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去病根,永不复起(1 / 1)

“明”言有“道”

无事时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逐一追究,搜寻出来,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复起,方始为快。

“明”言今说

没事的时候,将喜爱美色、喜爱财货、喜爱名声等私欲一条条追究,搜寻出来,一定要拔去“病根”,让它们永不复起,内心才快活。

今人得“道”

王阳明所说的“拔去病根,永不复起”,是比较高的功夫,接近君子水平了,非一般人所能。好比读书,到了知道自己“搜寻”,不需要老师指指点点、耳提面命,至少已经读到硕士了。但读书不宜从硕士读起,做功夫也不用一开始就到“永不复起”这一步。

王阳明对为学做功夫,主张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他说:“教人为学,不可执一偏:初学时心猿意马,拴缚不定,其所思虑多是人欲一边,故且教之静坐、息思虑。久之,俟其心意稍定,只悬空静守如槁木死灰,亦无用,须教他省察克治。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间,如去盗贼,须有个扫除廓清之意。无事时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逐一追究,搜寻出来,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复起,方始为快。常如猫之捕鼠,一眼看着,一耳听着,才有一念萌动,即与克去,斩钉截铁,不可姑容与他方便,不可窝藏,不可放他出路,方是真实用功,方能扫除廊清。到得无私可克,自有端拱时在。虽曰‘何思何虑’,非初学时事。初学必须思省察克治,即是思诚,只思一个天理。到得天理纯全,便是何思何虑矣。”

在此,王阳明指出了“练功”的“三部曲”:

第一步:静心。没有功夫的人,“心猿意马”——心像树上的猴子一样跳跃不停,意念像奔驰的马一样匆忙急骤。每天欲念纷呈,没有片刻停歇,想钱想权想爱情。不管做什么事,都从利心出发思考——这对我有什么好处?例如许多大学生,坐在知识的圣殿,本该一门心思做学问、长本事,却抑制不住私欲,不停地怀疑:学这个有什么用呢?其潜台词是:学了能让我找到好工作吗?学了能让我赚到大钱吗?学了能让我把小美人娶回家吗?心里装满了这些俗不可耐的杂物,哪里还能装得下知识、美德、快乐、幸福和爱?

对这种功夫很差的人,首先要将他们已经塞得太满的心清空一些,不然什么都装不进去,所以要教之以“静坐”、“息思虑”。有一句话说得好:放下就是快乐。当做功夫的人将那些乱七八糟的想法暂时放下时,心里自然备感轻松、快活,当他体验到放下之妙,以后自然乐意主动放下,于是,初步功夫就练成了。

王阳明的“静坐”、“息思虑”的教学法,来自于道、佛的打坐静修,很有科学性。现代的老师在教学时,可没这么讲科学,学生头脑中装满了杂念,再也没有放知识的地方,他们不想办法为之清扫杂念、扩大“内存”,只顾像填鸭一样往学生头脑中塞知识,那会有什么效果呢?

第二步:净心。一个人拥有了初级功夫,体会到了静心之妙,可能走向“心猿意马”的反面,凡事抛诸脑后,什么都懒得去想,一味图安闲。但是,人长着一颗脑袋,本该用于思考,什么都不想,不是白长一颗头了吗?所以要练第二步功夫:清除不干净的思想。

人应该有思想,但不健康的思想对人有害,一般来说,凡“好色好货好名”之类带着私欲的思想都不太健康,是“致病”之源,有必要“搜寻出来”,驱逐出境。

有人会说,“食色性也”,这是人的基本需求,“好色好货”有什么要紧呢?又怎么可能将“好色好货”之心驱逐呢?其实,王阳明的教理并不是让人违逆天性、做个无欲之人,他自己不是也娶妻、拿俸禄吗?他的逻辑是:你只要安心做好工作,自然有钱赚、有饭吃,你只要品行端正、心中有爱,自然有人爱你,都不用去瞎想。简单地说,你只要专心致志做功夫,并且“知行合一”,随时把功夫亮出来,不用有私欲,自然能满足。

第三步:无心。一个人体会到了净心之妙,自然身心畅达、事业通达,难有不顺心的事。如果继续修炼,修到无心而作的境地,那么,用不着刻意去做什么、不做什么,可以从心所欲,随意趣所指,从地上捡起一片树叶,像儿童一样趴在地上看蚂蚁,都会感到妙趣横生。到了此时,私欲已经成了无用之物,心境自然“廓然大公”。

这已经是圣贤境界了!

那些功夫很差的人,往往“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认为一个人不可能真的“大公无私”。事实上,每一个人在某些时候,都能做到“大公无私”,随兴趣做事,心中没有任何名利的尘埃。此时,你的心境跟圣人没有两样,只不过,你这个圣人功夫不深,一旦受到外界的刺激、**,圣人马上变成小人,成了“心魔”的俘虏。所以说,每个人天然具有圣人潜质,圣人之路却要靠做功夫。

对公与私,不少人有一种误解,以为“大公无私”便是放弃一切私利和私人享乐。事实上,大公无私的只是一颗心,以及由心而发的行为。举一个例子:

有一次,楚国令尹虞邱子遇到了孙叔敖,顿起爱才之心,于是向楚庄王进谏说:“我听说,奉公守法,可以得到名誉;能力不强,行为不端,不要寄望高位;没有仁爱、智慧,不要追求显贵荣耀;才不胜任,不要占据那个位置。我当令尹十年了,国家没有治理好,官司诉讼每日不断,隐居的贤士没有得到任用,作恶的坏人没有受到惩罚。我久居高位,挡住了众多贤士进取的道路。我的罪过应该送交司法部门严加审理。日前我私自选中一个国家俊才,是一位乡下人,名叫孙叔敖。此人相貌清秀,博学多才,个性沉静,心地淳朴。如果您将政事交给他,国家一定可以得到治理,老百姓也会人心归服。”

楚庄王一向敬重虞邱子,拒绝说:“全靠您的帮助,我才在中原受到拥戴,边远地区才听我的号令,我才获得了霸主地位。没有您怎么行呢?”

虞邱子说:“长久享受高官厚禄,是贪婪的行为;不推荐能人志士,是欺骗的行为;不让位于贤,是不高尚的行为。做不到上面三条,是不忠诚的行为。做臣子的不忠心,您又如何教人尽忠呢?我坚决要求辞职。”

由于虞邱子态度坚决,楚庄王同意了他的辞职请求,赏赐给他三百户土地,并尊他为“老”。楚庄王任命孙叔敖为令尹不久,虞邱子的家人犯法,孙叔敖把犯法者抓起来杀掉了。虞邱子很高兴,求见楚庄王说:“我向您举荐孙叔敖,果真可以让他主持国家政事。他执行国法不偏心,施加刑罚不徇私,真可谓公平!”

楚庄王感激地说:“这也是您的功劳啊!”

在这个故事中,虞邱子主动让出了令尹高位,同时接受了三百户封地和国老的封号,那他到底有私还是无私呢?事实上,他从公众利益出发而主动让贤,他按国家制度接受私利,无论哪方面都可称得上“大公无私”,又哪有一分私欲的计较?他不庇护犯法的家人,更见其“大公无私”。

功夫修到虞邱子这样,全然除去私欲的“病根”,当然很难,但是,任何人只要立定志向,勤于进修,都可能像圣贤一样“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