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要“狠”心,让孩子尽早自立自强起来(1 / 1)

1.独立意识萌芽期,鼓励孩子自理

“萌萌长大了,应该学着自己吃饭了,看爸爸妈妈都是自己吃饭的。”妈妈说。

孩子很听话,小手试着拿勺子。“哎呀!”孩子没有把食物送进嘴里,弄了一身。

“你们可别难为孩子了,这么小能自己吃吗?你看弄一身不是。”姥姥在一旁埋怨着。

“妈,孩子需要学着自理了,不能再什么都帮他做了。”妈妈说道。

“我不听你的大道理,我就记得你像萌萌这么大时还天天吃奶呢。”姥姥说道。

“哎!”萌萌妈叹了一口气。

几天后。“萌萌真棒,会自己吃饭喽。”妈妈说道。

“哎呀,萌萌来,他们不喂你,姥姥喂你。”姥姥说着就想拿过孩子手中的勺子,喂孩子吃饭。

还没等萌萌妈妈说话阻止,萌萌先反对起来了:“不要姥姥喂,我要自己吃饭。”

姥姥和妈妈惊讶地看着萌萌。

“孩子说得对,妈,如果你不鼓励孩子自理,将来孩子上幼儿园怎么办?眼看着就到三岁了。”萌萌妈妈趁机说服姥姥。

三岁前后是孩子养成各种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时期,父母在孩子独立意识萌芽期,适时地强化孩子的自理习惯,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很多父母的溺爱,让孩子的自理能力越来越差。这种现象在幼儿园的小班孩子身上最为明显。

随着孩子自理问题的不断曝光,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关注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我们结合具体情况总结了如下四点关于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技巧。

(1)及时给孩子讲述自理的重要性

随着孩子独立意识开始萌芽,父母要逐渐给孩子灌输自理的意识,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等。不要觉得孩子听不进去,这个时期的孩子总体上还是非常听话的。

(2)日常生活中,孩子的事情尽量让孩子自己做

比如:穿衣服、吃饭、洗漱、刷牙等等,这些事情尽量让孩子自己做。最开始孩子做不好,或是做不成功,家长可以帮忙,但是不能包办。事实证明,只要家长有耐心,孩子什么事情都能学会。

(3)对孩子的态度要始终保持一致

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对孩子的态度、要求、原则要始终保持一致,切忌三天两变,这样会把孩子弄糊涂的,不知道应该按照什么标准做。比如,今天家长情绪很好,孩子提的任何要求全部应许,包括平时坚决“不许边吃饭边看电视”的原则也破例打破了。这会让孩子感到很疑惑:“原来这个铁规矩也可以商量呀,那下一次我多求求妈妈,说不定她也会答应我的。”孩子的思维出现了松动,接下来的日子,家长恐怕要花费很大力气与孩子周旋了。

(4)孩子做得不好,不要训斥孩子

静静是一个非常懂事的孩子,五岁的时候妈妈开始教她包饺子。静静学得很认真,可是依旧总是出错。每次静静出错时,妈妈都会在一旁训斥她,甚至用筷子敲她的手。静静觉得包饺子一点都不好玩,于是再也不愿意学习了。

刚开始接触家务活时,很多事情都得慢慢学,父母要有耐心,多鼓励孩子,不要动不动就训斥孩子,要学会欣赏孩子,看得见孩子的进步,及时鼓励孩子,让孩子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成长。千万不要打击孩子的积极性,过多指责会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

2.一定要大力支持孩子的积极尝试

在育儿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孩子不听话的情况,如孩子乱扔东西,喜欢吃糖,尝试着去做危险的动作,等等。孩子在刚刚出生的时候,就像一张张白纸一样,什么也不会,家长说什么都会听。可因为种种因素,孩子变得越来越不听话。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如何使孩子听话。

(1)尊重孩子,教育孩子应该耐心疏导而非禁止

孩子都爱吃糖,但很多家长认为吃糖对孩子不好,增加肝肾负担不说,还会影响孩子的牙齿健康,因此,当孩子提出吃糖的请求之后家长会毫不留情地加以拒绝。就这样,孩子越是吃不到糖,就越觉得糖果是这个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为了能够吃上糖,孩子开始想办法了,用玩具和邻家小孩交换。就这样,孩子在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吃上了糖的时候,恐怕糖果的味道将会成为孩子印象中最美的味道,令孩子终生难忘。很多时候,家长的这种拒绝不仅没有起到杜绝的效果,反而加剧了孩子的某些行为,这种局面是家长始料未及的。

正确的做法是让孩子大胆去尝试。为了更好地保护孩子,家长可以给孩子购买质量好的糖果,让孩子品尝,甚至可以多品尝几次。当吃糖不再是难事时,孩子也就不再惦记了。事实上,孩子对糖果的迷恋远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深刻。孩子天生充满了好奇心,很多事情家长越是不让他们做,他们越是好奇,越是想做。与其让孩子偷偷摸摸地去做,还不如让他们大大方方地去尝试,这样家长至少能够了解事情进展的状况。

(2)根据孩子的成长特点,做出适合孩子的引导方案

孩子在六岁之前都会非常敏感,他们非常在乎父母对自己的态度。这个时期,孩子的性格还不完善,在孩子做出一些不当举动时家长不要大声呵斥,不要动不动就拒绝孩子,要尽可能地配合孩子,让孩子顺利度过敏感期。如孩子喜欢在地上乱爬,家长不要加以禁止,而是应当把室内卫生做好,让孩子在自由发挥的时候保证其健康。让孩子尝试着去做他们想做的事情,不要扼杀掉孩子尝试的勇气。

(3)为孩子创造更多的尝试机会

父母应当经常带着孩子出去走走看看,社会是一个信息汇集的地方,信息就是机会。让孩子多接触一些新事物,可以开阔孩子的眼界,让孩子拥有更广阔的思维。记得一位哈佛校长是这样教育孩子的,每年他都会安排一段时间,带领自己的孩子去一个陌生城市生活。当然,在此之前,孩子需要事先了解一下这个地方的风土人情。这便是让孩子尝试接受、了解新事物的很好方式。这位校长为他的孩子创造了尝试的机会,让其孩子了解得更多、看得更远。这样的孩子,在长大之后能够更加坚持自己的人生观,更清楚自己需要的是什么。

(4)永远不要直接拒绝孩子

有一对老夫妇非常喜爱孩子,他们的院子里有一个天然的足球场,每天都会有很多孩子来踢球。刚开始,夫妇俩非常欢迎孩子来玩。可是,渐渐地,这对老夫妇觉得孩子的精力很旺盛,总是不分昼夜地踢球,影响到了他们的休息,因此,他们决定不再让孩子来玩耍了。但是,他们并没有直接对孩子说,而是先给孩子一些水果吃,渐渐地,给水果的次数少了,最后干脆一个水果也没有了。孩子已经适应了边玩边吃水果的状态,忽然间水果没有了,他们开始抱怨起这对老夫妇来。最后,孩子决定不再去老夫妇家玩了。就这样,老夫妇通过让孩子亲身体验由好到坏的经历之后,顺利达成了目的。

不想让孩子看电视,不想让孩子吃零食,不想让孩子乱花钱……这些问题,家长都可以有智慧地想出解决的办法来,但是,绝对不可以直接拒绝孩子,明令禁止只会激起孩子叛逆的心理,家长越是约束,孩子越是好奇,越想尝试。倒不如直接让孩子去尝试,让孩子亲身体验一下不好的后果,孩子就会知难而退,不再坚持了。

3.太费心照料,只会养出“麻烦”的孩子

每一天,都有无数成年人成为新的父母。他们在体验亲子之乐的同时,也伴随着孩子的成长,体验着他们的困惑、焦虑、懊恼。孩子不仅仅需要全心全意的照顾,更需要正确的教育。孩子的教育是一门充满着科学技巧和方式方法的艺术。因此,家长不仅仅是孩子的保姆,更是孩子的师长。正如马克思所言,父母的责任是教育孩子。而在当今社会,很多家长却忽略了老师这个重要的角色,全心全意地做起了孩子的保姆,殊不知,太费心照顾只会培养出“麻烦”的孩子来。

飞飞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父母两人均是做生意的好手,财富积累得很迅速,对飞飞也甚为宠爱,好的食物随便吃,好的玩具随便买。总之,家里有条件,他们要给孩子最好的生活。

因此,小飞飞很快就成了一个小胖子,而且脾气很坏,无论到哪里,从来都不吃亏。每当孩子与人争斗获得胜利时,母亲都会开心大笑,认为儿子很有她当年那股“天不怕,地不怕”的劲头。

这天,飞飞的远房姑姑来家里做客。由于好久没有见到飞飞了,姑姑很是想念,便陪着孩子一起看动画片。动画片播放完了,姑姑便将电视切换到了其他频道。只听飞飞大吼了一声:“我还想看,快给我调回来。”姑姑笑着告诉飞飞:“今天的节目结束了,只能等到明天再继续观看了。”而飞飞则不依不饶,顺手拿起身边的小凳子直接砸向了电视机……姑姑是一名幼儿教育者,她看出了飞飞存在的问题,急忙与哥哥嫂嫂进行沟通,希望他们改变教育孩子的方式。谁知哥哥竟不以为然地笑了,说道:“妹呀,哥哥这么大岁数了,有个孩子不容易呀,已经很知足了。”

说到这里,笔者很想问问这个家长,有个孩子是不容易,但就能因此纵容孩子的一切行为吗?要知道,这会毁掉孩子的。

法国教育学家卢梭曾经说过,让孩子不幸的方法就是对他千依百顺。这里,卢梭所指的“千依百顺”就是指家长对孩子太过费心的照顾。如今,很多家长也清楚地意识到了对孩子过分照顾不是一件好事情,但是他们却常常分不清楚什么是太费心的照顾。其实,太费心的照顾无非有以下五种:

(1)特殊的待遇

小小孩儿,对于家庭而言可以说寸功没有,却成了家庭中享受特殊待遇的对象,如家里的电视机成为孩子的专用品,同时还配备数名随叫随到的“服务员”负责播放电视、端茶倒水、送水果盘……这样的特殊照顾,更多时候培养出了孩子“唯我独尊”的意识,导致他们很难包容他人,很难融入集体生活。

(2)过分关注、过分满足

孩子成为家庭的核心,全家人围着其转圈,掌声、赞扬声、溺爱的眼神、过度的关心、要什么给什么,造成孩子只知道一味地索要而不懂得珍惜,稍不如愿便乱发脾气,很难适应外部环境。

(3)大包大揽、代包代办

很多家长总是在无意中去弱化孩子的自主能力,他们帮助孩子做很多事情,造成孩子的独立性较差,甚至有的孩子直到五六岁还不会自己穿衣服。

(4)过分袒护、护短

有的家长即使清楚孩子做得不对,但依然袒护、护短,不惜与其他人发生冲突,造成孩子的性格扭曲、不明是非。

(5)不给孩子空间,将孩子变成自己的“小尾巴”

很多家长不放心孩子一个人做事情,甚至孩子一个人看电视也想过去陪着,造成孩子过分依赖父母或家中老人。如此一来,孩子便时时刻刻都离不开父母,逐渐丧失了独立性,自信心也随之消磨。

过分照顾孩子只会带给孩子无穷无尽的伤害,很多小孩子的不良举动都是因为家中的费心照料。专家们将这种费心的照料比作是“甜毒品”,孩子百吃不腻,却会最终伤及根本,造成很多问题行为的发生。

4.赶快抛弃“以孩子为中心”的育儿法吧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平日里能力没有多少,脾气倒是不小;不能允许别人批评自己,自私任性,不讲道理,没有责任心,没有耐心,没有气量,干工作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能很好地融入到集体生活中,公司里的人际关系搞得一团糟,换工作好似换衣服一样……于是,企业开始埋怨大学的教育不合格,教育出来的学生中看不中用。而大学也不愿白白“背黑锅”,转手便将责任甩给了义务教育没有打好基础。事实上,追本溯源,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家庭,这些都是“以孩子为中心”育儿法的产物。

“以孩子为中心”的育儿法曾被日本人民所广泛采纳,在这一过程中,日本孩子的品行越来越坏,教育难度越来越大,很多学校都为生源的质量而发愁。孩子不思进取,教师磨破嘴皮也不能“传道授业解惑”,稍有不慎,还会招来学生的暴力报复。家庭、学校、社会,这是孩子大致的人生路线。在这个过程中,家庭教育是罪魁祸首,学校是第二受害者,社会是第三受害者,也是受害最严重的。试想,当整个国民素质大幅下降时,这个国家还有希望吗?在这个过程中,所有人都是不幸的,当然孩子是最不幸的,他们需要为此付出一生的时光。

赶快抛弃“以孩子为中心”的育儿法吧。在一所国内知名的大学里,发生了这样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

一位数学系的高才生,因为数学天赋高而被学校保送出国继续深造。这种难得的机会是很多人都梦寐以求的,谁知这名大学生竟然选择了放弃,而放弃的理由也令人大跌眼镜。原来,这名大学生从小便被父母细心地呵护着,直到成人依然不会自己洗衣服、叠被子、做饭,更别说出去买必需品了。他不懂得如何与别人沟通,他的生活完全要由母亲帮助料理。也就是说,这名数学天才离开他的母亲根本就无法独立生活。

很显然,这名大学生是“以孩子为中心”育儿法的典型产物,而他母亲则事事以他为先,全心全意地照顾着他。在这种育儿法的教育、引导下,这名早已成年的大学生始终生活在母亲的羽翼之下。

这是一个孩子写给母亲的信,信中说出了孩子的心声。

“妈妈,每当我想帮助您做些家务时,您总是拒绝,生怕我受伤。在您的眼中,我永远是一个长不大的小婴儿。我能理解您对我的爱,但是,妈妈,我真的不希望您像一个保姆一样无微不至地照顾我。我已经长大了,今后的生活需要我自己独立面对,我更希望您能像一名导师,用您那丰富的人生经验引导我成长,引导我独立面对生活中的磕磕碰碰。”

这封简短的信,说出了很多孩子的心声。一味地以孩子为中心,过度地保护,更容易伤害孩子。即使父母是一把结实的大伞,也不能一辈子为孩子遮风挡雨。终有一天,当你没有能力再继续照顾孩子时,孩子是要独立面对生活的。在这个时候,你并没有培养出一个能够承受风雨摧折的孩子,又情何以堪呢?

因此,每对父母都应赶快抛弃“以孩子为中心”的育儿方法,放开手脚,让孩子独立面对自己的生活,不要事事代劳,将孩子困在自己的臂膀之下。父母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1)不要对孩子的事大包大揽,这样只能剥夺孩子锻炼生活技能的机会,只能培养出离开父母就寸步难行的孩子。

(2)要从心里相信孩子。孩子远比我们想象的要聪明,只要家长给予孩子足够的空间,孩子就一定可以做好自己的事情。

(3)尊重孩子。孩子虽小,但却是独立的生命体,很多事情应该由孩子自己决定,家长没有权力代替孩子处理。

蒙台梭利曾经说过:“每一个独立了的儿童,他们懂得自己照顾自己,他们不用帮助就知道该怎样穿鞋子、怎样穿衣服、怎样脱衣服,在他们的欢乐中,能映照出人类的尊严。因为人类的尊严,是从一个人的独立自主的情操中产生的。”因此,父母一定要明白,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们不需要任何人完全为之服务,他们有能力独立处理自己的事情。在孩子的人生之路上,他们能依靠的只有自己,而父母只需要扮演配角,配合着孩子走好他们的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