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症下药,从“心”开始(1 / 1)

“明”言有“道”

日间功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明”言今说

日常的功夫,如果觉得心情烦乱便静坐,觉得懒于看书便坚持看书,这也是对症下药。

今人得“道”

王阳明所说的“功夫”,从“心”开始——修炼心性,培养心智,增强心能,改善心态。人最难对付的,其实也是自己这颗心,你想让它静下来,它反倒杂念纷呈、奔腾不息;你想让它快乐起来,它反倒郁郁寡欢、闷闷不乐。把心态调理好了,功夫也精纯了。

修心的方法很多,王阳明所说的“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便是一法。

当你心情烦乱时,往往一做事就犯错,一说话就“犯混”,好像醉汉一样,自控能力很差,那就不如静坐、安卧,什么都不说,什么都不做,浪费时间,胜于花时间犯错。

当你心情懒散的时候,做什么事都提不起精神,待着不动不是办法,一定要让自己动起来。人往往按惯**,懒成惯性就会一直懒下去。强迫自己动起来,一旦形成了动的惯性,也能保持行动的热情。

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年轻人,每天无精打采,对任何事都不感兴趣。他的口头禅是:没劲!他意识到这样不好,就去向一位智者请教“活得有劲”的良方。

智者领着年轻人,来到附近的铁路旁边。那儿停着一辆老式蒸汽火车头。智者将一块大约有5厘米见方的小木块塞在车轮与铁轨之间,然后朝火车司机挥挥手,示意他启动火车头。只听得汽笛声声响起,烟囱冒出浓浓的白烟,火车头却不能移动分毫。这时,智者又走过去,将塞住车轮的木块取下,火车头就动了起来,缓缓加速前进。智者目送火车头走远,然后转过头来,笑着对年轻人说:“这辆机车在铁轨上全速前进时,时速可以达到100公里以上,加上它本身的重量,就连一堵5米厚的实心砖墙,都无法挡住它。可是,当它静止时,一小块木头就能让它寸步难移。年轻人,你内心的蒸汽火车头,又是被什么样的小木块阻住了呢?”年轻人深受震憾。从此,他积极行动,不让自己松懈下来。结果,他不仅克服了惰性,心情变得开朗起来,事业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每个人都有过“没劲”的时候,让自己“有劲”的办法是克服一时惰性,让自己动起来,不愿看书就逼着自己看书,不愿做事就逼着自己做事,只要一逼,懒病就医好了。

王阳明还讲过一个修心的方法。有一次,一个学生向他请教“上达功夫”,他回答说:“夫目可得见,耳可得闻,口可得言,心可得思者,皆下学也;目不可得见,耳不可得闻,口不可得言,心不可得思者,上达也。如木之栽培灌溉,是下学也;至于日夜之所息,条达畅茂,乃是上达,人安能预其力哉?故凡可用功可告语者皆下学,上达只在下学里。凡圣人所说,虽极精微,俱是下学。学者只从下学里用功,自然上达去,不必别寻个上达的功夫。”

“圣人所说”为什么是“下学”呢?这取决于你的悟性。圣人讲得再好,你一知半解,得到的只是下等学问;你把圣人的话背得滚瓜烂熟,功夫还是很差。当你心领神会、运用自如了,才是“上达功夫”。做功夫只能循序渐进,一点一点提高,你学“圣人之说”或别的功夫,自然会受到有益的熏陶,时间长了,自然融会贯通,心性、心智、心能、心态都会得到改善,“上达功夫”便练成了。

王阳明的修心之方,很大程度上借鉴了佛家的经验,佛家所谓修“戒,定,慧”,修的都是心。王阳明追求的“不动心”,即是佛家所谓“定力”。《顿悟入道要门论》上说:“定者,对境无心,八风不能动。八风者,利、衰、毁、誉、称、讥、苦、乐是。若得如是定者,虽是凡夫,即入佛位。”用通俗的说法,就是荣辱得失不存于心,喜怒哀乐不形于色,能做到这点,凡人也可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