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言有“道”
大凡朋友,须箴规指摘处少,诱掖将劝意多,方是。
“明”言今说
大凡朋友,告诫、指责的地方应该少一点,引导、劝说的意思多一点。
今人得“道”
朋友之间,有规谏义务,如果只是在一起相互捧拍,对朋友的错误视而不见,任其错上加错,有失朋友道义。尤其对虚怀若谷、乐于倾听不同意见者,更应该坦率陈言。
晏子有个朋友高缭,在其门下为食客三年,没有出过什么差错。高缭有意入朝为官,晏子却不推荐他。有一天,晏子和齐景公谈到用人问题,齐景公说:“我听说高缭跟您交好,我想见一见。”
晏子说:“我听说为土地而作战者不能成王,为俸禄出仕者不能成政;高缭这个人,跟我做兄弟很久了,从未指出过我的错误,弥补过我的缺点,他只是想通过我求官罢了,这样的人对您有什么好处呢?”
齐景公于是打消了起用高缭的念头。
后来,晏子把高缭赶走了,左右的人劝道:“高缭跟随您三年,没有得到官职,您却把他赶走了,是否有失道义?”
晏子说:“我是个浅薄无知的人,全靠身边的人维持匡正,我才能站直了。高缭跟我相交三年,从来没有指出过我的过失,所以我要赶走他。”
晏子身处高位,所以一定要别人指出他的过失;而且他“宰相肚里能撑船”,更不会讨厌别人的规谏。但一般人没有这么大的度量,听见夸赞就喜欢,听见告诫就不高兴,对指摘更受不了。所以,王阳明建议,对朋友的告诫、指摘要尽量少一点。如何尽规谏的义务呢?引导、劝说不妨多一点。
王阳明交友,往往用探讨的方式交换不同观点,很少指责别人的错误,除非对方确实错得很明显,他才略说一二,并且还会尽量为之化解,以保全其面子。
有一次,一个新来的学生,针对他“人欲减一分,天理复一分”的观点,提出异议说:“欲于静坐时将好名、好色、好货等根逐一搜革,扫除廓清,恐是挖肉做疮否?”
阳明正色道:“这是我医人的方子,真是去得人病根。更有大本事人过了十数年,亦还用得着。你如不用,且放起,不要作坏我的方子。”
那个学生惭愧至极。过了片刻,王阳明又宽慰道:“此量非你事,必吾稍知意思者为此说以误汝。”
如此一说,学生的心情好多了。
对朋友的规谏,有一个要点:真诚。你若借指出对方的错误而自显高明,哪怕你的话说得对,对方也不会接受。因为你踮起脚尖比高,只是拿对方的错误当垫脚石,并无为对方着想的真心。你若真心实意为对方好,对方感受到了,自然会乐意接受你的意见。
《佛说尸迦罗越六方礼经》谈了真诚交友的五大要诀,很有启发意义,你若能行此五条,朋友自然不会怀疑你的真诚:“一者见之作罪恶,私往于屏处,谏晓呵止之;二者小有急,当奔趣救护之;三者有私语不得为他人说;四者当相敬难;五者所有好物,当多少分与之。”
“见之作罪恶,私往于屏处,谏晓呵止之”,意思是说,看见朋友犯了过失,应该在私下里、无外人在场时进行劝说。“谏”是直言相劝,“晓”是讲清道理,“呵”是大声斥责,“止”坚决制止。“谏晓呵止”四字,准确表达了劝诫朋友的步骤和合理方式。先以尊重为先,劝他不要犯错。如果对方懂道理,一劝即听,那是再好不过了,目的达到了,又省了许多口舌。如果对方不懂道理,就要耐心地分析利弊,使对方知道后果。如果对方明知不对,仍然执意犯错,这时就顾不上他的面子,应该大声呵斥,严厉制止。假设对方不顾利害,仍然执意去做,那就没办法了。一般来说,有外人在场时,谁都会坚持自己的意见,明知错了也不愿意承认,因为怕丢面子,所以一定选择私人场合进行劝说。
“小有急,当奔趣救护之”,当朋友有急事需要帮忙,应该赶紧设法予以帮助。你将友情落实在行动上,朋友自然相信你的真诚,认为你“够意思”。说得动听,做得难看,对朋友的困难袖手旁观,这样的朋友有什么用呢?
“有私语不得为他人说”,保护朋友的隐私、机密,不得告诉第三者。朋友信任你,才跟你分享隐私、机密,泄露给别人,辜负了朋友的信任,甚至会给朋友造成伤害,是严重不义行为。
“当相敬难”,朋友之间要相互敬重。“难”,即再难也要做的意思。路上相遇,点点头,问声好,不难,只要面熟都可做到。停下来,握握手,嘘寒问暖,难度稍大,熟人之间才可做到。亲友结婚,发个贺电,寄个礼物去,更难一点,恐怕要是朋友才行。亲自去参加婚礼,乃至从外地搭飞机去参加婚礼,就更难了。总而言之,你尽礼的方式越难,越能表明对方在你心目中的重要性,双方的友谊就越深厚。
“所有好物,当多少分与之”。自己得了好东西,跟朋友分享。如果自己条件好,适当接济朋友中的贫弱者,还是应该的。在这方面,犹太人的经验值得借鉴:比如自己发财了,便设法帮助亲戚、朋友经营生意,使他们走上致富之路。犹太人无论居住在哪个国家,最后都会成为富有群体,原因就在于他们的互助精神。当你尽心尽力帮助朋友发展事业时,朋友还会怀疑你的真心吗?对你的话,朋友自然容易听进去了,即使听不进去,也不会对你的话产生反感。
但是,无论对朋友的“箴规指摘”多么真诚和讲究方法,还是少一点比较好,以免让朋友误以为你是一个喜欢挑刺的人。而“诱掖将劝”则不妨多一点。王阳明就特别喜欢以“诱掖”的方式劝人。例如,王阳明的学生邹守益被流谪到安徽广德时,王阳明,自我反省说,他的遭贬,“只缘轻傲二字”,王阳明马上鼓励他:“知轻傲处,便是良知,致此良知,除却轻傲,便是格物。”
绍兴知府南大吉近狂而不傲,豪犷不拘小节,因喜爱“心学”,主动请求给王阳明当门生。有一次,他问王阳明:“我办事有很多过失,先生何无一言?”
王阳明反问:“你有何过?”
南大吉一一说了自己的过错。
王阳明说:“我早就给你指出来了。”
南大吉莫名其妙地问:“什么时候?”
王阳明说:“我不说,你怎么知道自己的过失呢?”
南大吉说:“良知。”
王阳明说:“良知不是我经常讲的吗?”
南大吉笑谢而去。
过了几天,南大吉又来忏悔,觉得自己的过失更多了。王阳明称赞说:“昔镜未开,可得藏垢。今镜明矣,一尘之落,自难住脚。此正入圣之机也,勉之!”
王阳明强调“学贵自得”、“学贵心会”,如果一个人全不觉悟,对自己的过失全不反省,指责也是没有用的,徒然增加双方的不快。他以前难道看不到南大吉的过失吗?让南大吉自己觉悟,然后加以“诱掖”,效果自然好多了,而且双方都很开心,不是更有利于维持双方的情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