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客的话,要巧妙地说
逐客是拒绝的另一种形式,为了不使人难堪,必须把这种拒绝说得巧妙委婉,美妙动听。要做到两全其美,既不挫伤对方的自尊心,又使其变得知趣。
朋友来访,促膝长谈,交流思想,增进友情是生活中的一大乐事,也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大益事。宋朝著名词人张孝祥在跟友人夜谈后,忍不住发出了“谁知对床语,胜读十年书”的感叹。
然而,现实中也会有与此截然相反的情形。下班后吃过饭,你希望静下心来读点书或做点事,那些不请自来的好聊分子又要扰得你心烦意乱了。他唠唠叨叨,没完没了,一再重复你毫无兴趣的话题,还越说越来劲。你勉强敷衍,焦急万分,极想对其下逐客令但又怕伤了感情,故而难以启齿。
但是,你若舍命陪君子,就将一事无成,因为你最宝贵的时间,正在白白地被别人占着。鲁迅先生说:“无端地空耗别人的时间,无异于谋财害命。”任何一个珍惜时间的人都不甘任人“谋财害命”。
要将逐客令下得有人情味,可以参考一位智者总结的方法。
一是以婉代直。
用婉言柔语来提醒、暗示滔滔不绝的客人:主人并没有多余的时间跟他闲聊胡扯。与冷酷无情的逐客令相比,这种方法容易被对方接受。
“今天晚上我有空,咱们可以好好畅谈一番。不过,从明天开始我就要全力以赴写职评小结,争取这次能评上工程师。”这么说的含义是:请您从明天起就别再打扰我了。
“最近我妻子身体不好,吃过晚饭后就想睡觉。咱们是不是说话时轻一点儿?”这句话用商量的口气,却传递着十分明确的信息:你的高谈阔论有碍女主人的休息,还是请你少来光临为妙吧。
二是以写代说。
有些嘴贫的人对婉转的逐客令可能会意识不到。对这种人,可以用张贴字样的方法代替语言,让人一看就明白。
影片《陈毅市长》里有一位著名的科学家,在自家客厅里的墙上贴上了“闲谈不得超过三分钟”的字样,以提醒来客:主人正在争分夺秒搞科研,请闲聊者自重。看到这张字样,纯属闲谈的人,谁还会好意思喋喋不休地说下去呢?
根据具体实际情况,我们可以贴一些诸如“我家孩子即将参加高考,请勿大声喧哗”“主人正在自学英语,请客人多加关照”等字样,制造出一种惜时如金的氛围,使爱闲聊者理解和注意。一般,字样是写给所有来客看的,并非针对某一位,所以不会令某位来客有多少难堪。
三是以热代冷。
用热情的语言、周到的招待代替冷若冰霜的表情,使好闲聊者在“非常热情”的主人面前感到今后不好意思多登门。爱闲聊者一到,你就笑脸相迎,沏好香茗一杯,捧出瓜子、糖果、水果,别人很有可能不好意思轻易贸然再来。
过分热情的实质无异于冷待,这就是生活辩证法。以热代冷,既不失礼貌,又能达到逐客的目的,效果之佳,不言自明。
四是以疏代堵。
闲聊者如此无聊地消磨时间,原因是他们既胸无大志又无高雅的兴趣爱好。如果改用疏导之法,使他有计划要完成,有感兴趣的事可做,他就无暇光顾你家了。显然,以疏代堵能从根本上解除闲聊者上门干扰之苦。
怎样进行疏导呢?如果他是青年,你可以激励他:“人生一世,多学点东西总是好的,有真才实学更能过上好生活,我们可以多学习学习,充实充实自己。”如果他是中老年,可以根据他的具体条件,诱导他培养某种兴趣爱好,或种花,或读书,或练书法,或跳舞等。“您的毛笔字可真有功底,如果再上一层楼,完全可以在全市书法大奖赛中获奖!”这话一定会令他欣喜万分,跃跃欲试。一旦有了兴趣爱好,你请他来做客也不一定能请到呢!
逆耳忠言,请有策略地说
忠言相告讲究艺术,才能既达到目的,又不至于伤害接受忠言的人的自尊心。忠言若能做到良药不苦口,才算是真正做到家了。
圣人说:闻过则喜。生活中有几人可以如此?人常说良药苦口、忠言逆耳。为什么良药一定要苦得让人难以下咽?忠言为什么非得让人听了难受?难道没有其他的办法说出忠言吗?
有一个员工不小心做错了一件事,主管批评她,并要扣她的奖金,结果那个员工自杀了。
有一个学生被老师批评之后,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上吊自杀了。
有一个儿子受不了父母的批评指责,挥刀杀死了他们。
……
之所以批评者好心没有得到好报,是因为那个被批评的人没有真正意识到其中的好,反而认为是有害的。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只要被批评者真正理解了其中的好意,他当然会从善如流。
或许当我们去批评别人的时候,都希望对方像唐太宗一样,而自己可以像魏征那样直言不讳,可这并非良策。批评是一种人际互动,方法得当事半功倍,方法不当事倍功半。
批评是对人的一种否定,其实质是惩罚。在改善人的行为时,鼓励总是比惩罚效果明显,一定不能滥用惩罚,惩罚是消极的,尤其是过度惩罚非但不能达到预期目的,还会扭曲行为。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古人把“忠言”与“苦药”等同,足见批评的话确实不中听。因此,开展批评时,要讲究一点语言艺术,像药师把良药外包上糖衣一样,把批评的话变得顺耳、悦耳一些。
现实生活中之所以人人都不愿意听批评之语、逆耳忠言,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批评者不懂批评的方法,不善于把握批评语言的分寸。
以下几条原则是批评艺术的集中表现,可以使人愉快地接受批评。
一是使用旁敲侧击法,效果会更好。
不直接批评对方,而用打比方、举例子的办法提醒对方,促使对方解除疑虑或恐惧,提高认识改正缺点。有时,无声的行为更甚于有声的批评。
有一个大老板开办了许多大商店。他每天都要到商店去看看。一天,他发现一个顾客在柜台前等着买东西,谁都没注意到他,售货员正站在柜台的另一边聊天。这时,这个大老板没说一句话,只是自己站到柜台后面,给顾客拿了他要买的东西。他的这种行动便是对售货员的无声批评。
二是批评的重点不在错误。
一般的批评,只是把重点放在对方的错误上,却并不指明对方应如何去纠正,因此收不到积极的效果。积极的批评,应在批评时提出建设性意见,以利于对方改正。被批评者也会更加认识到你批评得很有道理,心悦诚服。
三是设身处地地替对方想一想。
设身处地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让被批评者站在批评者的角度,让他想一想:“如果你是我,你想想,我出了这样的错,你批评不批评?”让他换个位置来认识自己的过错。二是让批评者站在被批评者的角度,假如我是他,我对自己的过失是否已经有了很深刻的认识,甚至会主动检讨而不希望被人严厉呵斥?
双方均为对方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在做出批评与接受批评方面就容易协调起来了。批评者也就能视对方过错认识程度的深浅而把握批评程度的分寸。
四是批评要注意场合。
某些批评本来是公正有理的,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效果不错。但如果选的时间、地点不对,效果会截然相反。比如某人常常在同事面前被老板批评,他一定会感到羞辱窘迫,甚至是不满、愤怒。事后他最先想到的是同事们会有什么看法和想法,而不会注意到老板批评的内容。这样批评不但没有效果,反而会让他产生其他想法。所以,如果你希望自己的批评取得更大的效果,就应该注意说话的时间、地点,该一对一批评的就不能有第三者在场。当着不相干的第三者或众人之面直接批评某人,不仅使被批评者沮丧或气恼,还可能会使在场的每个人都感到尴尬,担心“下次会不会轮到我”,从而与你在心理上产生疏远感,等于是批评一个,得罪一群人。
造成批评难、难批评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批评的语言艺术不高。
批评下级:宜循循善诱,忌电闪雷鸣。
领导者在批评下级时,要注意方法,讲究艺术。下属对领导的批评是相当敏感的,尤其关注弦外之音是否含有不信任的意味。以理服人,威信自生;以势压人,无威无信。因此,领导者在批评下属时,应该是说服而不是压服,应该是鼓励而不是威胁,应该是尊重而不是鄙视,应该是循循善诱而不是电闪雷鸣。要善于从正面肯定下属为完成工作所付出的努力,不失时机地给予适当的赞扬和鼓励,让下属首先从领导者那里获得安慰和自信,进而指出他的不足以及改进的意见。如果一味刺耳地批评或者不冷不热地采取“我不管,你自己看着办”的态度,不仅会挫伤下属的自尊心,让下属对你敬而远之,时间长了还会使其产生逆反心理而消极怠工,甚至破罐子破摔。
批评同级:宜义正辞和,忌声色俱厉。
同级之间,彼此的职责和地位相等,相互之间没有统属关系。在开展批评时,往往容易使被批评者产生“越界干涉”“出风头”“多管闲事”“故意找茬”等误解。因此,在开展批评时,除了要态度诚恳、分寸适度外,既要有理有据、客观公正,更要和颜悦色,善于用平和的语气、中听的措辞,以消除对方对批评的反感。批评时,宜采取商讨式、双向交流式,一般可用“我想”“我觉得”“我个人认为”等语气来向被批评者表明其批评意见纯属个人的看法,使被批评者感到你是为了沟通,而不是为了教训人,这样才容易使对方接受。切忌用“你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我早就料到会是这样”这类语言。
批评上级:口气宜间接委婉,忌以众议压人。
被质问会给人产生一种不信任感,会把对方逼到敌对、自卫的死角。被训斥会让人觉得低人一等,被藐视,感觉人格上受到污辱,会使对方感到很压抑、反感。而口气温和、委婉,会使对方心理上产生内疚感,从而愉快地接受批评。因此批评时,态度要诚恳,语气要温和。得体的语调、表情或其他的身体语言,可以避免在彼此进行意见沟通时产生敌意。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于领导来说,应具有闻过则喜的雅量。然而,如果批评时以众议压人,就会触犯领导的威信和尊严,十有八九是要碰壁的。因此,批评领导,宜用“商计式”“启发式”“迂回式”的语言。
以上几种批评的方法若运用得合理恰当,能给批评方和被批评方都带来相对平和的心态和较好的结果,反之不但会伤了和气,还有可能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和分歧。批评的目的是为了问题的解决,因而批评方式的采用是为批评目的服务的。只有批评方式恰当而合理,别人才会欣然接受,这样的说话方式别人才最爱听。
上面主要讲了对和自己有上下级关系的人的批评方法,事实上,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往往也会遇到批评与被批评的情况。
下面谈谈有关这些方面的一些可行的批评办法。
一是请教式批评。
有一个人在一处禁捕的水库网鱼。远处走来一位警察,捕鱼者心想这下糟了。出乎意料,警察走来后,不仅没有大声训斥他,反而和气地说:“先生,你在此洗网,下游的河水岂不被污染了?”这番话令捕鱼者十分感动,连忙道歉。
二是暗示式批评。
有许多时候,我们往往会遇到不便直言之事,只好用隐约闪烁之词来暗示。
一位顾客坐在一家高级餐馆的桌旁,把餐巾系在脖子上。这种不文雅的举动很是让其他顾客反感。经理叫来一位侍者说:“你让这位绅士懂得,在我们餐馆里,那样做是不允许的。但话要说得尽量含蓄。”
怎么办呢?既要不得罪顾客,又要提醒他。侍者想了想,走过去很有礼貌地问了那位顾客一句话,说:“先生,你是刮胡子呢,还是理发?”话音刚落,那位顾客立即意识到自己的失礼,赶快取下了餐巾。
侍者没有直接指出客人有失体统之处,而是拐弯抹角地问了两件与餐馆毫不相干的事。表面看来,似乎是侍者问错,但实际上正是通过这种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来提醒这位顾客,既使顾客意识到自己的失礼之处,又做到礼貌周到,不伤面子。这就是委婉的妙用。
三是安慰式批评。
年轻的莫泊桑向著名作家布耶和福楼拜请教诗歌创作。两位大师一边听莫泊桑朗读诗作,一边喝香槟酒。布耶听完说:“你这首诗,句子虽然疙里疙瘩,像块牛蹄筋,不过我读过比这首还坏的诗。这首诗就像这杯香槟酒,勉强还能喝下。”这个批评虽严厉,但有余地,给了对方一些安慰。
四是渐进式批评。
渐进式批评就是逐渐输出批评信息,有层次地进行批评。这样可以使被批评者对批评逐渐适应,逐步接受,不至于一下子谈崩,或因受批评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
生活中,要理解人们的合理需要,爱护人的自尊心,只有这样才能把话说到别人心坎儿里去。如果不能根据交际对象的心理,选择恰当的语言形式,话一出口先挫伤他人的自尊心,必然引起对方的不快,甚至争吵。试想,售票员请人让座时说:“那么大的小伙子一点也不自觉。”在劝女同志道谢时说:“别人给你让座,你也不知道说个谢。”后果会如何呢?
在批评人时,最关键的是克制情绪。
在批评人之前你首先要观察自己,你觉得自己的心情紧张吗?对对方心存不满吗?把你的感受——愤怒、埋怨、责怪、嫉妒等先清理一下是有好处的。
有经验的批评家认为,在开口批评人家之前,先检讨一下自己所持的是什么态度,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情绪不好是很难掩饰的,而这种情绪有极强的传染力。一旦对方感觉到这一点,立刻会激起同样的情绪,立即会抛开你的批评内容,计较起态度,这种互为影响的情绪会把批评带入僵局。因此智者不可不虑。
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批评,这是正常的血液循环,没有它就不免有停滞和生病的现象。”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是生活在真空里,就像我们身上要沾染许多病菌一样,在我们的思想意识和言谈举止上,也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缺点、错误。积极开展批评,才能使我们保持身心健康。但是,在开展批评时,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也要有艺术性,否则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露骨的话,可旁敲侧击说
说话过分露骨,只会招致别人的妒忌,导致自己的失败。要给对方留点余地,否则就会闹成僵局,无法收场。
露骨,比喻做事、讲话不加伪装或掩饰,用意十分显露,毫不含蓄,直奔主题,与**裸相近,是很夸张的意思。一般为贬意,如行为露骨、话语露骨等。
对有些锋芒太露的人或者年长的人,我们说话不能太露骨。在社交中,有时遇到一些竞争性的文体活动,比如下棋、乒乓球赛等,尽管只是一些娱乐性活动,但人的竞争心理总是希望成为胜利者。一些“棋迷”“球迷”就更是如此。有经验的社交者,在自己取胜把握比较大的情况下,往往并不把对方搞得太惨,而是适当地给对方留点面子,让他也胜一两局。
尤其在对方是老人、长辈的情况下,你若穷追不舍,让他狼狈不堪,有时还可能引起意想不到的后果,让你无法收拾。其实,只要不是正式比赛,作为交流感情、增进友谊的文体活动,又何必酿成不愉快的局面呢?
对于谈话中对方不妥当的部分,固然需要加以指正,但妥当的部分就需要加以显著的赞扬,对方会因你的公平而易于心悦诚服。改变对方的主张时,最好能设法把自己的意思暗暗移植给对方,使他觉得是他自己修正,而不是由于你的批评。对于那些无可挽救的过失,站在朋友的立场,你应当给予恳切的指正,而不是严厉的责问,使他知过而改。纠正对方时,最好用请教式的语气,用命令的口吻则效果不好。要注意尊重或激励对方的自尊心。
人无论处在何种社会地位,也无论是在哪种情况下,都喜欢听好话,喜欢受到别人的赞扬。做工作很辛苦,能力虽然有大有小,毕竟是尽了自己的一分力量,当然希望自己的努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承认,这也是人之常情。
会为人处世的人,此时必然是避其锋芒,即便觉得别人干得不好,也不会直言相对。生性油滑、善于见风使舵的人,则会阿谀奉承、拍马屁;那些忠直的人,此时也许要实话实说,这就可能让人觉得你太过莽撞,锋芒毕露了。有锋芒也有魄力的人,在特定的场合显示一下,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如果太过,不仅会刺伤别人,也会损伤自己。
过分直露自己的见解会招致他人的妒恨,但也不是说因此就不分是非曲直,什么事都一味地说好。如果我们在对别人提出批评意见的时候,尽量采用别人能接受的方式,同样可以达到目的。为什么非要吵得面红耳赤,最后犹如仇人一般呢?
婉转地批评别人,不逞一时的刚勇,同样能达到批评对方的目的。
西汉时期,汉武帝身边有个大臣叫东方朔,头脑聪明,言语流利,又爱说笑话,当时人称他为滑稽派。
汉武帝刚即位就下了一道诏书,叫各郡县推举品行端正、有学问才能的人,当时有上千人应征。这些人上书给皇帝,多半是议论国家大事,卖弄自己的才能,其中不少建议皇帝看不上,提建议的人也就没被录用。东方朔的上书却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自己怎么博学多才、聪明过人,怎么身材高大、五官端正,怎么勇敢灵活、正派守信,最后说:“像我这样的人,真该当皇上的大臣了。”汉武帝看这份上书与众不同,有些意思,就让他当了待诏公车。东方朔虽然被留在了长安,但薪水很少,也见不着皇帝。
过了些日子,东方朔想出个让皇帝注意他的主意来。当时皇宫里有一批给皇帝养马的侏儒,东方朔骗他们说:“皇上说你们这些人一不能种田,二不能治国,三不能打仗,对国家没一点用处,准备把你们全杀了呢。”侏儒们都吓得哭起来。东方朔又教他们:“皇上要是来了,你们赶快去磕头求饶。”不久,汉武帝路过马厩,侏儒们都号啕痛哭,跪在武帝的车子前连连磕头。武帝觉得奇怪,问道:“你们干什么?”侏儒们回答:“东方朔说您要把我们全杀了。”汉武帝知道东方朔鬼点子多,就把他叫来责问:“你为什么要吓唬他们?”东方朔说:“侏儒身高不过3尺多,每个月有一袋粮食、240钱。我东方朔身长9尺多,也只有一袋粮食、240钱。侏儒们会撑死,我却会饿死。皇上要觉得我不行,就放我回家,别留着我在这里吃白饭。”武帝听了哈哈大笑,让他当了待诏金马门。待诏金马门比待诏公车的地位高,他也就渐渐地能接近皇帝了。
有一次,汉武帝让手下的人玩“射覆”的游戏,东方朔连猜连中,得了很多赏赐。汉武帝身边有个姓郭的舍人,也很聪明,能言善辩。他见东方朔这么得意,很是眼红,就对汉武帝说:“东方朔刚才都是碰运气,并不是真会猜。现在我来藏一样东西,如果他猜中,我愿意挨一百板子;要是猜不中,您把刚才赏他的东西都给我。”结果东方朔又猜对了。汉武帝命令左右打郭舍人的屁股,郭舍人痛得直喊“哎哟”。东方朔嘲笑他说:“呸!口上没有毛,声音叫嗷嗷,屁股翘得高。”郭舍人又羞又气,喘息着说:“东方朔辱骂皇上的随从,该杀头!”汉武帝问东方朔:“你为什么骂他?”东方朔急中生智,回答:“我怎敢骂他?是让他猜谜语呢。”武帝又问:“什么谜语?”东方朔信口胡编道:“口上没毛是狗洞,声音叫嗷嗷是鸟儿在喂小鸟,屁股翘得高是白鹤弯腰啄食。”武帝见他说得头头是道,没法再追究,郭舍人只好吃了个哑巴亏。
又有一次过节,汉武帝下令把肉赏给身边的官员、随从们,可是执行命令、主管分肉的大官丞迟迟不来。东方朔对同事们说:“今天过节,该早点回去,请原谅我占先了。”说着拔出剑来,割了一块肉走了。大官丞知道后报告给汉武帝。第二天,东方朔进宫来,汉武帝责备他:“昨天你为什么不等大官丞来宣布命令就擅自割肉?”东方朔赶紧脱下帽子,跪在地上请罪。汉武帝说:“你起来,自己罚自己吧。”东方朔拜了两拜,爬起来,像背书一样有板有眼地说:“东方朔,你过来!东方朔,你过来!你接受赏赐不等命令,多么无礼啊!拔出剑来就割肉,多么豪壮啊!只割一小块,多么廉洁啊!回去送给妻子,又多么有爱心啊!”汉武帝忍不住笑,说:“让你责备自己,你倒夸起自己来了!”不但没办他的罪,还赏给他一担酒和100斤肉,让他带回去给妻子。
对于皇帝的指责,不是强词夺理,而是机智应对、有理有节,这其实就是忍。东方朔忍住心中对他人的不满,忍住对告发者的气愤,不失时机地指出他人的错误,保全了自己。
贬低的话,请拔高后说
贬损他人、抬高自己是一种缺乏道德、缺乏修养的行为,具有较大的危害性。有这种行为的人非但不能把自己抬高,有时反而会摔得很惨。
人都有自大倾向,最易显示自大的就是说贬低别人的话和说拔高自己的话。有些人对于别人强过自己心理极不平衡,于是通过贬损别人,说明别人并不强于自己,从而在心理上得到一种阿Q式的平衡。但结果是遭人白眼,惹人嫌。
李先生自我感觉良好,然而在单位人缘不好。因此他经常抱怨世态炎凉,责怪同事寡情。是真的世态炎凉同事寡情吗?非也!原来是李先生自命不凡,每逢单位开会、年终考评,他都喋喋不休地贬损他人,以显示自己“崇高的思想”“卓越的才能”“非凡的业绩”。
因此,同事们都觉得李先生太过分了,太不像话了。于是大家都不买他的账,他陷入了孤家寡人的境地。显然,李先生人缘不好,原因在于贬低他人,抬高自己。综观现实社会,像李先生这种人为数不少。
贬损他人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捏造事实贬损他人。有些人为了抬高自己、贬损他人竟达到了捏造事实的地步,尽管他所说的事实是捏造的,可也是有鼻子有眼的,颇能迷惑人。面对捏造事实的指责,受害人有口难辩,无可奈何。
唐某与李某同去外地出差,采购一种紧缺物资。他们到外地时,当地已无货供应,必须再等一个月才有货。于是唐某与李某空手而归。可是在向领导汇报时,李某竟对领导说:“年轻人就是贪睡,那天早晨如果小唐早点起来,我们可能就买到货了。”唐某说:“本来就没有货了啊,这与起早起迟有什么联系呢?”领导批评唐某说:“老李说得对!你应该接受,以后改正啊!”唐某听了领导的批评只有无可奈何地叹气,还有什么可辩解的呢?不过从此以后,唐某对李某敬而远之了。以后领导再派他与李某一道出差,他都借故推辞掉。
二是夸大事实贬损他人。有些人为了达到贬损他人的目的,将针眼大的事情说得比箩筐还大。
某科研单位赵某应朋友之邀,给朋友帮了两次忙,解决了一些技术上的问题。不巧让本单位的黄某知道了。于是在一次会议上,黄某说:“赵某受了金钱的**,不好好做本职工作,竟去从事第二职业。这种做法是缺乏事业心和敬业精神的表现。”赵某仅仅帮了朋友两次忙,黄某竟夸大成“从事第二职业”,并给戴上“受了金钱**”的大帽子。
三是通过自己与他人的对比贬损他人、抬高自己。
一次,某省高教局成人教育处组织政治经济学统考。哲学老师田某从高教局同学处获得了这一信息,于是回校对任政治经济学课的许某说:“你们政治经济学统考,你知道这个消息吗?”许某说:“我现在还没有接到这一通知。”在年终考评会上,田某说:“许某教政治经济学,对政治经济学统考一点也不关心,统考消息还是我告诉他的,我比他还着急,许某太没责任感了。”这样一比,他似乎成为了一个责任感极强的人,而别人倒是一点责任感都没有了。
四是含沙射影地贬低他人、抬高自己。
舒某与兰某同在一科研所工作。舒某勤于笔耕,一年之中竟发表了20篇论文,而兰某仅发表了一篇论文。兰某心中很不服气,因而在年终考评会上自我评述说:“我今年文章只写了一篇,但质量是很高的,绝不像那些写得多的粗制滥造的文章。”显然兰某这是在含沙射影地贬低舒某。
平时说话,贬损他人、抬高自己是十分有害的。
有些人之所以会不择手段地贬损他人、抬高自己,其原因显然是出自于一种站在自己的利益上考虑的心理。有些人为了充分地显示自己的高明和非凡的价值,往往喜欢找参照物,自以为通过贬损他人,自己的高明和非凡的价值就充分地表现出来了。另外有些人对于别人强过自己,心理极不平衡,于是通过贬损别人,说明别人并不强于自己,从而在心理上得到一种阿Q式的平衡。然而不管贬损他人、抬高自己出于何种心理,都是一种缺乏道德的行为。
反过来说,“拔高”的话是和谐人际关系的润滑剂。交际中,注意场合和语气,选择合适的角度对特定的对象给以恰当“提拔”,可以收到特殊的交际效果,平时我们不妨用一用。
讲真话,也要策略地说
人是一种追求虚无的动物,知道真话有用,但一旦别人讲真话时,却并不见得真能接受了。实际上真正能听得见真话的人并不多,大多数人许多时候听到的都是假话、捧话。
古今中外,有不少人是死在讲真话之下的。历代帝王,能听得见真话的人极少,许多忠诚之士讲了真话,最后落得个满门抄斩。
因此,讲真话也要看对象,并不是人人面前都能讲真话的,否则,就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一担黄金一担铜,挑到街上试人心。
黄铜卖完金还在,世人认假不认真。
这是我们必须承认的人性弱点。因此,如果你要讲真话,你应当一是看看对象,估计一下你的真话能不能讲;二是思量一下讲了之后能起到什么效果。若是适得其反,那就不必要讲那真话。相反,如果对方显然期待讲话者只讲好听的、捧场的、能满足虚荣心的话,而不爱听伤自尊心的真话,那么,你如果一定要说,就不如说几句有点人情味的话捧捧场,热闹一下气氛,完全没必要讲别人不爱听的真话。
古代有位国王,有一天他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的头发掉光了,而且当了一个寺院的和尚。他觉得此梦有点怪,就找了两个解梦的人帮他解解梦。
第一个解梦的人忧恐地说:“皇上,梦的意思是说,您将会遇到大难,身边的人都会背叛您,使您没有藏身之地,以至于藏到偏野之地去。您要小心呀!”
国王大怒道:“放屁,我国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怎么会有事?拖出去,掌嘴100下。”
第一个解梦的人,因讲了真话而被打掉了满嘴牙齿。
第二个解梦的人拈须笑道:“恭喜皇上,您的智慧最近又增进了许多。常言道,聪明绝顶,这正是印证了你梦中的削发,可见四海之内都在崇尚和平、和谐,人民都过着更加幸福、和平的日子呀!”
国王听后大开龙颜,笑道:“赏300根金条。”
这就是两个解梦人的不同结局。
真话,并不是人人都爱听。人,都是有弱点的,他们最大的特点是想满足他的虚荣心,若你对他讲的话,满足不了他的虚荣心,那么,再真实也是不可能被接受的。
人生在世,不就活个虚荣心吗?有这样一个故事。
春节前夕,公司几位新上任的年轻领导到老干部家里走访。在赵老家里,大家相互介绍后,总经理说:“赵老,您身子骨真是硬朗,今年高寿?”
“79岁了。”对几位领导的到来,赵老还是挺高兴的。
“人生七十古来稀,咱们公司数您最长寿吧?”
“哪里,哪里,老张活到84岁呢!”
“那您老也称得上长寿亚军了。”
“不过,老张去年归天了。”赵老脸上有些落寞。
“这回可轮到您了。”一位副总话刚出口,就听“砰”的一声,赵老把茶杯重重放在茶几上说:“对不起,恕我不远送了。”他起身离开了客厅。
领导们一脸尴尬,不知如何是好。
一句话让宾主都非常尴尬。因为这位副总的话,没有注意到具体的谈话语境。就如同不能随便给人说“送钟”,避免对老人说液化气罐“没气了”一样,在特定的环境下,语言表达错位,往往容易让对方往最坏的方面去联想。对于老张的去世,赵老是很感伤的,他还沉浸在那种忧伤的氛围中。显然那位副总没有注意到这一点,脱口而出“这回可轮到您了”,这让赵老错误地理解为:这回可轮到您到阴间去报到了。他听到此言如何不生气呢?其实,那位副总本来的意思是:咱们公司的元老现在轮到您是长寿冠军了。如果前面谈到的是一些人生大喜事,“这回可轮到您了”这句话,听话人就会朝好的方面想,不会产生太多的歧义。可见,说话一定要注意前后语境,不然就会弄巧成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