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言有“道”
人若著实用功,随人毁谤,随人欺慢,处处得益,处处是进德之资。若不用功,只是魔也,终被累倒。
“明”言今说
人如果实实在在地用功,任由别人怎样诋毁、诬蔑,任由别人怎样欺侮、怠慢,处处都可以得益,都是培养道德的资源。如果不用功,别人的诋毁、诬蔑、欺侮、怠慢都会变成“魔障”,终究会被它们累倒。
今人得“道”
王阳明一向推崇“动忍增益”的功夫,其要旨类于佛家“忍辱”的修养。佛家所谓“辱”,包括身心所受任何苦楚,忍辱即忍一切苦,把这项功夫做好了,才能得一切乐。王阳明所谓“辱”,主要指外人施加的窘辱。
据《桐城县志》记载,康熙时期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地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打招呼“摆平”吴家。而张英回馈给老家人的是一首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书,主动在争执线上退让了三尺,而邻居吴氏也深受感动,退地三尺,建宅置院,著名的六尺之巷也就因此而成。
咸丰初年,曾国藩父与几个兄弟还未分居的时候,家中为建新宅黄金堂,与邻居为一墙之隔的地界发生争执,几至要打官司到湘乡县府。家人将这一情况写信告诉了在京师做官的曾国藩。曾国藩收到此信后,联想起古人的这首诗便写了一封长信,并将这首诗附上。曾家父子兄弟读过曾国藩的信和此诗后,胸襟豁然开朗。“让他三尺又何妨”!用这一思想,将地退缩了三尺。
据说,曾家的这一举动,深深地感动了邻居,邻居不仅未与曾家争执,见自家的地很方便曾家,也秉着“让他三尺又何妨”的见解,转让给了曾家扩建黄金堂新宅。
这件趣事代代相传,简直成了曾族的“传家宝”。1988年,曾国藩的后人,年过“古稀”的曾德培老人还在台湾著文说,记得1939年我走上抗战前线时,慈祥和蔼的妈妈坐在煤油灯下,拿着我的双手说了曾国藩“让他几尺又何妨”这首七绝诗。现在虽然已时隔半个世纪,我还不忘当年慈母赐儿的曾国藩教弟的这首诗。终身受用,乐趣无穷。
与邻里、乡亲相处,以宽忍为怀,凡事让人三尺是曾国藩以退为进处世不败的一个秘法。
《永嘉真觉禅师证道歌》说:“从他谤,任他非,把火烧天徒目疲。我闻恰似饮甘露,销镕顿入不思议。”别人的毁谤、非议怎么可能饮“甘露”呢?其实,无论别人赞美你也好,非议你也好,都只是一句话,你将一句句话染上了颜色,才影响了你的心情。好比下雨,是一种自然现象,你强自分成好雨、苦雨,心情便变得不同了。你若以自然之心看待别人的话,不认为那是毁谤、非议,那么,你通过别人的话,得到的就是真知而不是坏心情。
打个比方,你是一个服装商人,卖的都是名牌时装。但顾客时常会“毁谤”、“非议”说,“这件衣服的颜色太差了”,“太贵了,根本不值这个价”,“款式太旧,卖给‘50后’还差不多”……当顾客“胡说八道”时,你若跟他们怄气,那就太傻了。另一方面,“嫌货才是买货人”,顾客对你的衣服提出不满,说明他们很感兴趣,否则何必多费口舌?另一方面,顾客的零言碎语中,透露了许多宝贵的信息,你若善于分析,可以了解不同性别、年龄的顾客的消费水平和消费习惯。所以说,这些“嘴臭”的顾客正是你的好顾客,你可以通过他们大获其益,你正应该爱他们,怎么可能恼恨他们呢?
在生活中,对你没好处的只是那些跟你做了十年邻居却不知道你的名字的人;那些“毁谤”、“欺慢”你的人,都是你的“潜在顾客”,都可能有益于你,关键看你有没有“增益”功夫。
王阳明的“动忍增益”功夫做得很好,虽然“毁谤”、“欺慢”几乎伴随他一生,他总能得其利而避其弊,使自己的德业、事业双获丰收。
王阳明谪居贵州的龙场驿时,是他一生最倒霉的时候,他却将之变成了幸运的开始。驿站主要负责来往官员、信使的接待工作,相当于官方招待所、邮电局,龙场驿地处万山丛中,一个月都难得搞一次接待工作。王阳明有大量空闲时间,于是开设龙冈书院,免费给爱学习的人讲学。慕名而来者很多,他因此名声大振。龙场驿属思州管辖,思州太守不知为了耍威风,还是嫉妒王阳明的名声,无故派人前来捣乱。当地群众看不过去,自发组织起来,将那些公差打走了。
思州太守更是恼怒,上告王阳明不服管教、聚众闹事。思州按察副使毛应奎是王阳明的余姚同乡,担心他受害,于是出面斡旋,劝他去向太守赔个不是。此时,王阳明还没忘了按良知做事,一方面,他认为当面道歉不合情理,只会助长对方的歪风邪气;另一方面,他却又愿意做一回“矮子”,给太守一个台阶下。于是,他给毛应奎写了一封措辞恳切的信:
“昨承遣人喻以祸福利害,且令勉赴太府请谢,此非道谊深情,决不至此,感激之至,言无所容!但差人至龙场陵侮,此自差人挟势擅威,非太府使之也。龙场诸夷与之争斗,此自诸夷愤恨不平,亦非某使之也。然则太府固未尝辱某,某亦未尝傲太府,何所得罪而遽请谢乎?跪拜之礼,亦小官常分,不足以为辱,然亦不当无故而行之。不当行而行,与当行而不行,其为取辱一也。废逐小臣,所守待死者,忠信礼义而已,又弃此而不守,祸莫大焉!”
他表明,跪拜太守,是他这个小官应尽的礼仪,没有什么不可以。但太守没错,自己也没错,如果道歉,反见得双方有错了。接下来,他又写道,自己“瘴疠蛊毒之与处,魑魅魍魉之与游,日有三死焉”,言下之意,到了这种地步,怕死也无益,太守如果不依不饶,他也没有办法。
结果,“太守惭服”,再也不来找王阳明的麻烦。而当地的秀才、卫所官员更是仰慕他的为人和学问,纷纷上门求益。安宣慰还派人送来米、肉、仆役、金帛、鞍马等,王阳明只收下一些生活必需品,其余的都逊谢不受。
王阳明受到太守的“欺慢”和“毁谤”,他本着良知不动心,得体地处置,结果坏事变好事,他的处境反倒比以前好多了,名声也比以前更大了。
《佛遗教经》说:“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一点羞辱都不能忍,像爆炸一样一点就炸的都是小人物,那些能够“忍辱”的人,才可能成为有大智慧、大才能的人,才可能办成大事,成为大人物。所以,对人生事业来说,“忍辱增益”的功夫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