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曰:“一曰长目,二曰飞耳,三曰树明。明知千里之外,隐微之中,是谓洞天下奸,莫不谙变更。右主恭。”
鬼谷子说:“国君要借鉴天下人都看到的事物,自己就没有看不到的事物;借鉴天下人都听到的事情,自己就没有听不到的事情;借鉴天下人都思虑的问题,自己就没有不知道的;那么千里之外的事情,隐蔽细微的事情就都可以洞察。这样,天下的奸邪小人不得不悄悄地把自己的坏主张收敛起来。以上讲的是洞察奸邪。”
鬼谷子认为,一个人要做到洞察奸邪,就应该有千里眼、顺风耳、明察秋毫的能力。生活中也不例外,我们要善于听懂对方的弦外之音,这样才不至于灾难降临还被蒙在鼓里。如何听出一个人的“弦外之音”?对此,古人曰:“辨声之法,必辨喜怒哀乐。”一个人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都可以通过声音中出来。所谓“话由心生”,心境不同,发出的“声”也会有很大的不同。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时常会遭遇这样尴尬的场面:对方刚才明明是一张笑脸,可转眼变成了黑脸。究其缘由,就在于我们没能适时听出对方的“弦外之音”。有时候,语言的交流相当于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彼此都心照不宣,但为了保持一种良好的风度,却又不敢直接表露出来。于是,那些看似平静的言辞之中,往往隐藏着“刺儿”。如果稍有不慎,你就会被对方的弦外之音所伤害,使自己陷入被动的境地。所以,与人交往,我们要留意对方的声音,学会听懂对方的“弦外之音”。
当吕不韦命令人编撰好《吕氏春秋》时,他召集了包括李斯在内的很多人举行了一次盛大的聚会。会上,吕不韦面带笑容,慷慨言道:“东方六国,兵强不如我秦,法治不如我秦,民富不如我秦,而素以文化轻视我秦,讥笑我秦为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本相自执政以来,无日不深引为恨。今《吕氏春秋》编成,驰传诸侯,广布天下,看东方六国还有何话说。”字字掷地有声,百官齐齐喝彩。
之后,吕不韦召士人出来答谢,吕不韦也坦然承认,这些士人是《吕氏春秋》的真正作者。李斯发现那些士人精神饱满,神态倨傲,浑不以满殿的高官贵爵为意。在他们身上,似乎有着直挺的脊梁,血性的张狂。当时的《吕氏春秋》中记载:“当理不避其难,临患忘利,遗生行义,视死如归。”“国君不得而友,天子不得而臣。大者定天下,其次定一国。”“义不臣乎天子,不友乎诸侯,得意则不惭为人君,不得意则不肯为人臣。”
聪明的李斯看着那些强悍的将士猜出了吕不韦的弦外之音:“哪怕有一天我吕不韦失去了天下,但是只要有这些英勇的将士,谁也别想轻视我。如果你想和我作对,还是需要好好考虑再作打算吧。”于是,李斯当即陷入了沉默,不再言语。在这里,吕不韦虽然笑容满面,声音也很正常,但从那平稳的语调中,却透露出一种胁迫的力量。
有时候,对方在大家都兴致很浓的时候,突然插入一句话,表面上看似没有什么,但是却深藏奥妙。这时候,你不妨宽容一下,对对方的弦外之音报以微笑,或者沉默,或者迅速转换话题。总之,你所做的一切就是告诉对方你故意忽视了他所表达的意思,让对方伤害你的意图落空。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不久,美国出生的女权主义者南希·阿斯特到布雷尼宫拜访。丘吉尔热情地接待了她。在交谈中阿斯特大谈特谈妇女权利问题,并恳请丘吉尔能帮助她成为第一位进入众议院的女议员。
丘吉尔嘲笑了她的这一念头,也不同意她的一些观点,这使这位夫人大为恼火。她对他说:“如果我是您的妻子,我会在您的咖啡里下毒药的。”
丘吉尔接着温柔地说:“如果我是你的丈夫,我就会毫不犹豫地把它喝下去!”
丘吉尔巧借弦外之音,既针锋相对,有力地反击了对方,又化解了尴尬的场面。这样既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又很好地考虑到了对方的感受,的确是一个最佳的方法。
如果面对的是言辞犀利的对手,你不妨采用一些方法回击。当然,这也需要掌握一些语言上的技巧,或者是话里有话地答复对方,或者是采取自嘲的方式来使自己摆脱困境。你在措辞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即使回击也要不着痕迹,不要伤害到对方,在对方面前,你应该保持一个对手应该有的胸怀和气度。
心理支招
《南史·范晔传》:“吾于音乐,听功不及自挥,但所精非雅声为可恨,然至于一绝处,亦复何异邪。其中体趣,言之不可尽。弦外之意,虚响之音,不知所从而来。”通常情况下,那些隐藏在话语里的“弦外之音”是不会轻易地被发现的,它只是在话里间接地透露出来,而不是清晰地表达出来,它有可能隐藏在语调里,有可能藏在音色里。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交际中时,仔细揣摩对方的弦外之音,从而弄清对方想表达的真实意图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