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告别依赖:培养孩子独立的性格(1 / 1)

1.面对依赖性格的孩子,家长怎么办

如今,“啃老族”越来越多,为什么有这么多孩子成年了,不去参加工作,不去赚钱养活自己,而是像“巨婴”一样待在家中,等待年迈的父母辛苦养活呢?“啃老族”的大范围出现,实际上与教育有非常大的关系。尽管“啃老族”在年龄上已经成年了,但是其心理却依然停留在孩童时代,他们根本就没有学会独立,而是习惯一直依赖自己的父母,并将这种依赖行为延伸到了成年。

孩子自己不肯吃饭,于是一口一口地追着喂;晚上闹脾气不肯上床睡觉,于是父母陪着、哄着睡;不管是书包、文具还是作业本,孩子一根手指头都不想动,于是父母天天帮孩子收拾好……父母总是用“孩子还小”“哪里舍得让孩子干活”等理由,在不知不觉中剥夺了孩子在成长中变得“独立”的机会。孩子小时候黏着、依赖着父母,父母觉得孩子和自己亲,内心欢喜,可是孩子在未来是要独自走出家门的。小时候没有学会独立,长大后也会继续依赖父母,“啃老族”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父母真的希望自己的孩子按照这样的轨迹发展吗?给孩子穿衣、喂饭、收拾书包很容易,不过是举手之劳,可是孩子未来步入职场,要建立自己的社交关系,父母还能代劳吗?就算愿意代劳,能代替得了吗?

晓月妈是一个十分心疼孩子的妈妈,“我什么都替女儿做好了,就希望她能出人头地”。晓月一直在妈妈的悉心照料下生活,只要好好学习就行,洗衣、做饭、购物等琐事都由妈妈打理,不用费什么心。

尽管孩子在生活技能上比较欠缺,很依赖妈妈,不过令晓月妈欣慰的是,女儿晓月是个很争气的姑娘,从重点小学到重点初中,再到重点高中,一路考到了远离家乡的名牌大学,也算一番苦心没有白费。

眼看着女儿长大了,也有出息了,晓月妈十分高兴。在女儿进入大学的第一年,中秋节前夕,晓月妈收到了一个女儿寄来的大包裹。看到包裹,晓月妈十分开心,心想:闺女真是长大了,都知道过节给父母送礼物了。怀着“吾家有女初长成”的喜悦,晓月妈拆开了包裹。

包裹内的东西却让这位母亲哭笑不得,包裹内不是什么礼物、礼品,而是女儿寄回来的一大包脏衣服,还附着一张纸条:妈妈,帮我洗干净,再寄给我。

一个已经进入大学的女孩子,竟然不会洗衣服,相隔两地,竟然把脏衣服寄回家让妈妈洗,这样的事实确实很令人震惊。在培养孩子成才的过程中,身为父母一定要让孩子逐渐独立起来。

千万不要帮孩子包办一切,否则,等我们意识到孩子年龄大了还很依赖父母时,孩子已经独立不起来了。如果你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啃老族”,成为一个连自己生活都无法打理的人,那么从现在开始,帮助孩子克服其依赖症吧。

(1)大胆放手

从孩子开始会走路时,父母就要学会“放手”,只有放手,才能让孩子在跌跌撞撞中学会走路,孩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也不要一手包办,试着让孩子自己学会吃饭、穿衣、收拾玩具、写作业、洗衣服、做饭……父母把手放开了,孩子才有自我学习、自我成长的机会,才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

(2)莫揽责任

有些父母总喜欢帮孩子包揽责任,以致孩子做事从不考虑后果,反正不管怎么样,都有父母给自己善后,于是他们肆意妄为,嚣张无比,“我爸是李刚”就是这种教育方式的典型后果。父母千万不要帮孩子包揽各种责任,孩子做错事情了就应该自己去承担后果,如果帮助其逃脱惩罚或者代其受罚,只会让孩子变本加厉,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人最终都要独立地走向社会,就必须拥有自主独立的能力。父母要想让孩子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人,就必须要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主、自立、自强精神,并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不断获得成长。

2.告别依赖症:鼓励孩子“独处”

现在很多孩子都有一个明显特征,那就是特别依赖家长。学会独立生活是每个孩子所必需的技能,也是孩子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所以,家长一定要在平时就鼓励孩子独处,告别依赖症。

孩子总会长大,将来的生活需要他们独自去面对,如果不能让孩子摆脱依赖心理,不教会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孩子将如何生存?所以,平日里家长应该千方百计地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具体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一些事情可以让孩子自己做主

对于一些非原则性的事情,家长一定要多征求孩子的意见,让孩子自己做主,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如给孩子买水杯,让孩子自己挑选;早上让孩子自己决定穿哪件衣服、哪双鞋子;遇到了问题,让孩子自己想方法解决;等等。这些小事情都可以锻炼孩子的独立性。

(2)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

随着一天天地成长,孩子的好奇心越来越重,总是会不停地问“为什么”。对于孩子的问题家长不要直接回答,应引导孩子自己思考答案。如很多小朋友都会问:“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这时家长如果一本正经地给孩子讲生命的起源,恐怕神童也未必听得懂,而有一位家长是这样处理的——“你猜。”家长说道。“我猜我一定像小猫咪一样,从妈妈的肚子里钻出来的。”孩子天真地回答道。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低估了孩子思考问题的能力。他们不仅仅有超高的观察力,还有着丰富的想象力。

(3)鼓励孩子探索

孩子对事物有着很强的好奇心,这是好事情,说明孩子愿意思考。家长一定要鼓励孩子探索,不要抹杀孩子的好奇心。如孩子会好奇玩具的里面是什么样子的,他们可能会动手去拆开玩具。这时候,在保障孩子安全的情况下,不要阻止他们,让他们自己去探索答案吧。

(4)鼓励孩子有自己的想法

随着孩子的成长,孩子对很多事物都会有自己的想法。不管孩子的见解是对还是错,家长都需要鼓励孩子。因为我们也不能认定孩子的想法一定是对的或错的,而且世界上原本就没有完全的对与错。因此,不要在还没有确定对错的时候就盲目地扼杀孩子的想象力。让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尽情地去想象吧。要知道,没有想象力就一定不会有好的创造。

在人的一生中,各种问题总是层出不穷,应该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孩子来说,帮他们培养起一个好的习惯,让他们在任何时候都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解决问题,这才是留给孩子的真正财富。

3.不要大包大揽,请相信孩子能做好

前段时间电视里报道了一个五岁孩子照顾生病的家长的故事,着实让人感动,同时也让人惊讶:一个年仅五岁的孩子竟然能够照顾病人。与这个孩子相比,自己的孩子竟然差出了这么多。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之间出现如此巨大的差距呢?

一个妈妈生病住进了医院。可能是由于生病的原因,人也跟着脆弱起来,好几天见不到女儿,想孩子想得心慌。家里人看出了她的心思,在她身体稍稍有些好转的时候便把孩子带到了她身边。这一天,看着女儿像一只小蝴蝶般飞到自己的病床前,这位妈妈似乎忘记了疼痛,与女儿“腻”在了一处。

没过多久,八岁的女儿提出想要玩一下妈妈的手机。平日里这位妈妈是不赞成孩子玩手机的,但现在由于好长时间没有见到孩子了,她有些不忍拒绝孩子,便将自己的手机给了孩子。而从拿到手机的那一刻起,孩子的注意力便全部集中到了手机里的游戏中。甚至其间护士来换了两次药,竟都没有引起她的注意。看着女儿对自己不太关心的样子,这个妈妈有些难过了。试想,如果现在生病的是女儿,那么她一定会放下一切事情,一步不离地守护在孩子身边。这就是母亲与孩子的区别吧。

“姥姥,我口渴了,给我拿点水喝。”“姥姥,把桌上的苹果给我拿过来。”“姥姥,出去帮我买点好吃的。”看着眼前全神贯注地玩着手机的女儿,这位妈妈发现孩子竟在不知不觉中添了指挥别人的毛病。女儿是家里的宝贝,从小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竟然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什么事情也不做的坏习惯。

为了纠正孩子的这个坏习惯,这个妈妈决定趁此机会放手让孩子自己做事情。她对女儿说:“你已经八岁了,现在妈妈又生病了,每天都很难受,你的姥姥还需要照顾妈妈,所以家里的事情只能由你去做了。”女儿点了点头。就这样,这个妈妈在医院住了一个多月,回到家之后她惊奇地发现自己的宝贝女儿不仅学会了洗衣服、叠被子、梳头,还学会了做饭。据孩子爸爸描述,有一次他下班回到家里时,女儿竟然做好了饭。看着满脸汗水的女儿,孩子爸爸高兴极了。

孩子的可塑性其实非常强。如果家长一直大包大揽,那么孩子成长的空间就会很小,而如果家长能够放开手脚多给孩子一些锻炼的机会,孩子的能量就会被释放出来。相信我们的孩子,他们从来都不是需要别人过多照顾的弱势群体。

要成为合格的家长,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家长必须做到让孩子自己照顾自己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自己的事情必须要自己完成,如穿衣、洗衣、叠被、穿鞋、梳头、洗碗等等,这些是基础,是孩子必须要完成的,家长不可以代劳。

(2)家长必须要求孩子多关心别人,多照顾别人

很多家长总是觉得孩子小,正是需要家人多关心、呵护的时候。于是,一家人便围着孩子转,渐渐地养成了孩子自私、不懂得关心他人的性格。而真正聪明的家长必须要杜绝这种育儿方式,孩子的年龄是小,但是他们也需要学着付出,也需要学着关心他人。这些都需要家长的引导与提醒。

(3)家长需要尊重孩子

孩子的年纪小,并不意味着他们的能力就弱。相信很多家长都有这种体会,在某些方面,孩子竟然比自己做得都好得多。孩子的能力是巨大的。家长要相信孩子,给予孩子应有的尊重,相信他们能够做好。

总而言之,家长不要太低估孩子的能力。要相信我们的孩子,放开双手,让孩子尽情地释放潜能。教育孩子,不一定是管得越多,回报就越多。更多的时候家长要相信孩子,给孩子独立处理事情的空间,这样他们也许会飞得更高。

4.“不帮忙”,适当“袖手旁观”

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道路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真正优秀的孩子,总是能够突破逆境,在寒微中崛起。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孩子自己的努力外,更有父母的付出。这里的付出,并不是指父母伸手帮助孩子做一些事情,而是父母克制自己的情感,不帮助孩子,“袖手旁观”。

林肯很小的时候,母亲总会将他带到一处有十几级台阶的地方。然后看着小小的林肯挥舞着两只胖乎乎的小手,吃力地攀着台阶。对于一个身高只有两个台阶高的孩子而言,攀爬十几级台阶,难度可想而知。没过多久,小林肯就满头大汗,小脸涨得通红通红的,可怜巴巴地向母亲投来求助的眼神。可是母亲只是笑笑,丝毫没有要帮助他的意思。小林肯见母亲不肯帮忙,只好回过头,继续吃力地向上爬去。

很多年后,林肯依然能够清楚地记得那高高的台阶和母亲坚定的眼神,似乎告诉自己:“慢慢爬吧,不管多久,母亲都会在这儿等你的,但是母亲绝对不会帮助你。”

现在,别说十几级台阶,即便是一级台阶,孩子自己想要尝试着走上去,许多家长都会立即制止,然后高度紧张地抱起孩子。殊不知,家长的这个细微的举动对孩子的伤害非常大。事实上,如果家长能够放开双手,鼓励孩子勇敢地走上台阶,对孩子今后的影响将是无限的。

逆境是最严厉、最完美的老师,它会用最严格的方式培养出最优秀的孩子。对于孩子而言,只有经历过逆境的磨炼,才能脱胎换骨,获得一副钢筋铁甲的身躯。对于父母而言,想要让自己的孩子拥有如松柏一样傲对风霜的毅力,让自己的孩子拥有无怨无悔的人生,让自己的孩子从此获得幸福和满足,只有放开双手,让孩子独自在逆境中摸爬滚打。

事实证明,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父母见不得孩子的眼泪,他们希望自己可以做孩子头上的一把伞,为孩子遮风挡雨。然而,这只是他们的一厢情愿,他们永远也成不了孩子头上的那把伞。因此,父母要学会“袖手旁观”,帮助孩子锻炼出不怕风雨的强筋壮骨。

在这个环节中,父母要注意以下三点:

(1)父母要摆正心态,有时“袖手旁观”是为了更好地锻炼孩子

想要成为成功者,就必须学习如何在逆境中前进。想要在逆境中前行,孩子必须具备三个要素:自信、不退缩、不抱怨。想要培养孩子这三种应对逆境的素质,父母必须给孩子一个独立面对逆境的机会,让孩子在实战中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完善自己。因此,父母需要克制心中的不忍,时刻暗示自己:“袖手旁观”是为了让孩子得到更好的锻炼。

(2)明确告知孩子,他们能依靠的只有自己

生活中,父母可以采用林肯的母亲那种教养方式,可以带孩子去攀岩,通过攀岩这项活动,让孩子明白,父母会一直在原地等他们,但是不会为他们提供任何帮助,想要完成任务抵达峰顶,只能靠他们自己。

(3)鼓励孩子:给孩子最好的帮助就是信任

面对处于逆境中的孩子,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信任孩子,发自内心地信任自己的孩子。父母的信任对孩子而言,是最好的鼓励,最坚实的后盾,也是最大的信心来源。尤其是当孩子对自己信心动摇时,回头看看父母,此时父母眼神中的信任会带给他们最需要的力量。

5.父母怎样应对孩子的极度依赖

孩子对父母的依赖心理是与生俱来的。从牙牙学语开始,孩子与父母之间就已经建立起了深厚的依赖关系:当孩子感到恐惧时,会立刻飞奔到父母的怀里——他们觉得安全了;当孩子受到伤害时,会立刻飞奔到父母的怀里——他们得到了安慰;当孩子感觉累了,会立刻飞奔到父母的怀里——他们得到了最好的照顾……其实,在幼儿时期,这种所谓的依赖是合情合理的,因为孩子小,需要家长的呵护才能健康地成长。可是随着孩子的长大,他们的世界也开始渐渐变大,这种依赖关系就需要逐渐减少,他们应该独立了——独自去面对人生。

靓靓的妈妈由于身体的原因,年龄很大才生下靓靓。中年得子的靓靓妈和靓靓爸对孩子真可谓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

靓靓五岁多的时候,就已经比同龄人高出了整整一头,壮实极了。可即便是这样,靓靓的父母还担心孩子受欺负、受伤害。例如,孩子去公共场所玩滑梯时,靓靓的父母总是一副如临大敌的架势,一人一边扶着孩子一步一步地走上去,坐下来;然后,爸爸赶忙跑到滑梯的底端,张开双手,准备接应孩子。结果,一个简简单单的滑梯游戏,孩子没有玩出一点点的汗,爸爸妈妈却已经汗流浃背了。

就这样,在父母的严密呵护下,靓靓到了上小学的年龄。第一天送孩子上学,简直是一场催人泪下的骨肉分离剧。靓靓双手紧紧拽着爸妈的手,哭得鼻涕一把、眼泪一把的。这边靓靓的父母也是满脸泪水,迟迟不忍离去。最后,老师实在是没有办法了,只能以“马上要上课了,不要影响学校的正常秩序”的名义请他们迅速离开学校。

靓靓的父母离开了,可是靓靓却安静不下来。他哭着闹着要找爸爸妈妈,说什么也不在教室里待着。老师使出了浑身解数,又是糖果,又是开导,怎么说都不行。勉勉强强坚持到了下课,靓靓一个箭步就跑到学校大门口,看门大爷不让他出去,他就坐在那里等爸爸妈妈。九月的天气虽然已不似夏日那么炎热,但火热的太阳还是晒得人们大汗淋漓。靓靓一动不动地坐在地上等着妈妈,老师没有办法,只好把靓靓的妈妈叫回来了。

事例中的靓靓对家长的依赖性太强了,面对这种情况,家长必须要采取果断措施了,不然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正常生活。过强的依赖心理会让孩子失去独立生活的能力,形成自卑、懦弱的性格。因此,家长必须注意,应及时纠正孩子的依赖性行为。面对依赖性极强的孩子,家长不妨试试以下方法:

(1)了解清楚孩子依赖的对象,尽可能地减少孩子与依赖对象之间的接触。

(2)扩大孩子接触、交往的范围,让孩子有机会结交更多的朋友。

(3)多给孩子制造一些独处的机会。例如,让孩子独自去购物,独自学习,独自睡觉,独自出去散步,独自上学,等等。循序渐进,一点一点地让孩子适应独处。

(4)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依赖性强的孩子,自信心不足,总是认为自己不行,需要自己信赖的人在身边才会安心。对此,家长不要过多地指责孩子,应该鼓励孩子,查找影响孩子自信心的根源,彻底修正,帮助孩子建立起强大的自信心来。

摆脱依赖心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于孩子而言,就如春蚕破蛹,需要经过一番周折。这个时期,家长一定要坚持立场,多一些耐心,从小事做起。

“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上,不算是好汉。”父母带孩子来到世界上,给予他们生命,同时也要教会他们独立生存的能力。只有摆脱了对父母的依赖,孩子的独立能力才能得到提升,才能释放自身的潜能,塑造完美的人生。

6.独立训练:根治孩子的“依赖症”

在实际生活中,很多孩子因为父母的过度保护,会表现得非常没有主见:吃什么、穿什么都要询问父母的意见,自己没有任何想法;玩什么、怎么玩,也需要父母来做主;甚至有的孩子已经上了学,但是学校组织一个很小的活动,还需要回来问问父母能不能参加……

孩子这种没有主见的表现,很有可能会影响到他们今后的人生。在心理学上有一个很著名的“改宗效应”,这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哈罗德·西格尔提出的,是指当一个问题对某人来说很重要时,如果他在这个问题上能使一个“反对者”改变意见而支持自己,那么他会更喜欢那个“反对者”,而不是一个从始至终的“同意者”。

“改宗效应”明确地告诉家长,如果孩子在生活中没有主见,只会跟着别人的想法做事,那会给人一种没有能力的感觉,很有可能会因此而被人忽视;相反,如果一个人有主见,就会给人更多的感染力,会得到更多人的喜爱。

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培养孩子做事情的主见,不要让孩子只会顺从、附和、讨好,而是要让孩子成为一个有自主观念的人,这样才会让孩子更能得到别人的喜欢,使人乐于亲近。

孩子本来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是在成长过程中却很容易变成父母的“应声虫”。这里面既有孩子自身心理上的因素,也有父母影响的因素。从孩子方面来说,孩子喜欢模仿,小的时候对于父母有很强的依赖性,做事不喜欢自己动脑思考,而是把父母当成权威,父母说什么就是什么,长此以往,孩子就会缺乏主见,喜欢盲从。从父母的因素来讲,父母很容易将自己当成孩子的权威,习惯于替孩子包办一切,长此以往,就会让孩子对父母的决定唯命是从。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一定要警惕其盲从行为。一旦发现孩子没有主见,就一定要改变自己的沟通方式和教育态度,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主宰自我的能力。

父母在生活中要多创造一些让孩子自己做主的机会,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完全可以交给孩子自己去拿主意。比如,让孩子自己决定穿什么衣服、玩什么游戏、过生日时请哪些小朋友。孩子大了以后,家里的一些事情也可以让孩子参与进来,比如客厅怎样整理会显得更整洁、孩子自己的房间怎样布置。如果孩子所说的可行,父母就应该尽量采纳孩子的建议。

很多孩子在遇到事情的时候,第一时间就是去询问父母的意见。遇到这种情况,父母千万不要给出自己的想法,而是要区分事情的大小,告诉孩子如何去解决。如果是无关紧要的小事,就直接告诉孩子让他们自己决定;如果是孩子自己无法判断、决定的事情,父母可以先启发孩子自己思考,引导孩子去做决定,当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后,父母再提出一些建议。

父母应该让孩子明白,很多事情答案不是唯一的,只要孩子经过思考,确信自己的做法或观点是正确的,那就应该勇敢地按自己的想法去做事,而不要随意被周围的人所影响。

有些孩子自我意识觉醒早,很早就有了主见。当孩子表现出主见时,父母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千万不要专制地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做事。否则,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就可能被父母的专制所磨灭。对于父母来说,最重要的就是给孩子一定的自由权限,让孩子自己去做出选择。

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而是独立的个体,在不久的将来,他们终究要独自面对人生。因此,父母对孩子最好的爱,不是事事都帮他们做、帮他们思考,而是教给他们如何去思考与解决问题,让他们自己有行动的能力。而获得这种能力的前提,就是一定要让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敢于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

什么是“主见”?就是要在自己的世界里做“主角”。很多父母以爱孩子为名,帮孩子决定了太多事情,让孩子成为父母的傀儡,这样的孩子又怎么会有主见呢?所以,聪明的父母应懂得适当退出。

在孩子的生活中,父母要甘心做“配角”。这样,孩子才有机会做自我生命的主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