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言有“道”
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
“明”言今说
如果能反省自己,才能发现自己许多不足之处,哪有功夫责备他人?
今人得“道”
王阳明有一个朋友,经常发脾气,责怪他人,王阳明提醒他说:“学功夫应该反省自己。如果只是责怪别人,只看见别人的不对,看不见自己的差错。如果能反省自己,才能发现自己许多不足之处,哪有功夫责备他人?舜能化解其弟象的傲气,其诀窍只是不看象的不对。如果舜一定要纠正他的奸恶,就看见象的不对了。象是一个傲慢的人,一定不肯示弱,如何感化得了他?”
这个朋友听了很感动,对平日经常责人的行为感到后悔。王阳明又说:“你今后尽量不要去议论别人的是非,有时忍不住责怪了别人,就要当成犯了一件大错,尽量改正。”
责备别人是容易的,却会加重自己的过错。例如有的老师,不研究学生的心理,不了解学生的兴趣,不钻研教学方法,不训练口才技巧,讲的课干巴巴的,听得学生昏昏欲睡,他不怪自己讲得不好,反倒责怪学生不爱学习。即使成年人,听了他的课也难免不厌烦,何况心性活泼的青少年呢?他对自己的要求未免太低了,对别人的要求未免太高了。好比厨师,他不怪自己的厨艺太差,反怪别人挑剔,不吃他的菜,岂不是既不利于人,又加重了自己的错误吗?
在人际交往中,经常犯对自己要求太低、对别人要求太高的错误,所以错的总是对方,而自己则可理直气壮地责备对方。朋友、夫妻、同事之间,莫不如此。举一个例子:三国时,许汜和陈登原先关系很好,后来却断绝了来往。一天,刘备问起此事:“听说你和陈登是好朋友,近来怎么不来往了?”
许汜说:“陈登待人越来越傲慢,去年我到他那里避难,他睡在大木**,却让我睡在一个低矮的小**。”
刘备说:“我是了解陈登的,知道他从来不会做无礼的事情,如果他真那么做了,也一定有原因。”
许汜说:“陈登怪我不顾国家动乱,大量地购置田产。”
刘备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你只顾自己发财,陈登怎么会对你客气呢?如果是我,我会睡在百尺高楼上,让你睡在潮湿的地板上,又岂是大床和小床的区别呢?”
许汜看不见自己的贪婪自私,只看见朋友陈登的傲慢,殊不知,陈登的“傲慢”正是从他贪婪自私中来。古人说“道不同不相为谋”,一个贪婪自私的人,根本不配跟一个志在天下的人做朋友,人家给他一张小床睡一下,已经很客气了。
人们为什么高标准要求别人而对自己要求很低呢?正如王阳明所说:“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责己则昏。”再傻的人,挑别人的毛病还是很容易,况且,你的眼睛有毛病,看什么都是毛病,将别人的优点当成毛病,也可以批评一番。再聪明的人,都有“讳疾忌医”的心理,不自信的人,小心掩盖自己的毛病,唯恐被人发现“疮疤”,正如癞痢头的阿Q听见“光”、“亮”就要发怒一样;自信的人,自我感觉良好,以为通身上下全是优点,只差没像佛祖那样头顶放光了,哪肯承认自己有何毛病?
只有真正聪明的人,才知道自己并不完美而乐意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勇于改正。
三国时,魏国名将张辽跟护军武周本是好朋友,为了一点小事,引起争执,互不相让,结果闹翻了,从此断交。后来,张辽听说一个名叫胡质的人学问和人品都很好,便主动托人说和,想见面结交。胡质以身体不适为由,婉言拒绝了。
一天,张辽见到胡质,问道:“我想与你交朋友,你怎么嫌弃我呢?”
胡质直言不讳地说:“交朋友要看大节,不计小事,才能长久保持友谊。武周为人不错,你们原是朋友,为了一点小事,你就不理人家了。我的才学、品德远不如武周,怎能使你长久信赖?既然迟早要绝交,不如不结交!”
张辽听了,愧悔交加,连连称谢。随即跑到武周家,登门道歉,从此二人和好如初。胡质见张辽知过能改,认为可交,也和张辽结成了朋友。
每个人都可能责己从宽、责人从严,大人物、小人物都不例外,那跟品德没有必然关系,主要由人的视角决定,因为人是由内往外看,只能看见别人身上的灰尘,看不见自己背后的污秽。但是,聪明人不会随顺这先天特点,总要学会用心眼反观,随时点检自己身上的不是。当你冷静反省,发现自己身上也有毛病,而且毛病不比别人少,自然会将注意力转移到给自己纠偏改错上,哪有工夫责人呢?
古人说:“静坐常思过,闲谈莫论人非。”思过和不论人非其实是因果关系,不思过者必论人非,只有思过,才不好意思说别人的闲话,对别人的毛病也能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