享受之余,还能从这些与中医密切相关的神话人物和古代先贤中联想到中医文化的源远流长。四角亭下面有一排红漆锃亮的“美人靠”,这是视顾客为“养命之源”的胡庆余堂为顾客特设的小憩之处。长廊四周奇花烂漫,异草葱翠。
穿过“鹤颈”长廊往右拐就是第二道门,门楼两边有“野山高丽东西洋参,暹罗(泰国旧名)官燕毛角鹿茸”的对联,上端横卧一方“药局”匾。要知道,过去的药业分为药店和药局两类,药局规模大,包括直接向产地进货的药号、批发的药行。胡雪岩有银号、钱庄、典铺互为挹注的金融网,资本大、手面宽,兼营药号、药行、药店,因此,堂而皇之地挂了“药局”二字,颇有雄视医药界的威风。
跨过“药局”门楼的青石门槛,便来到座北朝南、金碧辉煌的营业大厅。这里雕梁画栋、宫灯高悬,顶棚玻璃透光明亮、厅堂陈设琳琅满目。牛腿(连接柱、梁的建筑构件)精雕吉祥动物图案和古色古香的人物故事,大厅两旁分立高大的红木柜台,给人一种庄重的感觉,左侧为配方、参茸柜,右边是成药柜。柜台后边更高大的“百眼橱”摆着色泽不同的瓷瓶和幽幽发光的锡罐,神秘而又高雅。正中的“和合”柜台,两边挂着“饮和食德,俾寿而康”的“青龙”招牌,说的是饮食适可、有规律,使人健康长寿,也有在向人揭示要挤垮、吞并杭城另两家资格老、规格大的药号“许广和”与“叶种德”,含有竞争的火药味。“和合”柜台两侧有两副对联,外面一层是“庆云在霄甘露被野,余粮访禹本草师农”,横批是“真不二价”,里面一层是“益寿引年长生集庆,兼吸并蓄有作有余”,中间上方挂“庆余堂”横匾。两副对联笔法遒劲,而且各自巧妙地把“庆”、“余”二字用于对联首尾。值得一提的是,“庆余堂”三字出自南宋奸相秦桧(1090-1155年)在秦府落成时书写的“胡余庆堂”的手迹。秦桧在宋金对峙的形势下,主张向金称臣纳币、主持和议,并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精忠报国的抗金名将岳飞,结果被后人铸成反剪双手、面岳墓而跪的铁像,还落得个“白铁无辜铸佞臣”的千古骂名。不过,秦桧品德虽然不好,却是书法大家,而且他在北宋末年历任左司谏、御史中丞,南宋高宗年间两任宰相,前后执政19年,特别是冤杀岳飞一案提高了他的知名度,虽是遗臭万年,但几乎家喻户晓。胡雪岩将秦桧“胡余庆堂”手迹颠倒为“庆余堂”来用,除了欣赏秦桧的字,恐怕还隐含从反面利用秦桧的“名人效应”的因素,这大概又是他最得意的一则广告创意吧。
在胡庆余堂制药工场的东楼和作为门市部的西楼之间有一条长长的通道相连。封建时代不允许商人在店堂里擅设通道,但胡雪岩被赏红顶花翎、穿黄马褂后,成为晚清商界“异数”,才有此特例。这条通道名叫“长生弄”,中间比两旁高出些许,俨然如皇宫及宫府内的通道,显示出胡庆余堂药号主人的显赫声势和大药号的排场。
总之,胡雪岩的店址选择佳宜、修制精好、摆陈巧妙,使得胡庆余堂的门面有很高的文化品位,与众不同,极富个性色彩。
经商,门面很重要,因为门面能吸引如云般的顾客。事实上,如今很多企业也十分重视门面这一关,大搞门面功夫。比如,在当今现代化的大商场门口,拴几只大狼狗是难以想象的,经营者不仅不会这么做,反而会挖空心思地美化门面,布置一个别出心裁的门面来招徕顾客。可见,在当今的经济社会中,做好门面是经商者必须要面对的一个大问题。
企业形象的个性化是经济运行的客观需要。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不断地转变着消费者的消费观念。过去,因为市场发育不好,商品欠丰富,消费者对商品没有选择的余地,企业之间的竞争只是产品本身的竞争,企业之间形象力的竞争尚未形成。现在,由于商品越来越丰富,品种越来越多,消费者除了选择产品本身之外,还常常偏好一些“超然物外”的东西,如价值、文化、个性等,为了更好地满足越来越有主见、越来越有独立意识的消费者的多方面需要,企业在完善自己形象个性化设计方面做出的投入越来越大,这已成为了一种客观需要。
5.求利先求名
第一步先要做名气,名气一响,生意就会热闹,财源就会滚滚而至。
——胡雪岩
名气其实就是一种无形的价值、一笔无形的本钱。一个人有了名气,就会树立起自己的形象,别人就会不约而同地慕名而来。经商也是这样。胡雪岩就是一个特别注重名气的人。因为在他的心目中,名气与利润是互相联系的,名气能增加利润的获得。
“常捷军”法国军官让内帮助胡雪岩平定了杭州城的太平军,解决了朝廷的危难,双方都十分高兴,于是让内回到了宁波。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在紧接着的日子里,宁波流行起瘟疫,让内也不幸被感染了,几天以来一直发着高烧。因为胡雪岩有嘱在先,让内光复杭州有功,只要他在中国一日,胡雪岩在宁波的钱庄就要尽力帮助他。所以当宁波钱庄的档手听说让内感染了瘟疫,就带了“诸葛行军散”等散丸药去看望他,结果药效很好,让内只吃了一天的药,就能下床走动了。
到了第二天中午,让内坐不住了,神采奕奕地跑到阜康钱庄,问他们送他的是什么灵丹妙药。伙计说是胡雪岩自开药铺炮制的中医药方,由老中医主持,是祖传秘方。让内一定要伙计再给他一些,以便拿回去给其他同胞服用。结果伙计刚打开抽屉,抽屉里的药就被让内全部掳去了。洋人服了药,精神都好了起来,于是派让内到杭州来,让他向胡雪岩多要一些这种灵丹妙药。
看到外国人看中了此药,胡雪岩十分高兴,就实实惠惠地送了他两大箱。让内一定要留下钱,而胡雪岩却拒绝收下,说是送给他的,不要钱。让内不解,追问胡雪岩:“你不收钱那不是在做赔本买卖吗?”
胡雪岩没有回答,只是笑了笑。其实,在胡雪岩的心中早已有了更长远的打算——利用让内为胡庆余堂做一个活广告。果然,让内回去一宣传,再加上用药人相互转告,胡庆余堂还没在上海正式开业,名声就早已在外了。胡雪岩刚到上海,便有洋人找了来,说在宁波服过胡庆余堂的药,药效奇佳,现在他要随船回国,希望胡雪岩卖给他一批成药,他还留下了定金,说下次再来中国,还要采购。
古往今来,名利往往是紧密相连的,就像孪生兄弟一般。名利、名利,有名才有利。名在前,利在后;先有名,后有利;有好名,才会有好利。有名就会带来巨大的利,无数个明星用事实证明了这一点。试看,在现代商战中,商家利用名人的名气,给自己的商品做广告,明星因此获得对我们来说是天文数字的收入,而这收入与其名气成正比;闻名世界的索尼公司,利用“名气”这个聚宝盆,用37美元/台的价格买进上海产的收录机,贴上自己的商标,就可卖80多美元/台;世界饮料业的“大哥大”——“可口可乐”的商标,价值则高达30亿美元,占该公司财产总和的3/4。再如,现在的很多商家,挖空心思与做媒体的人打交道,目的是什么?其实很简单,就是希望通过媒体来提高自己的名气,这与很多人希望同高层领导会面来达到自己升官的目的是同样的道理……从这些事例中,我们就可窥见“名”的重要性了。
市场竞争的制胜之道何在?从胡雪岩的成功中我们可以发现:第一,要懂得做名气;第二,“吃亏就是占便宜”。胡雪岩的这种推销方法,亏了自己,然而却肥了顾客,顾客从他那儿感受到了真诚,自然就会成为他的常客,而且这在无形之中也为他的企业做了宣传,可谓收获多多。6.先赚名气后赚钱
人生在世,不为利,就为名。做生意也是一样,冒险值不值得,就看你两样当中能不能占一样。
——胡雪岩
胡雪岩深知,要想经商成功,就要明白大势,抓住最大的客户。国家永远是最大的客户。他非常清楚这一点,所以认购“户部官票”,这样他就有了和国家这样的大客户做生意的机会。
为了对付太平军,筹措军费粮饷,大清国的财政部要发行纸钞,也叫官票。大清国是银本位制,全国流通的都是白花花的银子。可是太平军占了江南的富庶地区,大清国的财政出现了危机,为了转化危机,不得不通过发行官票来弥补赤字。官票是一种可以上市流通的银票,可以兑换现银,也可以代替制钱“行用”——用它抵交应按成缴纳的地丁钱粮和一切苛捐杂税。
这种官票的发行,首先要有钱庄或者票号认购。但在当时来说,认购户部官票面临着两方面的风险。第一,虽然官票上明文写有“愿将官票兑换现银者,与银一律”的字样,但如果官票发行太多太滥而现银不足,那么,以票兑银就将难以实现;第二,在战乱的时代,官票的价值很难得到保证。所以,阜康钱庄的新“档手”刘庆生在与胡雪岩商量认购官票事宜的时候,认为将来官票不一定值钱,不同意认购官票。但胡雪岩却不这样认为。在胡雪岩看来,即使官票的价值会大打折扣也要认购,而且还要主动认购,要认购得有气魄。
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这里有两个原因。
第一,这是在帮朝廷的忙。只要是帮朝廷打胜仗的生意,哪怕亏本,也要做。短期看这是亏本,长远看却不是亏本,只是先放了资本下去,而放下去资本自然是要收回的。因此,只要官军打了胜仗,时世一太平,百业待兴,什么生意都可以做。那个时候,也就可以收回先前投下去的资本了。
第二,认购户部官票,也是显示阜康有气魄,是个为阜康挣得名气的机会。目前杭州城里各大小钱庄同行都心存犹豫,小同行看大同行,大同行互相看,都怕认购官票太多,包袱太重。如果这时阜康站出来大胆认购,一方面能够在同行中显示阜康临事不惧的气魄和实力,另一方面也能显示同行的义气。这样阜康在同行中的名气和地位,马上就会得到提升。
两天后,钱业公所发通知召集各大钱庄开会,商量派购官票的事情。上头给杭州分派了二十五万两的数额。果然,大家积极性都不高。这时,阜康的刘庆生站了起来,为大家分析了形势,并代表阜康认购了两万两的数额。有人开头,余下的人也纷纷认购,杭州的官票任务很圆满地完成了,阜康也因此而出了名。
商场上有一句很流行的话,叫做“先做名气后赚钱”。因此,胡雪岩愿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把他的名气做出来。驰骋商场,名气其实就是一种无形的资产、一笔无形的本钱。一个商号有了名气,客户便会不远千里慕名而来,就能真正树立起自己的形象。形象树立了,生意也就好做了,银子自然也就来了,也就可以顺利地占领市场了。
现代社会,有名就意味着有钱,对个人来说是这样,对公司来说也是这样。那种到现在还认为名声是“虚”的人,是真正的落伍之人。对个人来说,有了名气以后,就会有人主动找你拍广告、写书、演讲,这就意味着你的收入会逐渐增加。而对公司来讲,有了名声,消费者就会知道你、认同你,甚至冲着产品的名声去买你的东西,这就意味着你的公司将会赢利。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有成就的商业人士特别注重为公司营造一个好的名声。
7.利用口碑做广告
做生意赚了钱,要做好事。
——胡雪岩
胡雪岩非常重视名气的巨大作用,甚至把名气看得比赚钱还重要,当然,这也是大商家的经商意识。在现代社会中,广告具有强大的推动效应,因为它能帮助企业打出品牌。因此,商家都非常重视通过广告打造品牌化的效应。而这实际上与胡雪岩的经商策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胡雪岩很聪明,他是最会做广告的人。他与现在那些做广告的商家不同,他是用口碑来做广告的。中国人相信口碑,因为广告是可以造假的,而口碑多半是很实在的。所以说,胡雪岩更高明一层。
胡雪岩擅用口碑为自己做广告,从以下三件事上就可窥见一斑。
第一, 历年各地有灾荒,胡雪岩都是踊跃捐款捐物。
1871年(同治十年),直隶水灾,胡雪岩捐制棉衣1.5万件,并捐牛具、子种及银一万两,由于天津一带积水成涝,子种不全,胡又续捐足制钱一万串,以助泄水子种之需。
1877年(光绪三年),陕西干旱,饥民急需粮食充饥,胡雪岩初拟捐银两万两、白米一万五千石,装运到汉口再转运入陕,左宗棠考虑到路途遥远,转动艰难,要他改捐银两三万两,结果胡雪岩捐实银五万两解陕备赈。
此外,胡雪岩还曾捐输江苏沭阳县赈务制钱三万串,捐输山东赈银两万两、白米五千石、制钱三千一百串,劝捐棉衣三万件,捐输山西、河南赈银各一万五千两。
以上仅是胡雪岩捐输赈灾的荦荦大端,据1878年(光绪四年)左宗棠上奏朝廷的《胡光墉请予恩济片》中记载,根据胡雪岩呈报捐赠各款,估计已达二十万两白银,这还不包括捐运西征军的地道药材。
而胡雪岩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知道,天灾人祸的时候,每个人多捐一分钱就能多挽救一条人命,而受灾的人民自然会饮水思源、感恩戴德,官府也会因为自己援救及时,对自己另眼相看。
第二,胡雪岩在他的胡庆余堂投入运作的第一步,想到的就是做口碑。他要花大钱办两件事,首先,多卖乱世当口急需的救命药,对买不起药的人,免费奉送;其次,为军中提供只收成本的捐助型药品,比如“诸葛行军散”之类。他要在极短的时间内,为自己创出一块牌子。
要知道,乱世当口,逃难的灾民来自全国各地,送药给他们,既为自己赚得济世行善的好名声,又让他们把胡庆余堂的招牌带到了全国各地。而军营里的兵将更是哪里的人都有,让他们用上自己配制的药效实在的药,更容易让他们知道胡庆余堂的药好,也就是让天下人都知道胡庆余堂的药好。这样赢得了好口碑,比花银子雇人遍天下去做广告,不知好了多少倍。
第三,左宗棠攻克苏州后,胡雪岩带了家眷重新回到了杭州。看到城内一片惨景,真是恍如隔世,街头断垣残壁,饥民个个骨瘦如柴,饿毙的尸体随处可见。胡雪岩决定大量地开设粥厂,赈济灾民、饥民。胡雪岩此时拿出几万两银子,派人从上海等地源源不断地把粮食购来。然后把人力分散开,在杭州各要道口设粥厂,供给穷人们粥饭。他的这一义举,使杭州城里的百姓都知道杭州城出了一个大善人,从此“胡大先生”、“胡大善人”的善名传遍了浙江和附近的各省。
用现代的商业眼光看,胡雪岩的这些善意举措可谓是赚尽了好口碑。第一,他为自己挣得了热心公益的好名声;第二,他取悦了政府,这样有利于得到政府的支持;第三,他利用逃难灾民及官军兵将为自己做了大规模的“活”广告,创下了自己的品牌,立定了脚跟。这些条件一经具备,定然会财源广进。难怪胡雪岩在定下这一谋略之后,曾充满自信地说,只要别人相信我的药好,我就要赚钱了。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胡雪岩是个喜欢打广告的人。可是,我们要注意的一点是,他所打的广告不是做假、不是虚张声势、不是想蒙骗顾客,而是在积累名望,因为他知道,一个人在社会上的名望越高,社会大众对他的信任感就越强,这样,做什么事情都比较方便。但是,一个人的声望要靠自己不断地去培养,而不是一两下就能获得的。很多企业家虽然生意做得很大,钱赚得很多,但是口碑并不是很好,这样,即使他们赚再多的钱、做再多的广告,也无济于事。这就是口碑所带来的反差。
所以,现代的经商者在做广告的同时,更提倡用口碑来宣传。为什么这么说呢?以下几点是它的好处。
第一, 口碑宣传耗资少、收效大。通过一传十、十传百的宣传,达到最佳的效果!口碑并不是口头宣传,因为只有好的东西才能形成好“口碑”,光凭口头宣传是没有用的。
第二, 面对面地诉说、信服率高。因为口碑经常是依靠人与人之间面对面地传播,所以让人信服的概率很高,几乎为100%。
第三, 口碑宣传具有自发性、主动性的特点。口碑传播是人们在人群中自发、主动向外界扩散的宣传,具有强大的可信度和广泛的传播性。
8.做善事,扩大市场
花一文钱要能收到花十文钱的效果,才是花钱。
——胡雪岩
曾有人说过,身揣万贯家财离世的富人是可悲的。真正的富翁都懂得,越肯为社会谋福利,财富就来得越快。有些吝啬的富翁认为,自己的钱来得不容易,应当牢牢拴在自己的腰包里,这其实是一种错误的想法。
经商厚黑学认为,厚黑之人无论做什么事,总是要给自己披上一层仁义道德的外衣,他们极其注重人心及扩大影响的好处。而胡雪岩与此相同的是,他热心捐助公益事业,这归根结底其实也是一种营销策略。
胡雪岩的家乡有条钱塘江,古称浙江、渐江、罗刹江和之江,这是浙江省第一大河,也是东南名川,它发源于皖、浙、赣交界处,流入杭州湾,黄山以下干流屯溪至梅城段称新安江,梅城至浦阳江口叫富春江,浦阳江口至澉浦为钱塘江。钱塘江主要支流有兰江、浦阳江、曹娥江。
一个多世纪以前,杭州江干到萧山西兴的江面宽达十余里。每逢春秋多雨季节,上游水流湍急、疾驶直下,如离弦之箭,加上海潮从鳖子门涌入,形成汹涌澎湃、气势磅礴的“钱江潮”。而急流与海潮相遇又使得钱塘江的水文异常复杂。江中流沙多变,历来为航旅畏途。晚清时,钱江两岸的人们还靠渔舟过江,出门时要选个天气晴朗的日子,并祈祷平安。不过,即使是这样,也难保不出风险。
为了解除钱江两岸旅客渡江的困难,胡雪岩捐银十万两,主办钱江义渡,并说:“此事不做则罢,做必一劳永逸,至少能受益五十至百年。”
自设义渡,受惠的人,不知凡几,胡雪岩纵非沽名钓誉,而声名远播,就此博得了一个“胡大善人”的美名。
关于创办义渡的起因,《胡庆余堂:中药文化国宝》一书中朱成方的《功自心诚,利从义来》一文中说:
当时,杭州钱塘江上还没有一座桥梁,浙江绍兴、金华等“上八府”一带的人进入杭城都要从西兴乘渡船,到望江门上岸。而当时的叶种德药店设在望江门直街上,所以生意非常兴隆。而胡庆余堂则设在河坊街大井巷,仅靠杭嘉湖等“下三府”顾客,很少有“上八府”一带的顾客上门。
胡雪岩曾亲自到码头调查过,一位船工冲口而出:“要让上八府的人改道进杭城,除非是你把这个码头搬个地方!”言者无意,听者有心,胡雪岩从码头回来,心里亮堂堂的,主意也就拿定了。
他又沿江实地考察,了解到从西兴上船过江,航程长、江上风浪大,容易出危险。胡雪岩选择了三廊庙附近江道较窄之处,决定在这里投资兴建“义渡”,把船码头“搬过来”,让“上八府”的人改道由彭楼进城。
结果,码头很快就修起来了。胡雪岩又出资造了几艘大型渡船,不仅可以载人,还可以载车和牲畜。而且免费过渡,又快又稳又省钱,“上八府”的人无不拍手称好。这一来,胡庆余堂在“上八府”顾客中的知名度也就随之提高了。胡庆余堂的地理劣势转为优势了,叶种德堂的生意随着“义渡”的开通迅速冷清下来。
胡雪岩创设义渡后,临时设有趸船,以便过客待渡,渡船每天开约10 余次,一般顾客不取分文,只有干苦力的人来过渡须代船夫服役片刻。由于设义渡是众人受惠之事,干苦力的也乐于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钱江义渡还设有救生船,遇有风高浪急时,渡船停驶,救生船便挂了红旗,巡游江中,若有船只遭遇不测,就不避风浪险恶,飞快行驶过去救援。
钱江义渡的开办使胡雪岩的善名不胫而走,这既达到了做善事扬名的目的,又使得义渡便利了“上八府”与“下三府”的联系,客观上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发展,对胡雪岩的经商活动也大有裨益。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胡雪岩修建义渡,不仅是一种善举,而且也为顾客提供了便利,方便了顾客的购买,从而扩大了消费者的购买量。这对当今的商家来说,也是一种不错的销售策略。试看,在当今的市场竞争中,谁能给顾客创造便利、满足顾客的要求,谁就能在竞争中占领制高点,就能够盘活一方市场。可见,作为一名有远见的商家,自己花钱为顾客创造便利,实际上可以增加利润,而非增加成本。所以,这些钱花得是值得的。
因此,商家要站在顾客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经营,只要是对自己发展有利,而且能带来经济效益的,即使花钱也要这么做,因为这归根结底是一种营销策略,既为企业提高了知名度、扩大了影响,又能博得人们的好感,为企业巩固已占有的市场及今后扩大市场占有率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当然,这种营销策略已广为人知和广为企业所用,而胡雪岩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在别人未察之前就先采用了。
此外,胡雪岩的经营策略把“以善为本”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这也是一种促销的好办法。人是群居的动物,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运用,对事业的影响很大。政治家因得人而昌,失人而亡。企业家因善而受人欢迎,从而发大财。可见,一切离不开人。胡雪岩明白这个道理,在一切经营活动中,多行善举,把财富与行善的关系处理得很好,成为他成功与致富的秘诀。这种秘诀对于今天的商人来说是非常值得借鉴的。
所以说,做生意不应该只是为了赚钱来供自己享受,还要想到要为他人、为社会做些有益的事情,这样,才能赢得顾客的支持,自身及公司的形象也会得到社会及广大群众的认可;相反,如果只为自己打算,为一己私利而赚钱,这样的钱是很容易失去的。要知道顾客是上帝,经商要想得到顾客的认可,就应对顾客施行善举,这样才会收到良好的效益。9.好名字,先声夺人
无金字招牌,生意必是一片困境。你的招牌,就是你的门面。
——胡雪岩
没有招牌,就不会有大的收获,而要想有好的招牌,必先取一个好的名字。胡雪岩深知名字与招牌的重要意义,因而在给店铺取名字、定招牌之时,也着实下了一番工夫。
胡雪岩创办自己的钱庄,在物色钱庄“档手”的同时,就开始考虑如何为自己的钱庄确定招牌。为此,他郑重其事地去请教王有龄。并向王有龄摆出了取名字、定招牌应该注意的几条原则:第一要响亮,容易上口;第二字眼要与众不同,省得跟别人搅不清楚。至于要跟钱庄有关、要吉利,那当然用不着说了。
胡雪岩这里讲到的几点要求,正是取名字、定招牌的关键所在:
其一,起名以畅
胡雪岩说的招牌用字“要响亮,要容易上口”,也就是要求题写的招牌要简洁、通俗易懂且读起来要响亮畅达,朗朗上口。挂出招牌的目的就是要让人记住,如果招牌用字生僻,读起来佶屈聱牙,招牌的作用也就减淡了很多。
其二,起名以别
用与众不同的字眼,使自己的商号显出一种特别,且能在众多同行同业中引人注目。用现代商务运用的观点看,一个与众不同的招牌,实际上意味着一种独立的品位和风格。因此,起名以别这一点也显得非常重要。
其三,起名以适
招牌用字要符合自己商号的行业特点,要能让人一看招牌就知道你的商号是干什么的。
其四,起名以吉
这大约是中国人取名字、定招牌时特别讲究的一点,不过这也确实符合商场上人们的一种普遍心理。商场上,无论买方还是卖方,都希望能够大吉大利,谁也不会喜欢自找晦气。所以,取名字、定招牌一定要取吉祥、寓意好的字眼才行。
根据这几点要求,王有龄为胡雪岩选择了“阜康”两个字。这两个字取“世平道治,民物阜康”之意,可以说是完全符合了胡雪岩的要求,因此胡雪岩将这两个字念了两遍之后,欣然同意,说:“好极了,就是它!”
所谓名号、招牌,就是品牌和形象,生意场上是十分注重树立形象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够树立起自己的形象,也就为自己奠定了成功的基础。所以对于企业和产品来说,尤其是一个有志创品牌的企业,更需要一个好名字。一个好的品牌名称,不仅有利于促销产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还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形象。
所以,一个企业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除了内在的素质绝不会辜负消费者的厚爱之外,还要有一个听起来吉利、叫起来响亮的名字,这有利于在人群中传播,会产生更加广泛的影响。
比如,著名的杭州娃哈哈集团,它的成功既有赖于其过硬的营销策略,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他们给产品起了一个好名字。该厂成立之初就对品牌策略十分重视,给产品起名是首要任务。该厂请来了多位专家进行商讨,并对产品的消费群体、年龄层、心理需求做了深入分析。由于当时市场上营养品、保健品、饮料等五花八门,而名字大多雷同。所以,该厂从“新、奇、特”出发,给自己的产品取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名字——“娃哈哈”。这个名字很容易被消费者所接受,读起来顺口,家长、儿童看见“娃哈哈”就有愉快感。娃哈哈集团从一个仅有10万元家底的小厂,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发展成为家喻户晓的著名食品企业,这与其品牌战略是密不可分的。
俗话说“店铺好名胜风水”,一个企业的名字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应该如何取名呢?掌握以下四个要素即可。
①形象。配合营业内容,塑造企业形象。在商业命名上,应注重名称格调,这可以反映经营者的素质和经营头脑。商业命名高雅者,顾客往往因心理的附加值产生积极效果,提升消费欲望;反之,商业名称低俗,顾客消费心理也会大打折扣。
②利益。价值点、利益点附加越多,越能刺激商品销路。例如米饼取名“旺旺”、儿童食品取名“喜之郎”、卡拉OK夜总会起名叫“钱柜”等。
③易记。比如“早一粒,晚一粒,消除咳嗽打喷嚏”的广告语已广为人知。
④节奏。念起来顺口好听、富节奏感,也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必备条件,这样的名字非常有亲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