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时机把握好,该说的时候再开口(1 / 1)

不论一个人说话的内容如何精彩,如果时机掌握不好,就无法达到说话的目的。因为听者的内心,往往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要对方愿意听你的话,或者接受你的观点,就应当选择适当的时机。

说话的火候一定要把握

一个参赛的棒球运动员,虽有良好的技艺、强健的体魄,但是他没有把握击球的“决定性的瞬间”,或早或迟,棒就打空了。

所以,时机对说话方非常宝贵。但何时才是这“决定性的瞬间”,怎样才能判定并咬住,并没有一定的规则,主要是看对话时的具体情况,要凭自己的经验和感觉而定。

电冰箱老化了,制冷效果很差。丈夫几次提出要买一个新的,都因妻子不同意而没有买成。

中午,妻子对丈夫说:“今天真热,你把冰箱里的冰棒给我拿一支来。”

丈夫打开冰箱说:“冰棒都化了。”

“这个破冰箱!”妻子骂道。

“还是再买一个新的吧。”

“买一个吧。”妻子欣然同意了。

到了商店,看中了一个冰箱,一问价格,要三千多元。

“太贵了,还是不买了。”妻子说。

“端午节快到了,天气这么热,单位给的肉和鱼往哪儿放?”丈夫说。

售货员这时插入一句:“这个冰箱虽然贵点,但耗电小,容积大,从长远看还是合算的。”

“那好,就买这个吧。”妻子终于同意了。

这位丈夫捕捉到了说话的时机,终于达到了目的。

在反映情况和说服人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把时机选在对方心情比较平和的时候。因为一些人在劳累、遇到不顺心或正在把注意力集中在其他事情上时,是没有心情来听你说话的。

你一定听过夫妇之间这样的抱怨:

妻子说:“他回到家来,自个儿喝茶,坐下来埋头看报。要是我问他个什么,他就含糊地答一句。要是我想和他聊聊,他的心早就离得远远的了,也许还记挂着办公室的事。我整天陪着孩子,真渴望能有点精神调剂,可是他却不理睬我。”

而丈夫也一肚子怨气:“我还没来得及关上门,她就忙不迭地向我唠叨起来:什么菜的价钱又贵了,孩子把杯子摔了,隔壁老太太又说了她几句。烦死了……”

因此,为了尊重对方,考虑对方在什么时候谈话才有较大兴趣,是十分必要的。

语言的有效性一定要把握

在辩论或说服中,我们反击的目的是调节和改善自己所处的人际关系环境,是为解决矛盾而不是扩大矛盾。这是反击有效性的重要标志。良好的口才是战胜“受气”的一大法宝,但良枪在手,用不好也会走火,伤人害己。因此,利用语言进行反击,必须把握反击的有效性。

掌握语言反击的度是反击有效性的决定性因素。所谓度,就是界限性。根据不受气的第一大准则,利用语言反击时,应按照自己对环境的敏锐判断,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准确把握该说什么、怎样说、说到什么程度。也就是说,应根据对语言出口后可能产生的后果的准确预测,确定自己的语言界限。否则,语言不准确或不到位,则会使自己陷入被动尴尬的境地。

掌握语言反击的度,首先应具有明确的针对性,不要扩大打击面。在反击时,要抓住主要矛盾,丁就是丁,卯就是卯,而不应四面树敌,把本来可以争取的中间力量甚至朋友统统都推到与自己对立的阵营中去,使自己陷于孤立、被动地位。

在北京,乘坐公共汽车时,行李超过规定标准应额外买票已是众所周知,但外地人却未必了解这一规定。一位肩扛大包的外地人上车后,因购买行李票同乘务员争执起来。他似乎也挺有道理,责问乘务员道:“我坐火车走了几千里都没因行李多而交费,单就你这公共汽车该多交费?啥子道理!”一句话把乘务员已到了嘴边的话给噎了回去,不知如何反驳。过了半天,她似乎自言自语道:“就这帮没素质的外地人把北京给搞乱了。”谁知,这趟从北京站开出的公共汽车上,乘客中三分之二是外地人。她这一句话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乘客们纷纷质问乘务员:“我们这些外地人难道都没买票?难道都不讲道理?这位老乡初来北京,是他不了解北京的规矩还是他故意蛮横无理?”乘务员一下子不知该如何回答了。

这位乘务员依照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工作职责本没有什么过错,开始时她完全受到了大家的支持,但因反击时语言的度没有把握好,才使自己一步跨入了困境当中。这是我们在进行语言反击时应吸取的教训。所以,语言反击之前应三思而后行,话语出口之前先掂量。否则,话语出口如覆水难收,自己会更加受气。

其次,应控制打击的力度,不要一棍子把人打死,一句话把人噎死。在大多数情况下,反击时应为对方留一点余地,掌握打击的分寸。因为大多数人都爱面子,给对方留有余地,实质上是为缓和彼此间的冲突留下了回旋的空间,也为自己留了一步台阶。否则,你把对方逼进了死胡同,他别无选择只能与你对垒。结果,双方剑拔弩张,到头来两败俱伤,还是没有改变你受气的境地。这并不是我们反击的目的。然而,在生活中许多人并不能深刻理解这一道理,似乎反击得越狠越好,实际并非如此。所以说,语言反击是一门斗争艺术。

阿伟暗恋上了佳佳,但佳佳心有所属,并不为他所动。终于到了佳佳的生日了,阿伟决定在生日party上“火”一把。

在摇曳的生日烛光里,阿伟动情地唱起了“爱,爱,爱不完……”。佳佳感觉阿伟在大庭广众之中令自己很难堪,但她只淡淡笑了笑,以舒缓的语调说:“看不出阿伟平时不声不响,原来歌喉如此优美。我们该为将来那位有幸拥有他深情歌声的小姐祝福。”一句话,似赞美,又似表白,却于无声处给了阿伟当头一棒,但不知情者不会有任何觉察。就这样,佳佳既给阿伟留足了面子,又使自己轻松战胜了“受气”。

以上这两个方面,可概括为一句话:只有把握语言反击的广度和深度,才能保证语言反击的力度,有效地达到反击的目的,使自己避免受气。

判断好说话的最佳时机

聪明的小孩子往往懂得在大人高兴的时候提出自己的要求,而且,这时他们的要求多半会被满足。家长们在心情比较好的时候,为了不破坏气氛,往往会比平时更加宽容大度。

在上下级相处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同样的情况。自然,下属并不是小孩子,不存在对领导的人身依附关系。但是,他们之间有着权力从属关系却是毫无疑问的,下属要取得的每一分利益都需要有领导的首肯。在中国这种文化传统下,事实上,每个领导都有一种“家长”倾向,都有恩威并举的心理,那么我们就不妨因势利导,巧妙地加以利用,在领导春风得意之时,或提要求,或进谏语,必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史载,有一次唐太宗意兴舒坦,心情十分高兴,便笑着问大臣魏征:“你看近来政治怎么样?”魏征觉得这是一个进谏的好机会,马上回答说:“贞观初年,您主动地引导人们进谏;过了三年,遇到有人进谏,还能愉快地接受;这一二年来,勉勉强强接受一些意见,可是心里总觉得不舒服。”

唐太宗听后有些吃惊,问道:“你这样讲有什么根据吗?”魏征于是便举出三件事来加以佐证,这三件事反映的是唐太宗在魏征所说的三个时期内对人的三种不同的态度。唐太宗于是明白了,说道:“若不是您,不能说这样的话。一个人苦于自己不知道自己啊!”于是,以后更加虚心地听取臣下的意见了。

由此可见,给领导提建议,有一个很重要的诀窍,那就是一定要注意时机和场合,以便使领导更能用心领会自己的意见,却不会反感自己。例如,在娱乐活动中,领导的心情一般会比较好,这时候提出建议会使领导更容易接受。特别是如果你能把所提的建议同当时的情景联系起来,通过暗示、类比等,则会对领导有更大的启发。还有些比较成功的下属善于接住领导的话茬儿,上承下转,借题发挥,巧妙地加以应用,从而很好地触动了领导,使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过去有一个单位刚购置了一批计算机及相关设备,并准备修建一个机房。但在机房安置空调一事上,领导却不肯批准,认为单位的同志们都在没有空调的情况下办公,不宜单独对机房破例。虽然有关同志据理力争,说明安装空调是出于机器保养而非个人享受的需要,但仍不能打破领导的老脑筋,没能说服领导。

后来,单位的领导与同志们一起出去旅游、参观。在一个文物展览会上,领导发现一些文物有了毁坏和破损,就询问解说员。解说员解释说,这是由于文物保护部门缺乏足够的经费,不能够使文物保存在一种恒温状况下所致,如果有一定的制冷设备如空调,这些文物可能会保存得更加完善。领导听后,不禁有些感慨。此时,站在一旁的机房负责人趁机对领导低语:“其实,机房里装空调也是这个道理呀!”

领导看他一眼,沉思片刻,然后说:“回去再打个报告上来。”很快,这位领导就批准了机房的要求,为他们装上了空调设备。

对无理的行为用妙语反击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总难免碰到一些无理的行为。可若你直接对某人的不良或错误行为进行责备,他却会反过来与你顶撞。

在一球场里,一个大学生的视线完全被前面一位年轻妇女的帽子挡住了,于是他对她说:“请您摘下帽子。”可妇女连头也不回。“请您摘下帽子。”大学生气冲冲地重复了一遍,“为了这个位子,我破费了15个卢布,却什么也看不见!”

“为了这顶帽子,我破费了115个卢布。我要让所有的人都看到它。”年轻的妇女说完,仍一动也不动地坐着。她违反了公共道德,却振振有词地反驳大学生的正常干预。

年轻的朋友们,碰到这种无理行为,该怎么办?许多人常常大发一通怒火,大骂一顿无赖,可到头来,对方还是振振有词,条条有道,“理由”充足得很,可自己倒气得手脚发颤,只会说:“岂有此理,岂有此理。”

那么,应该怎样说话,才能反击这种无理的行为,使得对方理屈词穷、无言以对呢?以下四点值得注意。

1.情绪平和

遇到无理的行为,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不要激动,要控制情绪。这时候平和的心境,对反击对方有重要作用:一是能够表现自己的涵养与气量,以“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大丈夫气概在气质上镇住对方,如一下子就犯颜动怒,变脸作色,这不是勇敢的行为。古人曰:“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对方对此不但不会惧怕,反而会对你的失态感到得意。二是能够使自己冷静地考虑对策。只有情绪平静,才能从容地选出最佳对策,否则人一糊涂,就可能做出莽撞之举来,更不要说什么最佳对策了。

2.反击有力

对无理行为进行语言反击时,不能说了半天却不得要领,或词软话绵,而要做到打击点精准,一下子击中要害;反击力量要猛,一下子就使对方哑口无言。

有一个常以愚弄他人而自得的人,名叫汤姆。这天早晨,他正在门口吃面包,忽然看见杰克逊大爷骑着毛驴哼哼呀呀地走了过来。于是,他就喊道:“喂,吃块面包吧。”大爷连忙从驴背上跳下来,说:“谢谢您的好意。我已经吃过早饭了。”汤姆一本正经地说:“我没问你呀,我问的是毛驴。”说完得意地一笑。

大爷以礼相待,却反遭一顿侮辱。是可忍,孰不可忍!他非常气愤,可是又难以责骂这个无赖,因为无赖会说:“我和毛驴说话,谁叫你插嘴来着!”思索之后,大爷抓住汤姆语言的破绽,进行了狠狠的反击。他猛然地转过身子,照准毛驴脸上“啪、啪”就是两巴掌,骂道:“出门时我问你城里有没有朋友,你斩钉截铁地说没有。没有朋友为什么人家会请你吃面包呢?”“叭、叭”,对准驴屁股,又是两鞭子,说:“看你以后还敢不敢胡说。”说完,翻身上驴,扬长而去。

大爷的反击力相当强。既然你以你和驴说话的假设来侮辱我,我就姑且承认你的假设,借教训毛驴来嘲弄你自己建立的和毛驴的“朋友”关系,给你一顿教训。

3.含蓄地讽刺

对无理行为进行反击,可直言相告,但有时不宜锋芒毕露,露则太刚,刚则易折。有时,旁敲侧击,绵里藏针,反而更见力量。它能使对方无辫子可抓,只得自己种的苦果往肚里吞,在心中暗暗叫苦。

有一天,彭斯在泰晤士河畔见到一个富翁被人从河里救起。富翁给了那个冒着生命危险救他的人一英镑作为报酬。围观的路人都为这种无耻行径所激怒,要把富翁再投到河里去。彭斯上前阻止道:“放了他吧,他自己很了解他生命的价值。”

4.巧妙借用

对无理的行为进行语言反击,是正义的语言与无理的行为的对抗。所以,反击的语言一定要与对方的语言表现出某种关联,正是在这种关联中,才会充分表现出自己的机智与力量。要做到双方语言的巧妙关联,方法有三:

第一,顺其言,反其意。这种方法的效果在于使人感到那个无理的人是引火烧身,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德国大诗人海涅是个犹太人,常遭到一些无耻之徒的攻击。在一个晚会上,一个人对他说:“我发现了一个小岛,这个小岛上竟然没有犹太人和驴子!”海涅白了他一眼,不动声色地说:“看来,只有你我一起去那个岛上,才会弥补这个缺陷。”

“驴子”在德语中,常常是“傻瓜、笨蛋”的代名词。面对是犹太人的海涅,将“犹太人与驴子”并称,无疑是侮辱人,可海涅没有对他大骂,甚至对这种说法也没有表示异议,相反,他把这种并称换上“你我”,这样就一下子把“你”与“驴子”相等了。

第二,结构相仿,意义相对。这种方法是在双方语言的相仿与相对中,表现出极其鲜明的对抗性。

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一生简朴,常常戴顶破旧的帽子在街上行走。有个不怀好意的人嘲笑道:“脑袋上面的那个玩意儿是个什么东西,能算是顶帽子吗?”安徒生回敬道:“你帽子下面那玩意儿是个什么东西,能算是个脑袋吗?”

安徒生的话语和对方的话语结构、语词都相仿,只是将几个关键词的位置颠倒了一下,立刻使得对立色彩格外鲜明。

第三,佯装进入,大智若愚。即假装没有识破对方的圈套,照直钻进去。这种方法的效果是显出自己完全不在乎对方的那种小伎俩。

一个嫉妒的人写了一封讽刺信给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信上说:“我知道你现在是一字千金,现在附上一美元,请你寄个样品来看看。”

海明威收下钱,回答一个字——“谢”!海明威完全识破了对方刁难、侮辱人的企图,但他根本不将此放在眼里,就照他人的刁难要求办,结果反而搞得那人难下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