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守时守信,自律力在无形中得到提升
守时守信,自律自强,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
梓轩妈妈是一个非常注重诚信的人,重视培养孩子守时守信的品质,经常在生活的小事上锻炼梓轩。
晚饭后,梓轩吵着要看动画片。妈妈提出要求,每天只能看半个小时的电视。
“好的。”梓轩答应得很痛快。
愉快的时光总是显得那么短暂。很快,半个小时到了,梓轩装作忘了妈妈的要求,继续若无其事地看下去。
“时间到了,去把电视关掉,我们必须说话算话。”妈妈严肃地说道。
“妈妈、妈妈,我再看最后一集就不看了,拜托了。”梓轩可怜巴巴地乞求着。
“不可以,你必须说话算话。事先已经说好了。”妈妈斩钉截铁地答道。
梓轩觉得有些委屈,一副要哭的样子。见到儿子这副样子,梓轩妈妈非常心疼,她抱了抱孩子,说道:“好孩子,我们一定要说话算话,你把电视关掉,妈妈陪你玩一会儿,好不好?”
“好的。”孩子还算听话。
孩子就是这样,如果在一开始就帮他们形成习惯,后面就简单多了。现在梓轩妈妈再也不会因为孩子看电视的问题和孩子发生不愉快了。梓轩已经习惯了,每次看电视,不管大人在不在场,只要到了半个小时,他都会主动关掉电视机。
其实,培养孩子守时守信的品质,并没有父母想象中那么困难。孩子的适应能力非常强,只要家长能够和孩子一起度过最初的时光,待到孩子逐渐习惯了,一切就简单多了,只是顺其自然的过程。
那么,父母怎样培养孩子守时守信的习惯呢?
(1)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孩子
父母对孩子的信任,是给孩子最好的鼓励。在培养孩子守时守信习惯的过程中,父母一定要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让孩子拥有足够的克制自己的力量。
同时,父母也要坚持以身作则。不能一边要求孩子守时守信,一边自己不遵守所提出的要求。这样的话,无论父母给予孩子多少信任,都不能起到鼓励孩子的作用。
(2)在生活的细节中训练孩子
很多习惯都是在点滴生活中养成的。这样不仅容易做到,而且能够经常做到,只要家长能够坚持下来,习惯的养成是必然的事情。比如,上述事例中,梓轩妈妈不正是利用看电视这样的生活琐事培养出了孩子守时守信的好习惯了嘛。
(3)孩子做得好,就要表扬孩子
为了确保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父母必须约束孩子,不能放任自流。但是,约束孩子,其效果又很有限,孩子不心甘情愿地做事情,效果自然不会好。这个时候,父母不妨尝试采取鼓励和表扬孩子的方式,调动孩子的内在动力,自发地守时守信。信守承诺对人生的积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但孩子由于认知水平有限,往往无法理解。因此,家长要多鼓励、表扬孩子,这样更能激发孩子朝着自己期望的方向发展。
2.坚持到底,在实践中锻炼孩子的自律力
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孩子缺乏坚持到底的自律力,做事情动不动就半途而废,这样的孩子何谈自控力?父母一直呼吁要提高孩子的自控力,却一次一次地纵容孩子的半途而废,让孩子变成“逃兵”。
“妈妈,我累了。”阳阳蹲在地上说道。
孩子的确是累了,刚刚在公园里玩了好长时间。这样的运动量对于一个只有五岁的孩子而言,的确不小。如果孩子的姥姥在,一定会二话不说地抱着孩子回家。可是,妈妈不准备这么做,她有自己的想法。
“阳阳,我们要坚持到底。坚持自己走到家就是成功。”妈妈的话,似乎激起了孩子的斗志。小家伙竟然又站了起来,大步向前走。
看着儿子脸颊上的汗水,妈妈终究还是心疼了。“阳阳,你要是真的坚持不住了,就坐在路边休息一下吧。休息好了,我们再走也是一样的。”妈妈主动降低了要求。
“没有关系,我能坚持。”听到儿子这么说,妈妈笑了。
“阳阳真的很棒,是妈妈有些累了,要不我们坐下暂时休息一下?”妈妈担心真的把孩子累坏了,于是想找个借口让孩子休息一下。
“妈妈,我来帮你拎东西,我们要坚持。”儿子一本正经地说道。
就这样,母子二人你一言我一语,不知不觉竟然走到了家里。
“妈妈,我们成功了,是不是?”儿子兴奋地问道。
“是的,儿子,你是一个大英雄。”妈妈说道。
众所周知,孩子的自律力是后天培养起来的。在培养孩子自律力的过程中,父母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点滴小事,锻炼孩子,培养孩子坚持到底的意志力。孩子的自律力不够,原因就在于缺乏意志力。缺乏意志力的孩子,由于其自身意志力的薄弱,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从而错失了很多成才的机会。因此,培养孩子坚持到底的品质非常重要。只有拥有坚持到底的意志力,孩子才能在今后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飞得更高。
美国心理学家克莱尔·考普认为,自我控制是一个复杂的心理结构,是一种个体通过自主地调节行为,从而使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相协调的能力的反映,这种能力具体表现为:按照要求行事;在社会和教育的环境中,调整自己的言行;在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能够主动采取被社会所接受的行为方式。培养孩子的强大意志力是教育孩子的重要任务之一。克莱尔·考普还表示,拥有自控能力是儿童早期成长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而且对其今后健全人格的养成及健康成长还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坚持到底的自律力是一种影响孩子学习和社交的能力。有自律力的孩子更具有合作精神,不会轻言放弃,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容易获得别人的认可和友谊。他们更喜欢上学,更能适应集体生活,更能理解别人,更能与他人友好相处,因而,他们更容易获得成功。
由此可见,坚持到底是孩子成长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品质,它能有效地控制孩子的言行。如果孩子缺乏这种品质,不但会导致早期的很多问题行为,如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爱吐脏字、爱打架、不听话、爱闹小脾气等等,还有可能会养成一系列错误的行为习惯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比如,暴力、易怒、自私、不守规则、不遵守法律等等。因此,家长必须重视,在实践中锻炼孩子的自律力,培养孩子坚持到底的品质。
3.“不”就是“不”——规矩没有商量
宁宁放学回到家里。“妈妈,我饿了,我需要吃点零食。”说着拿起一袋薯片吃了起来。
妈妈走了过来,拿回宁宁手中的薯片,说道:“再坚持一下,马上就吃饭了。”
“我饿了,先吃点薯片,不会吃饱的,吃饭的时候,我会好好吃的。”宁宁拉着妈妈的手,央求道。
“不行,晚上不许吃零食,这是我们早就商量好的规矩。”妈妈坚持不妥协。
宁宁生气了,抬高了音调:“为什么这么多规矩呀,饿了吃点东西你都管,我还有没有点自由呀。”
听到女儿这么说话,妈妈也有些不高兴:“你怎么这么和妈妈说话呀,这些规矩不是我们一起制定的嘛,那个时候已经给你参与制定的自由了,现在规则定好了,就不能随便违背。况且,这些规则也是为了你的身体健康而制定的呀。”
妈妈的话说得有道理,宁宁听完哑口无言。
妈妈接着说道:“如果这一次我答应了,你破坏了规矩,那么有一就有二,很快规矩就是一张废纸,一点约束力也没有了。宁宁,这条规则约束的不仅仅是你一个人,还有我和你爸爸,我们大家在规矩面前是平等的。这样好不好,你先坚持一下,从明天起,我尽量早一点做晚饭,这样你一放学就能吃上饭了。不过,如果妈妈有特殊情况,咱们互相体谅一下,好不好?”
宁宁没有说话,只是点了点头。其实,在她的心里已经认可了妈妈的话,只是出于面子没有向妈妈道歉。
这时,一旁的奶奶走了过来,偷偷递给宁宁一块巧克力。宁宁接过奶奶递过来的巧克力,并没有放进嘴里。“奶奶,我留着明天早上吃吧。”宁宁小声地对奶奶说道。
现实生活中溺爱孩子的家长越来越多,无论孩子提出什么要求,父母总是点头答应,越来越多的家长不会对孩子说“不”,更准确地说是不愿意对孩子说“不”。其实,对于孩子提出的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家长是有说“不”的权力的。孩子的自控力不够,需要家长的监督和管制。如果家长发现了孩子的一些不当要求,依旧放纵,这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因此,该对孩子说“不”就必须拒绝孩子,父母爱孩子,但不要宠孩子。
(1)引导孩子提合理的要求
父母一定要有底线,不要轻易被孩子“征服”。对于孩子提出的要求,合理的满足,不合理的,要坚决拒绝。否则,日后孩子会提出更多的要求,而且他们的手段也会越来越高明,孩子会紧紧抓住父母的软肋,以哭闹、撒娇、不吃饭等形式逼迫父母答应自己的要求。因此,对孩子必须从一开始就坚守原则,让孩子明白父母是有底线的,说“不”就是“不”,绝对没有商量,无论孩子使出什么招数,从而引导孩子只提合理的要求。
(2)拒绝孩子的理由要充足,引导孩子体会父母的苦心
父母拒绝孩子时,一定要有充足的理由,并向孩子说明,引导孩子站在父母的角度思考,体谅父母的苦心。很多父母总是说,“拒绝你也是为了你好”,事实上,父母的确是为孩子着想,只是孩子根本不明白父母的用心,也根本听不懂这样的话。因此,父母一定要提出具体的、有说服力的、让孩子信服的理由,从而诚信地向孩子解释。
(3)说“不”要坚决,不要被孩子的“花招”动摇
很多父母不忍心看到孩子哭泣、失望、委屈的样子,因而无法真正坚持到底,最后被迫让步,答应了孩子的请求。这样的做法所带来的后果非常严重。孩子会认为只要自己坚持,父母就一定会做出让步,于是越来越过分,提出更多的无理要求,养成索求无度的恶习。因此,父母一定要坚决,不能动摇。
4.跟上时间的步伐,别再拖延
每个孩子对时间的感知分为两个部分:客观时间和主观时间。
客观时间就是钟表上表示的时间。主观时间则是指不同的孩子对时间流逝的内在感觉,如做喜欢做的事情时,会感觉时间过得真快,而做不喜欢的事情时,却觉得时间过得可真慢,太熬人了。这就是主观时间,没有具体的量化标准,却带有感情色彩。
其特点是,对于喜欢的事情,孩子总会觉得时间太短,而对于不喜欢的事情,孩子总是觉得时间太长。事实上,这只是客观时间一样,主观时间不一样而已。
主观时间长了,自然就会产生休息一下的念头,其实客观时间可能才过了几分钟。反复重复几次,拖延的现象就出现了。
拖延会消磨孩子的自制力。明日复明日,孩子的事情总是做不完。因为有“明日”,所以孩子的意志力松懈了,懒惰、颓废就这样成了“敌人”。想要克服这些“敌人”,父母必须培养起孩子的自制力,养成克服拖延的习惯。事实上,只要有足够的自制力,克服拖延,跟上时间的脚步,成功只是早晚的事。
面对有拖延习惯的孩子,家长们不妨尝试一下下面介绍的方法。
(1)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
家长不妨效法学校里的考试,进行模拟生活考试。给孩子规定做事的时间,到了规定时间即使事情没有做完也要停止。久而久之,孩子自然就会养成高效率做事的习惯。即使家长不再规定时间,孩子也会按照原来的习惯,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事情。
(2)催促不管用,试试表扬
对于孩子没有时间观念、具有拖延的行为,很多家长只是不停地对孩子喊叫。可是家长越是催促,孩子越是磨蹭。面对这样的孩子,家长不妨尝试一下表扬孩子,利用表扬的特殊作用,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从而摆脱拖延的控制。
(3)检测教育方式,不要溺爱孩子
事实上,很多孩子之所以养成了拖延的习惯,是因为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对。很多家长溺爱孩子,孩子说什么就是什么。发现了孩子有拖延的毛病,也不肯深究,更有甚者,干脆帮孩子处理掉事情。这样的教育方式,只会让孩子越来越没有自制力,做事情习惯性拖延。“反正到最后爸爸妈妈着急了就会帮我做”,孩子一旦形成这样的思想,家长再想纠正就困难了。
5.教孩子管好自己的社会性行为
国庆节期间,很多“熊孩子”的行为引发了社会热议。
有的孩子随手乱扔果皮,有的孩子随地大小便,有的孩子在旅游景点的墙壁上乱写乱画,有的孩子骑在名人贤士的雕像上拍照,等等。看到这样的新闻,很多父母觉得没有什么呀,孩子嘛,不懂事,大一点就好了。
是吗?现在依然有很多成年人随地吐痰,明明不远处就有垃圾桶,依然随手乱扔垃圾,甚至有成年人带着狗去海边洗澡,全然不顾其他游客投来的异样眼神。用他们的话说:“旅游区的管理员都没有管我带着狗洗澡,你们凭什么管我?”也许你的狗很干净,经常洗澡,但是狗的身上有很多寄生虫这是事实,为什么不能说呀?做出这些行为的都是成年人,他们已经长大了,可是他们的社会行为良好吗?
很显然,培养孩子良好的社会性行为需要家长从小抓起,而且是越小越好。不要认为,这些不起眼的行为对孩子没有太大的危害。很多小朋友之所以人际关系不好,就是因为没有良好的社会性行为。
“妈妈,我决定不和陈子欣玩了。”小溪说道。
“为什么呀,你们不是关系很好嘛?”小溪妈妈问道。
“陈子欣随地小便,搞得我也跟着一起丢人。”小溪说道,“我们两个一起练舞的时候,她嫌厕所太远就在更衣室的角落里小便,还让我帮她看着点别人。我原本不想管的,经不住她一次次的哀求,于是就勉为其难答应了她。结果,后来一位同学进去换衣服的时候,不小心踩到了子欣的小便,被滑倒了,崴了脚。教练就去找清洁工阿姨,责怪清洁工阿姨没有把地面擦干。可是清洁工阿姨非常肯定自己已经擦干了。于是大家一起看录像,结果就看到了陈子欣小便的情景,还看到了我帮她把风。教练把我们俩都训斥了。”
看着孩子委屈的样子,妈妈问道:“你是不是觉得很委屈呢?”
小溪点了点头。
“可是那位同学的确是因为你们两个才滑倒的呀。”妈妈说道。
“可是,我是被迫的,我一开始并没有答应帮忙把风呀。”小溪说道。
“所以,你觉得你就没有责任了吗?”妈妈问道。
“不是的,我只是责怪陈子欣,但是我确实也做了错事。”小溪低声说道。
“对呀,不管欣欣怎么央求你,你都应该坚持原则呀。不过这件事你也要引以为戒,在公共场合约束自己,不要给他人带来不便。”妈妈说道。
孩子的思维简单,有些问题考虑得不全面,因此,孩子的社会性行为差,根源在父母身上。父母的教育方式出现了问题,导致孩子形成了错误的是非观、道德观。就说那名带着狗去大海里洗澡的游客,这样一件小事情充分反映了他的家教有问题。虽然没有人能够强制干涉他,但是他的这种不考虑别人的做事风格,注定他在朋友圈、亲人圈、同事圈是一个没有好人缘的自私鬼。有谁会喜欢这样没有素质的人呢?我们的孩子当然不能成为这样的人,孩子即便是不能让所有人喜欢,但至少应该不让人讨厌。
家长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榜样,约束好自己的社会性行为,如遵守交通规则、不乱扔垃圾、公共场所不吸烟、人多时排队等等。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体现的是孩子的教养问题。
6.放手才能让孩子管好自己的言行
想让孩子管理好自己的言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父母就要试着放手。父母管孩子,是出于对孩子的爱,是为了让孩子能够健康成长。然而,管理要有度,超过限度的管理不仅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反而会伤害到孩子,让孩子成为父母手中的木偶。离开母雕的幼雕能够长出坚实的翅膀;离开母虎的幼虎,能够练出一身的本领。那么,离开母亲的孩子呢?
一位成功的母亲是这样教育她的孩子的:
从孩子第一天上幼儿园起,她就开始训练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来不帮孩子穿衣,从来不喂孩子吃饭,孩子上厕所时也从来不帮忙。她允许孩子因为不会穿衣服而花费半天的时间,允许孩子因为吃不好饭而弄得衣服脏脏的,允许孩子因为脱不下裤子而一次次地尿裤子……这样的放手,仅仅持续了一周,孩子就不再状况百出了。由此可见,离开父母的孩子是可以照顾好自己的。
一个周末,孩子要去学习作画。早上起床有些晚了,为了能够快点出门,孩子急急忙忙地收拾着自己所需的用品。而在一旁看电视的母亲并没有过来帮忙,她只是淡淡地提醒了一句:“好好检查一下,上课的地方有些远,千万别落下东西。”孩子漫不经心地回答“知道了”,然后就背起书包跑了出去。屋里的母亲轻轻叹了一口气,摇了摇头。果然,上课时孩子发现画笔落在了家里。没有画笔就不能作画,没有办法,孩子只好返回家中
去拿。
也许有的人会说这位妈妈太过分了。她明明已经发现孩子忘记带画笔了,竟然不告诉孩子。其实,这位妈妈只是希望通过这件事情让孩子吃点苦头、长长记性,而且自此之后确实再也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事情。
许多事情就是这样,父母事事替孩子做好,那么孩子就会变成低能儿,永远也长不大。在父母的呵护下,孩子根本就没有机会学会管理自己,因为有父母管。长此以往,孩子就什么也不会做。从这个角度上讲,只有父母放手,孩子才能学会管理自己。
父母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让孩子自己穿衣
从小训练孩子自己穿衣服,越小越好。即使孩子太小没有能力自己穿好,这种自己穿衣的意识也需要孩子从小就有。
(2)让孩子独自整理物品
孩子爱玩,玩具多在所难免。家长不要帮助孩子将满屋子的玩具一件件都收拾起来,而是要让孩子自己收拾。在自我管理的能力中,收拾、整理东西是必备的能力。
(3)让孩子学会安排自己出门所需的用品
对于年龄还小的孩子来说,做好这一点非常困难。我们也不要求孩子做到尽善尽美,但是这个习惯需要孩子从小适应、熟悉、习惯,在点滴的生活小事中及早播种。让孩子学着安排自己出行所需的物品实则就是在播种孩子对自己负责的种子。
(4)即使摔倒,也要让孩子自己走
从孩子学会走路的那一刻起,就放手让孩子自己走路,也许孩子会经常摔倒,但是不要因此而去扶他们,要让他们自己爬起来。老人常说:“不磕不碰,孩子就长不大。”的确如此,孩子摔几跤没有关系,这是他们学习走路的必经过程,家长不要代替他们,否则孩子将永远学不会走路。
(5)让孩子独立购物
为孩子购物时,最好让孩子自己挑选,自己去结账。孩子若不懂,家长可以教,一遍学不会就教两遍、两遍学不会就教三遍,甚至一直教下去。这虽不是什么大事,却能训练孩子的沟通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希望孩子有出息,就要让他们有活力,能够持续不断地学习,要让孩子有一颗强烈的进取心。而进取心不是你牵着他走就能够练出来的。家长需要适时放手,要懂得自己永远都不是孩子的保护伞,且也保护不了孩子。家长应该是孩子身边一双陪伴、牵引他们的手,要放手让孩子去探索、去冒险。这样,孩子才能学会应有的生活技能,学会独立面对生活中的种种磨难。
7.你还在盲目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吗
不能溺爱孩子,这个道理很多家长都明白,但是真正执行的时候却又是另一种情形了。可以说,大多数家长都无法做到正确地爱孩子,也就是他们很难拒绝孩子的要求。有时候虽然对孩子说了“不”,但却很难坚持到底,最后还是以妥协收场。
这可以说是大多数家长的通病。父母心疼孩子无可厚非,但是过度地溺爱孩子则不可取。如果把孩子比作一位长跑选手,父母则是补给和路标,如果父母一味地赞赏、表扬孩子,而不给孩子指出道路上的险情,那么最后孩子只能是掉进沟里,饱受伤痛,尽管这些父母是出于爱。
所以说,作为父母应该支持孩子的选择,但是对于他们的无理要求则应当坚决拒绝。也许这会让孩子觉得很受打击,但是生活本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让孩子经受一些挫折未必是坏事。
邓颖超说过:“母亲的心总是仁慈的,但是仁慈的心要用好,如果用不好的话只能适得其反。”因此,对于孩子的无理要求,家长必须学会说“不”。对孩子说“不”,不仅仅是拒绝,也是教育孩子的手段。这些拒绝会培养孩子自立、自律的品质,也会让孩子懂得包容、尊重他人,而这些品质与一个人的成就有着很大关系。
当然,拒绝孩子的无理要求也会让孩子明白,其在这个家庭不是一个特殊存在,父母虽然爱他,但是这种爱是有原则、有底线的爱。而在这种有原则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自制力必定会很出众。
小斌是一个七岁的男孩,乐观而又自律。不过,两年前的小斌却很让人头疼,简直就是一个小魔怪。只要是他想要的东西,爸爸妈妈就必须买给他;只要是他想做的事情,父母就必须答应他。否则他就会大哭不止,甚至躺在地上打滚。看着哭闹不止的孩子,小斌的爸爸妈妈通常会选择妥协。但是一次次的妥协让小斌的“胃口”越来越大,一旦要求不被满足,他就和父母大吵起来。
有一次,小斌和妈妈逛超市时看中了一款玩具,但是家里已经有了一款类似的玩具了。所以,小斌的妈妈就拒绝了小斌。听到妈妈说不买,小斌就大发雷霆,甚至动手打了妈妈几下。又哭又闹的小斌引得周围的顾客纷纷侧目,无奈,小斌的妈妈赶紧买了玩具,带着小斌离开了。
回到家里,小斌的妈妈越想越生气,觉得再不对小斌进行管教,小斌就会越发肆无忌惮。晚饭之后,小斌的妈妈召开家庭会议,商量该如何教育小斌。最后大家一致决定,不能再纵容小斌了,对于小斌的无理要求应坚决说“不”。
在这之后,对于小斌提出的合理要求,他的爸爸妈妈会尽量满足他。而对于那些不合理的要求,小斌的爸爸妈妈则会坚决反对。
有一次,小斌和妈妈在公园里玩耍。傍晚,小斌的妈妈要带小斌回家,但是小斌还想继续留在公园。被妈妈拒绝之后,小斌故技重施,再次哭闹起来。不过这一次,妈妈没有理会小斌的哭闹,而是坚决地说道:“时间不早了,必须回家,明天再来玩。”随后,小斌哭闹得更厉害了,但是妈妈却丝毫不妥协,坚持回家。最后,小斌带着一脸泪水和满肚子委屈被妈妈带回了家。
这样的情形出现几次之后,小斌终于发现,自己的哭闹已经没有作用,在父母明确表示不可以之后,自己只能乖乖听话。所以,小斌开始配合爸爸妈妈,不再提无理的要求了。
现在的小斌再也不是那个随心所欲的小斌了,他很懂礼貌,也很有教养,自己的事情能够自己解决的坚决不麻烦父母,同父母相处得也越来越融洽。而且小斌也发现,比起以前来,父母对自己更加尊重了。
对孩子说“不”看上去很简单,但是要做好却并不容易。但是正因为爱孩子,所以更应该教会孩子学会尊重、克制、合作。因此,也就不能无休止地满足孩子的需求,而应该对孩子的无理要求说“不”。因为盲目满足孩子的需求并不是真正的爱,而是溺爱,真正的爱是理智、平等。所以,从现在起,应学会拒绝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