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出来
欣赏的话,请快点说
现实生活中,一个善于发现别人长处、善于欣赏别人优点的人,绝不是单方面的给予和付出。欣赏别人,往往也会激励自己。
世界是一个整体,但认识世界的人却只是一个局部。我们每个人只从一个或几个角度认识世界,比如研究社会学的人从社会角度看世界、学艺术的人从艺术的角度看世界等。世界上数千门学科,把我们每个人切割成了分裂的人、局部的人。因此,几乎可以说,我们人人都是带有偏见的人,我们所说的话,几乎都是带有偏见的话。
由此可知,在人与人交流中,在一个团队内,一个组织中,当要对某一件事发表看法时,自然就会见解各异。那么,究竟谁对谁错呢?
可能没有对与错,只是角度不同而已,只是得失不同而已。如果生活中、工作中出现了不同的意见,在取舍之前,我们应该多一些包容,多一些理解,多一点欣赏和赞美之词。
欣赏就是赏识,欣赏就是领略,欣赏就是视线之内的一份美好。欣赏别人是一种尊重,被别人欣赏是一种承认,无人欣赏则为一种大不幸。如果一颦一笑一招一式都有人欣赏,那孟浩然就不会发出“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的慨叹了。
鸟啼而欣然,花落而自得。可见任何地方都有真正的妙境,任何事物都有真正的玄机。欣赏高山,自会在高山的巍峨中找到强悍和凝重:欣赏大河,自会在大河的澎湃中感悟到气度与洗礼;欣赏大树,自会在大树的伟岸中获得自立与尊严;欣赏小草,自会在小草的葳蕤中汲取执着与希望。
欣赏不同于好奇,需要有一双睿智而又真诚的眼睛;欣赏不同于猎艳,需要具备艺术的敏锐心灵,需要那份澄澈境界的雄阔。欣赏是人生的阶梯,会产生奇妙无比的效果。欣赏更需要慧眼独具,角度不凡。正如明代学者洪应明所言:“雨余观山色,景象便觉新妍;夜静听钟声,音响尤为清越。”
懂得欣赏他人,是一种做人的美德和智慧。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人生活在社会中,彼此之间难免存在利益的差别、思想的分歧,但更具有一致的目标、相通的感情,更需要相互的支撑、相互的理解。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一个人的周围,无论是上级、同事,还是下属、朋友,都有可以欣赏的亮点,都有可以学习的地方。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富兰克林说:“我成功的秘诀是,从不说别人的坏话,只说别人的好处。”
培根说:“欣赏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开的花朵。胸怀宽广、虚怀若谷的人,才能懂得欣赏他人。懂得欣赏他人,就是知道尊重和关爱他人,知道看到他人的长处。”
有一则故事很能说明欣赏的力量。
有一个富翁,由于他特别喜爱吃烤鸭,于是重金聘请了一个精于制作烤鸭的大厨师,每天为他烤一只鸭子。大厨师名不虚传,每天烤出的鸭子,香喷可口,不过却只有一条腿。富翁觉得很奇怪,但碍于身份也不便过问。过了一星期,厨师烤出来的鸭子还是只有一条腿,富翁实在忍不住了,他叫出厨师。
富翁问道:“你烤的鸭子为什么都只有一条腿呢?另外一条腿到哪里去了呢?”
厨师答道:“哎呀!你弄错了,鸭子本来就只有一条腿啊!不信的话,我带你去看看。”
于是,厨师带着富翁到后院。这时,鸭子因天气热,缩了一足在树荫下站着休息。
厨师说:“你看!鸭子都只有一条腿啊!”
富翁气不过,立刻双掌用力拍了几下,掌声惊动鸭群,伸出了另一足,纷纷走避。
富翁说:“你看!鸭子明明都有两条腿啊!”
厨师答道:“是的!如果你早鼓掌的话,那鸭子老早就是两条腿了。”
千万别像富翁那样,吝于鼓掌,否则你吃到的烤鸭,很可能永远只有一条腿啊!
一个人懂得欣赏别人,在把慰藉和力量给了他人的同时,也把激励和鞭策给了自己。因为在欣赏他人的过程中,自己往往也能以人为镜,看出不足,找出差距,从而不断提高素质能力和修养水平。
懂得欣赏他人,有利于形成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一个人希望得到他人欣赏,并不等于图虚荣、好面子;一个人懂得欣赏他人,也不是不顾事实、只唱赞歌。真正的欣赏是真诚和善意的流露,是理解和尊重的体现。这样的欣赏,给人以温暖和关怀,有利于激励人们施展才干、发挥才智,有利于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感情。俗话说看人长处,可以相处。
许多事实证明,发自内心的欣赏比劈头盖脸的训斥更起作用。一个人如果把同行视为冤家,看他人一无是处,他是伤疤我是花,我最美丽他很差,往往会引起摩擦和冲突,最终自己也将难有大作为。只有学会欣赏他人,以诚待人,学人之长,才能营造出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集中精力做事创业。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欣赏良辰美景愉悦人们的心灵,欣赏精品佳作提升人生的境界。其实,人与人之间更需要欣赏,欣赏给人们带来无穷的力量。得到他人的欣赏,就是得到他人的鼓励,自然会感到幸福和快慰。
爱人者人必爱之,懂得欣赏他人,自己也必然收获友谊和快乐。在现实社会里,人与人相处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懂得欣赏他人,学会欣赏他人,用宽容代替苛求,用鼓励代替指责,人与人之间就会多一分温馨,我们的社会就会多一分和谐。
欣赏别人,就不要吝啬你的赞美之词。林肯说过:“每个人都喜欢赞美。”赞美之所以得其殊遇,一在于其“美”字,表明被赞美者有卓然不凡的地方;二在于其“赞”字,表明赞美者友好、热情的待人态度。
人类行为学家约翰·杜威也说:“人类本质里最深远的驱策力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希望被赞美。”因此,对于他人的成绩与进步,要肯定,要赞扬,要鼓励。当别人有值得褒奖之处,你应毫不吝啬地给予诚挚的赞许,以使得人们的交往变得和谐而温馨。
可以说,欣赏是友谊的源泉,是一种理想的黏合剂,它不但会把老相识、老朋友团结得更加紧密,而且可以把互不相识的人连在一起。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和社会的肯定和认可,我们在付出了必要劳动和热情之后,都期待着别人的赞许。那么,把自己需要的东西,首先慷慨地奉献给别人,体现的是我们的大方和成熟。
多讲欣赏的话,是对别人的尊重和评价,也是送给别人的最好礼物和报酬,是搞好人际关系的一笔暂时看不到利润的投资。它表达的是我们的一片善心和好意,传递的是你的信任和情感,化解的是你有意无意间与人形成的隔阂和摩擦。对人表示赞许,何乐而不为呢?
既然欣赏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我们就要在和周围人相处的过程中,毫不吝啬地赞扬别人,使赞许动机获得广大而神奇的效用。真诚的赞美是生活的动力之源。它们是空气,充满我们的汽车轮胎,载着我们在生活的大道上向前飞奔疾驰。
赞美的话,抓时机去说
赞美可以给平凡的工作带来温暖和快乐,可以给人们的心田带来雨露甘霖,给人带来鼓舞,赋予人们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大文豪马克·吐温曾经说过:“一句美妙的赞语可以使我多活两个月。”细想起来,这句话不无道理。马克·吐温坦诚地倾吐了我们人类所共同需要的精神食粮——赞美。
一位心理学家说:“赞赏是对一个人价值的肯定,而得到你肯定评价的人,往往也会怀着一种潜在的快乐心情满足你对他的期待。这在心理学上叫做赞赏效应。”当你对某个人有意见或准备指责他的时候,你不妨试一下赞赏,首先看看你想责备的那个人,还有哪些值得敬佩和赞赏之处,然后真诚地表达出来,把你对他的批评或责备变成一种你对他的期待,并让他感到自己是一个值得你所期待的人,你一定会收到比预想要好的交际效果。
喜欢听好话、受到赞美是人的天性之一。每个人都会对来自社会或他人的得当赞美而感到自尊心和荣誉感上的满足。当我们听到别人对自己的赞赏,并感到愉悦和鼓舞时,不免会对说话者产生亲切感,从而使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缩短、靠近。那么,此时若抓住这个时机求人办事,往往是事半功倍。
美国商界中,年薪最早超过100万美元的管理者叫小刘·斯科尔特。他在1921年被安德鲁·卡内基选拔为新组建的美国钢铁公司的第一任总裁,而当时他只有38岁。那时人们收入水平普遍较低,因此这100万美元的价值相当高。
为什么小刘·斯科尔特能够获得如此高的年薪呢?他是天才吗?当然不是,小刘·斯科尔特亲口说过,对于钢铁怎么样制造,他手下的许多人比他懂得还要多。
小刘·斯科尔特说,他能够拿到这么多的年薪,是因为他知道跟别人相处的本领,知道办事的诀窍。他说那只是一句话,但这句话应该锲在全世界任何一个有人住的地方,每个人都要背下来,因为它会改变我们的生活,会提高我们的办事能力。他说:“我认为,我那些能够使员工鼓舞起来的能力,是我拥有的最大的资产。而能够让一个人发挥出最大能力的方法,就是鼓励和赞美。”
因为,只要是人,就都希望获得别人的赞美。没有人喜欢遭到别人的指责和批评。同样的道理,在办事的时候,你要与人打交道,那么赞美别人就是你求人办事的诀窍所在。
心理学家认为: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赏和鼓励。在生活中,大多数人希望自身的价值得到社会的承认,希望别人欣赏和赞美自己。
美国一位哲学家曾说:人类天性中都有做个重要人物的欲望。这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欲望。人类天生有一种被人称赞的强烈愿望。所以,能否获得赞美以及获得赞美的程度,便成了衡量一个人社会价值的标志。每个人都希望在赞美声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工作和生活中,赞美可以令别人愉快,自己也会因此受益。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中,讲了他曾经经历的一件事。
一天,卡耐基去邮局寄挂号信。从事着年复一年的单调工作的邮局办事员显得很不耐烦,服务质量很差。当她给卡耐基的信件称重时,卡耐基对她称赞道:“真希望我也有你这样的头发。”
听到这句赞美,办事员喜出望外,惊讶地看着卡耐基,接着脸上泛出微笑,热情周到地为卡耐基服务。
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得到赞美或能够真诚给予赞美的人还很有限,有的人想得到别人的赞美,却又对别人很吝啬,人们往往对自身的这种心理需求产生误解,认为赞美与奉承同义,而奉承即是献媚,献媚便是有辱自己的人格,会受到人们的唾弃。有的人则自视清高,目中无人,觉得别人都是凡夫俗子,谁也不如自己。于是乎,即使周围存在许多美好的人和事,也不愿加以赞美。其实,奉承和赞美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我们反对做虚伪奉承的人,不说言不由衷的话。我们提倡真诚的赞美,提倡对真善美的
讴歌。
张海迪曾应日本友人之邀,赴日参加特意为她举行的演讲音乐会。张海迪面对台下一个个热情的日本朋友,第一次在这样的场合用自己学来的日语做自我介绍,并唱了几首自己创作的歌曲。在她讲完之后,主人之一,日本著名作家和翻译家秋山先生上台把她紧紧抱住,连声称赞说:“讲得太好了!”台下的许多朋友也大声说:“讲得太好了,我们全部听得懂!”一字字、一句句吐露了日本友人内心深处真情的话语,这是多么大的鼓舞啊!
这简短的几句赞美,犹如雪中送炭,使张海迪增强了自信心,认识到自身的价值,营造了一种和谐的气氛,把演讲音乐会推向**。
人人都有渴望赞美的心理需求,有时一句美好的赞语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大音乐家勃拉姆斯出生于德国汉堡的贫民窟,少年时代便为生活所迫混迹于酒吧间里。他酷爱音乐,却由于是一个农民的儿子,享受不到教育的机会,更无从系统学习音乐,所以,对自己未来能否在音乐事业上取得成功缺乏信心。然而,在他第一次敲开舒曼家大门的时候,根本没有想到,他的一生的命运就在这一刻决定了。当他取出他最早创作的一首C大调钢琴奏鸣曲草稿,手指无比灵巧地在琴键上滑动,弹完一曲站起来时,舒曼热情地张开双臂抱住了他,兴奋地喊道:“天才啊!年轻人,天才!”
正是这出自内心的由衷赞美,使勃拉姆斯的自卑感消失得无影无踪,也赋予他从事音乐艺术生涯的坚定信心。从那以后,他便如同换了一个人,不断把心底里的才智和**流泻到五线谱上,成了音乐史上的一位卓越的艺术家。舒曼对勃拉姆斯发自内心的一句赞美,成了勃拉姆斯一生中的转折点。正是这一句赞美,创造了伟大的音乐大师,使人类听到了《B小调钢琴四重奏》等一曲曲美妙绝伦的乐章。
由此可见,真诚的赞美对人对己都有重要的意义。
尊重别人,别人才会敬重你。任何人都有活着的理由,存在的价值。即使是卑微的人,也希望受到别人的尊敬。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受到别人的赞美,而实际上,我们花了很大的精力,希望从他人那里得到赏识。但是,周围充分理解自己言行的人并不多,而我们自己也很少评论那些发生在周围的、我们所喜欢的言行。这一点着实令人感到奇怪,因为表示赞赏是非常容易的,不需要任何代价,而在赞美别人后自己得到的回报却是多方面的。
人人都喜欢被赞美。美国著名社会活动家曾推出一条原则:“给人一个好名声。”如果你能以诚挚的敬意和真心实意的赞扬满足他人的被认同感和荣耀感,那么他人可能会变得更令人愉快、更通情达理、更乐于协力合作。
赞美不能太浮夸。太浮夸的称赞会让人以为你在讥讽他们,这样的赞美不仅达不到“好听”的效果,还相当刺耳,让人厌烦。赞美尽量具体细致,深入细致的赞美让人觉得真实,如丝丝暖风,沁人心脾。
日常交往中经常可听到这样的赞美词:“你这个人真好”“你这篇文章写得真好”等。究竟好在哪些方面,好到什么程度,好的原因又何在,不得而知。这种赞美显得很空洞,别人以为你不过是在客气、在敷衍。
所以,赞美语应尽可能做到热诚具体、深入细致。比如赞扬一个人穿的衣服漂亮,你不妨说:“这件衣服穿在你身上很合身,颜色鲜艳,人显得精神多了。”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伦·H.克林纳德认为,正确的赞美方法是把赞美的内容具体化,其中需要明确三个基本因素:你喜欢的具体行为或某一个点;这种行为或某个点给你的感觉;你对这种感受给你带来的影响。有了这三个基本因素,赞美才不至于笼统空泛,能使人产生深刻的印象。
人们有非常显著成绩的时候并不多见。因此,交往中应从具体的事件入手,善于发现别人哪怕是最微小的长处,并不失时机地予以赞美。赞美用语愈翔实具体,说明你对对方愈了解,对他的长处和成绩愈看重。让对方感到你的真挚、亲切和可信,你们之间的人际距离就会越来越近。如果你只是含糊其词地赞美对方,说一些“你工作得非常出色”或者“你是一位卓越的领导”等空泛浮夸的话语,只能引起对方的猜度,甚至产生不必要的误解和信任危机。
我们在日常交往中,如能注意观察,并对那些被我们忽略了的优点、美德及时加以赞扬,往往比赞扬那些人所共知的优点效果更好。如一位著名科学家、著名演员或著名作家,或在某些方面有较突出成就的普通人等,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都颇有建树,而对他们在各自领域里所取得的成绩的赞美声也就会不绝于耳。那么,我们不妨另辟蹊径,如赞扬他们和谐的家庭生活,他们漂亮的衣着打扮,他们亲切的微笑以及优秀的品格等,这样肯定会使他们喜悦倍增。
感激的话,请及时说
及时谢谢是一种教养,它会赢得太阳;及时谢谢是一种风度,它会赢得月亮;及时谢谢是一种礼貌,它会赢得礼遇;及时谢谢是一种素质,它会赢得青睐。
一生中,最该多说的两个字是什么?是“谢谢”!
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当蒸汽渡轮“埃尔金淑号”撞上一艘满载木材的货轮并沉没之后,船上的393名乘客全部掉入冰冷的密歇根湖水之中……一个名叫史宾塞的年轻大学生奋勇跳入冰冷的湖水中,抢救溺水者。当他救出第17个人后,终因筋疲力尽而虚脱,再也无法站起来。从那以后,英雄在轮椅上度过了自己的余生。
多年后,在接受一家报纸的采访时,被问到那天晚上留给自己最难忘的是什么,他的回答让人感慨万千:“17个人中,一直到现在,都没有一个人回来向我说声‘谢谢’。”
一个以自己的双腿甚至可能是生命为代价,从死神手中抢夺出17条生命的勇者,他对自己的沉重付出没有遗憾,没有抱怨。救人活命之恩,他不图涌泉相报,他图的仅仅是那17个人中,哪怕只有一个回来,对他说一声“谢谢”。
一声“谢谢”,在一个人心中有多么大的分量!
有一个老太太,健康地活了104岁,很多人都很惊奇。他们登门拜访这位百岁老人,问她有什么长寿秘诀。老人说:长寿秘诀只有两条,一是要幽默,二是要学会说“谢谢”。从25岁结婚起,她每天说得最多的两个字就是“谢谢”。她感谢她的丈夫,感谢她的父母,感谢儿女,感谢邻居,感谢大家给予她的关怀和体贴,感谢每一个祥和、温暖、快乐的日子。别人每对她说一句亲切的话语,每为她做一件平凡的小事,每送她一张问候的笑脸,她都忘不了说声“谢谢”。
这个老太太的一生是幸福的,因为她的心中充满着感谢。
感谢,简单的两个字,让人可以从中受益,感受到温暖,感受到关怀。所以,请大声说一声“谢谢”吧!
有位爱花的小姑娘,常常去花店买花,花店的老人永远用慈祥的口吻问候她。每次小姑娘都想对老人说:“您真好,我爱您!”但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因为她想:“明天再告诉老人也不迟。”无数个明天之后,她又朝花店走去,发誓这一次一定要对老人倾诉感激之情。然而花店的门紧锁着,老人在前一天过世了。
我们应该及时地把感激、欣赏、赞美……直言不讳地告诉对方,即使对方是一位陌生人,因为我们不能等待明天,因为许多机会里不存在明天。
有一个男孩爬到汽车底下,帮一个身穿名牌西服的男人拧紧了螺丝。他爬出来后用期待的眼神看着那男人,男人给小孩5块钱,小孩不要,男人又加了5块,小孩还是摇头。男人有些生气了:“你嫌少?再嫌少这10块钱也不给你了。”“不,我没有嫌少,我的老师说,帮人是不要报酬的。”
男人蒙了:“那你怎么还不走?”
小孩说:“我在等你说谢谢。”
即使对一个孩子,我们也要及时说谢谢。那个男人只知道给钱,却忘记说谢谢。在孩子眼里,谢谢比金钱更重要,金钱只肯定做事的价值,谢谢却像尊重的糖果甜在孩子的口里,像赞赏的阳光照在孩子的心头,像感激的雨露滋润孩子的心灵。孩子在乎的不是金钱,在乎的是尊重、赞赏、感激,我们千万不能忘记说谢谢。不仅如此,能否记得说谢谢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有教养的试金石。
一个大学生到一家公司应聘办公室文员的职位。经过笔试和面试,在他等待最后结果的时候,他却被告知回家等消息。第五天,他收到一封信,信是他求职的那家公司寄来的,信中委婉地拒绝了他的求职要求。收到这样的信无疑让人泄气,他也不想回信。但他反过来一想,给人家回一封信也是一种礼貌。于是,他就写了一封回信,感谢用人单位提供面试的机会。信寄出两天后,他接到了那家公司招聘负责人打来的电话,通知他有一个工作岗位,让他准备上班。后来才知道,公司的信是公司对应聘者考察的最后一关,共寄出了18封信,只有三个人写了回信,他是其中之一。
就这样,一封感谢信赢得了一次机会,赢得了一个岗位。如果这个大学生忘了回信说谢谢,没有及时感谢,这个岗位就会和他失之交臂。
为了自己,为了他人,请别忘了及时地说声“谢谢”,这最平常不过的两个字,却能为自己,也为他人带来一份美好的心情。
理解的话,请当场就说
如果说友情是一朵朵盛开的鲜花,那么可以说理解的话语是联结鲜花与鲜花之间柔软的纽带。当别人处于逆境时,纽带轻轻地拉扯着你,会给人心灵以莫大的安抚。
“理解万岁”的口号,一直广泛为人们所提倡。彼此理解,是朋友之间所真心希望的,并一直寻求的。对一个人作评价、下结论,就应该坚持全面、完整的原则,因为只有这样,作出的评价和结论才有概括性,才符合这个人的全部实际。
这个道理很简单,不必赘述。但对一个人要做全面、完整的评价,是非常困难的。这是因为人们的评价活动本身要受对被评价者的了解程度的影响。了解不多,可又必须有个评价,就只好凭印象了,现实中就是这样。所以人们不要总是奢望别人时时处处都对自己有个全面公正的评价。
理解是一门艺术,是对朋友的一种帮助。你只有真正理解了别人,别人才会真正理解你。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贵在默契,但工作上的默契毕竟不同于生活中的,不是每一对工作拍档都适合继续发展。
Chris是个美丽的女人,单看外表,最多只有30岁出头。“默契有时候,只是一个眼神,一句别人听上去漫不经心的话。”Chris说,“我有上级,也有下级,可真正让人感到贴心的不多。Paul,算是一个贴心的吧。”
“老板总是对我恩威并施,我也知道他也有他的苦处。有一次,一个新来的员工和我闹别扭,我去找Paul抱怨,他拍拍我的肩膀说,他知道我也很累。当时我确实是有种心力交瘁的感觉,可是他一句理解的话就足够让我感动了。”
理解是沟通的桥梁,是人际交往中最理想的润滑剂,如果我们在劝说时注意多说一些理解的话语,就可以增强语言的亲和力,具有亲和力的语言是人们最容易接受的。
高女士让自己八岁的儿子到商店买了五斤苹果,回来一称发现只有四斤一两,便提着苹果怒气冲冲地来质问店主。尽管店主一再声称“我们诚信做生意,绝对没有缺斤短两的事情”,但气昏了头的高女士不但不信,反而出言不逊,说了些“开黑心店、无商不奸”等伤人的话。要出门时,她竟然说:“你记着,谁也不会花钱买气受,全世界的商店都关门了,我也不来这里买东西了!”
店主心里真想骂她“泼妇、无赖”,可是一想到“顾客就是上帝”,马上就笑嘻嘻地说:“大姐啊,今天咋的啦?您常来买东西,气头上来找我,我怎么就没给您个面子,反倒惹您生这么大的气?将心比心,换了我遇到被坑挨宰的事也要生气的。不过,您是不是先调查调查,问问你儿子……”高女士听后,气消了一些,出了商店慢慢冷静下来,这才想起问儿子。原来儿子在买苹果回家的路上,遇到同学小胖,两人各吃了一个苹果。高女士不好意思起来,马上来到商店,一个劲儿地赔礼道歉。从此高女士和店主关系更融洽,成了商店的铁杆顾客。
这里,店主不仅彬彬有礼、骂不还口,而且还讲了一些理解的话语:“惹您生这么大的气”“换了我……也要生气”,做到了善解人意、将心比心,才让情绪激动的高女士接受了“消消气”“问问儿子”的劝说,避免了业主与顾客之间一场交际的失败。理解的话语为买卖双方架起了沟通的桥梁。
要想真正理解他人,就得要有宽容心。宽容是人际关系的“黏合剂”和“润滑液”。宽容,我们给了别人一个机会,也就给了自己一个机会。若斤斤计较、寸土必争,不善于体谅他人,势必会影响和阻碍人际交往的顺利进行。
刘伟和谢华在大学里是“情敌”,关系一直有点疙疙瘩瘩;毕业后,两人进了同一家公司,谢华在市场拓展部,刘伟在行政办公室。尽管不在一个部门,但肚量不大的谢华人前人后还是说了刘伟不少坏话,什么刘伟在大学里风流成性、好斗逞能、打人闹事被学校处分之类子虚乌有的事,在谢华嘴里说得“有鼻子有眼的”,公司里很多不明真相的员工因此对刘伟都有点“另眼相待”。
一年后,刘伟调任市场部部长,成了谢华的上司。谢华想到自己平时对刘伟的造谣诽谤,担心刘伟会借机报复,为此心神不宁,惶惶不安。谁知刘伟不但没有对谢华进行打击报复,相反大会小会、人前人后经常夸他脑子活、点子多、能力强、干劲足,并放手让他去拓展业务。刘伟的宽容让谢华心服口服,工作积极性更加高涨,放弃了偏见和妒忌,主动帮刘伟出谋划策,成了他的得力助手。当初那些准备看他俩“好戏”的员工,也被刘伟的宽容大度所折服,大家齐心协力,整个市场部的工作搞得有声有色。
对与自己心存芥蒂的下属,刘伟不借机打压排挤,而是待之以宽,容之以量,励之以行,从而避免了一场两败俱伤的“窝里斗”,实现了“双赢”。
要想真正理解他人,还得要有同理心。所谓同理心,是指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的心态。拥有同理心的人,在交际中往往更容易获得他人的好感,赢得别人的尊重。
刘嘉和王路同为某公司设计员。刚进公司时,相互间竞争,由于一个客户的原因,两人产生了误会,虽同在一个办公室,但彼此关系却不融洽。
前几天,刘嘉接了个业务,为一对准备结婚的青年设计新房装修方案。熬了几个夜晚,刘嘉终于把装修方案设计好了。周一上午,客人前来看图样,他兴冲冲地把设计方案拿给他们看,谁知他还没有介绍完自己的设计意图,客人就说起了设计方案的不是,门厅玄关、客厅吊顶、卧室窗户如何如何,说得设计方案几乎一无是处。刘嘉没想到客人如此挑剔,一时面红耳赤,满脸窘态,不知如何是好。
见此情景,坐在一边的王路连忙走过去,拿起刘嘉的设计图对客人解释说:“门厅是住房的‘第一张脸’,方寸之地自有玄机。作为连接室外室内的一个过渡地带和缓冲空间,它既要有很好的使用功能,又要有较高的审美要求。所以你们不能只考虑美观而忽视实用……”针对客人的质疑,王路解释得很细心,刚才还面有愠色的一对新人听后连连点头。“当然,这只是设计初稿,你们有什么意见尽管提,刘设计师一定会为你们提供最好的设计方案。”王路见客人情绪缓和了许多,就说,“你们可以坐下来,充分地交换意见嘛!”
回过神来的刘嘉向王路投去了感激的目光……从那以后,两人前嫌冰释,成了一对工作上的好伙伴,生活中的好朋友。
平时关系不融洽的同事拿出的设计方案,遭到顾客非议和质疑时,王路并没有幸灾乐祸、落井下石,而是尽力维护同事的利益,出面解围,使事情出现了转机。王路积极主动地站在别人的立场,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这种在交际中表现出的同理心,最终让他赢得了信任和友谊。
一个人是否能受到朋友的欢迎,与这个人能否理解他人有很密切的关系。懂得事事为他人着想,事事理解他人,谈吐风趣而不失儒雅的人,身上会散发出一种诱人的馨香,令周围与他相处的人如沐春风,被他善解人意的魅力所吸引,以能成为其好朋友而自豪,不管日后是否同道,心中的思念却会历久弥新,友情长存。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十分微妙,你要保存一段情谊,不能以为单靠嘴巴或一双手便如愿以偿。这皆因人的思想变化无常,以为彼此日夜共对,相拥相依便可保持热情,这是一厢情愿的想法。西方的心理学家一致认为,人最大的需求就是被人理解,一个善解人意的人,无论走到哪里,无论何时何地,都能结交到患难知己,人人会向他伸出友谊之手。
培根曾说:“缺乏朋友的理解,乃是最纯粹最可怕的孤独,假如没有朋友,世界不过是一片荒漠。只要人人都多一点理解,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
朋友并不是庸俗的金钱附庸品,并不是权势下的奴隶。只有当一个人能发现他人身上闪现出别人需要的亮点时,别人才愿意与之为友,才愿意为他敞开心灵之门,才愿意付出他应得到的**和赞美。
青年人涉世不深,往往体验较少,于是对于一个需要安慰的人常显得束手无策。当一个人受到挫折时,当一个人充满悔恨时,尤其需要朋友在此关键时刻拉他一把,在朋友的宽慰力量下增长力量。如果,这时你多说几句理解的话,那么你就必然会获得不绝的赞美。
鼓励的话,要适时去说
鼓励不仅仅是奖赏和惩罚,它和一些行为的发生相联系,它有着促使某种行为重新出现的趋向。鼓励的话最好在适合的时候及时说出。
中国传统教育中对于管束孩子的名言很多:“棍棒底下出孝子”“严师出高徒”“三天不打,上房揭瓦”……从古到今,中国家长对子女的教育都非常严格,仿佛对子女说一句赞扬、纵容的话就会害了孩子。但在今天,教育被越来越多地提倡人性化,所以常识教育应运而生,而且家长们也都看到了常识教育所带来的惊喜改变。
一位教师经常批评油画班的学生不完成作业,出于对训斥的反感,有个学生礼貌地建议老师,是否能以表扬完成作业的学生来取代批评没有完成作业的人?老师采纳了他的建议。果然,几个星期后,他不仅看到同学们认真完成作业,还看到了一个充满欢乐气氛的集体。
可见,赞扬对孩子们的行为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哈佛大学藻类学专家B.F.斯金诺的实验也充分肯定了这一点:当动物的大脑接收到鼓励的刺激,大脑皮层优势兴奋中心调动起各个系统的“积极性”,潜在的力量能动地变成现实,行为发生了改变。他说:“我最初认识到这一问题,是在夏威夷海洋生物公司大型水族馆工作的时候。1963年,我在那里是海豚教练员的负责人。训练马和狗,可以用传统的训练方法。但是,对那些水生动物,不能使用皮带和马笼头,‘积极的鼓励法’是我们唯一的方法。”
他介绍说:“我们通常采取‘条件鼓励法’,运用条件反射原理,我们让一些原始的信号(如声音、光等)和一些基本的鼓励(给食物)联系起来,使这些信号在它们头脑中和鼓励的刺激建立稳固的联系,当信号一出现,鼓励的作用也同时出现了。海豚教练员们经常在喂食的时间吹口哨,口哨成了海豚的鼓励信号。在没有给食物的条件下,动物们听到口哨,同样能表演一个多小时的节目。”
在纽约的布朗克斯动物园,看守人准备打扫大猩猩的笼子,唤它出来,猩猩不肯。无奈,看守人摇动手中的香蕉,想吸引它出来。可是,大猩猩不是不予理睬,就是抢到香蕉跑回原处。一个教练员看到这种情况指出:“这种摇动香蕉的鼓励方法,从前没有实施过,因此不能奏效。但是,运用‘食物鼓励法’,无论什么时候,都能奏效。你应该把香蕉放在门前,让香蕉吸引猩猩自己走出来。”果然,大猩猩见到门前的香蕉,乖乖地走了出来。
同样,把“积极的鼓励法”应用到日常生活之中,也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有个孩子不爱劳动,父母经常大声呵斥他,这不仅无济于事,家庭气氛也很紧张。后来父母改变了教育方式,注意观察他表现好的行为,如看到他帮助大人洗盘子的时候,就用赞许的口气鼓励他,果然,他开始热爱劳动了,家庭的气氛和睦多了。
一般来说,鼓励有两种形式,即肯定的和否定的。肯定的鼓励,出自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如给动物食物、抚爱、表扬等。否定的鼓励,适用于禁止的、需要回避的事情,如打它、对它皱眉头或者发出不愉快的声响。
只要发出肯定的鼓励信号,行为必然会得到改善。
假如你要某人打电话给你,他没有这样做,你不能鼓励他,因为这是没有出现的事情;当他打电话给你的时候,你高兴地发出鼓励的信号,他就会经常打电话给你的。如果,你冷淡地对待他,也许,他从此便不会再给你打电话了。
鼓励的力量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鼓励是有条件的。下雨对鸭子是肯定的鼓励,对猫却是否定的鼓励;在你温饱的时候,食物并不是鼓励的因素,但是在训练动物的场所,这是各种鼓励法中最有效的方式。
在海洋上捕杀鲸鱼的人,就会采用许多种鼓励法,如用鱼**,用抚摩、抓挠的方式,用引起群体的注意或者用玩具的方式等。动物们从没想到鼓励引起的行为是猎人们设下的陷阱。
鼓励是一种信息,通过传导的方式起作用。它准确地告诉对方,你喜欢、需要的是什么。在运动员和舞蹈演员的训练场上,教练的口令“对”或者“好”绝不是在训练结束后的更衣室内询问训练情况,事实上,它是意味着发出需要动作的一个信号。
观看足球赛和篮球赛时,我们经常被运动员受到喝彩和鼓励的激动人心的场面所打动。每当一个投篮得分或者精彩的险球之后,场下人群中爆发的雷鸣般的喝彩声,使运动员和群众感情交流融为一体,运动员们受到多么大的鼓舞啊!
鼓励要适时,不能过早也不能过晚。如果你说:“噢,孩子,昨天晚上你的行为多么高尚啊!”他会回答:“怎么,难道现在我有什么不高尚的行为吗?”或者在他还未考试前,你就说再接再厉,那估计他会心生疑惑,并且不知所措。当孩子们遇到挫折而灰心丧气的时候,长辈们应该经常鼓励他们对没有成功的事情进行尝试。当孩子们获得成功之后,更应该赞扬他们的能力,并鼓励他们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