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神奇的游戏(1 / 1)

1.专注能力:什么年龄都能玩的“闪卡”

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经常能够见到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他们拿起了积木,又看上了旁边的小汽车,小汽车没玩多久又看起了连环画;上课的时候不专心听讲,三心二意,一会儿翻翻书,一会儿看看窗外;做作业的时候也是边做边玩……

孩子的这些表现让很多家长都头疼不已,有的父母甚至因此而责罚孩子。其实,这些就是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专注力差的表现。成长中的孩子对什么都好奇,他们确实很难把注意力集中到一件事上。

而专注却是一切学习的开始,如果缺乏专注力,那么就无法将精力集中到一件事情上,也就很难把事情做好。所以,对孩子专注力的培养要从小开始,只有有了良好的专注力,孩子才能将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这样才有利于孩子学习各种知识、各种技能。

专注力对一个人的成长很重要,它是一个人适应环境的基本能力。对孩子来说,专注力就是让他们把视觉、听觉、触觉等集中到某一事物上,从而达到认识该事物的目的。

其实,孩子先天就具有专注力,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外界对他们的**也越来越多,他们的好奇心也越来越强,外界对他们的干扰也越来越多,这才导致了他们专注力的下降。当然,也可以通过有意识地培养而强化孩子的专注力,比如延长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时间。

孩子虽然天性好奇,但是他们对某一事物的好奇持续的时间却比较短,如果出现了新鲜的事物,他们的好奇心就会跟着转移,注意力也就会跟着转移。所以,父母要想培养孩子长时间的专注力,就要让孩子对一件事情持续好奇下去。而好玩有趣的游戏无疑是吸引孩子长时间注意的最有效

方法。

在强化孩子专注力的游戏中,“闪卡”游戏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闪卡”原本是针对智障儿童开发的,用于治疗脑损伤的孩童。其基本原理就是通过强化孩子的右脑,锻炼孩子快速记忆的能力,强化孩子的感知觉能力。

后来有人发现,“闪卡”游戏也可以强化孩子的注意力。“闪卡”游戏通过闪失的方法向孩子传达信息,以刺激孩子的大脑神经。如果孩子想要看清楚“闪卡”上的内容,就要高度集中注意力,读取卡片上的信息。

笔者有一个朋友,就是通过类似游戏强化了女儿的专注力。

朋友的女儿叫晓晓,是一个活泼好动的女孩,可以说是没一刻能闲得下来。上学之后,晓晓依然好动,始终无法将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学习成绩始终不理想。这位朋友为这件事情苦恼了很久,后来他从网上了解到“闪卡”游戏可以用来锻炼孩子的专注力,于是就想尝试一下。

不过这位朋友没有用“闪卡”,而是用了一些彩带。在同女儿玩游戏的时候,他会拿出几条彩带从女儿的眼前晃过,然后问女儿一共有几条彩带。开始时晃彩带的速度比较慢,女儿能够很快看清。后来速度越来越快,女儿就不得不越发集中注意力,仔细分辨有几条彩带。

经过循序渐进的锻炼,晓晓的注意力越来越集中,而且回答的正确率也逐渐升高。到后来,她的正确率达到了90%。在这个过程中,晓晓的专注力、观察力都有了很大提升,而且记忆力也越来越好,上课的时候也不再三心二意,学习成绩有了很大进步。

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其实就是强化孩子的意志力,通过强化意志力,将孩子的注意力保持下去。不过,要想让孩子的注意力保持下去,就要考虑孩子的情绪、心态、心理需求等等。因此,要想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就要选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减少外界的干扰,而且选择的游戏要有挑战性,还要能够满足孩子的好奇心、自信心,这样才能刺激孩子坚持下去。

当孩子一旦专注于某件事情时,他们就会一直探索下去,从中吸取知识。所以,家长在培养孩子的专注力时,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对事物产生好奇心,并进一步引导孩子将好奇心放在学习上,这样就会激发孩子学习的欲望,家长也就不用担心孩子在学习上没有定性了。

当然,在培养孩子专注力的时候,家长一定要注意循序渐进,切忌急功近利,否则只能适得其反,让孩子变得暴躁,更加没有定性。

2.规则遵守:带孩子来玩指令游戏吧

规则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应当遵守的法则、章程、条款等,也是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的基础。规则的存在就是要让每个人都去遵守,而且每个人也必须遵守。不过,对于多动的孩子来说,规则的约束会让他们感到不舒服。所以,面对规则,孩子多数是对抗,而不是遵守。

让孩子遵守规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方面是孩子的神经系统发育还不成熟;另一方面,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一个探索、认知的过程。对此,孩子更想随心所欲地探索,对于规则的约束必然也会很抵触。相信很多家长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儿子,不是说好了只玩一会儿电脑吗,怎么又玩了这么长时间?”

“爸爸,我才玩了半个小时而已。每次一玩游戏您就说,烦不烦啊。”

“那你就该好好听我的话!说好了一会儿,就是一会儿。”

“半个小时不也是一会儿吗?”

对于儿子的反驳,老爸只能无奈地叹气。

其实,这样的情形很多,家长站在自己的角度对孩子发号施令,孩子站在自己的角度来思考家长的指令,这之间必定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而这些偏差也就让家庭当中制定的规则不能被认真遵守,规则意识也就无法在孩子心中形成。

不过,要让孩子遵守规则并非不可能,通过教育、培养,孩子也能够很好地遵守规则。在培养孩子遵守规则的游戏中,指令游戏的效果往往比较好。孩子的意志力一般比较差,很难长时间地坚持做一件事情。但是对于有趣的游戏,孩子却都愿意参与其中。

在国外,有一个著名的“西蒙说”游戏,这个游戏是在几个孩子中选出一个人,让他担任“西蒙”这个角色。然后“西蒙”发号施令,当他说“西蒙说,抓耳朵”时,其他小朋友就要抓自己的耳朵;当他说“抓耳朵”,而没有说“西蒙说”的时候,其他小朋友就不能有动作,如果有做错的就淘汰出局。最后,胜利者可以扮演下一轮的“西蒙”。

这个游戏一方面可以培养孩子的反应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孩子的自控力,孩子可以在这些指令游戏中学会遵守规则。

我们都玩过游戏,也都知道游戏很有趣,而游戏之所以有趣,是因为游戏都有规则,如果违反了规则就要受到惩罚。孩子喜欢游戏,必然也会喜欢游戏中的规则,也会去遵守游戏中的规则,甚至有的孩子还会因为某个规则而去玩游戏。

当然,并不是所有孩子都能认真遵守规则,因为不是每个孩子都有很强的规则意识。不过,通过一次次的游戏,又有其他小朋友在旁边做榜样,那些规则意识弱的孩子也会逐渐强化自己的规则意识。

虽然有些孩子不愿意遵守规则,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没有规则意识。如果大人要他们做的事情违反了他们的规则,那么他们也就不愿意去做了。比如,吃饭的时候孩子想要用勺子,但是家长却让他们用筷子,这就违反了他们心中的规则,他们自然就不愿意吃饭了。

其实,不光是指令游戏能够培养孩子遵守规则的意识,平时家长与孩子交流,对于指令的运用也可以培养孩子遵守规则的意识。

当然,这需要家长在发出指令的时候做到清晰具体。比如,父母想要教导孩子懂礼貌,应该明确告诉孩子如何做才是有礼貌,如明确地告诉孩子“见到叔叔阿姨要问好”,而不是简单地告诉孩子“你要懂礼貌”。

另外,孩子的心智并不成熟,家长发出指令时应该一次只给一个指令,而不要发出多重指令,因为过多的指令只会让孩子迷惑。

同样的指令只能发出一次,而且要用肯定的语气。比如让孩子吃饭,只需要通知他一次,不要反复地唠叨,如果孩子没有反应,也不要再叫他第二次。因为反复的唠叨不但会让孩子觉得厌烦,也会让孩子的规则意识淡化。

还有,在对孩子发出指令的时候使用正式的语气和口吻效果会更好。比如不让孩子玩游戏,如果说:“儿子别再玩游戏了,该学习了。”这样孩子可能会无动于衷。但是如果说:“王小东,现在是你学习的时间,不要再玩游戏了。”这样孩子一般会乖乖放下手中的游戏而去做功课。

其实,观察一下不难发现,那些有规则意识的孩子,他们的自制力普遍比较强,而且也能够更快地适应陌生环境,他们的成长也明显比那些没有规则意识的孩子快。因此,要培养孩子的自控力,就不能忘记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3.情绪自控:十分刺激的“抓卧底”游戏

人都有七情六欲,愤怒的时候会发火,高兴的时候会大笑,难过的时候会流泪。情绪会暴露一个人的心理活动,所以人们都要学着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过控制情绪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孩子来说就更难了。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不是外部的困难,而是孩子自己,因为心智还不成熟的他们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一愤怒就大发雷霆,周围的小伙伴也就会对他“畏”而远之;一难过就哇哇大哭,周围的人也会被他的情绪所感染,而变得难过、焦躁。

著名的心理学家、人际关系学家卡耐基曾说过:“每个人的每一天都面临着情绪管理的难题,可以说情绪管理是整个人生的第一管理。”还有人说过,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起到关键作用的不是他的智力而是情绪控制力,前者只占了20%,后者则要占到80%。

情绪是人的情感的外在表现,它反映的是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也左右着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不管是成人还是孩子,正面情绪可以让人更加冷静、自信,处理事务时也更谨慎、有条理;负面情绪则会让人焦躁、冲动,遇事慌乱、不知所措。所以,当人们学会了控制情绪、摆脱了负面情绪时,也就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了。

其实,调控情绪也是情商的一种表现。因此,那些懂得控制自己情绪的孩子情商也比较高。日常生活当中,这些孩子在心态、心境上要比那些不会控制情绪的孩子高出一筹,他们的适应能力也比其他孩子强,也更容易得到其他孩子的认可与喜爱。

不过,毕竟是成长期的孩子,各方面的发育都不成熟,控制情绪的能力还比较薄弱,这就需要家长有意识地引导,教导孩子学会控制情绪,掌控自我。

小军在幼儿园上大班,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小男孩,他很喜欢和幼儿园的小朋友一起玩,幼儿园的小朋友也很喜欢他。不过,小军有一个毛病,那就是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会情绪低落,有时候还会站在那里哇哇大哭。但是哭过之后,他就又和小朋友玩在了一起,仿佛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一样。

小军的表现其实就是无法控制情绪。老师认为,幼儿园和小军的家长应该帮助小军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后来,在老师的安排下,大家和小军一起玩起了“抓卧底”的游戏。

相信很多家长都了解这个游戏,这个游戏的规则是这样的:选出若干参与者——一般是七个人,然后,每个人会拿到一张写有词语的卡片,其中六个人拿到的词语是一样的,剩下的一个人拿到的词语和另外六个人的词语相似(这个人就是卧底),然后大家依次描述自己拿到的词语;描述的时候既要给同伴暗示,又不能让卧底发现。

一轮描述完毕,大家轮流发言,指出谁是卧底,得票最多的人被淘汰出局,如果有相同得票的就再次投票。如果在这期间卧底被指出,那么其余六人获胜。如果到最后剩下两个人时,卧底还没有被指认出,那么卧底获胜。

做这个游戏,不仅可以考验参与者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可以考验参与者情绪控制的能力,如果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则很容易让其他人从其情绪上发现破绽。所以说,“抓卧底”游戏能够很好地锻炼一个人的情绪自控力。

当然,除了通过游戏来锻炼孩子的情绪自控力外,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还要注意自己的情绪,不能让自己的情绪影响到孩子。有道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生活中孩子首先模仿的就是父母。如果父母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孩子也就会有样学样,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另外,在孩子情绪不稳的时候,家长更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否则只能是火上浇油,让孩子的情绪更加糟糕。

情绪控制是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的能力。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更应该着重培养这个能力。因为孩子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就会产生出一系列深远的影响,最直接的就是会影响孩子的性情,进而会影响他的人际交往能力、适应力等等,最终影响到孩子的一生。而且,孩童时期能否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个孩子以后的成就。

4.玩游戏,能培养孩子的自控力

自控力是成功人士的必备品质之一。但是很多人却认为,自控力是成年人才有的品质,小孩子不需要什么自控力。其实不然,孩子虽然心智不够成熟,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对世界的认知也在不断加深。同时,由于他们的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所以面对外界的**、刺激容易出现情绪的波动。

现在很多孩子从一出生起就成了家庭的中心,家长对他们很溺爱。平日里,他们想要什么家长就给买什么,想要做什么家长就会陪着做什么,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觉得什么事都是自己说了算。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大多比较自私,而且做事全凭自己的喜好,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

另外,许多父母也没有做好榜样。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而他们最直接的模仿对象就是家长。试问一下,当你同孩子交流的时候有没有表现出不耐烦?当你带着孩子外出游玩的时候有没有插队?当你遇到了困难的时候有没有表现出焦躁不安?父母在生活当中表现出来的种种情绪和行为都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如果父母的自控力欠佳,孩子的自控力也会受到影响。

孩子的认识能力毕竟有限,他们还不能很好地分清是非对错,所以当他们的要求不被满足的时候就会有冲动、控制力差的表现,这是很正常的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越来越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

虽然孩子自控力不强是正常现象,但是如果孩子经常有冲动、控制力差的表现就应引起家长的注意了。比如有的孩子会经常出现抢夺其他孩子玩具的行为,这就是一个孩子自制力差的表现。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认为,孩子的这些自控力差的表现,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可以改善。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孩子自控力的培养,并不是指要严格管教孩子,给孩子制定各种各样的规则,必须让他们在规则范围内做事,不允许有任何越轨的行为。要知道,用这种方法培养出来的孩子会刻板、保守、不懂得变通,也不会有大的成就。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培养孩子的自控力有很多方式,玩游戏也可以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当然,并不是所有游戏都能培养孩子的自控力,下面介绍几种可以培养孩子自控力的游戏。

娱乐类游戏:这种游戏通过设定一定的情景,让孩子在规定的情景内游戏。这类游戏既可以让孩子享受到游戏的乐趣,也可以培养孩子遵守规则的习惯,亦可以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比如捉迷藏、老鹰捉小鸡等游戏。对孩子来说,他们比较容易控制自己的动作,但是对感情和情绪则比较难控制。这类游戏可以通过让孩子控制自己的动作,来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

运动类游戏:孩子一般比较容易控制自己的动作。这类游戏带有竞赛性质,能够让孩子在跑、跳、走、爬等运动中提升控制自己动作的能力。

智力类游戏:这类游戏比较侧重于智力方面的训练,比如逻辑推理类的游戏、注意力训练类游戏等等。通过这些游戏可以训练孩子集中注意力,也可以让孩子学会理性对待困难。这样,孩子在遇到难题的时候情绪就不会过于激动,也就不会在被拒绝之后撒泼耍赖。

操作类游戏:这类游戏的重点在动手,通过操作类游戏可以让孩子的手部动作更加灵活。这类游戏中最常见的是拼图游戏。在做这类游戏的时候,孩子的注意力会集中在手部动作和材料上,这样孩子的自控能力就能得到很好的锻炼了。

需要注意的是,在培养孩子的自控力时,应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选择适合孩子的游戏。总之,在游戏中锻炼孩子的自觉性、意志力等品质,十分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控力。

5.延迟满足:神奇的“糖果效应”训练

日常生活当中经常能见到这样的情形,一些孩子的要求若没有被立即满足,就会大吵大闹,即便被告知稍后满足他们的要求,他们还是不依不饶;而有的孩子即使要求没有被满足,他们的表现还是很乖,有时为了得到更大的满足,他们甚至会放弃当前的要求。这两类孩子的表现之所以会有如此大的差异,是因为他们的自控力存在着很大差异。

生活当中确实有太多的孩子总希望需求马上得到满足,他们没有一点忍耐力。孩子出现这样的行为和家长的溺爱分不开,由于家长的溺爱,孩子往往会变得暴躁、自私、没有忍耐力。

小晨今年五岁,在家里就像是一个小皇帝,他的所有要求都必须立即得到满足,否则就会大吵大闹,一家人都被搅得不得安宁。

这天,小晨的妈妈带着小晨去同事家做客。在同事家,同事的儿子冬冬拿出自己的玩具和小晨一起玩,两个孩子玩得不亦乐乎,两位妈妈则在客厅聊天。可是没多久,两个孩子就在房间里吵了起来,两位妈妈连忙赶过去,她们看到小晨和冬冬在抢一辆小汽车。小晨妈妈看着闹得不可开交的两个孩子,对小晨说:“晨晨,把小汽车还给弟弟,你玩这个木偶。”

小晨看都没看妈妈手里的玩具就说:“不要,我就要玩小汽车。”说着还推了冬冬一把,冬冬哇的一声哭了起来。

小晨妈妈这时有些着急了,对小晨说:“晨晨,你是哥哥,为什么不让着弟弟,你要是再不听话,以后就不带你出来了。”

听到妈妈这么说,小晨也放声大哭起来,一边哭一边在地上打滚:“我就要小汽车,妈妈坏,妈妈坏……”

看着不听话的儿子,小晨妈妈很是尴尬,说道:“晨晨听话,妈妈以后买一辆新的给你,这个是弟弟的,给弟弟玩,好吗?”

小晨依然不依不饶,大喊:“我不要新的,我就要这个。”

看着如此不听话的儿子,小晨的妈妈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其实,生活中像小晨这样的孩子有很多,他们希望自己的需要立即得到满足,不能有丝毫的延迟。这样的孩子往往只注重眼前的利益,而看不到长远的目标。且这类孩子大多性情急躁,做事不考虑后果,做什么事都想立竿见影,有些急功近利。

要想让孩子健康成长,做家长的就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自控力。因为,孩子只有有了自控力,才能控制、调节自己的情绪、行为,才能抵制**,也才会为了实现目标而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

著名的“糖果效应”实验就验证了延迟满足对培养孩子自控力的重要性。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就,就必须具备抵御**、控制冲动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通过后天培养来获得。延迟满足是锻炼孩子自制力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

延迟满足不是让孩子无休止地等待,也不是要压制孩子的欲望、需求,而是让孩子学会克制、忍耐,能够为了长远的利益而放弃眼前的利益。延迟满足能够让孩子学会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在面对外界的**、压力时,可以很好地控制情绪及行为,不至于因为压力而失控,也不至于因为**而迷失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