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然,口才有赖于相当的训练,但口才更是建立在人们善于思考、善于观察、兴趣广泛、常识丰富以及强烈的同情心和责任心的基础之上的。没有上述所列举的基础,光是口齿伶俐,也不能成为一个会说话的人。
说话的目的就是表达思想
为了使我们的语言能够更好地表达出我们的本来意思或者思想,我们在说话的时候要力求达到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
1.说话要有逻辑性
言之有序是指说话要有条有理,不颠三倒四,不丢三落四,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把事情、道理说清楚,体现了说话人思路清晰;它还指说话者观点明确,前后一致,说理严密,合乎逻辑。这个逻辑就是说话人要共同遵守的说理规则,下面介绍两种说理的逻辑方法。
第一,类比法。这是一种根据两类事物某些属性的相同或相似,推断出它们其他属性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逻辑方法。运用这种方法说理,有助于听话人触类旁通地明白事理。如老作家秦牧的《试谈积累知识和描绘事物》中的一段话:“最后谈谈基本功的问题。基本功对于拿笔杆子的人很重要。不练是不行的。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绘画的人常画,唱歌的人常唱,而搞文字的人怎么可以几个月不写东西呢?”把写作和绘画、唱歌类比,它们都属于文艺创作的范围,具有相同的基本属性,且通俗易懂,有说服力。但是注意不要机械类比,即不能把事物间的偶然相同或相似作为论据,或者是把表面上有些相似而实质上完全不同的事物进行类比,从而推出一个荒谬的或毫不相干的结论。
第二,反证法。中国有一个“自相矛盾”的故事,有一个人同时贩卖矛与盾,他向买家吹嘘他的矛是“无坚不摧”的,而盾是刀枪不入的。于是,有人马上提议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来验证一下他的宣传是否可靠,这人当场哑口无言。这就是反证法的具体运用。当某个道理或问题不容易从正面解释或反驳时,不妨换个说理方法,通过论证与此相反的论题的正确与否,来反面说明问题的是非曲直。
为了使我们说话时更加具有说服力,不如学习一些简单的逻辑方法,除了以上介绍的两种,还有两难逻辑、归谬法等。
2.说话要有分寸感
说话要有分寸,分寸拿捏得好,很普通的一句话,也会平添几许分量;话少又精到,会给人以深思熟虑过的感觉。而说话的分寸决定了与你谈话的对象、话题和语境等诸多因素。换句话说,要言之有度。
“有度”的反面则是“失度”,什么叫“失度”呢?一般说来,对人出言不逊,或当着众人之面揭人短处,或该说的没说,不该说的却都说了,这些都是“失度”的表现。下面我们就简要介绍一些谈话中禁忌的话题,接触这些话题容易导致谈话“失度”,产生不良效果。
第一,健康状况。当然,如果是和十分亲密的人交谈,这种情况不在此列。
第二,有争议性的话题。除非很清楚对方的立场,否则应避免谈到具有争议性的敏感话题,如宗教、政治、党派等易引起双方抬杠或对立僵持的话题。
第三,他人的隐私。包括年龄、东西的价钱、薪酬等涉及隐私的话题不要接触,容易引起他人反感。
第四,个人的不幸。不要和对方提起他所遭受的伤害,如他离婚了,或是家人去世等。当然,若是对方主动提起,则要表现出同情,并听他诉说,但不要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而追问不休。
第五,一些不同品位的故事。一些有色的笑话,在房间内说可能很有趣,但在大庭广众之下说,效果就不好了,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
在人际交往中,谈话要有分寸,要认清自己的身份,适当考虑措辞。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该说,应该怎样说才能获得更好的交谈效果,是谈话时应注意的。同时,还要注意讲话应尽量客观,实事求是,不夸大其词,不断章取义。讲话时要尽量真诚,要有善意,尽量不说刻薄、挖苦别人的话,不说刺激、伤害别人的话。
3.说话要委婉含蓄
委婉含蓄是一种既温和婉转又能清晰明确地表达思想的谈话艺术,是运用迂回曲折的语言含蓄地表达本意的方法。即说话者特意说些与本意相关的话语,以表达本来要直说的意思。这是语言交际中的一种缓冲方法,它能使本来也许困难的交流变得顺利起来,让听者(或观众)在比较舒适的氛围中领悟说者本意。
委婉含蓄的显著特点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能够诱导对方去领会自己的话,去寻找那言外之意。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委婉含蓄的话,不论是提出自己的看法还是劝说对方,都能比较适应对方的自尊感,容易使对方在心理上赞同而接受自己的说法。有些话,意思差不多,说法稍有不同,给人的感觉却大不一样,如:谁——哪一位;不来——对不起,不能来;不能干——对不起,我不能做;什么事——请问你有什么事;如果不行就算了——如果觉得有困难的话,那就不麻烦你了……相比而言,前者太直白,后者委婉动听了许多,让人容易接受。
林肯一直以具有视觉效果的词句来说话,当他对每天送到白宫办公桌上的那些冗长、复杂的官式报告感到厌倦时,他提出了反对意见,但他不会以那种平淡的词句来表示反对,而是以一种几乎不可能被人遗忘的图画式词句表达。“当我派一个人出去买马时,”他说,“我并不希望这个人告诉我这匹马的尾巴有多少根毛。我只希望知道它的特点何在。”
委婉含蓄的表达方法有以下几种:赞扬法,目的是顾全对方的面子,使对方容易下台;暗示法,很难说出口的话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模糊法,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于生活之中炼口才
许多人以为,口才只是口上之才,他们以为口才好的人,只是因为他们很会说话,而自己却是不会说话的。他们以为许多口才好的人什么都可以说,谈什么都很动听,只是因为他们的口齿伶俐,这种看法是片面的、肤浅的。固然,口才有赖于相当的训练,但口才更是建立在他们善于思考、善于观察、兴趣广泛、常识丰富以及强烈的同情心和责任心的基础上的。没有上述所列举的基础,光是口齿伶俐,也不能成为一个口才好的人。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追本穷源,口才好的人,必须经常在观察和思考上下功夫。他们要不断地扩充他们的兴趣,积累他们的知识,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和责任心。他们谈话的题材源泉是非常充实的,那你呢?是不是每天看报纸?你看报纸的时候,是不是只看副刊上的小说作为消遣而已?是不是同时也很注意重要的国际及本地的新闻呢?是不是很留心地去选择节目?是不是随便听听就算了呢?你是不是会选择有意义的、精彩的电影和戏剧?是不是看戏时能集中精神去欣赏它,而不是坐在戏院里打瞌睡?
著名剧作家曹禺曾说过,哪一天我们对语言着了魔,那才算是进了大门,以后才有可能登堂入室,成为语言方面的富翁。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具体学习、锤炼语言呢?下面介绍几种可行、有效的方法。
1.深入生活
生活是语言最丰富的源泉。要使自己的语言丰富起来,一个闭门造车、与外面世界无接触的人,是很难如愿的。老舍曾说:“从生活中找语言,语言就有了根。”这话含有很深刻的道理。比如改革开放,神州巨变,即使是村姑野叟、市井平民,也能滔滔不绝地讲述一些自己耳闻目睹的新鲜事:联产承包、农民进城、别出心裁的广告、奇形怪状的楼房、五光十色的舞厅、色彩斑斓的服装、“孔雀东南飞”……我们就应该及时学习、了解这些方面的语言。
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称赞人民是语言的“大家”。语言的“天才”,的确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比如我们讲话时常用程度副词——“特”,如“特棒”“特靓”“特正”“特红”“特香”“特佳”……数不胜数。通常,广大群众所使用的生活用语更是数量惊人、丰富多彩、活泼动人,这一切也都是我们平时要注意的。
2.扩大知识面
知识贫乏是造成语言贫乏,特别是词汇贫乏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没有相应的词汇来描写贾府上上下下的规矩、内内外外的礼教,王熙凤的泼辣、干练、狠毒性格就难以描绘得惟妙惟肖;如果《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不懂得江湖勾当,不懂开茶坊的拉线、收小、说风情及趁火打劫的种种口诀,他就不可能把那个成了精的虔婆王干娘刻画得绘声绘色。如今,人们都喜欢用“爆炸”这个词来形容某一方面的快速增长,比如:信息爆炸、知识爆炸、人**炸等。改革开放这些年来,新词语铺天盖地而至,令人目不暇接,大有“爆炸”之势。语言学研究工作者李宇明先生在其《改革开放大潮下语言大变幻》一文中,信手举了如下许多例子:
交通:巴士、的士、打的、面的;
通信:邮政专递、大哥大;
商贸:跳蚤市场、人才市场、信息市场、星期天夜市、皮包公司、倒爷;
服装:牛仔服、文化衫、蝙蝠衫、休闲衫、迷你裙、三点式、时装表演;
娱乐:迪斯科、霹雳舞、贴面舞、卡拉OK、摇滚乐、镭射电影、闭路电视;
教育:电大、夜大、函大、委培、五大生、自费生、博士后、无围墙大学、文凭热、流失生、希望工程;
其他:特区、三资企业、第二职业、炒鱿鱼、停薪留职、打工仔、外来妹、桑拿浴、修长城、电脑红娘……
不仅如此,甚至还有一些特别能生成词语的格式,如“××迷”“××热”“××王”“迷你××”等,利用这些格式可以生成一大批词语。这些词语或者从国外引进,或者是时尚的创造,或者是旧词的复活。有些词语,如AA制、B超、BB机、T恤衫、卡拉OK,汉字与洋文夹杂,就是词典专家也被它们弄得不知所措,不知道该怎么把它们放在词典中排序。
词语是社会生活最敏感的反应器,新词爆炸反映了新生事物的层出不穷,反映了我们当今社会在改革大潮中的迅猛发展,反映了我们当今生活在开放洪流中的日新月异,我们对这些新的词语应及时掌握,学会运用。
3.阅读名著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自会吟”的经验之谈,是大家所熟悉的。在这里,它告诉人们要提高说话的技巧,就应多读名著。“穷书万卷常暗诵”,吟咏其中,则可心领神会,产生强烈的兴味。摸熟语言的精微之处,则会唤起灵敏的感觉;熟悉名篇佳作的精彩妙笔,则会获得丰富的词汇。当自己演说和讲话时,优美的语言自会不召自来,这并非天方夜谭之事。只要我们潜心苦读,勤记善想,揣摩寻味,持之以恒,就能尝到醇香厚味。如果反复地用,不断地学,久而久之就可以像郭沫若所说的那样:“于无法之中求得法,有法之后求其他。”
掌握一点提问的艺术
我们在交际中,要学会经常向别人提问。提问对于促进交流、获取信息、了解对方有重要的作用。一个善于提问的人,不仅能掌握会话的进程,控制会话的方向,同时还能开启对方的心扉,拨动对方的心弦。
要使提问达到预期目的,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一般提问。据社会学家分析,任何发问都适用于一般提问方式。这种提问方式可以调动对方回答的积极性,满足对方渴求嘉许与肯定的心理。如果使用一般提问方式时能配以赞许的笑容,效果会更好。
(2)选择提问。提问要有所选择,不要提出明知对方不能或不愿作答的问题。开始提问时不要限定对方的回答范围,也不应随意搅乱对方的想法。
(3)真诚提问。不要故作高深、盛气凌人、卖弄学识,要给人以真诚和信任的印象,只有形成坦诚信赖的心理感应和交谈气氛,交谈才能正常愉快地进行。
(4)续接提问。如果一次提问没有达到问话目的,运用续接提问是较为有效的方式。例如,你可以继续问“你是如何想办法的”“为什么会这样呢”,或者以适当的沉默表示你正在等待他进一步回答,使对方在宽松的气氛中更详尽地讲述你想知道的内容。
(5)因时提问。提问要看时机。说话的时机,就是说话的环境。它包括两人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语言环境和心理环境。一般来说,当对方很忙时,不宜提与此无关的问题;当对方伤心或失意时,不要提会引起对方伤感的问题;在业余时间里同医生、律师等谈话,也不要动辄请教有什么病该怎么治或有什么纠纷该如何处理,对于这类过于具体的问题,人们在大部分情况下,往往是不愿涉及的。所以,提问要像屠格涅夫所说的那样:“在开口之前,先把舌头在嘴里转十个圈。”这样一来,你的提问才能得到满意的回答。
(6)因人提问。人有男女老幼之分,有千差万别的个性,有不同的工作岗位和生活环境,有不同的知识水平和社会阅历等,所以,提问必须以对象的具体情况为准。对象不同,提问的内容和方式自然应有所区别。
(7)适当提问。提问一定要得体,便于对方回答。提问能否得到完满的答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怎样问。适当的提问,能使人明知其难也喜欢回答。当我们需要对方毫不含糊地做明确答复时,适当提问是一种较理想的方式。
(8)诱导提问。这种提问方式可巧妙地诱导对方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同时它也是一种“迂回”对策。
总之,提问是开启对方话题的金钥匙。提问要形象、贴切,不可生搬硬套。提问是主要,说明问题为次要,说明问题只是为提问服务。
掌握一点回答的艺术
有经验的交谈者在接到对方的提问后,能立即思考并选择出一个最佳的回答方案。回答对方提问时,头脑要冷静,不能被提问者所控制,对于提问能答即答,不愿回答的可以想办法回避。
回答提问有以下几种方式:
(1)扣题回答。这是最常用的一种回答方式。答话如果没有针对性,轻则给人留下一个很不好的印象,重则影响交往。所以,听人说话时一定要精力集中,回答一定要有针对性。
(2)借题回答。巧妙地利用对方的问话,在回答提问时能收到良好效果。如果仿照和借用问话中的语气和词句,用一种出人意料的应答方法来回答,则是一种应付问话较为理想的办法。
(3)设定回答。对方的提问,有时可能会很模糊、荒诞甚至愚蠢,以至于我们很难回答。这时,我们可以分析清楚,用设定条件的方法进行回答。
(4)颠倒回答。回答提问时,如果将对方的语序颠倒一下,就可能成为一个与原来问句的意义截然不同的句式,如果用得好,会十分有效。
(5)幽默回答。在交际过程中,如果一些提问不好直接作答,但又不能避而不答时,可以用幽默的方式回答,这样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6)委婉回答。交际中会有一些使人不便直说的事情,因此,对于某些问题,可委婉回答,以求回答婉转而又不失礼貌。
(7)诱导回答。所谓诱导回答,就是要设法诱使对方根据自己的思想进行提问。
(8)含糊回答。回答提问要求简明、精确,但在实际应用中也有另一种情况,就是不便于把话说得太明确,这时就需要具有弹性的含糊回答。
(9)转换回答。这种方法就是故意转换自己不愿触及的话题,用另一个根本不同的内容来回答。一般来说,这种方法必须自然,要使转换的话题与原来的话题尽量有某种联系,同时还要及时。转换要抓住时机,找准借口,在对方的话题充分展开之前就以新的话题取而代之。
交际中,提问要巧,回答要妙。机智的回答是高层次语言艺术境界,能使你在人际交往中左右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