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曰:“应对者,利辞也;利辞者,轻论也。成义者,明之也;明之者,符验也。(言或反覆,欲相却也。)难言者,却论也;却论者,钓几也。”
鬼谷子说:“回答他人的问话,要会用外交辞令。所谓机变的外交辞令是一种轻俏的言辞。具有正义与真理价值的言论,必须要阐明真伪;而阐明真伪,就要验证是否正确。责难对方的言辞,是反对对方的论调,持这种论调时,是要诱出对方心中的机密。”
鬼谷子认为,当我们在回答他人的问话时,就需要运用外交辞令。所谓机变的外交辞令是一种轻俏的言辞,具有争议与真理价值的言论,必须阐明真伪;而阐明真伪,就要验证是否正确。鬼谷子的权术告诉我们,在运用外交辞令反驳别人时,需要学会机变,诱出对方心中的机密。人与人交往时,难免出现意见不合,有的人伶牙俐齿、出言不逊、暗藏机锋,不善言辞的人因此在面对对方的诡辩和圈套时,常常哑口无言,不知如何辩驳而令自己陷于尴尬的境地。但是不要忘记,诡辩虽然厉害,但是只要用心,通常不难发现对方的破绽。聪明人要善于抓住对方的破绽,利用自己的机敏灵活,巧妙地反驳,化被动为主动,抢占先机。
《晏子使楚》的故事家喻户晓,晏子反驳的技巧更是广受称颂:
晏子出使楚国,为了羞辱他,楚国人特地在城门旁开了一个小门,让身材矮小的晏子从小门进入。晏子正色说:“只有出使狗国的人才从狗洞钻进。今天我出使的是楚国,难道不是要从中门进入吗?”楚国自然不愿承认自己是狗国,所以只好打开大门迎接他。
晏子拜见楚王时,楚王笑他说:“你们齐国难道没有人了吗?派你这么个小矮子来做使臣?”晏子说:“齐国的人多得数不清,但是齐国有个规定,往不同的国家派遣不同的使臣,贤明的人就派遣他出使贤明的国家,无能的人就派他出使无能的国家,我是最无能的人,所以就只好出使楚国了。”楚王哑口无言。
在宴请晏子的酒席上,两个公差绑着一个人来到楚王面前。楚王问:“绑着的人是什么人?犯了什么罪?”公差回答说:“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看着晏子问:“难道齐国人原来这么喜欢偷窃吗?”晏子立刻回答道:“听人说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的地方称为橘,生长在淮河以北的地方称为枳,它们不过是叶子相像而已,果实的味道却大为不同,其原因就在于水土条件不一样呀!此人在齐国时并不偷盗,一到了楚国反而成了小偷,难道楚国的水土令人们喜欢偷窃吗?”楚王无奈叹息着笑道:“圣人是不可以捉弄的,最后反而自取其辱了。”
晏子矮小的身躯中,不仅蕴藏着惊人的勇气,更蕴藏着惊人的智慧。面对楚国的刁难和羞辱,晏子没有惊慌失措,更没有火冒三丈,而是用自己的沉着冷静、机智灵活,巧妙地应对、反驳了对方的谬论,不仅令对方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而且维护了本国的尊严,最后令楚王不得不叹服为“圣人”。这才是晏子最伟大、最令人敬服的一点。
反驳要注意一个“度”,不能过于生硬,大吵大嚷,或者用过激的语言**裸地谩骂,否则就会变成市井中的泼妇骂街,不仅有损自己的形象,更加难以令人信服。要使对方心服口服,就要以理服人,用巧妙的语言机智应对,或层层诱导,以谬制谬,令对方不攻自破;或步步紧逼,揭穿老底,令对方手足无措;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令对方自乱阵脚;或旁征博引、列举事实,令对方哑口无言……总之,反驳要胜在“巧妙”二字,否则即使胜了争论,也输了风度。
心理支招
有时候,面对别人暗藏机锋的问话,我们需要运用鬼谷子的权术,也就是巧妙地反驳。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并没有截然的对错之分,很多人都坚信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很难被别人改变或者说服。如果对方并非刻意冒犯或者伤害你,那么反驳时一定要注意措辞,避免发生冲突。
成功学家卡耐基曾经说过:“很多时候你在与别人争论时是赢不了的。要是输了,当然你就输了;如果赢了,你还是输了。”所以,在与对方辩论时,单凭声音大、气势强,是没有用的,所有的争论十之八九最后都会令对方更加相信自己的观点,或者即使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也绝对不会承认。所以,这时保全对方的面子是最为重要的,既表达了自己的立场、反驳了对方的观点,又不至于令对方太难堪,保全了双方的和气,这才是真正聪明的人的高明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