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曹操在起家时,所采用的也是《厚黑学》中的“恐”字谋略。曹操知道,在群雄并起的战乱年代,要想谋求霸业,必须营造一种自己的优势来号令天下。因此,他一生中所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此举所产生的影响是任何人都不能预料到的。
古代的中国是一个讲究名分的传统社会,旗帜和号令都属于那些具有天子血统的皇亲国戚,任何人都不能染指。作为一支异军突起的政治力量,曹操当然没有太大的号召力,这就使得他在长期的军事斗争中始终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以至于不突破这个瓶颈就难以找到发展的道路。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大好的时机突然从天而降,来自汉献帝身边的董昭给他带来了一个奉戴天子,营造自己政治优势的大好机会,他又岂能错过。
曹操奉汉献帝之诏打败李傕、郭汜后,在城外驻扎。有一天,汉献帝命人到曹操军营,宣召曹操入宫议事。曹操闻听汉献帝的使节到了,赶快请进相见。只见那人眉清目秀,精力充沛。曹操心中暗想:今东都大荒,官僚军民皆有饥色,此人何得独肥?于是问道:“公尊颜充腴,以何调理而至此?”来人回答说:“某无他法,只食淡三十年矣。”曹操点头称是,又问道:“君居何职?”回答说:“某举孝廉。原为袁绍、张杨从事。今闻天子还都,特来朝觐,官封正议郎。济阴定陶人,姓董,名昭,字公仁。”曹操站起来,重施一礼,说道:“闻名久矣!幸得于此相见。”于是曹操在帐中摆酒相待,令与荀彧相会。忽有人报告说:“一队军往东而去,不知何人。”曹操急令人打探。董昭说:“此乃李傕旧将杨奉,与白波帅韩暹,因明公来此,故引兵欲投大梁去耳。”曹操说:“莫非疑操乎?”董昭说:“此乃无谋之辈,明公何足虑也。”曹操又说:“李、郭二贼此去若何?”董昭说:“虎无爪,鸟无翼,不久当为明公所擒,无足介意。”
曹操见与董昭说话很是投机,便问到朝廷大事。董昭说:“明公兴义兵以诛暴乱,入朝辅佐天子,此五霸之功也。但诸将人殊意异,未必服从,今若留此,恐有不便。唯移驾幸许都为上策。然朝廷播越,新还京师,远近仰望,以冀一朝之安,今复徙驾,不厌众心。夫行非常之事,乃有非常之功,愿将军决计之。”曹操握着董昭的手笑着说:“此吾之本志也。但杨奉在大梁,大臣在朝,不有他变否?”董昭说:“易也。以书与杨奉,先安其心。明告大臣,以京师无粮,欲车驾幸许都,近鲁阳,转运粮食,庶无欠缺悬隔之忧。大臣闻之,当欣从也。”曹操大喜。董昭谢别。曹操牵着他的手说:“凡操有所图,唯公教之。”董昭称谢而去。
第二日,曹操进见汉献帝,奏告说:“东都荒废久矣,不可修葺,更兼转运粮食艰辛。许都地近鲁阳,城郭宫室,钱粮民物,足可备用。臣敢请驾幸许都,唯陛下从之。”汉献帝不敢不从,群臣也都畏惧曹操势力,也没有人敢提出异议。于是择日起驾。曹操引军护行,百官皆从。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大计谋就这样实现了。
曹操刚崛起时,天下群雄的势力各有优势,孙策凭借长江天险而固守,刘备则借着“光复汉室”的招牌而感召天下,在这种形势下,曹操经过比较权衡,几经周折,也决定以“挟天子以令诸侯”来作为自己的政治优势。
曹操洛阳护驾后,吸取了董卓失败的教训,接纳了荀彧“奉天子以从众望”的建议,将汉献帝迎奉自己军中,这就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第一步。
将窘困流徙中的献帝移到许昌,由自己来充当献帝的保护人,可谓是曹操创业伊始的得意之作,不仅使自己获取了高于所有文臣武将的地位,而且可以把献帝变成自己进行统一战争的工具,为自己的霸业奠定了政治基础。从此,无论是征伐异己还是人事任命都可以利用献帝的名义,可谓名正言顺,置对手于被动地位,而给自己创造了极大的政治优势。
俗话说,“名不正则言不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假借天命,一来可以表明自己是真正的正义之师,二来可以吸引那些根深蒂固崇拜王权的顺民,三来可以将其他力量划归自己的属下,难怪自古以来,拉大旗做虎皮者比比皆是。所以曹操认为,借地利之便虽然可发挥优势,但终不能压服人心;借人和之便虽然可以共同对敌,但最终还要看实力如何;而假借天命,挟天子以令诸侯,领王命而威天下则可能不战而胜,这也就是曹操所总结的雄霸天下的奥妙所在。在封建君主统治的国家里人们对天命存在着绝对的敬畏,所以,假借天命是想得天下者最常用的手法。它既可用来鼓舞士气,又可用来号令天下,而当时能用它来成就自己霸业的曹操可谓是天下第一人。
人要成事,必须造势,而造势之法一定要借用某种力量,这种计谋全在“借”字之上。而曹操这种“借”是靠“恐”来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