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揣摩逢迎,敲开方便之门
送礼总要送人家求之不得的东西。
——胡雪岩
揣摩逢迎是一切人情往来中操纵自如的基本技术。不会揣摩逢迎,等于不知风向便去转动舵柄,实施也都无从谈起,弄不好还会在小风浪中翻了船。只有懂得如何揣摩逢迎,并对此作出正确的推理和判断,才是做人做事的顶级技艺 。
太平军攻破杭州后,王有龄殉难,胡雪岩失去官府靠山。经仔细权衡,他选择了当时权位显赫的社稷重臣左宗棠为靠山。
那时左宗棠是镇压太平天国方面的主帅,官衔是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使、闽浙总督兼署浙江巡抚、“钦命督办浙江军务”,是朝廷一品大员。对于胡雪岩来说,以杭州为中心进行商业活动,离了左大帅是举步维艰的。但是,左大帅为人正直、办事公正、清正廉洁,最棘手的是当时已有人向左告胡雪岩贪赃枉法,“生活起居,俨如诸侯”,左宗棠正准备拿他法办。
面对如此复杂的情况,胡雪岩镇静自若。他针对左宗棠的性情,精心设计了求见左的办法。他看准了左宗棠的清廉刚正,便打算将大量钱财用于战后拯救,帮助左宗棠解决他最关心的问题。
于是,胡雪岩在拜见左大帅时,当面声称要“捐献一万石米”。这时正值战后,哀鸿遍野,左宗棠怎能不惊喜而感激呢?这一定军心、救百姓的“义举”令左宗棠盛赞胡雪岩“满朝朱紫,没有一个有老兄有见识”。结果左宗棠不仅没有惩处他,反而将他委以重任,任命其为军需采购大臣。
与此同时,胡雪岩的生意越做越大。他被左宗棠任命为总管,主持钱粮、军饷,因此他开的阜康钱庄获利颇丰。王公贵族纷纷把钱存入其钱庄。他还协助左宗棠开办企业,主持上海采运局、兼管福建船政局、经手购买外商机器、军火及邀聘外国技术人员,从中获利。他操纵江浙商业,专营丝、茶出口,操纵市场、垄断金融。 至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阜康钱庄分店达20多处,遍布大江南北。
试看,胡雪岩做的这两件事,的确达到了揣摩逢迎的目的。当时,由于战事紧急,粮食、军饷都是左宗棠此时最着急、也最难办的事。杭州刚刚收复,善后是一件大事,而要将善后的事情做好,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粮食问题。而当时,镇压太平军实际上是左宗棠与李鸿章两个人共同负责的事情,此时,太平军败局已定,在这个时候,左宗棠当然想争头功,而此时粮草军饷也是当务之急。没有粮饷,就无法进一步展开攻势,一旦“闹饷”,部队无法约束,就会酿出乱子。
而在这个关键时刻,胡雪岩出来帮助左宗棠化解了这个难题,左宗棠又岂能不赏识他呢?用左宗棠的话说,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不但杭州得救,肃清浙江全境他也有把握。
在这里,可以说胡雪岩揣摩逢迎的功夫真是达到了一定的境界。其实,说得更直白一些,做人想要达到自己的目的,就要懂得想对方之所想,急对方之所急。正如送礼,要送得合适,其中一条重要的原则就是要对方喜欢。
而要对方喜欢,就要送给对方急需却一时又没有的东西。比如左宗棠求事功,胡雪岩正好送去能使他成就事功必需的东西,结果送出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但也有的人将揣摩逢迎视为巴结人,认为很难为情,其实不然。为什么这么说呢?《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写到一个叫卜士仁的典史向其侄孙传授逢迎秘诀,他说:做官的第一个秘诀是巴结,人家巴结不到的,你巴结得到,人家做不出的,你做得出。你不要说这些事难为情,你须知他也有上司,他巴结起上司来,也是和你巴结他是一样的。总之大家都是一样,没甚难为情。你千万记着“不怕难为情”这五个字的秘诀。如果心中存了“难为情”三个字,那么非但不能做官,连官场的气味也闻不得了。
所以说,千万不要有难为情的想法,因为世间万事想要做成,就离不开揣摩逢迎,这不是巴结人,而是一种为人处世的高明手段。
经商寻找靠山也是这个道理,如果你心中长存“难为情”这三个字,那么,你就很难揣摩逢迎到对方的内心所想,不能逢迎对方,自然你想办的事就会搁浅,甚至夭折,当然,你也就很难取得步步高升的机会。
7.商人也要跻身官场
我善为商,也乐于为商,别人盼着出将入相,我只求富可敌国,既能大把花钱享尽人间春色,又能济人贫困,自自在在、逍逍遥遥过一生。为官,案牍之劳不说,又要拘于礼法,不得放浪形骸,确非我之所愿也。
——胡雪岩
胡雪岩游刃于商场,运用灵活变通的商政之道,步步为营、节节上升,最终以“红顶商人”名满天下。清代陈代卿这样评述胡雪岩富有传奇的一生:“游刃于官与商之间,追逐于时与势之中;品尝了盛衰荣辱之味,尝尽了生死情义之道。”那么,胡雪岩一生只求富可敌国,后来为什么却要寻求跻身于官场呢?
说起胡雪岩的捐官,还得先从他的一次生意谈起。那是浙江钱庄同业大会的一次集会,对胡雪岩早就闻名的新任浙江巡抚罗遵殿亲自到会祝贺。巡抚大老爷到来,这些钱庄老板立马全都变了模样,平素一律长袍马褂,而今个个身着花花绿绿的官服,头戴顶子,这场面令胡雪岩尴尬不已。本来他是这次同业大会的发起者,如今却因为是“白丁”而不能坐主席之位,只能站在众多身穿官服的钱庄老板的末位。
原来,清朝的规矩,只要是有官衔的人,巡抚大人都可以安排他们入座,不管这种官衔是中举得来的,还是花钱买来的。但是商人在正式场合见了官老爷却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就坐的,只能站着。所以许多钱庄老板为了官场应酬方便,都花了银子,大小弄个官职。胡雪岩因一心想做个富可敌国的大商人,虽然平素官场上也有一些朋友,但大家熟不拘礼,倒也没遇过什么麻烦。而今这位巡抚大人是新来的,从未见过胡雪岩,胡雪岩又岂能大摇大摆入座?
巡抚大人坐在堂上,钱庄老板各按捐官大小两边坐好,巡抚大人于是滔滔不绝地讲了大半天,不外乎是标榜自我,请求地方大力支持等。兴高采烈地说完之后,巡抚才问道:“听说这次大会是胡老板号召起来的,不知胡老板人在何处?怎么未见?”
这时,在最末端站了半天的胡雪岩赶紧答道:“回大人的话,小人在此。”
这下倒弄得巡抚大人不好意思了,没想到竟让大名鼎鼎的胡财神干站了半天。
有了这次教训,胡雪岩赶紧去找王有龄,商议怎么样尽快捐个官。王有龄闻言大笑,调侃道:“怎么,我的财神爷,是不是厌倦商场生涯,也想尝尝为任一方的味道?”
胡雪岩道:“哪里,我是只求其名,而不取其实。”王有龄大惑不解地问道:“雪岩,有时真弄不明白你是怎么想的,做官有什么不好,如今天下人哪个不想入仕为官,却恨无此机缘,以你的才干,如果能入仕途,绝非一般书呆子可比,再者,以你的财力,捐一个五品官又有什么问题?”
胡雪岩解释道:“大哥,我善为商,也乐于为商,别人盼着出将入相,我只求富可敌国,既能大把花钱享尽人间春色,又能济人贫困,自自在在、逍逍遥遥过一生。为官,案牍之劳不说,又要拘于礼法,不得放浪形骸,确非我之所愿也。”
王有龄知道劝不动他,也就随他去了。于是,两人商议捐官之事,最后决定先捐一个六品的候补道台。花了几千两银子得到了朝廷发下的委任状和官服顶子。胡雪岩穿上,在镜子前一照,觉得自己就像个唱戏的小丑儿一样,浑身不自在,便脱下顺手—丢,重新换上了他的长袍马褂。不过,以后凡是见官的场合,胡雪岩都把官服套上,顶子戴起,看起来蛮像那么回事。后来,随着胡雪岩生意上如日中天,从钱庄到丝绸业,到当铺,再到药店,名震东南,捐的官也越来越大,甚至还通过左宗棠的关系,不仅破天荒地弄了个红顶子,还被赏穿黄马褂。在清朝,赏穿黄马褂可是件了不得的大事。《啸亭杂录》曾记载黄马褂的定制:“凡领侍卫内大臣、御前大臣、侍卫、乾清门侍卫外,班侍卫、班领、护军统领、前引十大臣,皆服黄马褂。凡巡幸扈从銮以为观瞻。其他文武诸臣或以大射中侯,或以宣劳中外,上特赐之,以示宠异。”由此可见,只有皇帝身边的侍卫扈从和立有卓著功勋的文武大臣才有资格赏穿黄马褂。即使是驰骋疆场大半辈子的左宗棠也是在53岁那年,即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从太平军手中夺回浙江省城杭州之后才被赏穿黄马褂的。况且黄马褂一向由皇帝主动特旨赏赐,哪有臣下指名讨赏的道理。
但左宗棠为了胡雪岩的缘故,一不怕碰钉子,二是煞费苦心做文章。他开始打算在赈案内保举胡雪岩,后来经过与陕甘总督谭钟麟商议,觉得纵然获皇帝特旨谕允,也难过部验一关,于是,在光绪四年二月二十三日(公元1878年3月26日),左宗棠上书请求皇帝饬令吏、兵两部于陕、甘、新疆保案从宽核议。第二天又写信给谭钟麟,其中提到:“即以时务言之,陇事艰难甲诸行者,部章概以一律,亦实未协也……胡雪岩为弟处倚赖最久、出力最多之员,本为朝廷所洞悉,上年承办洋款赡我饥军,复慨出重资恤兹异患,弟代乞恩施破格本属有词,非寻常所能援以例……如尊意以陕赈须由陕西具奏,则但叙雪岩捐数之多,统由左某并案请奖,亦似可行。”光绪四年三月初十日(公元1878年4月12日),左宗棠再次写信给谭钟麟,说:“实则筹饷之劳唯雪岩最久最卓,奉非他人所能援照,部中亦无能挑剔也。”
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左宗棠终于在光绪四年四月十四日(公元1878年5月15日)郑重地上奏了《道员胡光墉请破格讲叙片》,除记述胡雪岩办理上海采运局务、购枪借款、转运输饷、力助西征的劳绩,还长篇累牍地罗列了胡雪岩对陕西、甘肃、山西、山东、河南等省灾民的赈捐,估计数额达二十万两左右,“又历年捐解陕甘各军营应验膏丹丸散及道地药材,凡西北备觅不出者,无不应时而至,总计亦成巨款,其好义之诚,用情之挚如此”。为了使皇帝相信自己所言,左宗棠在奏件中还发誓:“臣不敢稍加矜诩,自蹈欺诬之咎。”这样,胡雪岩既有军功,又有善举,还有被朝廷倚为肱股重臣的左宗棠鼎力保奏,朝廷不仅破例批准胡雪岩赏穿黄马褂,皇帝还特意赐允胡雪岩在紫禁城骑马的无上荣耀。
胡雪岩是晚清时官商中最特殊的人物之一,他具有亦官亦商的双重身份,既有官的荣耀,又有商的实惠。但他并不坐衙门,而仍以经商为业,这表明他只是想借助官衔和封典来抬高自己的身价,以提高自己在商业竞争中的力量。换句话说,胡雪岩的红顶子、黄马褂都是服务于他的生意经的。
当然在从前重农抑商的社会来说,“亦官亦商”的身份对于商人来说是很有价值的,但现在我们不提倡“亦官亦商”,因为在现代的社会,没有重农抑商的规定,任何人都处于平等的地位,如果做官的人手中拿着国家的俸禄,却在背地里经商,自己独立经营。有专家指出:“这是一种很令人担忧的现象,有关部门应认识到这种权力入股市场的严重性。不论是亦官亦商,还是亦商亦官,一边经营自己的企业,一边在党政机关任职,弊端显而易见。他们既可以经营自己的企业,又拥有可以干预市场的权力,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就会导致市场资源倾斜,形成‘利益共同体’,滋生消极腐败,损害市场公平竞争。”
然而现在不能亦官亦商,经商之人想要谋取权势,应该怎么办呢?其实很简单,结交权贵就是一种不错的选择。8.借官升势,猛虎添翼
做小生意要迁就局势,做大生意就要先帮公家把局势扭转过来。大局好转,我们的生意就自然有办法了。
——胡雪岩
自强是内因、是主导,借力是外因、是辅助。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企业经营的成败也是内外因,即自强与借力结合的结果。有些成功的商人很善于巧借外力。自己的力量不足,就尽可能地去依附别人,借用别人的力量,这是很多商人的发迹之道。
在胡雪岩的借势过程中,他巧妙地借助左宗棠的影响和势力,使自己成为富可敌国的人物,其借官的手段可见一斑。
左宗棠在青年时代就曾写联明志:“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可以说,他取得上述这样高的地位是靠多年奋斗得来的。而比左宗棠小十二岁的胡雪岩在他施展抱负、建功立名的过程中给予了莫大的支持。胡雪岩通过购买军火、采购军粮、筹办钱饷参与左宗棠镇压太平军、捻军、陕甘回民起义的行动,此外,胡雪岩还为左宗棠协理洋务,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在左宗棠60多岁高龄挂帅出征、与新疆阿古柏等分裂势力逐鹿于西北蛮荒之地时,左宗棠的政敌冷嘲热讽,各省观望拖延,而只有胡雪岩精心选购西洋军火,奔走筹借洋款,在帮助左宗棠收复新疆这么一件中外瞩目的大事中出了大力。因而,在左宗棠眼里,当时的胡雪岩恐怕已成了春秋时犒师救郑的弦高、西汉时输财助边的卜式一类的良友了。
胡雪岩为左宗棠效犬马之劳的结果,是获得了对方的高度信任和倚重。胡雪岩通过公事与左宗棠建立了私交,左宗棠于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调两江总督兼通商事务大臣之后,派差官护送侄女赴浙,先从南京搭乘船至沪,由沪至浙的船只,就托给胡雪岩照料,光绪九至十年(公元1883—1884年)胡雪岩濒临破产,还吃了官司,左宗棠从南京三次到上海胡雪岩的住处探望。
胡雪岩对左宗棠的帮助,换来了左宗棠对他的鼎力支持,为胡雪岩撑起了一把能够“遮天”的大保护伞。有出将入相的左宗棠作为靠山,胡雪岩也在总办粮台、劝捐、军火买卖,借款中上下其手,捞了不少好处,更重要的是,有了洋务派左文襄公的手下红人这块招牌,胡雪岩在商场更能左右逢源了,就连洋人也不得不对他刮目相看。
此外,胡雪岩代营权贵赃款,壮大自己声势,更是把借“东风”这一手玩儿得滴水不漏。善于算计的胡雪岩心想:与其让贪吏勒索,不如自己识趣主动“孝敬”这些官老爷,这样还可赚个人情,到时候这些官员自会“心有灵犀一点通”,在他做生意时给予“方便”。胡雪岩“孝敬”官吏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吸纳他们的赃款代为营运,让他们坐收厚利。
后来,胡雪岩的钱庄开遍南北,各省大吏、京城显贵纷纷到胡雪岩处托存私款,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恭亲王奕忻(1832-1898年),他是同治皇帝的叔叔、光绪皇帝的伯伯;还有文煜,此人是满洲正蓝旗人,由官学生授太常寺库使、累迁刑部郎中,历任直隶霸昌道、四川按察使、江苏布政使、直隶布政使、山东巡抚、直隶总督、福州将军、署闽浙总督,到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擢刑部尚书,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做了协办大学士,文煜自己的地位相当于副宰相,此外,他与奕忻还是儿女亲家(文煜的女儿是奕忻长子载徵的嫡福晋),他在宦海弄潮多年,自然搜刮了不少民脂民膏,在阜康银号中存银就有七十万两。此外,福州布政使沈保靖在阜康的存款也有三十八万两。
就这样,胡雪岩通过各种“借势”之法,提高了自己的知名度,扩大了钱庄的影响,为自己的生意织成了密不透风的保护网。
一个人能竭尽自己的能力去完成一项事业,这是难能可贵的,亦必须要那样去奋斗。如果一个人没有自己的奋斗目标,又不肯付出自己的力量去实施自己的计划,这个人很难事业有成。但是,一个人或一个团体,仅靠自己的力量是不足取的,特别是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情况下,门类很多,社会分工精细,一个人或一个团体所掌握的科学技术知识是极有限的,在某些科学技术乃至具体工作环节上,哪怕是最杰出的人物或团体,亦不可能独自完成,必须要借助别人的力量才能攻克。更为值得注意的是,人的智慧力量是无穷无尽的,尽人之力远不如尽人之智,有些人虽然能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并非是他们都有着非凡的能力,或者是付出了别人几百倍、几千倍的努力,最重要的是他们善于借助别人的力量来做自己的事,这种人做事靠的是聪明,靠的是巧干。
还是那句老话说得好“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成功创业,人的因素固然是最为重要的,任何人不努力想要获得成功都是异想天开的,但我们在努力的同时,也不应该忽视借用外界有利的条件,这样你在做事时,就会更轻松、更精彩。
9.戴乌纱帽的人喜欢再戴一顶高帽子
花花轿儿人抬人。
——胡雪岩
说话的力量是巨大而神奇的。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受人赞扬、被人尊重能使人感到生活的动力和做人的价值。“称赞对人类的灵魂而言,就像阳光一样,没有它,我们就无法成长开花”。会说话是办事的前提,一个人要想把事办好,首先就得把话说好。为人处世不仅要“能”说话,还要“会”说话,把话说“好”,而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胡雪岩却做到了这一点。
善于广泛结交各种人物的胡雪岩,精于捧人之艺术。其高超之处在于,他捧人捧得不着痕迹,使被捧的人非常高兴。
以左宗棠为例,我们来看一看胡雪岩的恭维之道。
比如,左宗棠外放两江做总督,中途要在上海停留。胡雪岩得知此事,提前安排古应春做好准备,在左宗棠抵达上海时,请上海英、法两租界的工部局,以及各国驻沪海军,都以很隆重的礼节致敬;经过租界时,请巡捕站岗、仪队前导,尤其是出吴淞口阅兵时,黄浦江上的各国兵舰,都升起大清朝的黄龙旗,鸣放十三响礼炮,声彻云霄,震动了整个上海,使得整个上海人都知道左宗棠来了。
这样抬高身份、挣面子的事情,自然让左宗棠心里感到十分高兴,因为这说明自己功高盖世,受人敬仰。
然而胡雪岩为什么要这样做呢?难道仅仅是因为他是自己的靠山吗?其实也不尽然,因为如果仅仅是因为这样,胡雪岩大可不必费此周张,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胡雪岩知道左宗棠平生一大癖好,就是喜欢听人恭维。所以,他才这样做,既满足了左宗棠的欲望心理,同时又给他挣足了面子,何乐而不为呢?
再如,商量筹借洋款时,胡雪岩带来了泰来洋行和汇丰洋行的代表。款子是从泰来借的,但是还需要汇丰出面。左宗棠不解,就问这里边有什么讲究。胡雪岩很会说话:“汇丰是洋商的领袖,要它出面,款子调度起来才容易。这好比刘钦差、杨制台筹饷筹不动,只要大人登高一呼,马上万山响应,是一样的道理。”此话一说,左宗棠感到很是高兴,往下谈到借款的数目和利息就爽快起来。
在谈到关于借洋款要不要海关出票的问题时,左宗棠问是否只要陕甘出票就可以了,胡雪岩回答:“是,只凭‘陕甘总督部堂’的关防就足够了。”这一回答使左宗棠连连点头,表示满意,不免感慨道:“唉!陕甘总督的关防,总算也值钱了!”“事在人为”。胡雪岩接过他的话头说:“陕西甘肃是最穷、最苦、最偏僻的省份。除了俄国以外,哪怕是久住中国的外国人,也不晓得陕甘在哪里。如今不同了,都晓得陕甘有位左爵爷,洋人敬重大人的威名,连带陕甘总督的关防,比直隶两江还管用。”
听得这一句,左宗棠笑逐颜开。他一直自以为勋业过于李鸿章,如今则连办洋务都凌驾其上了,这份得意,自是非同小可。胡雪岩这么一捧,左宗棠直觉得自己犹若丈八金刚,奇伟无比。
其实,不要官票主要是因为洋人信得过胡雪岩,知道他的信用可靠,所以才没有要官票,但我们看,胡雪岩虽然深知其中的原因,但在左宗棠问到此事时,他却不这么讲,而是像上面那样不露痕迹地说了一番恭维话,听得左宗棠心里美滋滋的。这种说话艺术值得让人钦佩。
下面是胡雪岩初见左宗棠时,拿左宗棠与李鸿章的比较,从中我们更可对胡雪岩的恭维之术感到佩服。
胡雪岩说:“我在想,大人也是只晓得做事,从不把功名富贵放在心上。照我看,跟现在有一位大人物,性情正好相反。”前半段话,恭维得恰到好处,对于后面一句话,左宗棠自然十分关心,问道:“请教!”胡雪岩说:“大人跟江苏李中丞正好相反。李中丞会做官,大人会做事。大人也不是不会做官,只不过不屑于做官而已。” 听了他的话,左宗棠仰着脸笑了,仿佛遇见了知音一般。
左宗棠接着说:“你这几年想必一直在上海,李少荃的作为,必然深知,你倒拿我跟他比一比看,比比我们的成就。”
胡雪岩想了一下答道:“李中丞克复苏州,当然是一大功,不过,因人成事,比不上大人孤军奋战,来得难能可贵。”
“这总算是一句公道话。”左宗棠听后,心满意足地说道。
一位美国推销员贺伊拉说:“如果你想勾起对方吃牛排的欲望,将牛排放在他面前,固然有效。但最令人无法抗拒的是,煎牛排的‘吱吱’声,他想到牛排正躺在黑色的铁板上,‘吱吱’作响,浑身冒油,香味四溢,就会不由地咽下口水。”“吱吱”的响声使人们产生了联想,刺激了人的欲望。
与人说话也是这样的道理,要想得到一个人的认可,你不仅要会说话,而且还要让你说的话使对方内心产生一种满足的欲望,这样对方才会认可你,同时从你的言谈中窥测出你的智慧。所以,千万不要把对人的吹捧当做是一种令人鄙夷的行为,要知道适当地吹捧别人也是自身的一种智慧表现。
当然,一说到“捧”,也许大家心里都感觉有些不舒服,其实这是无所谓的。因为“捧”并不是像人们想象当中的胡吹,而是根据对方的实际情况来选择说话技巧的一种策略。这策略一旦达到恰到好处的时候,就会演变为善言,而善言可使不相识的人一见如故,使彼此相识的人友谊长存,可以说,适当的吹捧是人际交往中的润滑剂。
而在商业活动中,吹捧也是一种充满智慧的活动。因为经商避免不了与人打交道,在这个过程中,沟通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自己处于困难的时候,更应当重视这一点。要知道生意不完全是做出来的,很大一部分是靠谈出来的,如果你是一位老板,你必须拥有卓越的说话能力和演讲技能。让你的嘴巴充满智慧,这是你赚钱的根本,也是把握主动权的关键。一般来说,一个商人,能在短暂的时间内做成一笔买卖,或者在短暂的时间内打动顾客的心,这与说话有着很大的关系;相反如果你说话不恰当,也许一笔到手的买卖也会因你的说话而告吹。所以,这就要求经商之人有着良好的说话能力,这样,才能说服他人、感化他人、征服他人,给他人留下好印象。
同时,对于经商者来说,会说话决定其钱包的起落。会说话可以使他们宾客盈门、财通三江、誉达四海;而不善言语者,则店门罗雀、财路不畅、债台高筑。这真可谓一语既定乾坤。所以,在经商的前提下,首先要做一个会吹捧、能办事、善交往的人。
但是,懂得吹捧别人也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 恭维别人要对症下药,量体裁衣。也就是说恭维时要看对象,比如对于从政的人,你要说他廉洁奉公;对于经商的人,你要说他才能卓著、满面红光、发财在即;对于公务员,你要说他学问高、有修养。
第二, 恭维别人一定要在人多的时候进行。切忌在两个人独处的时候,展开你的恭维之势,这样不仅不会达到效果,而且还容易让人对你产生油嘴滑舌之感;相反,如果你在人多的时候对他进行恭维,这就等于将他的长处进行一次免费的义务宣传,这对他来说是好事,他自然会很高兴。
第三, 恭维别人也要把握好“度”。恭维如果掌握不好分寸,不仅会影响你的恭维效果,而且还会给周围人留下爱拍马屁的印象,这是一个人说话与做人的失败。恰如其分地恭维,是建立在理解他人、鼓励他人、满足他人心理需要的基础之上的,这种恭维往往不仅能达到迎合对方心理的目的,而且还不留痕迹,这样的恭维才是成功的交际之道。10.找对人梯好办事
事情都是做出来的,不通的总是想办法让它畅通才是。
——胡雪岩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不以做人之道为第一,总是想靠自己的点子去谋事,结果到最后往往事与愿违。凡是精明的谋事者,一定是做人的专家,善于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把自己变成人群中的一分子。胡雪岩就是这样的人,他相信做人与成事的关系,所以在想要办成事之前,他总是把周围的人打理好,以使事情朝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
左宗棠任浙江巡抚之时,因镇压太平军有功,被封为一等恪靖伯。平定回乱,收复新疆以后,又晋封为二等恪靖侯。但左宗棠知道如果没有胡雪岩的帮助,自己是难以得到今天的地位的,所以,他在不断高升的同时,也时刻想着胡雪岩,希望有朝一日能助他一臂之力。
终于,机会来了。有一次左宗棠要因公前往京城,他派人通知胡雪岩立即赶往京城,同他一起去面见慈禧太后。然而,当胡雪岩听说要去北京之时,不但没有喜悦,反而感到非常紧张。因为他知道,左宗棠和李鸿章长期政见不合,两个人一直相争不下。李鸿章斗不过左宗棠,但是想把胡雪岩当做替罪羔羊,却不是难事。再加上慈禧太后喜怒无常,所以此去也是吉凶难料。
所以,对于进京这件事,胡雪岩不敢大意而为,他知道虽然左宗棠可以保他,但自己也应做些准备才会更安全。然而如何做准备呢?难道给慈禧送礼吗?这当然不可行,因为整个天下都是她的,自己贸然去送礼显然是徒劳,甚至还可能因此而惹来杀身之祸。那应该怎么办呢?胡雪岩思前想后,他想到了在慈禧身边的红人——李莲英。这个人伺候慈禧多年,深得慈禧信任,在慈禧身边说话很有分量,因此,要想得到慈禧的赏识,那么必须先笼络好李莲英。经四方打听,胡雪岩得知,李莲英对古董十分感兴趣,于是胡雪岩到了古董店,但他进店以后,大致看了一下,并没有发现欣然之物,于是问老板有没有好一点的东西,老板一听他说话,就知道这个人是内行,也舍得花钱,便把橱子打开,从里面拿出镇店之宝——宣德炉。胡雪岩一眼看中,于是花大价钱买下了这件十分昂贵的物品,送给慈禧太后身边的大红人——李莲英。
有了事先的这些准备,胡雪岩心里这才安稳了几分,随后和左宗棠一起进紫禁城,觐见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和胡雪岩客气地说了一会儿话,然后问他:“听说你对左大人帮助很大,我要替左大人好好谢谢你,你是想升官还是想发财?”
胡雪岩说:“我只求国家安定、百姓安乐、自己能够好好做生意便知足了。”当然,听了胡雪岩的回答,每个人都知道这不是他的真心话,但面对慈禧太后,他却不得不这样说。因为,一旦他直接说出自己想要财或者想要官,慈禧听后,一定会十分不悦,甚至会把他赶出去。
但是,虽然胡雪岩没有说出自己想要什么,然而,慈禧太后是一个十分聪明的人,她知道既然左宗棠把胡雪岩带来见她,一定是想让她对胡雪岩有所赏赐。可是,究竟是赏还是不赏,慈禧自有她的公断,她知道李莲英眼线众多,对底下的事情比较了解,于是就问李莲英该赏给胡雪岩点什么。
此时李莲英就开始发挥作用了,他回了一句:“太后您赏他什么都可以。”慈禧非常精明,一听李莲英的回答,就知道李莲英对胡雪岩的印象也不错。
慈禧想了想说:“看在左大人的面子上,也要给点赏赐,就把江苏、江西、浙江、福建四省的税收代理权交给阜康钱庄承办好了。”
慈禧太后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带来的好处却是财源滚滚,有这么一笔巨资供胡雪岩周转使用,对他来说足够了。这一次胡雪岩可以说是满载而归。
在古代,所谓的贵人就是指有权有势,或者有钱有名望的人,他们因为不同于常人,所以也拥有常人所无法比拟的力量。因此,他们可以帮人办成超出常人能力的事。但这样的人,也并非是很容易找到,或者说找到了也不可能轻而易举帮你办事。故而,对于这样的人,你必须开动脑筋,在他们身上下一番工夫。会做人、会办事,把事情做到他们的心坎儿上,这样他们才会帮助你达到你所想达到的目的。
而现今社会也是如此,因为无论在任何时代,做事都要与人打交道。再好的做事方法也不能回避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有好人,有坏人,也有不好不坏的人。解决问题要想“手”到擒来,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找到对付不同人的最佳办法,在认清人的前提下有所作为。
但在这个前提下,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就是,在官场中打点,银子少了是不行的。有些官员眼珠大、心眼小,银子给他送少了,不但办不成事,反而会使他认为你小看了他。所以胡雪岩用于官场打点的钱,每年难以计数,光是每年年关前,上下打点的银子就不下百万两,这些打点的银子对胡雪岩的财产来说,也算是很大份额了。用一般生意人的眼光看来,这个代价太大了,然而胡雪岩依旧义无反顾,大把大把地将银子撒出去,绝不吝啬心痛。因为他知道,花钱不算什么,只要花钱能找对人,自然能办对事,这是一门学问,没有一定的钱财做底,是办不好事的。而这也是一个成功商人办事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