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父母不“他控”,孩子才能“自控”
很多家长历来推崇棍棒教育法。他们认为,孩子不自律,是因为管理不严所致。为了孩子能够自律,走上正道,家长们不得不扮演各种角色——保姆、严师、能够指挥孩子做任何事的主人等等。这样的家长时时刻刻都在对孩子进行“他控”,他们管控着孩子的一切举动。因此,他们培养出来的孩子只能被动顺从他人的意志,完全丧失了学习自我控制的机会,自然也就没有“自控”的能力了。
艳艳马上就要随父母移民马来西亚了。可是她一点也不觉得开心,在这里,有她喜欢的同学和老师,还有她一直爱好的篮球。在这之前,学校决定让艳艳参加校队,代表学校参加全市中小学生的篮球比赛。为了得到这个机会,艳艳每天苦练,吃了很多苦,现在机会是抓到了,却要因为自身的原因而放弃。这让艳艳非常痛苦。艳艳妈妈说她应该开始筹划未来了,便早早地帮她做好了准备,说是给孩子一个光明坦途。
从小到大,艳艳都生活在妈妈的“他控”之下。每天一放学就要按照妈妈的安排进行接下来的事情:回到家里第一件事就是做作业,做完作业交给妈妈检查,合格后再预习一下第二天要学习的知识,从来都没有娱乐和看电视的时间。对此,艳艳虽然很不愿意,但也只能被迫顺从妈妈。
不仅是在学习上,艳艳妈妈在生活上同样掌控着孩子的一切,从穿衣吃饭到交朋友,从个人喜好到思想取向,艳艳简直成了妈妈手中的木偶,没有丝毫的自由。有时候奶奶有些心疼孙女,看不过去了,对艳艳妈妈说道:“孩子一天天长大了,有自己的思想和爱好,你就不要管那么多了,这样对孩子不好。”“那可不行,我必须对孩子的未来负责任。”艳艳妈妈振振有词,一副没有任何商量余地的样子。奶奶无奈地摇了摇头,心疼地看了看
孙女。
我们有很多“全能的父母”,他们能够包办孩子的一切,希望孩子完全按照他们的指示生活。这样热衷于“他控”的家长,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缺乏自控能力的孩子。很多时候,孩子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独立的房间,他们更需要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精神空间。
父母应该充分认识到,孩子是独立的个体,要相信孩子的能力、给他们一些空间,让他们发挥一下自控能力,按照他们自己的思想、兴趣和爱好走好自己的路。
(1)孩子是独立的生命个体,父母要尊重孩子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有独立的思想空间,有决定选择权,有兴趣爱好,这些都是孩子作为独立个体应该享有的权利。即便是父母,也不能剥夺孩子的这些权利,让孩子成为被随意摆布的木偶。
孩子有自己的思想、喜好,需要在一个相对独立、自由的空间里成长出真正的自我。作为家长,需要尊重孩子,孩子的生命虽然是父母给的,但这不代表父母有掌控孩子人生的权力。家长应充分了解孩子的需求,多与孩子协商,从而陪伴孩子快乐地成长。要让孩子按照自己的喜好、目标创造自己的人生。
(2)过度的爱就是监视
过多的关注就是一种监视。现在的家长把目光和爱都聚集在了孩子身上,对孩子形成了无形的监控。孩子完全没有了自由,一举一动都在父母的“他控”之下。这样一来,家长的爱就会成为一种巨大的压力,使孩子失去自我,丧失自控的能力。
(3)家长要允许孩子犯错误
孩子的年纪小,人生阅历不足,犯错误在所难免。要知道,在犯过一系列错误并改正之后,孩子的能力也就被训练出来了。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谅解也是教育。懂得宽容的父母,不仅是孩子的良师,也是益友。
放开双手,让孩子远离“他控”,成长为做事有主见、自控能力强、独立性强的孩子,不应总要求孩子听话,一步步摧毁孩子的自控能力,这无异于寄希望于笼中的金丝雀能够拥有翱翔九天的本领。
2.孩子能约束自己,才能拒绝**
人生中充满了各种**,权力、金钱等等。这些**外表虽然美丽,但实质却是致命的。
亮亮原本是一个非常懂事的孩子。由于家庭条件不够好,父母总会身兼数职,十分辛苦。为了帮助父母减轻负担,亮亮从小不乱花一分钱。看着别的孩子都有成堆的玩具,亮亮也想要;看着别的孩子吃着甜甜的雪糕,亮亮也想吃;看着别的孩子穿着漂亮的衣服,亮亮也想拥有一件。可是,他不能要求父母给他提供这些,因为他知道父母已经很不容易了。
这一天,亮亮照常上学。同学小青带来了一个玩具恐龙。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围观,亮亮也跑了过去。这个玩具恐龙还真好,不仅能够唱歌跳舞,还能朗诵诗歌。亮亮喜欢极了,拿在手里久久不愿放下。
终于,**的魔力战胜了理智。亮亮利用同学们都在操场上做早操的时间,偷偷地将玩具恐龙藏在了自己的书包里。下操之后,小青发现玩具恐龙不见了,她急得哭了起来。同学们纷纷议论,可能是被人偷了。于是,同学们报告了班主任丁老师。丁老师闻听有些吃惊,自己的班里竟然会出现偷东西的事情。于是,丁老师一个个地找同学们谈话。
当丁老师与亮亮谈话时,发现亮亮有些紧张。丁老师又了解了一下,今天早操只有亮亮没有出操。真相基本上浮出了水面。丁老师语重心长地对亮亮说道:“孩子,人穷志不穷呀。老师相信你是一个好孩子。犯了错误不要紧,改了就好。”亮亮看着老师,流下了悔恨的眼泪。其实,当他看到小青因为找不到玩具急得哭了起来的时候就已经后悔了。最后,在老师的鼓励下,亮亮将玩具还给了小青,并向小青道了歉。
这就是**的魔力,没有强大自控力的孩子是无法抵御的。因此,作为父母,我们应培养孩子的自控力,不要让**侵蚀孩子。所谓一失足成千古恨,这种不幸的结果,不要让我们的孩子品尝到。古往今来,很多成就大事的人都有很强的自我约束力,他们能够抵御各种**。对于家长而言,应该从小锻炼孩子的自我约束力,为孩子的一生奠定坚实的基础。孩子的自我约束力需要在家长的引导下逐渐增强,必须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并及时给孩子以精神鼓励。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孩子的自我约束力呢?
(1)灌输给孩子正确的是非观,让孩子清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就要为孩子灌输正确的是非观,让孩子明白是非,知道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在原则问题上,家长要坚持原则,寸步不让。
(2)以身作则,先约束好自己
家长在帮助孩子进行自我约束的同时,也要约束好自身。父母是孩子的榜样,父母养成自我约束的好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就会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时间长了,孩子也会效法父母自我约束的行为,形成自我约束的能力。这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家长不要太过着急,要循序渐进、稳扎稳打。
(3)找出孩子不能进行自我约束的原因,对症下药
孩子受到**,一定有其原因。家长们要准确找出孩子不能进行自我约束的根源,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孩子的自我约束能力,需要家长在生活的点滴中锻炼与培养。自我约束是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孩子们尤其要传承。一个能够严于律己、自我约束的孩子,才是国家需要的栋梁。
3.引导孩子学会情绪的自我调节
有些孩子常常会因为一丁点小事就乱发脾气,甚至会偷偷躲起来、离家出走,父母不得不动员全家、邻居、朋友等四处寻找,一边担心孩子的安全问题,一边又为孩子的行为气愤不已。
哪怕父母或老师只说了一句批评的话,孩子就低头掉眼泪,沉默着什么话都不说,怎么劝都无济于事,搞得父母不敢说孩子一句不好,可长期这么下去也不是办法。
和小伙伴玩耍,完全是不能碰的“霸王龙”,暴躁易怒,时常会发生摩擦和冲突,不是欺负了这个小朋友就是欺负了那个小伙伴,甚至有攻击性倾向,有时候会把同学、伙伴打哭。
稍不顺心就对父母大吼大叫:“你们根本不爱我!”“我是亲生的吗?你们怎么能这么对待我?”“我讨厌你们,你们为什么要生我?”诸如此类的话让父母又伤心又气愤,更可气的是,孩子动不动就用不吃饭、不上学等来威胁父母。
孩子闹情绪是很多家长都会面临的问题,那么绝大多数父母都是如何处理孩子“闹情绪”的呢?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责怪孩子情绪化的同时,也在用同样“情绪化”的办法来教育孩子。被孩子激怒后,训斥、打骂是最常见的处理方式,殊不知,这种“以毒攻毒”的教育方法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只会给孩子树立“恣意发泄坏情绪”的负面榜样。
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家长并没有对孩子的情绪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认为“小孩子的情绪就像夏天的雷阵雨,来得快,去得也快,不必太过忧心”,觉得“孩子还小,情绪多变很正常啊,等长大就好了”。但事实果真如此吗?诚然,儿童由于尚未成年,情绪具有不稳定的特点,可是这完全不能成为我们漠视孩子情绪的理由。
情绪是我们对外界信息的一种正常反应,但如果人的情绪太过激动,不能及时地调整状态、冷静下来,那么往往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科学研究发现,人在处于负面情绪状态时消耗的能量要比平时大得多,随着大脑能量的损失,自控力就会变得更加薄弱,最终促使人们做出“盲目”的行为——既伤害了他人,也给自己带来了麻烦。
任何一个成功人士都不会轻易被“情绪”所主宰,他们对自身的情绪都有着非凡的自控力。一个儿童时期情绪暴躁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没有外界的教育和引导,根本就不可能成为一个能够情绪自控的人。如果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成为情绪的“傀儡”,那就必须积极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给予科学引导,让孩子逐渐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那么,具体来说,身为父母,我们该如何引导孩子调节自己的情绪呢?
(1)耐心聆听
孩子的愤怒、失望等负面情绪,并非凭空产生的,当孩子在念叨、倾诉生活、学习中的小事时,请不要粗暴地打断他们,应该心平气和地耐心聆听,哪怕孩子的做法令人气愤,也请保持平和。尤其是在处理孩子与其他小朋友的摩擦及冲突时,一定要先听孩子讲清楚事情的原委,不分缘由地训斥只会激化孩子的负面情绪。
(2)以身作则
父母的情绪处理方式,往往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所以,要想让孩子养成调节不良情绪的好习惯,就必须从自己做起。当父母为孩子设立了模板和榜样之后,孩子自然会从中学到原来坏情绪也可以“和平”地消解掉;同时再进行谈心,加以引导,孩子自然能够逐渐学会调整、控制自己的情绪。
(3)自我减压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考试成绩下滑、同学挖苦嘲笑、伙伴的排挤、朋友的背叛……这些事件无疑会给孩子脆弱的心灵造成沉重的压力与负担。父母要注意观察孩子的情绪状态,当发现他们情绪异常的时候,要及时引导他们通过倾诉、运动、听音乐等方式自我减压。压力少了,孩子情绪的稳定性自然也会变好。
4.自控力训练:让孩子远离拖延症
“毛毛,等妈妈收拾完厨具我们出去散步吧?”
“好呀。”
接下来毛毛妈妈开始在厨房里收拾厨具,而毛毛则在沙发上专心致志地看动画片。等到毛毛妈妈收拾好厨房之后,说道:“毛毛,快点穿好衣服,我们要出去了。”然后,毛毛妈妈走进卧室开始换衣服。等妈妈穿好衣服,走出房间看到毛毛依然在沙发上看电视,没有换好衣服也没有穿上鞋子。
“毛毛,你在干吗?这么长时间了,你为什么还没有收拾好自己!”毛毛妈妈大喊一声。
“马上,我这就穿衣服。”毛毛说着便起身了,一边走,眼睛还一边紧紧盯着电视机。
“能不能快点?”毛毛妈妈又催了一遍。
“马上,马上。”说着,毛毛开始穿鞋子。由于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剧情上,鞋子穿反了竟浑然不知。
最后,毛毛妈妈发怒了,一把抓起遥控器将电视关了……
“毛毛吃饭了。”妈妈喊道。
“好的。”毛毛拿起筷子,一边将食物放进嘴里,一边看着手机里的消息。
“快吃吧,吃完饭再看。”毛毛妈妈提醒道。
“好的。”毛毛接着边看手机边吃饭。
一家人都吃完了,而毛毛才吃了一个饺子。毛毛妈妈生气了,大声说道:“有完没完,这顿饭你要吃到什么时候?”见到妈妈生气了,毛毛忙放下手机,开始认真吃饭……
这样的场景,家长们一定不会觉得陌生吧?这就是典型的拖延症,应当引起家长的重视。对于这样的习惯,家长们千万不要觉得是件小事,时间久了,这样的习惯会影响孩子未来的生活和工作。要想改变孩子拖延的习惯,家长可以借助一样小工具——钟表。
孩子做任何事情都需要限制时间,如:
(1)上厕所
“妈妈,我要上厕所。”孩子说道。
“你可以直接去呀,为什么要告诉我一声呢?”妈妈问道。
“因为在幼儿园里,上厕所就需要告诉老师。老师同意之后,才能去。”儿子说道。
儿子的回答好可爱,妈妈决定不纠正孩子的这一报告习惯:“好吧,去吧,三分钟时间解决。”
结果,孩子三分钟不到就上完厕所了。
(2)吃饭
“吃饭了。”妈妈说道。
孩子跑了过来,拿起筷子准备吃饭。妈妈立即阻止道:“吃饭的时候,电视机可以开着吗?”
“哦。”孩子不情愿地关掉了电视机。
“对了,做事情要专心。二十分钟内吃完饭。”妈妈说道。
果然,孩子在二十分钟之内就把饭吃完了。
(3)睡觉
“你现在可以看一集动画片,看完之后,关掉电视机,自己上床睡觉。”妈妈说道。
“遵命。”孩子高兴地亲了妈妈一口,蹦蹦跳跳地打开了电视机。
没过多久,孩子果然主动关掉电视机,上床睡觉了。
由此可见,孩子的拖延症完全可以利用钟表来解决。时间久了,孩子的习惯也就养成了。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孩子有一定的自控力,说到做到,不能放纵自己,如看完一集还想看一集,就会久久不能上床睡觉。这样一来,孩子拖延的习惯就很难纠正了。因此,在利用钟表这个小工具的同时,家长还需要做好以下事情——
(1)鼓励孩子,表扬为主
当孩子按照要求在规定的时间段里完成了任务时,家长不要吝啬表扬孩子的语言,夸奖他一顿,将孩子高高“架起”,让孩子觉得不好意思不按要求做。
(2)事先征得孩子的同意,双方达成协议
和孩子商量好看一集动画片就去睡觉。等到孩子看完之后,如果他提出还想看一集时,家长就需要坚持立场,并搬出“你事先已经同意,需要说到做到”这一“尚方宝剑”。那么,孩子便不得不控制自己的欲望,坚守承诺了。
(3)坚持坚持再坚持
任何好习惯的形成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毁掉一个好习惯却是瞬间的事情。为了能够保持孩子的好习惯,家长和孩子都需要坚持、坚持、再坚持,不可半途而废。
5.让孩子管好自己的“省心”教育法
现在流行一种新的家庭教育法,叫作省心教育法。顾名思义就是说家长们省点心、放开手,不替孩子做太多,反而有利于孩子自食其力、管理好自己。
现在家长们可以说是将全部的爱都献给了孩子。从出生到上学,到步入社会参加工作,再到结婚生子,只要父母还有一口气,就要替儿女操心、包办。这就是现在大多数家长的心态。
然而,让我们来看一看那些让父母操了一辈子心的孩子的结局。
“听说了吗?张老三家的二波,就是那个去年考上重点大学的孩子,退学了。”
“怎么回事呀?”
“听说是孩子适应不了,没办法一个人在外面生活。说是连叠被子都不会,更别提换洗衣服了。”
“什么,那么聪明的孩子连这个都不会,那不成傻瓜了吗?”
“可不是嘛,好不容易考上了那么好的大学,最后竟然是这样的结局,孩子也可怜。”
“最可怜的还是父母,听说为了供二波读书,张老三两口子每天都去砖厂里背砖,累得老三媳妇都得腰椎间盘突出了。”
“是吗,那个病说是严重的话会瘫痪的,真是可怜呀。”
邻居们纷纷议论着……
为了供孩子读书,父母们吃尽了苦头,特别是家庭条件不好的父母,甚至还为此付出了健康。可是,他们没有培养出能够管理自己的孩子,事事替孩子办,让孩子养成了依赖父母的习惯,不能独立生活。这样的孩子没有照顾与管理自己的基本能力,即使他们拥有通往美好未来的机会也不能把握住,因为他们离开父母就无法生活。这样的悲剧根源在于家长的包办。
为了培养孩子管理自己的基本能力,家长们一定要学会“省心”。
首先,从思想上放下,不要再担忧、牵挂孩子了。
俗话说,儿孙自有儿孙福。孩子的事情让孩子自己去处理。无论是处理好了还是处理坏了,都应让孩子自己动手,这是孩子积攒经验的必经环节。家长不要越俎代庖,剥夺孩子磨砺、锻炼的机会。
其次,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做到省心、不管。
当思想做好准备之后,就需要行动了。让父母眼睁睁地看着孩子吃力地做事情,不去帮助,心里的确有些不舒服。但是,为了孩子的独立,父母必须这么做。对有些父母来说,孩子永远都是孩子,即使到了八十岁,父母依旧想为他们操心。这种舐犊情深的亲情令人感动,但是这种行为却不值得提倡。家长对孩子的爱要理智,要着眼于孩子的未来。通常情况下家长不可以照顾、管理孩子一辈子,孩子终究需要去独立面对属于自己的人生。
最后,需要告诉家长朋友们,不要将自己的全部精力和情感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我们还有自己的生活,还有很多很多事情等待着我们去做。过自己的生活,放开孩子,也让孩子过自己的生活。
孩子的人生需要自己去面对。在此之前,帮助孩子学会基本的技能是确保孩子生活幸福的前提。只有经历过挫折的孩子,才懂得如何避免摔跤;只有经历过失去的孩子,才知道如何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只有经历过失败的孩子,才有绝地反弹的勇气及智慧……因此,家长们,放开你们的双手吧,不要再限制孩子们了,让他们去飞、去闯、去经历风雨的洗礼吧!
6.溺爱,只会毁掉孩子的一生
意大利著名儿童教育专家蒙台梭利经常说:“教育首先要引导孩子沿着独立的道路前进。”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培养孩子的独立性非常重要。这是因为,孩子迟早要独立面对生活。事实上,从进入幼儿园开始,孩子就开始同外界进行交往了。等到毕业后,孩子更是将要全面而独立地面对社会。
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愿意把自己最好的都给孩子,但是比起给孩子物质上的支持来,其实最好的帮助就是让孩子“独立”起来。父母能够给孩子的所有美好,都不如帮助孩子培养独自创造更多美好的能力。父母能帮孩子解决的所有问题的总和,也比不上孩子将来要独立面对的十之一二,这也是为什么人们都反对父母过分地溺爱孩子,因为人生的路终究要让孩子独行。
小丽是一个三岁的小姑娘,但是她的母亲从不溺爱她。有一次,小丽不小心跌倒,头磕破了。这时,她的母亲就站在身边,她把手伸向母亲,眼神里满是期盼——她希望母亲能够把自己扶起来。谁知,母亲却无动于衷,只是说了一句:“用手撑一下,自己站起来。”通过这件事,母亲是想让小丽明白:跌倒了要靠自己爬起来。
在一些家庭,只要是孩子说的,父母就不会反驳;只要是孩子想要的,父母就会竭尽全力去满足。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会变得骄纵、任性。如果父母想要孩子长大后有所成就,就不能过分地溺爱孩子,必须让孩子独立成长,能够靠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而不是靠父母。
自然界讲究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当孩子离开校园进入社会后,就得接受这一残酷法则的考验。如果父母们一直过分地溺爱孩子,不懂得让孩子独立,那孩子迟早会因为生存而迷茫,最终被社会无情地淘汰。所以,父母一定不要让自己的溺爱毁掉孩子的一生。在爱孩子的同时,要适当地“残忍”一些,随着孩子的成长,要让其承担越来越多的责任,让他们变得越来越独立。
旋旋今年五岁,但在很多人眼里,她都像一个七八岁的孩子一样独立和懂事。这都是因为妈妈从不溺爱她,一直都在培养她的自理能力。
在旋旋十一个月大的时候,妈妈就给旋旋买了一套餐具组合玩具,让她拿着碗、盘子、勺子玩。很多人不理解,觉得孩子太小还不会玩。但旋旋妈妈说,这样能够训练她的手感和平衡能力。果真,到一岁多旋旋开始接触真正的碗、勺的时候,拿起勺子来显得很稳,连喝汤都不在话下。
旋旋两岁半的时候,妈妈就总是在做家务的时候让旋旋旁观,有时还让她帮着收拾,或者是在处理某些杂物的时候征求她的意义。当旋旋上幼儿园的时候,老师觉得很惊讶,午睡过后,她是唯一刚入园就能顺利地将被子叠好、快速穿好衣服和鞋的孩子。
因为旋旋能够很好地照顾自己,所以幼儿园里的同学和老师都很喜欢她。老师常常让旋旋帮忙照顾其他小朋友,别的小朋友有什么不会做的事情都会问旋旋。
溺爱从来都不能帮助孩子健康地成长,只会毁掉孩子的一生。父母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不要剥夺孩子做事的权利,并且还要想方设法地创造机会让孩子独立做事。比如,孩子在两岁之后就应当逐步学会自己吃饭、穿衣、收拾玩具,并帮助父母做一些比较简单的家务;孩子上学之后,要有能力处理自己在学校遇到的一些事情;等等。在孩子学习知识、事理的阶段,要及早教给孩子接触、学习新知识的方法,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不要一味地灌输知识及道理。
让孩子能够独立做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父母不能操之过急。不能因为孩子做不好某件事情,就觉得孩子不适合做这件事,于是自己直接代劳了。任何事情都有一个从陌生到熟练的过程,孩子动作慢、没做好都不重要,父母的责任不是去帮孩子完成事情,而是教育孩子应该如何正确地去完成。父母一定要学会放手、耐心教育,只要给予孩子一定的指导就可以了,千万不要包办。
对孩子独立能力的培养,是对孩子的一种真爱;而对孩子的溺爱和娇宠,则是孩子形成独立人格的最大障碍,只会让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吃尽苦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