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有边界,才自由:如何养育自信又自律的孩子(1 / 1)

1.“熊孩子”为什么那么“熊”

在公共场所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熊孩子”,孩子想要某个玩具,家长不给买,孩子便坐到地上哭闹起来。最后家长气急了,扔下哭闹的孩子独自离去。孩子见家长离开,又哭着在后面追……

其实,孩子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其自我管理能力较为缺乏。作为孩子,他们不懂得根据所处的环境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抑制不合时宜的心理冲动,看到想要的东西往往不愿意等待,总是希望立即拥有。在这种心理冲动的驱使下,孩子的“熊”行为便会表现出来,如乱发脾气、任性、没有耐心、注意力不集中等等。这些都是孩子不适应社会生活的典型表现。

浩浩从小便生活在爸爸妈妈身边。由于浩浩的爷爷奶奶常年在外地生活,所以浩浩对爷爷奶奶的感情非常淡。

浩浩的妈妈非常宠爱浩浩,因为宠爱孩子还引起了一场家庭风波。原来,有一次,浩浩的爷爷奶奶来到浩浩家过春节。爷爷奶奶常年看不到孙子,见到孙子就喜爱得不行,总是想抱抱孩子。可是,浩浩和他们不熟悉,总是拒绝爷爷奶奶靠近自己,更别提让他们抱了。就这样,两位老人不远千里来到日思夜想的孙子身边,原本以为能够一享天伦之乐,谁承想竟然是这样一种尴尬情况。因此,老人有些着急,尤其是爷爷,为了能够抱一下小孙子,竟然采用了强制手段——硬生生地抱起了孩子。

浩浩哪里受过这些,他立即大闹起来。情急之下,孩子竟然动手打了爷爷。这下可激怒了爷爷。爷爷不能接受浩浩不尊重老人的行为,认为孩子没有被教育好,应该教训一下。于是,他一把摁住孩子的小手,快步向远处走去,让孩子离开母亲的视线。在一个看不到爸爸妈妈的陌生地方,面对着既陌生又有些生气的爷爷,浩浩害怕极了。爷爷的教训行为完成得非常顺利,没过一会儿,孩子便被抱了回来。

看到妈妈的一瞬间,浩浩哇的一声哭了起来。看着儿子被吓坏的样子,浩浩妈妈有些不高兴了。她认为孩子这么小,又没在老人身边,同老人有些疏远也是可以理解的。可是,浩浩爷爷却非要抱孩子,结果惹怒了孩子,孩子只是轻轻地打了爷爷一下,老人家就这么吓唬孩子,有些过分。就这样,浩浩妈妈和浩浩的爷爷奶奶之间产生了分歧:老人认为浩浩妈妈太溺爱孩子,浩浩妈妈认为老人不够喜爱孩子。

此事例中,浩浩的行为肯定是不对的,即便再不愿意、再不高兴,动手打人的行为也是错误的,家长需要立即制止并进行教育。浩浩的这种行为是典型的缺乏自我管理能力的表现。在现实生活中,像浩浩这样的“熊孩子”还有很多很多。

那么,“熊孩子”为什么会这样“熊”呢?追根溯源还是在于家长的不当引导。孩子的这些“熊”行为在三岁之前就会显露出来,如有的小朋友会动手打父母、爷爷奶奶。这些行为在孩子看来没有什么对错之分,因为他们还小,还不懂。可是家长应该懂,当孩子做出这些不正确的举动时,家长非常清楚孩子做得不对,应当制止。可是,很多家长总是以“孩子年纪还小,管他他也不懂”为借口而放任孩子的错误行为,给孩子留下“这样做也是可以的”的印象。久而久之,一个“熊孩子”就在家长的纵容下形

成了。

那么,该怎样杜绝“熊孩子”的产生呢?

我们简单了解一下孩子的自我控制系统。孩子的自我控制就是孩子对自身情绪和行为的主观掌控,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结构,是孩子通过自主调节而使自己与社会相融合的能力。这种能力常常表现为:遵守规则,按照规则办事,根据所处的环境调整自己的言行,等等。这就是孩子的自控能力。

孩子自控能力的大小,对孩子今后的成长至关重要。如果孩子缺乏自控能力,就会导致早期的很多“熊”行为,就像前面列举的“熊孩子”一样。不仅如此,如果任由孩子一直这样“熊”下去,还会诱发很多高危行为,如吸毒、犯罪、酗酒等等。因此,家长一定要注重对孩子自控力的培养,杜绝“熊孩子”的产生。

2.忍耐:“零忍耐”并不是个好现象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见到很多人在经历失败之后就一蹶不振,从此消沉下去。他们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消极心态,过起了“爱咋咋地”的日子。这种消极心理被称为“绝望心理”,通常是指人在遭受挫折之后非常无能的表现。这种无能的举动源自他没有强大的忍耐力,不能忍受挫折的打击,故而选择了放弃反抗、放弃挣扎,最终放弃自己。

对于孩子而言,零忍耐不是好现象。在孩子未来的生活中,忍耐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能忍他人不能忍之事,就能成他人不能成之事。如果一个孩子不能忍耐,那么这个孩子注定一事无成。因为,当人类的生命朝着一个目标奋斗时,这个生命必然会遇到很多很多艰难险阻,需要这个生命具有忍耐精神才能排除万难,克服险阻,最终抵达目的地。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徐敏漫步在美丽的校园里,不禁想起了自己的求学经历。

在他还只有十几岁时,父亲便去世了,母亲靠着帮别人卖菜的微薄收入维持着家里的生活和其上学的费用。所以,小小年纪的徐敏每天放学后都会一路小跑着回家帮助母亲做家务。尽管日子过得很苦,但是徐敏从来没有想过退学。生活的不公反倒激发了徐敏的斗志,他立志要做一个成功的人。

无数个早晨,当徐敏睁开蒙眬的双眼时,总能看到瘦弱的母亲独自一人在黑漆漆的院子里整理着一袋袋沉重的蔬菜,那是母亲每天凌晨时分去蔬菜批发市场批发回来的货。看着原本年轻、漂亮的母亲渐渐变得苍老,徐敏的心很痛,这种痛让他有种窒息的感觉。但是,徐敏要忍耐,也必须学会忍耐,忍耐着一切苦难。

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徐敏和母亲的付出换来了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在接到录取通知的那一瞬间,徐敏流下了眼泪,他说:“我不怕吃苦,我能忍,可是我害怕看到母亲吃苦。”是呀,很多年了,这个孩子不仅仅需要忍受自己经历的苦难,还需要忍受亲人经历的苦难。百忍成金,百炼成钢,徐敏的忍耐换来了成功的喜悦。即便之后的路依旧困难重重,但是已经阻碍不了徐敏前进的步伐了。

人的忍耐力是无极限的,同时又是相当脆弱的。当人遇到挫折时,尤其容易放弃,甚至是轻生。研究表明,没有忍耐力的人更容易在受到挫折之后选择放弃,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很差,遇到挫折时比其他人更容易产生绝望的消极情绪。只有那些有忍耐力的人才能在挫折中学习、总结,树立

自信。

作为家长,锻炼孩子的忍耐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杜绝有求必应的育儿经

对于孩子的请求,除了个别必须立即应允的之外,其余的能拒绝就拒绝,拒绝不了就推迟满足的时间,以此来锻炼孩子的忍耐力。

(2)杜绝全程贴身式保姆育儿

家长要理性,孩子的事情让孩子自己做,不要代为处理。我们是孩子的父母,有教育引导孩子成才的重要使命,不能一味地宠爱孩子。那只会害了孩子。

(3)不要给孩子太优越的生活环境,要让孩子经历一些苦难

俗话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苦难的生活是一部很好的教育图书,能加速孩子的成长、锻炼孩子的忍耐力、明确孩子的奋斗目标。研究表明,那些经历过磨难的孩子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更能为目标而努力奋斗。

当下,经常会听到有些孩子炫耀:“我爸爸是老板,我家很有钱,看我穿的衣服全是名牌。”周边的孩子立即便会投去羡慕的目光。有钱有势成了孩子炫耀的资本,甚至在很多家长心里都会觉得“有钱人更高贵一些”,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呀。家庭的贫贱与孩子无关,父母再有能力也不代表孩子就高人一头。家长要正确引导孩子,在孩子没有成功之前,他始终只是一个一无所有的奋斗者。

忍耐让孩子学会成长,忍耐让孩子走向成熟,忍耐是孩子一生的财富。每个孩子的人生都是一个漫长的奔跑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汗水、有痛苦、有疲惫、有分离、有失败……需要孩子学会忍耐。忍耐的过程是苦涩的,而忍耐的结果却是美好的。

3.放弃,也需要强大的自控力

人生中的每一次前进,都如逆水行舟,需要经历很多磨难;同样,人生的每一次放弃也不容易,正如下坡路上高速下滑的车辆,需要急踩刹车才能停下来。放弃需要强大的自控力。漫漫人生路,总是充满着追求与放弃,没有放弃何来追求,放弃是人生必须拥有的智慧。

放弃并不意味着失去。放弃原本不适合我们的,才能追求更好的。如果说追求是孩子前进的船,那么放弃就是帆。只有懂得了放弃,前进的船只才能扬帆远航。

可乐的妈妈是位有智慧的母亲,在可乐很小的时候,她就懂得训练孩子放弃的意识。

在可乐刚刚开始有些意识的时候,妈妈便严格按照合理的时间段喂养孩子,不到时间,无论孩子怎么哭泣也不会喂孩子的。很多人都不能理解可乐妈妈这种行为,认为可乐真不幸,拥有这样一位狠心的母亲。

渐渐地,孩子长大了一些,开始喜欢看动画片。但可乐总是喜欢边看电视边吃饭,这个不好的习惯是可乐在奶奶的照看下养成的,因为可乐在看电视的时候注意力很集中、很乖,这时候喂他吃饭非常容易。可乐妈妈发现了孩子的这一不良习惯后,立即开始改正,她坚决要求孩子一次只能专心做一件事情,不能同时做两件事情。可乐妈妈采取的措施依然是放弃训练。每当可乐要求边看电视边吃饭时,可乐妈妈都会让可乐做出选择:“可乐,你是选择看一集动画片之后再吃饭呢,还是选择先吃饭再看动画片呢?”

可乐会选择先看动画片再吃饭。妈妈同意了,她会耐心地等待可乐看完动画片之后再让他专心地吃饭。久而久之,可乐改变了边看电视边吃饭的坏习惯。

在这个事例中,可乐妈妈的育儿方式非常正确。她让孩子在改变坏习惯的同时,学会了放弃——放弃吃饭或是放弃看动画片。

有舍才有得。舍弃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胸襟。舍弃需要孩子有强大的自控力。不对孩子进行放弃训练,孩子就永远不知满足、不懂自控。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不仅会性格霸道,而且会心胸狭隘。作为父母,对于孩子不正当的要求,不要无限制地予以满足,应该懂得适可而止。被拒绝的孩子可能会产生抵触心理,但是他们不得不学会放弃。放弃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课程。在日常生活中,家长需要不断地重复这种放弃的训练,以此来培养孩子的舍弃精神。具体方法如下:

(1)让孩子学会放弃,从婴儿时期开始

当孩子呱呱坠地时,父母就要开始有意识地训练孩子学会放弃,这样有助于孩子自控能力的提升。很多人不理解,放弃怎么会与孩子的自控能力有关呢?其实,婴儿时期是培养孩子自控能力的最佳时期。如果总是采取“孩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育儿方法,孩子大脑中枢中自我控制的部门将会缺乏必要的刺激,孩子就会养成任性、不懂得放弃的习惯。

(2)让孩子学会放弃,从拒绝孩子开始

当家长面对孩子时,要学会控制自己,对于孩子的不合理请求要狠得下心来予以拒绝,不要担心孩子会哭泣,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性格才是最重要的。久而久之,孩子便能意识到,世界上的很多事情不是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的,孩子需要适应规则,学会控制自己,放弃心中的欲望。

(3)让孩子学会放弃,从放手开始

孩子在父母的身边永远都不会长大,他们总会或多或少地依赖父母。只有让孩子独立面对社会,经历风雨,经历失败、磨难,孩子才能长大,才会清楚地认识到,有些不正确的东西必须舍弃,必须遵守规划。让孩子撞撞南墙也不是什么坏事情,这是让孩子学会放弃的最好课堂。

“月有圆缺,人有得失。”错过了花朵,会收获果实;错过了阳光,可以欣赏星光。舍弃是一种智慧,面对纷杂的世界,家长应该教会孩子做到“知其可为而为之,知其不可为而弃之”,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更有意义的事

情上。

4.打架斗殴,父母究竟该如何控制

著名文学家老舍先生曾经说过:“一时的怒气,往往会使人的行为失于偏急。”不受自控力约束的行为是冲动的,具有很强的不理智性和破坏性,同时对身体健康也有着很强的破坏性。愤怒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只会使事情变得更加糟糕,让自身处于更加不利的位置。

心理学中有种效应被称为“野马结局”,这个效应源自大自然中的一个故事。

在大自然中,有一种非常不起眼的动物叫作吸血蝙蝠,吸血蝙蝠的体积很小,但却是野马的天敌。这个说法总是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吸血蝙蝠无非是吸一点血,这对于强悍的野马而言根本不可能致命,然而事实就是如此。吸血蝙蝠在攻击野马时会用它们锋利的牙齿咬破野马的皮肤,然后紧紧吸附在野马身上。野马在被吸血蝙蝠咬住后,会变得异常愤怒,它疯狂地奔跑、乱蹦,想方设法地想把这些讨厌的小东西从身上甩下去。但是,野马的愤怒不但吓不跑吸血蝙蝠,反而会让自己因为情绪激动而流血

不止。

很多野马都因此而丧命。其实,吸血蝙蝠吸的血非常少,根本不足以致命,如果野马能够保持平稳的心态是不会丧命的。真正害死野马的不是吸血蝙蝠,而是野马暴躁的情绪。可以说,野马死于愤怒。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像野马一样暴躁的孩子,他们动不动就打架,似乎世界上的事情只有用暴力才能解决。面对这样的孩子,很多家长会异常头疼,不知道该怎样控制孩子的暴力行为。有很多家长,也知道孩子的暴力行为是不对的,应该立即制止,但是他们采取了强硬行为——“以暴制暴”,用更加暴力的行为来对待孩子,认为这样可以让孩子害怕、长记性,再也不敢施暴了。

殊不知,他们这种“以暴制暴”的教育方式不仅不能正面教育孩子,反而会让孩子更加认可暴力的作用。即便孩子当时不敢再施暴了,也不是从心底深处意识到了暴力的错误,而是屈服于更加强大的暴力。而有些家长,虽然不会采取“以暴制暴”的教育方式,却也找不到好的方法来教育孩子。无奈之下,他们开始消极应对孩子的暴力行为,唉声叹气,到处抱怨孩子不懂事、不争气,似乎他们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上天派这样的孩子来折磨他们。这两种教育孩子的方式都不对,都不能很好地控制孩子的暴力行为。最后,等待孩子的只能是不好的结局。那么,家长应该怎样控制孩子的暴力行为呢?下面列举几种控制孩子打架斗殴等暴力行为的方法。

(1)让孩子承受打架斗殴的后果

有的孩子缺乏控制能力,产生了愤怒情绪之后只能通过打架斗殴来发泄。在这种情况下,家长不要护犊子,一定要让孩子承受打架的后果。如孩子在学校与同学打架斗殴,老师会批评教育,作为家长,此时此刻一定要配合老师,不能因为老师惩罚孩子而怨怼老师。要让孩子意识到,做错事情之后,没有人会为他们撑腰。

(2)了解孩子打架斗殴的原因,对症下药

孩子的性格有缺陷,情绪排解方式有误,作为家长首先要意识到孩子这种情绪发泄的方式是错误的,然后再详细了解孩子愤怒的原因。找到原因之后,家长要耐心疏解,并为孩子列举一些合理的情绪发泄的方法,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暴力行为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唯有正确的情绪发泄方式才能使事情得到圆满解决。

(3)孩子打架斗殴之后,家长一定要批评教育

孩子打架斗殴,每一位家长都会很生气。但是,无论家长多么生气,动手打孩子的行为都是不理智的,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正确的做法是,家长一定要批评教育,批评教育的方式有很多,如让孩子思过、写检查,给孩子耐心地讲道理,取消一些原本已经答应孩子的请求作为惩罚,与孩子谈心,等等。不管家长采取哪种教育方式,一定要让孩子从心里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错的。

(4)强化孩子的思想观念,明确孩子的是非观

平日里,家长一定要强化孩子的思想观念,让孩子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只有在孩子的心里建好道德防线,才能从根本上规范孩子的言行。

面对打架斗殴的孩子,家长有很多种方法可以帮助孩子,以上四种方法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在现实生活中,家长应根据孩子的情况制定最适合他们的教育方法。

5.用好“放权”与“限权”两大教育工具

教育孩子,有的时候需要“放权”,有的时候需要“限权”——管得太多,孩子会依赖家长;管得太少,孩子有可能走错路。那么,家长到底该怎么用好“放权”与“限权”两大教育工具呢?

王旭今年上二年级了,他特别喜欢打篮球,对乒乓球则一点兴趣也没有。但他的爸爸却是个乒乓球迷,并且还很专横,强迫王旭学习乒乓球。在爸爸的高压下,王旭大部分的课外时间花费在了乒乓球练习上。按照爸爸的意思,王旭一定要成为一名乒乓球选手,代表国家参加奥运会。

可是,王旭一点也不喜欢乒乓球,所以尽管花费了很多时间练习,球技却很一般。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尽管王旭没有花多少时间练习打篮球,可是他能抓住每一次练习的机会,篮球打得非常好。体育老师几次找王旭谈话,邀请王旭加入校篮球队,但都被他爸爸无情地拒绝了。而几个平日里打球不如王旭的同学都成了校篮球队的主力队员,代表学校参加了市里举办的篮球比赛。为此,王旭非常痛苦。

现实生活中,像王旭父亲这样的家长不在少数。有的时候,孩子就想学习象棋,家长却非要孩子学习英语;孩子想要学习舞蹈,家长却非要孩子学习数学;等等。父母总是打着“爱孩子”的旗帜,将痛苦施加到孩子身上。一个人不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却要被迫做别人喜欢的事情,这种事情正发生在很多孩子身上。家长的理想、喜好与孩子无关。生命的价值在于选择,孩子不仅是家长生命的延续,也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权利拥有自己的喜好和理想,同时也有按自己的喜好做出选择的权利。

因此,家长应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要因为担心孩子选错而剥夺孩子自主选择的权利。一味地替孩子做决断,会使孩子失去锻炼的机会,养成孩子处事犹豫、行事拖沓的不良性格。而这种不良性格,会让孩子失去自我管理的能力,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为了让孩子健康成长,家长最好能够适当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处理问题。

当然,过度地放权也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晨晨是家里的“老大”,父母都要听他指挥。早上起床穿哪件衣服他要自己决定,穿哪双鞋子也由他自己决定。这些是孩子独立的表现,爸爸妈妈也一直以此为傲。

但是,晨晨的独立性太强了,就连每天上不上幼儿园都要自己做主。这个权力太大了。今天不想去了就不去了,明天想去了就去,反正家里有人看孩子,晨晨的父母也没有在意过这件事。就这样,一个月下来,晨晨的出勤率还不到百分之五十。

晨晨家长这样的做法是不合理的,他们太过“放权”了,在任何事情上都听孩子的也是不理智的。孩子的思考能力还不足,处理问题的方式还很不成熟,需要家长的引导及约束。因此,家长需要视情况决定是否应该“放权”。这里建议家长给孩子一定的范围,在这个范围里让孩子自行选择,但是不能触碰底线。这样一来,家长既能起到引导与约束的作用,也能锻炼孩子自主选择的意识,下面简单举两个小例子。

情况一:毛毛生病了,需要吃药,可是孩子不爱吃药。

妈妈问:“你自己选择,是让刘叔叔打一针,还是等病情变重后输液呢,还是乖乖吃药呀?”“不打针也不输液,我还是吃药吧。”孩子回答道。

情况二:毛毛看到小朋友的玩具船,非要妈妈买,但是家里的玩具已经有很多了。

妈妈说:“我们不是已经说好了要攒钱、不乱花钱了,准备暑假时去大海边捡贝壳吗?你现在又要花钱,我们就不能去海边捡贝壳了。”

“那算了,我们还是去海边吧。”

在以上事例中,毛毛妈妈的处理方法就非常好,既做到了合理地“放权”,又做到了合理地“限权”,让孩子在自己设置的范围内选择,既约束了孩子的行为,又尊重了孩子的选择。

6.孩子会自控,家长更省心

总是有很多孩子,由于家长没有答应他们的请求,便任性地倒地打滚儿;总是有很多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不足十分钟就会动手打人家;总是有很多孩子,家长为了让其多吃点饭便满屋子追着喂;总是有很多孩子,整夜整夜地泡在网吧不回家;总是有很多孩子,十八岁了依旧对家人乱发脾气……

晓东今年十八岁,是一个成年人了。不良的家庭教育“培养”了一个名副其实的问题青年。十八岁的晓东今年谈了第三场恋爱,用他自己的话说:“我真的很喜欢她。”看着人高马大的儿子频繁更换女友,晓东妈妈不仅没有批评、指导,反而觉得这是儿子有本事的表现。用晓东妈妈的话讲:“我生的是儿子,我才不担心呢。”

这一天,都上午十一点了,晓东才蓬头垢面地从**爬起来。“妈,早餐吃什么呀?”楼下传来一阵阵搓麻将的声音。“你自己解决吧。”晓东妈妈回答道。“我还是叫外卖吧,这样我还能多睡一会儿。”说完,晓东打着哈欠回房去了。

中午,晓东和女友决定出去吃饭。可他才出去没多久,警察就给晓东妈妈打来电话,原来不知道什么原因,晓东和女友吵起来了。一气之下,晓东用匕首扎伤了女友。突如其来的变故惊呆了所有人。晓东妈妈扔下手中的麻将牌,飞一样地跑到了警察局。看到蔫了的儿子,晓东妈妈连忙询问原因,原来是女友迟到了几分钟,晓东就对女友大发脾气。女友不满晓东在公共场所对自己发脾气就顶了几句嘴,二人你一句我一句竟然闹成了这样。了解到儿子竟然如此冲动,晓东妈妈后悔不已,怪自己没有好好教育孩子。

更不幸的是,晓东的女友经抢救无效死亡。等待晓东的,只有法律的严惩。没过几天,原本年轻漂亮的晓东妈妈一下子白了头,再也不复往日的红光满面了。

事例中的晓东已满十八周岁,是一个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公民了。按理说,晓东的思想应该成熟了,可是谁能想到这个孩子竟然因为一时气愤而做出了触犯法律的鲁莽行为。

孩子是父母的全部希望。当孩子不成器时,最可怜的就是父母。

当然,也有很多孩子,他们非常优秀,是父母眼中的骄傲、社会的栋梁、家庭的顶梁柱。他们非常有自控力,不用父母操心,总是能够独立处理好自己的事情,可能他们年龄很小,但是他们很懂事,从来不会做出让家长为难的事情来。这样的孩子,是上天送给父母的最好礼物。

培养孩子的自控力是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有自控力的孩子,能遵纪守法,能控制自己,为了目标而坚持不懈地奋斗,这样的孩子拥有美好的

未来。

7.没人喜欢遵守规则,但这是必需的

曾经有记者采访过一位诺贝尔获奖者,记者问这位获奖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这位获奖者答道:“幼儿园。”获奖者的话让记者很诧异。他接着问道:“您在幼儿园都学到了什么?”这位获奖者说道:“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整理整齐,做错了事情要道歉,吃饭前要洗手,等等。这些东西都是我在幼儿园时学会的。”

可见,一个人在幼儿园里学会的东西,会伴人一生,这也说明在孩童时期养成的遵守规则的习惯会伴随一个人的一生。

规则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准则,所有的社会生活都在规则的范围内有序进行,没有规则,生活将无法展开。规则给人们提供的是外在的约束力,不像道德、文明,从内心去约束人们的行动。不过,正是有了这些带有强制性的外在约束力,生活才会和谐、有序地进行。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家长的心愿,为了能够让孩子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家长可谓“不择手段”。他们有的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学习班;有的给孩子创造尽可能舒适的学习环境……

有时他们甚至不按规则行事。但是这些家长却没有意识到,不按规则行事对孩子的成长非常危险。孩子在成长中需要自由,但也离不开规则。有了规则的约束,孩子才能健康成长;而不按规则成长的孩子往往没有是非观念,自私自利,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其他人的感受。

父母爱孩子并没有错,但是父母应该告诉孩子要遵守一定的规则。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规矩,孩子也不可能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