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是中国古典音乐界非常热闹的一年。
1949年新中国成立对文艺界影响之深之远大可在去年音乐界成群的周年庆中得见一斑,这其中包括冼星海作曲、光未然作词的《黄河大合唱》70周年诞辰,中央芭蕾舞团建团50周年,由陈钢与何占豪联合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50周年诞辰,由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创建50周年,上海星期广播音乐会恢复5周年,上海音乐厅建成80周年、命名50周年,《音乐周报》创刊30周年,上海交响乐团建团130周年,上海《音乐爱好者》创刊30周年等。
相较于《梁祝》在上海音乐厅、上海大剧院、人民大会堂和星海音乐厅的音乐会庆生,《黄河大合唱》的规模则堪比狂欢。大概是顺延奥运会的精神,2009年9月19日由指挥家曹鹏在上海江湾体育场主持了全国十地联动万人同唱的奇观。
北京听众则在“鸟巢”中同样体验到声音的狂欢,不过这回是歌剧,或者是说对1998年“太庙版”普契尼歌剧《图兰朵》的温故而不知新。导演张艺谋在这版歌剧中并未对先前版本作出调整。巨大舞台背景的投影和空旷的国家体育场是这一制作最大的亮点。从“鸟巢”版《图兰朵》到“三枪”,张艺谋的艺术品位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怀疑。
然而大型歌剧制作并非体育场的专利,也可以发生在歌剧院内。国家大剧院在2009年推出了两部自主知识产权歌剧,分别为雷蕾作曲、邹静之撰写剧本的《西施》和郝维亚作曲、刘恒撰写剧本的《山村女教师》,均耗资千万人民币以华丽舞台效果打造。以如此大的投资制作中国作曲家的歌剧在历史上恐少有先例,也激发了本土作曲家和歌剧制作团队的创作热情。
2009年也是迎接新生事物的一年。全国各地纷纷在营造音乐厅,不少城市竞相成立挂牌乐团。比较突出的有贵阳交响乐团、杭州爱乐乐团和浙江省交响乐团挂牌成立,武汉爱乐乐团更名,以及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开始招聘。而以武汉琴台大剧院、琴台音乐厅和西安音乐厅为代表的演出场所则诉说着中国日益扩张的演出版图。西安音乐厅还模仿其他国内剧院和国际刊物的做法,在当地发起全球10大乐团的投票。虽然这一做法不无“山寨”之处,但音乐厅承诺的每年邀请一支“10大乐团”到访演出若能兑现,不失为中国音乐厅建设的亮点。
其实国家大剧院的建成和成熟带动了整个中国演出界的繁荣活跃。芝加哥交响乐团、莱比锡格万德豪斯管弦乐团、北德广播交响乐团、匹兹堡交响乐团、华盛顿国家交响乐团、琉森节日管弦乐团、图卢兹国家交响乐团和德累斯顿国立管弦乐团等世界名团在2009年竞相造访中国,上海大剧院和东方艺术中心积极跟进。
当然,作为中国的文化中心,北京的另一处古典音乐滩头阵地非北京国际音乐节莫属。2009年的第十二届北京国际音乐节推出了全海顿清唱剧主题,邀请慕尼黑的Klang Verwaltung乐团上演海顿的三部清唱剧,其构思独具匠心,策划精心到位,构成了2009年中国古典音乐与阿巴多二度造访并驾齐驱的最大亮点。
除了请进来,中国乐团也在积极走出去。哈尔滨交响乐团、吉林省交响乐团、北京交响乐团、厦门爱乐乐团和上海交响乐团等均在2009年高调出国巡演。其中的亮点有郭文景为汶川地震一周年创作的《山之祭》和陈其钢的《蝶恋花》,还有刘湲的《土楼回响》。与唐俊乔新婚燕尔的郭文景势必会在来年创作更多类似《愁空山》的竹笛作品。然而年底接二连三的文章彻底道破了中国乐团出访金色大厅场租演出的谎言,使得“镀金”效应不再。
不过,中国青年音乐家在国际上越战越勇,不失为正统的“镀金”。张昊晨夺得美国范·克莱本钢琴大赛桂冠,并成为有史以来首位夺得此项比赛金奖的中国选手。王羽佳荣登英国《留声机》2009“年度青年艺术家”,成为该项大奖历史上极其少数的华人获奖者。
从如上诸多实例分析,可以“文化输出,人海战术”作为2009年的古典音乐产业总结。随着国力昌盛,中国文化“强权”现象对外时有发生。然而大多数输出无法融入当地演出市场的常规演出季,也就意味着并未获得“输出”和“交流”效果,而重在“占领”和“强插”。对内的艺术人海战术则是对集约型经济的莫大讽刺,借由人海战术引发的艺术投资高成本和高票价则一直是困扰演出行业的老大难问题。
有行业人士以巨额投资电影为参照,道出巨额投资原创艺术作品的正统性。然而深度依赖政府拨款的古典音乐演出非比商业投资的电影。
对于出自纳税人腰包的项目,大额原创作品耗资的透明度和必要性目前除专家论证外,尚无民间监督和问责机制,而票房收入除票款总额外也无结构性分析。古典音乐产业目前依旧处于享受政府补贴同时允许商业操作的中间领域,也就意味着既可以避免商业操作的规范化,也可以避免政府公款的透明化,属于各方的“擦边球”。
上海大剧院率先于2009年推出了国内首份表演艺术机构的年报,将年内的预算、成本和开销等详细数据公开,值得所有公办艺术机构效仿。
2009年也是值得沉痛悼念的一年。小提琴教育家林耀基3月16日的突然辞世,让这个国家的小提琴教育事业蒙受重大损失。林耀基教授是中国除吕思清和朱丹以外几乎所有京城一线与二线小提琴家的导师兼精神领袖,包括薛伟、徐惟聆、柴亮、贾宏光、陈允、张堤、谢楠、陈音来、顾文蕾、李传韵、陆威、刘扬、陈曦、杨晓宇、高参、刘霄等。学生们举办悼念音乐会,以他的名义在香港成立基金会扶植年轻小提琴手。
活跃于教育界和理论界的幕后工作者也在去年折损两员大将。
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陈铭志于2009年4月1日在上海逝世,他曾担任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音乐教育家、音乐学家缪天瑞于2009年8月3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2岁。缪天瑞曾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和天津音乐学院院长,不仅是中国律学基础理论的奠基人,也是中国专业音乐教育事业的开拓者。
2010年2月《中国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