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哈代及其《德伯家的苔丝》(1 / 1)

托马斯·哈代(1840—1928)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著名的小说家和诗人,是英国19世纪后期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一、生平与创作

哈代1840年6月2日诞生在英国西南部多塞特郡的上博克安普顿村一个乡村手艺人家庭。哈代是一个过早来到尘世的早产儿,因此体弱多病。但他从小聪明过人,并且受到来自父母的文化熏陶。父亲是位石匠,后来发展为砌砖石的包工头,爱好音乐,是教堂唱诗班的主要成员。父亲的遗传和影响,使哈代从小就迷醉于音乐,并且具有良好的音乐素质。母亲聪慧过人,读过很多书,尤其喜欢朗诵民歌、民谣,她在哈代很小的时候就教他读书、写字,使他能够阅读浅显的书籍。

哈代只在本村、本镇受过正式的初等教育,16至22岁在建筑行业当学徒,同时刻苦自学拉丁语、法语、希腊语,并在20岁前后开始写诗,得到当时多塞特郡有名的语言学家和诗人威廉·巴恩斯的指导。1862年,22岁的哈代出师后在伦敦和多切斯特当建筑师。他一方面认真从事建筑工作,钻研建筑艺术,写作关于建筑艺术的文章,并获得英国皇家建筑学会优秀论文奖;另一方面,继续刻苦自学,勤奋创作诗歌。然而,在长达七八年的时间里,其诗作一再被各刊物拒之门外,无可奈何之余只得转向小说创作。1871年,写成第一部小说《穷汉与淑女》,又遭到出版人拒绝,以后从未出版。第二部小说《非常手段》(一译《计出无奈》)几乎等于自费出版,但问世后依旧反应冷淡。第三部小说《绿林荫下》、第四部小说《一双湛蓝的眼睛》出版后,仍未引起关注。直到1874年11月,第五部长篇小说《远离尘嚣》出版,才使他一举成名。他放弃了作为谋生手段的建筑工作,专门从事小说创作,接连创作并出版了十来部长篇小说和《威塞克斯故事集》等四部中短篇小说集。

哈代深受古希腊悲剧的命运观、莎士比亚悲剧尤其是叔本华哲学的影响,认为支配宇宙的是一种冷漠无情、神秘莫测的强大宿命力量,人类在其捉弄下酿成种种悲剧。因此,他大力描写人与社会,性格与环境,爱情与宗教、法律、世俗观念的冲突,同时表现人被宿命力量(偶然)捉弄的悲剧。但他依旧相信人性善的力量,从悲观走向社会“向善论”。这些集中表现在他一生中创作的最后两部小说中,并导致他此后退出小说创作。1891年《苔丝》(一译《德伯家的苔丝》)出版,哈代遭到抨击和妻子爱玛的误解;1895年《无名的裘德》出版,更使他受到猛烈的攻击和包括妻子在内的多方责难。于是,他断然放弃小说创作,转而集中全力写诗。在30多年里,他出版了8本诗集,还创作了不朽的史诗剧《列王》。他的诗歌也曾受到指责,被认为晦涩难懂。

1928年1月11日,哈代逝世,享年88岁。

哈代一生刻苦勤奋,从1865年发表第一篇散文到1925年完成最后一部诗集的60年间,创作了长篇小说14部,中短篇小说集4部(共44篇),诗集8部(近千首诗),诗剧2部(其中史诗剧《列王》长达10553行),论文20余篇。哈代的创作以诗歌开始,又以诗歌结束,但他在英国文坛的地位主要是靠小说创作的成就奠定的。

哈代在小说方面的成就主要体现在长篇小说上,他曾把自己的长篇小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性格与环境小说”,包括《绿林荫下》(1872)、《远离尘嚣》(1874)、《还乡》(1878)、《卡斯特桥市长》(1886)、《林居人》(一译《林地居民》,1887)、《苔丝》(1891)、《无名的裘德》(1895)等著名小说;第二类是“罗曼史和幻想作品”,包括《一双湛蓝的眼睛》(1873)、《号兵长》(一译《司号长》,1880)、《塔中恋人》(1882)、《意中人》(1892—1897);第三类是“爱情阴谋故事”(张玲认为应译为“精于结构小说”),包括《计出无奈》(1871)、《贝妲的婚姻》(1876)、《冷淡女子》(1881)。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第一类“性格与环境小说”,主要揭示人物性格与环境的冲突,在这一包含善与恶以及善与善的冲突中,人物一步步走向死亡。这类小说中最出色的是《还乡》《卡斯特桥市长》《苔丝》《无名的裘德》。

《还乡》主要写了男女主人公克林·姚伯和游苔莎的悲剧。克林受过良好教育,在法国巴黎生活、工作多年后,回到家乡——荒僻的爱敦荒原,试图办学校搞教育,改变家乡落后的现状,但最后因得不到母亲、妻子的理解和支持等原因而失败。游苔莎则厌恶荒原,一心想跳出这个地方,她嫁给克林,就是希望婚后被带到巴黎去生活,然而,这一希望却被命运嘲弄了:首先是克林在家乡办学的志向已定,更严重的是克林的眼睛出了毛病,根本无法再远出从事其他工作。绝望的游苔莎最后在试图独自逃离荒原时因大雨失足落水而死。小说写出了生活中的多种悲剧:克林母子无法沟通的悲剧;克林作为有知识、有水平的人想过平凡日子而不可得的悲剧;游苔莎想冲出单调而乏味的荒原过浪漫日子的悲剧;韦狄在两个女人间徘徊不定的悲剧;红土贩子文恩长时间爱而不得其爱的悲剧,等等。游苔莎的形象相当丰满动人,较之《包法利夫人》中的爱玛富有更多的哲理、诗意和纯净之美,也比哈代笔下的其他大多数女性形象更为深沉浑厚。

《卡斯特桥市长》在描写环境和命运对人的影响的同时,更主要表现的是人的性格影响自己的命运:男主人公亨察德早年酒醉后一时冲动,卖了妻女,后发誓不再喝酒,并最终发财致富,且当了市长,但刚愎自用过于好强的性格丝毫未改,对精明能干的法夫瑞最初能识才、重用,继之因嫉妒而失去理智,从而导致自己在行政、商业方面的巨大失败,最终又因过于爱和自尊而悄然离开女儿伊丽莎白简,凄然死去。这部小说发人深省,也震撼人心,是一部可与希腊悲剧、《李尔王》等媲美的悲剧作品。

《无名的裘德》主要写裘德的悲剧。裘德出身贫寒,但志向远大,希望通过刻苦自学,能进入大学学习,却被基督寺大学(影射牛津)正统人士拒之门外。他想在爱情方面实现自己的理想,也以悲剧告终:被工于心计的轻浮女子艾拉白拉引诱并和她结了婚,后来发现与表妹淑情投意合,但当时社会风俗和教会都反对离婚,因此淑被迫嫁给自己不爱的男人费劳逊。裘德和淑后来大胆地同居了几年,但这“伤风败俗”的行为,为社会深深不容,他因此被剥夺了从事劳动的权利,生活困窘,甚至无处栖身,他与艾拉白拉所生的儿子杀死他和淑所生的两个幼儿并且自杀。淑认为这是自己叛逆社会和宗教的报应,又回到丈夫身边。遭受毁灭性打击的裘德最终悲惨离世。贫苦青年好学、上进却无法成才的悲剧,先行者反抗现存秩序的悲剧,因为重大灾难而改弦易辙、自我惩罚的悲剧,无情有欲、工于心计的世俗者的精心算计,社会、宗教、习俗、礼法对人的束缚与扼杀,人们的重形式胜过真情、为表面的形式和秩序绞死正常的情感与生命的冲动,文明对生命的压抑……这些丰富凝重的内容,使得该小说成为哈代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在思想深度上甚至超过《苔丝》。

哈代的小说大都以他的家乡——英国西南部多塞特郡一带广大农村地区为背景,许多故事都发生在这里,人物也大都是本地土生土长的,尤其是“性格与环境小说”,更是都发生在这个他称之为“威塞克斯”的多塞特郡一带。因为这里不仅鸟语花香,风景优美,而且曾是古老的威塞克斯王国的心脏,保留了许多古老的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因此,哈代的这类小说被称为“威塞克斯小说”。所谓“威塞克斯小说”,即指哈代19世纪后期创作的一系列以英国西南部威塞克斯广大农村地区为背景的小说,描绘了古色古香的传统农业社会的生活和民风民俗,以及美丽雄奇而又神秘可怖的自然风光,表现了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传统生活方式的衰落和农民的贫困,更借此展示了有超前意识和强烈个性的个人与社会、自然等环境的冲突,揭示了人类生存的困境。

哈代是英国文学史上伟大的诗人,这在20世纪后期才被人们普遍承认。在30多年的时间里,他创作了8本诗集近千首诗歌和两部诗剧。其诗歌最重要的主题有爱情、战争、宗教、自然、时间、死亡,主要是对人类生存困境的探索;形式上则往往把叙事性与抒情性结合起来,注重诗歌的音韵效果,大量采用反讽和对比手法。

二、《苔丝》

《苔丝》(一译《德伯家的苔丝》)是哈代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威塞克斯小说”系列中的一部力作。作品主要描述一位纯洁姑娘的悲惨命运。家境贫寒的美丽农家少女苔丝,为帮助父母弟妹,外出到与自己同姓的暴发户德伯家打工,不幸被主人家的大儿子亚雷·德伯奸污。本就不喜欢亚雷的苔丝对他更加厌恶,毅然离开他回到家里,并生下一个私生子。为此,她受到社会的耻笑和指责。小孩生下不久就夭折了,苔丝为了改换环境,离开家乡来到南部一个牛奶场工作,遇到了牧师的儿子安玑·克莱。两人在劳动中相爱,并且结婚。新婚之夜,克莱首先向苔丝坦白自己曾和一个不相识的女人**地生活过,苔丝马上原谅了他,但苔丝向他坦白自己的过去后,克莱竟残忍地将她抛弃,独自去了巴西。生活困苦、备受侮辱的苔丝苦等克莱回来无果,父亲又猝然去世,住屋被房主收回,全家栖身无所,生活无着,无奈之下只得答应一再纠缠的亚雷,和他同居。就在这时,克莱回心转意,抱着忏悔的心情,来到苔丝身边,想和她重归于好。绝望的苔丝杀死了亚雷,追上克莱。他们在荒漠的原野里度过了几天欢乐的逃亡生活。最后苔丝被警察逮捕,判处绞刑。小说描写了纯洁善良、美丽聪慧的农家少女苔丝同命运和社会抗争的悲剧。一方面,突出了苔丝反抗社会偏见和命运的精神,认为是冷酷的社会环境和虚伪的道德习俗把苔丝逼上了绝路,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另一方面,作家又把这一悲剧升华成人类普遍的、命中注定的悲剧,描写了神秘而偶然的命运如何造成了善良与纯洁的女性的人生悲剧。

苔丝是一个美丽聪颖、勤劳纯洁、富有诗意、丰富复杂的女性形象。她十分纯洁,天真无瑕,富于诗意感情,是“大自然的女儿”,对克莱的爱情尤其执着、真诚、坚贞,至死不渝。她极其善良,相当诚实,不愿欺骗别人,对别人乃至动物都满怀同情。对父母更是体贴,对弟妹满怀爱心,很小就肩负起家庭生活的重负,后来更是不惜牺牲自己,和非常厌恶的亚雷同居,以换取母亲和弟妹们的基本生活经费和栖息之地。她富于反抗性,自尊自立,决不妥协——失身后,她不肯将错就错,与亚雷继续保持无爱情的肉体关系,更不肯以青春和美貌换取安逸享乐;与此同时,苔丝为自己的理想而不断斗争——背负不洁女人的沉重十字架孤军奋战,忍受饥寒劳累四处漂泊,她曾反问:“女人的贞操真的是一次失去就永远失去了吗?”苔丝短暂的一生,就是向这种道德观一次次挑战和冲撞的过程,她的形象,也在这一过程中更加丰满。在整个小说中,贞操观是一个未被赋形的重要角色,也是小说情节发展的重要契机。但苔丝也有其保守性和软弱性。一方面,她大胆地反抗,另一方面她又认同压制乃至扼杀她的不合理的社会规范和道德偏见(如贞操观),表现出一定的道德保守性。而且总的来说,苔丝属于柔弱顺从型的女子。在家里,她服从父母;在特兰岭,尽管不喜欢亚雷,但她也一再委屈自己,顺从他的意志。后来,面对深爱的克莱,更是一切以他的意志为转移,她不仅“学会了他的行为习惯、言谈举止、他的爱好和厌恶”,而且一切都顺着他。而这种保守性和软弱性正是造成其悲剧的重要原因之一。

苔丝的悲剧,不仅有自身性格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原因,苔丝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被社会成见推上绝路的。社会成见主要表现为被当时的宗教、伦理道德、习俗普遍认可的“贞操观”。这些文明人自定的观念本身就很荒唐,是男权社会对女性的禁锢,但却活活害死了朴实清新、敏感且心地善良、纯洁的“大自然的女儿”苔丝。小说通过苔丝这位无辜者的悲剧揭示了社会成见(“贞洁”观念)所导致的触目惊心的悲剧。哈代认为,苔丝的悲剧更有着命运的嘲弄的成分。《苔丝》中命运的嘲弄主要表现为小说中的偶然性因素,苔丝的悲剧命运就是由一个个偶然因素决定的:特林厄姆牧师为编写郡志而考察各个家谱时,偶然发现了苔丝家是古老高贵的爵士世家德伯的直系子孙,使得虚荣的约翰喝酒过多,无法去送蜂窝,让毫无经验的苔丝出马,结果导致老马“王子”的意外死亡,迫使苔丝在负疚心理下只好去特兰岭认亲、打工;苔丝在切斯堡闲游,又因劳累、饥饿,尤其是偶然引发的与喝醉了酒的女人们的矛盾,使她被迫跳上亚雷的马,从而上当失身;和克莱结婚前,她写给克莱的坦白自己失身的信不幸又偶然塞到了地毯下面,导致了无法挽回的悲剧(因为当时社会反对离婚);后来苔丝父亲约翰的意外去世,更是直接把苔丝推入亚雷的怀抱。因此,苔丝的悲剧,既是社会的悲剧,也是命运的悲剧,还是自身性格的悲剧。小说通过苔丝这位无辜者的悲剧揭示了社会成见(“贞洁”观念)和命运的嘲弄(偶然性因素)给人带来的伤害,从而写出了文明和自然的激烈冲突,也指出苔丝自己的软弱也是成因之一。

《苔丝》具有传统小说的突出特点,如情节细致多变,有时又出人意料地节外生枝,但整个布局却工整紧凑,与人物性格发展浑然一体。苔丝的生命历程包括三个阶段——初次离家,失去童贞;再次离家,幸福在即;重陷泥淖,终至没顶。这三个阶段紧密相连,但都围绕未出场的“贞操观”而展开,随着情节的起伏跌宕,主要人物时而冲向波峰,时而堕入波谷,最后主人公退出人生舞台,故事也戛然而止。其中苔丝新婚之夜向克莱坦白过去失身的情况,是小说由**转向低潮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但这部小说最突出的艺术特点,还在于它是一部诗化小说。英国学者阿尔瓦雷特指出:“《苔丝》是强烈意义上的诗化小说……它也像一首诗一样优美,一样具有诗的特征。”作为诗化小说,《苔丝》除了相当成功地塑造了苔丝这位诗意盎然的“大自然女儿”外,还具有以下几方面的艺术特点。

第一是出色的情景交融手法。在小说的环境、场景描绘和人物塑造方面,哈代成功采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将自然界的一个景色和人物的一种感情关系结合起来描写”。这种艺术手法在他后来的诗歌创作中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它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来揭示人的心灵历程。整部小说,外部景色的描写与苔丝内心的发展紧密结合,融为一体,每一段自然景色的描绘,都是为了揭示苔丝心灵发展的某一个历程。开头章节中蜿蜒的山谷与苔丝平淡无奇的生活相呼应;特兰岭的黑暗的森林渲染了亚雷对苔丝的摧残;万物萌芽、春光明媚的景象则表现了苔丝精神的康复和没有耗尽的青春的苏醒;在苔丝的生命快要结束的时刻,那建于新石器时代的圆形巨石柱群,也与苔丝的遭遇浑然一体,一边是祭太阳神的祭坛,一边是传统道德和社会法律的牺牲品,从而使场景与人物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二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感应。哈代笔下的自然景色,犹如一幅幅自然风景的写生画,被描绘得栩栩如生,而且具有人类的灵性和感情,具有各种不同的基调,随着作品情节的发展而变化。如在塔尔勃塞牛奶场上,作者写克莱与苔丝之间所萌发的爱情时,就以春天的美丽景色和独具的品性来表现人与自然之间的感应。三是景随心变,通过人的心境来使自然意象充满人的脾性、人的感情。如在认识苔丝之前,克莱觉得“这座牛奶场,这么简陋、无足轻重,……觉得在这块景物上找不出任何有意义的东西”,只想早日离开,而爱上苔丝后:“现在呀,那些日久天长、生满青苔的砖山墙也都轻柔地说着:‘别走!’窗户笑逐颜开,大门也好言相劝,对他召唤,常春藤也因串通一气而羞容满面。这里有一个人,影响深远,使这儿的墙壁、灰泥以及整个悬在头顶的天空都充满了炽热的情感,兴奋地颤动。”同样的景物,在克莱眼里却迥然不同,其原因在于爱上苔丝后他的心境改变了,因此景随心变。

第二是成功的象征手法。《苔丝》是哈代小说中象征手法使用得最突出、最成功的作品,象征手法随处可见。如“鸟”在作品中一再出现,始终与苔丝的命运紧密相连,当她第一次被亚雷玷污时,“栖在树上的鸟儿正在安详温柔地做着最后一个睡梦”,睡着的小鸟象征着纯洁、善良、无辜的苔丝,在毫无反抗能力的情况下被人糟蹋了;当她远离家庭去向布莱克摩山谷的牛奶场时,“在每一声鸟儿的啭鸣中,他都悟出了快乐的音符”,暗示着她已从昔日不幸中慢慢恢复了生命的活力和欢乐;当她被克莱遗弃后,去农场的路上夜宿林中,发现一群身受重伤的鸟儿,在痛苦中慢慢死去,这是再次受到重伤的苔丝的象征。在小说中,不仅“王子”的死亡、亚雷瞎眼的母亲、亚雷的手指被玫瑰刺扎破、克莱的梦游以及鸟雀、收割机、十字碑、圆形石林等具有象征寓意,甚至连人名、地名也具有强烈的象征性,如苔丝的出生地马洛特的英文原名是Marlott,是由mar(毁坏)lot(命运)构成,象征着苔丝的悲剧命运是与生俱来、无法逃脱的。

第三是细致的心理描写。除了上述情景交融手法,通过景物描写来烘托和揭示主人公的心理活动,从而使景物描写成为主人公情感的外化和延伸外,哈代还善于在矛盾冲突中细致地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内心的微妙变化,表现人物复杂的心理历程。其中最为精彩的是在塔尔勃塞牛奶场与克莱相爱的复杂心理。苔丝在第二次离开家乡时因受贞操观的影响,曾下定决心不再嫁人。但在与克莱的长期相处中,不由自主地产生了爱慕之情。克莱的追求和大胆表白,更是使她激动、兴奋。但她又有着深深的心理阴影,总觉得自己是个失了身的女人,因而又不断地压抑自己的感情,甚至一再拒绝克莱的追求,内心常常处在“绝对的快乐”与“绝对的痛苦”的交替中,时而快乐、幸福,时而焦虑、忧伤。答应克莱的求婚后,更是既快乐、幸福,又悔恨、恐惧,甚至感到痛苦、屈辱,总想把自己失身的事情告诉他,又害怕告诉他后会失去幸福。苔丝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就这样细致生动地展示在读者眼前。而对克莱两次梦游的描写,更是从下意识角度,深刻细致地揭示了人物内心底层被压抑的隐秘心理:第一次连续捶打旅行皮包,表现了他的心烦意乱;第二次把苔丝抱往石棺,则表现了他心灵深处对苔丝无望的爱恋和强烈的憎恨。

思考题

1.什么是“威塞克斯小说”?

2.分析苔丝的形象。

3.《苔丝》的艺术成就。

4.如何看待哈代的命运思想与他笔下受命运捉弄的主人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