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天地万物为一体(1 / 1)

“明”言有“道”

乐是心之本体。仁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欣合和畅,原无间隔。

“明”言今说

真乐是心的本体。仁者的心,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欣快和畅,原本没有缝隙。

今人得“道”

王阳明说,“乐是心之本体”,用现代语解释:幸福是人类的本质追求。

王阳明所谓“乐”,有两层意思:

一是“孔颜之乐”,即“真乐”,用现代语解释,“幸福”一词比较恰当。

每个人都追求幸福,但幸福却不能被自求多福的人享有。幸福来源于“良知”,来源于“仁”,或者说“爱人”,你爱别人才有幸福可言。你爱全人类,让自己的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你就能获得最大的幸福。

对幸福的认识,古今中外的智者们看法是一致的:

左拉说:“每一个人可能的最大幸福存在于全体人所实现的最大幸福之中。”你想获得最大幸福,就要以造福人类为目标。最大的幸福一定不会产生于物质的拥有,古代的皇帝拥有天下,可能享受到最大幸福吗?不可能!就物质享受来说,没有哪个古代皇帝坐过飞机、用过手机、玩过电脑,他们那点享受跟现代人一比,太可怜了!所以,享受生活的最佳途径依赖于社会的整体的进步,而不是成为那个拥有最多的人。而当你投身于社会的整体进步时,你也能通过最大限度实现人生价值而获得最大幸福。

穆尼尔·纳素夫说:“真正的幸福只有当你真实地认识到人生的价值时,才能体会到。”认识人生价值的途径为社会创造价值,不然如何认识呢?凭想象不可能认识自己是真金白银还是废铜烂铁。

萧伯纳说:“正像我们无权只享受财富而不创造财富一样,我们也无权只享受幸福而不创造幸福。”萧伯纳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为全世界无数读者创造了幸福,因此他的人生也充满了幸福。

森村诚一说:“幸福越与人共享,它的价值越增加。”你让越多的人分享到你的价值,你的幸福感越强烈;你“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不可能享受到幸福的滋味。

以上智者一定都像王阳明一样,享受过真正的幸福,因此他们都知道幸福来自何方,如何享有。反之,许多“以自我为中心”的愚人,从没有真正爱过别人,也没有品尝过幸福的滋味,他们宁可相信“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根本不相信最大的幸福存在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

二是“快活”,或曰快乐。

每个人都有过快乐的时光,“常快活”却不容易。王阳明提倡做“活泼泼”的功夫,保持心灵快乐也是功夫之一。有一次,他的一个学生病了,他去探病时,问:“病这种东西很难‘格’,你觉得如何?”学生说:“这个功夫很难。”王阳明说:“常快活便是功夫。”

的确,一个人如果能“常快活”,一定是个“功夫高手”,佛家说:“快乐无忧,故名为佛。”偶尔的快活易得,常快活却不是一般的境界。试想,“天下不如意事常八九”,不愁吃穿的人,又愁房、车;不愁房、车的人,又愁爱情;不愁爱情的人,又为孩子不听话犯愁;不愁孩子的人,又为工作压力难受;不愁工作压力的人,又为事业失败担心;不担心事业失败的人,又愁未来远景……什么都称心如意的人,又担心突然死掉,还没享受够。总之,无论你贫富贵贱,若无修心功夫,快活一时尚且难求,更何况“常快乐”?

如何保持常快活呢?王阳明认为,应该用平常心看待一切、享受一切。他曾写过一首诗,道出了平常心之妙:

闲观物态皆生意,静悟天机入窅冥;

道在险夷随地乐,心忘鱼乐自流形。

诗中之意,不要区分环境的好坏,不要区分人情事态的好坏,只须让心融入环境中,享受眼前的乐趣。此意或许难解,不妨举一个“功夫高手”的例子:

一天,著名教育家夏丏尊去拜访弘一大师,吃饭时,见他只吃一道咸菜,颇不忍心,说:“难道您不觉得咸菜太咸吗?”

弘一大师回答:“咸有咸滋味!”

弘一大师吃完饭后,手里端着一杯白开水。夏先生又皱皱眉头说:“难道没有茶叶吗?怎么每天都喝这寡淡的开水啊?”

弘一大师笑笑说:“淡有淡滋味。”

在很多人看来,弘一大师的日子过得很苦,吃咸菜、喝白开水,怎么受得了?但弘一大师以平常心待之,不去区分滋味的好坏,自然吃得津津有味。

其实,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都是一种滋味,该品尝时便品尝,有什么关系呢?一个从未尝过苦的人,不是少了一份体验吗?一个从未尝过烦恼、痛苦的人,不是少了一份阅历吗?正是各种各样的“滋味”,使你的生命变得丰富起来,有什么不可接受的呢?想通了这个问题,你的功夫就精进了一层,快活的日子自然会多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