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概述
18世纪是欧洲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其标志就是震撼全欧洲的法国大革命。在革命到来之前,欧洲发生了一场新的具有深远影响的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启蒙运动。伴随着这场运动,在文学上也出现了一股全新的潮流,即启蒙文学。
一、启蒙运动和启蒙文学
启蒙运动的兴起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荷兰。荷兰当时是欧洲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也是科学文化中心。著名思想家格劳修斯、斯宾诺莎提出的自然法理论、社会契约的观点和天赋人权的思想,开启蒙运动之先河。
欧洲的社会生产力随着资产阶级的日益壮大,到18世纪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但封建的生产关系却严重地阻碍着它的继续发展。在英国,17世纪的两次革命建立了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使资产阶级第一次取得了政治权利,但封建生产关系并未从根本上打破;在法国,僧侣和贵族两大等级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1%,却占有全国90%的土地,第三等级经济上负担着沉重的税赋。先进的社会生产力与旧的封建生产关系的这种尖锐的矛盾冲突决定了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英国1688年的“光荣革命”推翻了复辟王朝,确立君主立宪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领导的政权。英国资产阶级在国外大规模进行殖民扩张,在国内发展工商业,大型手工业工场发达,一些生产部门开始采用机器,18世纪中叶发生了工业革命。英国资产阶级在18世纪初期还担负有反封建残余的任务,同时和劳动人民的矛盾随着经济的发展也日益尖锐。法国在欧洲大陆各国中工商业最为发达,六七十年代,手工业工场开始零星使用机器,并出现了规模较大的企业。但它仍然是个封建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专制王权对外不断发动战争,外交一再失败,对内加紧压榨人民,屡次宣告财政破产。封建阶级和第三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到极点。1789年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的一次最彻底的斗争,它的胜利标志着欧洲新的社会政治制度的确立。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制造舆论,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因此,随着政治革命的迫近,就必须在思想文化领域进行一次彻底的革命,为政治革命做好思想准备。
另外,18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也对启蒙运动产生了积极而深刻的影响。18世纪是西方近代科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各种科学研究机构的相继成立和科学杂志的创刊发行,推动了科学研究的发展。而科学的发展使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把握日益确切主动,它不仅为即将到来的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也为启蒙思想家彻底批判宗教神学、建立唯物主义哲学体系提供了养料。霍布斯是英国革命时期著名的机械唯物主义哲学家,著有《论政治体》《论公民》《利维坦》等,他肯定君主集权制,代表了新贵族和资产阶级上层的利益。英国哲学家洛克继霍布斯之后发展了经验主义,推动了这一时期唯物主义和自由思想的传播。他在政治上拥护君主立宪制,主张人民通过议会行使权利。他认为私有财产是人类的天赋权利,国家的主要任务在于保护私有制,这对欧洲启蒙运动影响很大。法国思想家贝尔和封特奈尔继承笛卡儿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因素,摈弃其中上帝存在和灵魂不死的唯心主义思想,把理性作为反对封建制度和宗教权威的武器,提倡自由检验的科学精神,肯定人类要不断地进步,他们是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先驱。培根的唯物主义哲学和“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笛卡儿的唯理主义哲学等都为启蒙思想家提供了借鉴,启蒙运动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之后,在欧洲发生的第二次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它是为资产阶级推翻封建阶级的政治革命、为资本主义的全面发展做思想舆论准备的一场思想运动。
启蒙运动的主要任务表现在:
首先,以理性为武器,反对封建宗教。启蒙思想家反封建、反教会的斗争是以理性为准绳,全面批判封建残余势力及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各种表现,全面否定反动宗教,冲破精神枷锁。以科学的真理观反对宗教在思想领域的无上权威;以自然科学或者无神论的唯物观批判否定封建宗教的唯心主义,以平等、自由、博爱的社会政治观反对封建偏见和贵族特权。
其次,以理性为中心启迪教育民众,消除蒙昧。启蒙主义者认为社会之所以黑暗、腐朽,是由于人们本来所具有的清明的理性被封建统治和教会偏见所污染,所以人们变得浑浊、愚昧。那么,改造的途径应该是重新用理性来照亮人们的头脑,用教育来消除人们的愚昧,用知识打开人们的眼界,促使人们探索新的生活。
再次,以理性为目标,向往理性王国,建立“自由、平等”理性的社会,以此代替黑暗的封建社会。这是启蒙主义者梦寐以求的理想。
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反封建、反教会斗争的继续和发展,它继承了人文主义的理想,要求从教会束缚下解放个性。启蒙思想家比人文主义者更进一步把斗争矛头直接指向封建社会的全部上层建筑,其目的是要推翻封建大厦,建立资产阶级政权。启蒙运动也有局限性,从阶级局限来看,他们在提出建立理性王国,提出自由、平等、博爱等观点作为战斗纲领的同时,也提出保护私有财产制度,这就使他们所要建立的理性王国带有严重的资产阶级烙印。从时代局限来看,18世纪启蒙思想家们把社会变革仅仅看作是改变人的思想问题,认为通过教育,可以使人民消除蒙昧,使统治阶级恢复良知。因此,尽管他们激烈地批判、抨击封建专制制度,但不相信人民群众,把改革的希望寄托在一些所谓“天才”、“圣君”的身上,推崇“开明君主”;尽管他们愤怒地谴责宗教和教会的罪恶,但又不否定宗教的力量,有的启蒙思想家甚至主张,世间即使没有上帝,也要创造出一个上帝,以约束人们的思想。
启蒙文学是18世纪启蒙时期的以启蒙思想为内容的文学,它既是启蒙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启蒙运动的重要工具和思想武器。启蒙文学继承了人文主义文学反封建、反教会的传统,竭力宣传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表现资产阶级改革社会制度的要求,宣扬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制造舆论,体现了强烈的时代精神。启蒙文学要求反映人民的日常生活,描写和歌颂普通人的英雄行为和崇高感情,强调文学的教育作用。18世纪文学的主要成就是启蒙文学,它主要包括法国启蒙运动文学、英国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和德国民族文学。
二、启蒙文学的基本特征
1.从主题上看,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和战斗性。启蒙作家大都是启蒙思想家,他们把文学作为宣传启蒙思想的工具,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服务。他们揭露封建专制和教会的黑暗,揭露暴君、僧侣的残酷和虚伪,宣扬民主精神、人权思想和理性王国。
2.从题材上看,启蒙文学以现实生活和斗争为题材。启蒙文学一反古典主义描写王公贵族生活的传统,把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作为创作题材,以普通的平民百姓作为描写对象和主人公,通过对他们生活、命运的描写,歌颂第三等级人们的英雄行为、高贵品质和崇高情操,反映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的斗争。
3.从人物塑造上看,启蒙文学基本上都以第三等级的普通人作为作品的主要人物,着重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体现资产阶级的思想愿望。启蒙作家塑造了一系列普通人的正面形象,把普通人的情感和理智、希望和追求、幸福和痛苦统统写进文学作品中,通过他们与周围环境的冲突,有力地表现了社会重大问题。
4.从形式上看。创造了启蒙文学新形式,文学体裁多样化。为了有效地发挥文艺的宣教作用,启蒙作家除了沿用原有体裁进行创作以外,还创造出许多新的独特的启蒙文学新形式,如哲理小说、启蒙戏剧(正剧)、对话体小说、书信体小说、教育小说等,它们在反封建、反教会的斗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启蒙文学的缺点表现在由于作家过分强调文学的哲理和宣教性,往往使得作品倾向鲜明,而形象不够丰满感人,缺乏鲜明个性,主人公往往成为作者哲学思想的代言人和“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
三、启蒙文学发展概况
启蒙文学以英国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为开端,经由法国的哲理小说和法、德等国的启蒙戏剧的发展而进入**,并与后期出现的感伤主义文学融合,为19世纪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英国文学
在18世纪英国,古典主义文学曾在世纪初流行一时,世纪中叶之后,还曾出现感伤主义文学、哥特式小说以及浪漫主义文学等等。但这一时期英国文学的最大成就还是受唯物主义影响,在流浪汉小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实主义小说创作。英国的现实主义小说是启蒙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这时英国已经确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政权,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蓬勃发展,因此英国启蒙文学的主要任务是以理性为武器,扫清封建残余,鼓吹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后暴露出来的种种社会问题和弊病。
17世纪末,英国废除出版物审查法之后,各种以中小资产阶级为阅读对象、抨击封建意识、普及启蒙思想的报纸杂志大量涌现,形成了欧洲最早的启蒙主义教育浪潮。英国的古典派启蒙作家有斯梯尔、艾狄生和蒲泊等人。斯梯尔(1672—1729)和艾迪生(1672—1719)通过他们主办的《闲谈者》和《旁观者》,用优美的随笔写世态人情,进行道德说教,为新兴市民提供了新的道德标准。他们的散文的叙述和描绘传统,也对现代英国文学有一定影响。蒲柏(1688—1744)自幼残疾,他发愤写作,20岁出头便用英雄双韵体写了诗歌批评《论批评》。其语言机智幽默,充满哲理,为后代英国人所继承下来。
在文学上,18世纪初兴起于英国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以其丰富广阔而又真实具体的现实生活画面,形成了欧洲启蒙文学的第一道亮丽风景,并对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产生重要影响。丹尼尔·笛福、约拿旦·斯威夫特、塞缪尔·理查逊和亨利·菲尔丁都是当时有影响的小说家。
现实主义长篇小说的第一个代表作家是丹尼尔·笛福(约1660—1731),他是18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人,被尊为英国“小说之父”。他的小说创作大多采用流浪汉小说的结构,以普通人的现实生活为主要描写对象,通过这些普通人的遭遇和命运,反映了18世纪英国初期资本主义发展的现实,表现了强烈的海外殖民扩张意识。
代表作《鲁滨孙漂流记》是以苏格兰水手亚历山大·赛尔柯克在荒岛上的真实经历为原型而创作的。小说的主人公鲁滨孙海外经商遇险,孤身一人漂流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但他很快克服消极情绪,以坚强的毅力,艰苦创业,先后经历人类从采集、渔猎、畜牧到种植等生产发展过程,彻底改变了无衣无食的生存困境,最终,在小岛生活28年之后,返回故乡。鲁滨孙是欧洲文学史上最早的一个理想化的资产者形象,“一个真正的‘资产者’”(恩格斯语)的典型。小说的主人公鲁滨孙首先是一个富于冒险进取精神的资产者,他不满平庸、不甘守成,一心想去海外冒险,开辟世界,创业扬名,反映出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开拓创业精神。其次,他还是一个富于劳动热情的资产者。在荒岛上,他不畏艰难、不怕挫折,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双手艰苦创业,表现出坚强的毅力和实干精神。鲁滨孙的奋斗史,乃是人类文明史的寓言和缩影。再次,在鲁滨孙身上也有资本主义海外殖民者的特征。他贩卖黑奴,经营种植园,奴役“星期五”,对荒岛具有强烈的占有观念。他用火炮、基督教征服土人“星期五”的经过,就是欧洲资本主义殖民者用物质、精神文明征服殖民地的缩影。在此作者宣扬了殖民扩张的政策,反映出作者阶级和世界观的局限性。类似鲁滨孙这样永不满足、不断追求进取、开拓占有型的主人公在作者的其他小说中还多次出现,他的另一重要作品《摩尔·弗兰德斯》(1722)以及《杰克上校》《辛格尔顿船长》中的同名主人公都是此类人物。
约拿旦·斯威夫特(1667—1745)是一个激进的民主派。他的著名作品是讽刺小说《格列佛游记》。作品通过主人公格列佛航海漂流到几个虚构的岛国的神奇经历,影射、抨击了英国的现实,表达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其中格列佛在小人国、飞岛国的经历和见闻是对英国统治集团贪婪残忍、争权夺利、殖民掠夺的揭露和讽刺,而在大人国的见闻则表达了对贤明君主和理性社会的向往。在对主人公游历的最后一地智马国的描写中,作家还流露出了对人类道德堕落的悲观失望。艺术上,小说成功采用了流浪汉小说的结构方法进行创作,把艺术虚构和现实讽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自如地运用反语、对比、夸张、影射等手法,表现出高度的讽刺艺术。
亨利·菲尔丁(1707—1754)是英国18世纪的戏剧家和杰出的小说家。他的代表作《汤姆·琼斯》标志着18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最高成就,是英国小说史上划时代的杰作。小说通过主人公汤姆·琼斯与索菲亚争取婚姻自由的经历,描绘了从乡村到城市、从底层到上流社会的一幅幅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通过对这些生活场景及各色人物的描绘,作者深刻地揭露了庄园主以及上层资产阶级婚姻中的门第观念和唯利是图的本质,批判了英国贵族阶级上流社会荒**无耻、腐朽伪善的社会生活。在艺术上,小说成功塑造了贵族**、乡绅、商人、家庭教师等不同阶级、阶层的人物形象;通过不同人物各自的命运及相互关系,表现了善与恶的斗争,以及善必将战胜恶的人道主义理想。小说内容丰富复杂,人物众多,但结构布局精巧严密,情节生动,善于运用悬念来吸引读者。
理查逊与前三位作家不同,他的长篇小说以资产阶级家庭的日常生活和个人道德为基本内容。代表作书信体小说《克拉丽莎,或一位闺秀的历史》描写少女克拉丽莎逃婚在外,被一个贵族青年欺骗侮辱,悲愤而死的悲剧。作者善于用书信体叙述故事,并用书信的形式分析人物的内心活动和行为动机,表达哀婉感伤的情绪。《克拉丽莎》在文学史上影响深远,不仅卢梭的《新爱洛伊丝》模仿借鉴这一小说的形式创作,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亦间接受到它的启迪。理查逊摆脱传统的游记小说创作的窠臼,把笔墨集中于一件事的始末,以家庭、道德和日常生活为题材,人物内心情感的描写细腻感人,开一代文学新风习,对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了一定影响。
18世纪中后期,英国文坛上兴起感伤主义文学思潮。这一思潮反映了敏感的民主主义作家在资本主义快速发展和工业革命加紧进行中所感受到的痛苦、彷徨、不安和悲哀的心情。感伤主义的精神实质仍然属于启蒙主义,它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进行愤怒谴责,但它重感情轻理性,以情感的宣泄代替理性的思辨。在创作上强调感情的力量,着力描写人物的不幸和痛苦,以引起读者的同情和怜悯,具有人道主义思想,但不少作品充满悲观情调。常见的体裁是哀歌、旅行记和书信体小说。感伤主义的代表作家是劳伦斯·斯特恩(1713—1768)。他的小说《商第传》(1759—1767)是作者打破传统小说创作规则的一个尝试。小说名曰“商第传”,有关商第的故事却只在书中占很小的篇幅,大量内容描写商第父亲和叔父的怪癖。叙述方式、章节安排也不按逻辑顺序,引言、题词放在第一卷中间,小说故事主干之外的插曲、谈话、不完整的句子、破折号、古怪的语法结构随处可见,甚至插入一些空页、黑纸,全书弥漫着一股浓重的感伤情调。另一重要作品《感伤的旅行》(1768)是一部以作者旅法见闻为题材创作的游记体小说。小说落笔的重点不在作者所经历事件的描摹,而在由这些事件产生的感受和遐想。感伤主义文学就因此小说而得名。斯特恩小说创作的意义在于最早播发出现代主义小说的信息,开了现代主义小说的先声。
罗伯特·彭斯(1759—1796)是18世纪后期英国的杰出诗人。他生于贫苦农民家庭,诗歌创作的基本内容是热情赞颂人民革命(《自由树》),号召人民争取自由解放(《苏格兰人》),揭示农村阶级对立、反对阶级压迫(《两只狗》),揭露牧师的贪杯好色和教会的伪善(《威利长老的两只狗》),歌颂祖国、友谊和爱情等。彭斯的诗歌以广泛的人民性、浓郁的民间和乡土特色,深得人们喜爱,历代流传不衰。
理查·布林斯莱·谢立丹(1751—1816)是18世纪后期英国最有成就的喜剧家。代表作《造谣学校》(1777)通过提兹尔夫人与她丈夫的矛盾纠葛,以及约瑟和理查两兄弟的故事两条交叉的情节线索,揭露了贵族上流社会造谣中伤、伪善**逸的腐败风习,描绘了18世纪上流社会的生活画卷。
(二)法国文学
18世纪的法国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封建统治日趋腐朽、反动,资产阶级势力日益强大,渴望夺取政权,最终发动了启蒙运动和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法国启蒙运动、启蒙文学的主要任务是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教育启发民众,彻底推翻封建制度,为法国大革命做思想舆论准备。
18世纪初期,古典主义仍然占据法国文坛,但已衰象毕露。这一时期文学创作成就最大的是小说家、剧作家勒萨日。阿兰·勒内·勒萨日(1668—1747)的代表作长篇小说《吉尔·布拉斯》,以主人公不择手段,从平民爬上首相秘书高位的经历为线索,影射、揭露奥尔良公爵摄政时期法国贵族统治者荒**无道、贪赃枉法、人民生活水深火热的黑暗社会现实,展示出法国社会封建制度日益崩溃,资本主义关系不断上升的历史趋势,从而拉开了法国启蒙文学新时代的序幕。
20年代后,随着启蒙运动的兴起,启蒙文学开始占据文坛。法国启蒙运动的旗帜和主力是“百科全书派”。“百科全书派”主要因编撰《百科全书》(全名是《各门科学、艺术和技艺的据理性制定的词典》)而得名。《百科全书》共32卷,开始由狄德罗与达朗贝尔共同主编,后者辞去编撰职务后,由狄德罗独力坚持完成这一宏大艰难的编撰工作。全书编撰历时20余年,法国各方面的进步学者、启蒙思想家,如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等都曾为之撰写过大量条目。因此,人们把“百科全书派”作为法国启蒙主义者的代称。《百科全书》体现的总精神是反对封建权威以及落后的传统思想观念,追求政治、学术、思想上的自由,提倡科学技术振兴工业,坚信人类物质、精神文明不断进步,要求按照资产阶级理性主义改造人类社会,体现出启蒙主义新思想。《百科全书》在法国拥有广大读者,产生了巨大影响。“百科全书派”所宣扬的革命思想,在启蒙文学中得到形象具体的体现。
在法国启蒙文学发展的初期(18世纪20年代至18世纪中叶),主要代表是老一辈启蒙作家孟德斯鸠和伏尔泰。他们的政治态度比较保守,主张君主立宪制,代表的是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孟德斯鸠(1689—1755)是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与文学家,主要理论著作《论法的精神》是一部体系完整的政治与法律著作,被伏尔泰称为“理性和自由的法典”。在这部法学理论巨著中,他提出了“三权分立”的社会改革设想,即立法、司法与行政三权分立。这一方案对西方政体产生了巨大影响。他的书信体小说《波斯人信札》主要通过叙述两名波斯贵族青年旅居巴黎的见闻,无情地讽刺和揭露了法国以及欧洲封建专制制度的残暴腐败、上流社会的荒**奢侈和天主教的伪善反动,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的揭露和对社会问题的思考。《波斯人信札》采用书信体小说形式,有意淡化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塑造,把哲学、政治与道德一并纳入其中,富于强烈的反封建、反教会精神,为18世纪法国启蒙文学开辟了道路。它所首创的这种寓哲理于文学之中的艺术形式也开了18世纪哲理小说的先河。
伏尔泰(1694—1778)是法国启蒙运动的精神领袖,也是具有全欧洲影响的小说家、戏剧家和诗人。他所提出的“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哲学论点成为后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容。在文学方面,他写过各种体裁的作品,包括抒情诗、讽刺诗、短歌、史诗、悲剧、喜剧、哲理小说等。在法国作家中,是他首先研究中国文学并改编元代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写成悲剧《中国孤儿》。伏尔泰在文学上最有价值的遗产是他50岁以后创作的几部哲理小说,如《查第格》《天真汉》《老实人》等。这些小说用幽默讽刺的笔调描写主人公的生活故事,通过这些故事来阐发某种哲学思想。其中穿插了许多冒险故事、异国情调、东方色彩、幻想因素和喜剧场面,读来引人入胜,并且用讽刺手法对封建社会给予全面的批判和扫**,从而宣传了启蒙思想。
伏尔泰哲理小说的代表作《老实人》(1759)中,大学问家邦葛罗斯信奉乐观主义哲学,认为万事万物各就各位,各得其所,按先天和谐的秩序排列。他把这套哲学灌输给一个头脑单纯的德国男爵家的养子老实人,但老实人的所见所闻粉碎了这种乐观主义哲学。小说后半部分还描绘了一个国王仁慈贤明、人人平等富足、宗教信仰自由、科学文化发达的“黄金国”,具体描绘了启蒙思想家心目中的理想社会的图景。小说最后老实人得出生活结论:“工作使我们免除三大不幸:烦恼、纵欲和贫穷。我们要耕种自己的园地”,这体现出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劳动创造、开拓进取的精神。在艺术上,小说把哲学的论争带进了文艺领域,用离奇荒诞的情节、具有突出思想特征的人物形象、夸张和讽刺相结合的艺术手法,来反映客观现实,表达生活哲理,收到了奇特的艺术效果。小说有辛辣的讽刺和荒谬的夸张,又不乏轻松、诙谐的嬉笑;有俏皮的警句,又充盈哲理的光芒,使读者有一种酣畅淋漓又余味无穷的感觉。
在启蒙文学鼎盛时期(18世纪中叶至1789年大革命),主要代表是年轻一代启蒙作家狄德罗、卢梭和博马舍。他们提出了完整的资产阶级思想体系和政治纲领,政治观点比较激进,反封建、反教会的斗争精神也更加鲜明,主要代表的是中小资产阶级的政治利益。
狄德罗(1713—1784)是法国启蒙主义作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是当时哲学上最进步的启蒙学者,法国“百科全书派”的领袖。他以大无畏的精神、坚强的毅力,坚持完成《百科全书》的主编工作,使之成为法国启蒙运动的重要喉舌,为资产阶级进步思想的传播和启蒙运动的发展做出杰出贡献。因此,恩格斯说:“如果有谁毕生为‘真理和正义’服务(就这些字眼的正面意思而言),那正好是狄德罗。”[1]哲学思想上狄德罗是个无神论、唯物论者,政治思想上他主张开明君主制。狄德罗是资产阶级现实主义美学的奠基人。他指出艺术与自然的密切关系,倡导在以艺术模仿自然的同时,要把艺术的美、哲学的真和伦理的善统一在一起。他十分重视性格和环境的关系,提出了“美在关系”说。他的戏剧观也是现实主义的,主要戏剧理论著作是《关于〈私生子〉的谈话》(1757)、《论戏剧诗》(1758)。他首创了正剧体裁,主张以适合资产阶级利益要求的市民剧代替古典主义戏剧,戏剧创作要反映市民生活和社会重大问题,教育启发民众。这些戏剧观点具体体现在他的重要剧作《私生子》(1757)和《家长》(1758)中。狄德罗在文学上的重要成就是他死后出版的三部哲理小说:批判教会黑暗内幕的书信体小说《修女》(1760年写成,1796年出版),揭示封建社会丑恶、宗教对人民精神毒害的对话体哲理小说《宿命论者雅克》(1773年写成,1796年出版)和《拉摩的侄儿》(1762年写成,1823年出版)。
代表作《拉摩的侄儿》是部对话体哲理小说。通过“我”与大音乐家拉摩的侄儿的对话来暴露社会,探讨环境与人的关系。拉摩的侄儿富有才华,但不被重用和赏识,他自己也不想通过正当途径和诚实劳动来发挥自己的才能,而只是充当有钱人的食客和笑料,并做出许多不道德的事情来。社会铸就了他这个玩世不恭者,他又反作用于社会,小说因此被恩格斯誉为“辩证法的杰作”。主人公是个双重人格的人,他有精辟独到的见解、深刻的思想,十分清楚自己的行为;但自甘堕落,且还寻找理由辩护,对自己的生活原则充满信心,是典型的鲜廉寡耻的文人。
让·雅克·卢梭(1712—1778)是法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学家,启蒙思想家中最富有民主思想的代表人物,是法国最富于民主精神、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启蒙思想家、作家。他在著名的社会政治论著《论科学和艺术》《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中,猛烈批判了贵族统治阶级的“文明”、私有制度和社会不平等,提出“返回自然”的口号和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学说。卢梭独特的政治观不仅是对英国启蒙思想先驱人物的超越,而且也不同于孟德斯鸠、伏尔泰的启蒙思想观。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提出建立一个以全体人民订立的“社会契约”为基础的政体,这个“契约”代表了全体人民的愿望,因此,它是“人民主权”。卢梭的这种“社会契约论”显然是对霍布斯与洛克主张的把个人以契约形式聚集在一个君主的领导之下的“社会契约论”的超越。同时,卢梭的“人民主权”论,也是对孟德斯鸠坚持的君主立宪制和伏尔泰所倡导的开明君主制的否定,因为它在政体上彻底否定了君主的权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对旧制度的批判力度最强,它无疑宣告了旧时代的结束和新时代的来临。这一学说对18世纪和19世纪初政治生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了资产阶级推翻封建专制的强大的思想武器。法国大革命的《人权宣言》和美国的《独立宣言》都体现了这部著作的精神。同年,教育小说《爱弥儿》问世。这部文学作品,对封建主义教育体制进行了全面否定和批判,提倡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念,至今仍被全世界各国教育家们尊奉为教育学必读著作。小说出版后,他受到当局的迫害,被迫逃亡到普鲁士、瑞士的圣彼得岛等地。自传体著作《忏悔录》就是他晚年隐居期间的一部惊世骇俗之作,这部振聋发聩的作品,记载了卢梭50多年的生活经历,是一个平民知识分子在封建强权压制下维护自己人格和尊严的心灵写照。《忏悔录》既对封建社会的黑暗做了鞭辟入里的批判,也坦率承认了自我人格的缺陷,更揭示出了造成这些罪恶的原因。
《新爱洛伊丝》是卢梭的长篇小说代表作。这部以书信形式写就的作品,叙述的是贵族小姐尤丽与她的家庭教师、平民知识分子普乐之间的爱情悲剧。这部爱情、婚姻题材的小说,表现了以自然感情为基础的爱情理想同以门第偏见为基础的婚姻现状的尖锐对立,控诉了扼杀人性的“社会道德”,张扬了个性解放的时代要求,对违背自然法则、破坏美满爱情的封建等级制度和门阀观念提出了强烈的抗议。
1778年7月2日,卢梭在悲愤与贫困中死去。1794年,法国大革命时人民群众自发地把他的骨灰安葬在伟人公墓中,与伏尔泰的墓并排安放。
博马舍(1732—1799)是法国最优秀的戏剧家,他的“费加罗三部曲”(《塞尔维勒的理发师》《费加罗的婚姻》《有罪的母亲》)表现了大革命前一触即发的民众情绪。他的戏剧继承了古典主义戏剧结构严谨、情节集中的优点,还吸取了民间创作的多样化和现实主义因素,对古典主义戏剧向现实主义戏剧的过渡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三)德国文学
德国自17世纪30年代分裂成许多封建城邦以后,封建势力比较顽固,资产阶级的力量比较分散和软弱,政治、经济比较落后,这就决定了德国启蒙运动和启蒙文学不是像法国那样直接为政治革命制造舆论,它的首要任务是把反封建斗争同争取民族统一的运动结合起来,通过建立统一的德国民族文化、民族戏剧,实现民族统一。
莱辛(1729—1781)是德国启蒙文学的第一位代表。他把德国文学从狭隘的法国古典主义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德国启蒙运动的基础,成为民族文学的奠基人。他的美学论著《拉奥孔,论绘画和诗的界限》(1766)从画与诗所描写的对象在时、空存在方面的不同特点,所使用的媒介语言性质的不同,第一次明确区分出二者。画宜于描绘形体美,表现最精彩的“固定的一瞬间”,而诗则宜于描绘事物的动态美,模仿连续不断的行动。这一观点重在强调诗、画不同的艺术特性,突破了“画是无声的诗,诗是有声的画”的传统观点,对文学创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汉堡剧评》是莱辛继《拉奥孔》之后又一部重要理论著作,它是作者对汉堡民族剧院的实践进行批评和理论探讨的成果,是对德国资产阶级民族戏剧发展的科学原则最早、最成功的描述,在欧洲美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强调戏剧的教育作用,主张戏剧应忠实地反映丰富多彩的生活,提倡写普通市民故事。他要求艺术忠实于现实,人物刻画要有个性,合乎自然和逻辑,而不要那种古典主义戏剧所崇尚的矫揉造作、故弄玄虚的人物。他的戏剧代表作是《爱米丽雅·迦洛蒂》(1771),写一位亲王为了满足自己的情欲,派人找来一批强盗杀死新郎、霸占民女的故事,具有强烈的反封建色彩。莱辛的戏剧以平民为主人公,以德国现实生活为题材,在形式上摒弃了法国古典主义的那种矫揉造作、墨守成规的习气,力求接近生活口语,自然朴实,为民族戏剧树立了最初的典范。
莱辛之后,德国启蒙文学发展迅速,到70年代形成**,其标志就是当时兴起的“狂飙突进”运动。这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全德性的反封建文学运动,是德国启蒙运动的继续发展。狂飙突进运动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个性解放,反对一切僵化保守的教条和遵循传统精神的处世态度。它否定因袭的陈规,倡导民族风情,歌颂自由,推崇天才,最终发展成为德国文学史上一次重要的反封建斗争。当时在德国涌现出一大批青年作家,他们先后发表了许多具有强烈反封建色彩的作品,形成德国文学空前的繁荣,也把德国的启蒙运动推向**。“狂飙突进”运动的名称来源于作家克林格尔的剧本《狂飙突进》。这场运动的精神领袖是赫尔德(1744—1803),青年歌德和席勒是运动的主将。“狂飙突进”反映了德国资产阶级和广大人民反对封建统治、争取民族统一的要求。作家们强调文学的民族性,要求发扬文学的民族风格;他们反对封建束缚,强调天才,强烈地要求个性解放;他们还接受了卢梭的“返回自然”思想的影响,歌颂理想化的大自然和淳朴的人民。“狂飙突进”运动期间文学创作上的主要成就是戏剧与小说。1773年,歌德发表的《铁手骑士葛兹·封·伯利欣根》是这一运动的第一部代表作。
“狂飙突进”运动是自发的、盲目的,缺乏明确的政治纲领,只是一味地用狂热的姿态反叛社会。因此这一运动没有进一步引向政治斗争,更没能持久下去,80年代中期就已经衰落了。
18世纪末,席勒与歌德在魏玛携手进行文学创作,把德国文学推向新的高峰,史称“魏玛古典时期” (1794—1805)。这一时期德国文学十分繁荣,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德国民族文学至此最后形成。这一时期已近晚年的歌德和席勒在魏玛公国密切合作,共同主办剧院,编辑文艺刊物,各自创作出许多具有国际声誉的作品,为开创德国“古典主义”文学时代做出了杰出贡献。魏玛“古典主义”不同于法国的古典主义文学,它只是形式上的古典主义,其思想基础是人道主义,崇高理想是让人道主义统治整个世界。创作方法上,他们强调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以及艺术形式的完整和语言的纯洁,他们把古希腊罗马艺术作为典范,但同时也主张向民间文学学习,从中汲取养料。
席勒(1759—1805)是德国伟大的戏剧家、诗人和美学家。他早期创作的主要收获是剧本《强盗》(1780)和《阴谋与爱情》(1783)。成名作《强盗》主要描写主人公卡尔同家庭冲突,断绝父子关系后投身绿林,杀富济贫的故事。剧本第二版扉页上公开写明:“打倒暴虐者!”并引用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特的话“药不能治者以铁治之;铁不能治者,以火治之”,表现了作者强烈的反专制暴政的思想倾向。恩格斯称赞这部作品是“歌颂一个向全社会公开宣战的豪侠的青年”[2]。
《阴谋与爱情》是席勒最有代表性的剧作。恩格斯称之为“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3]。该剧叙述某公国宰相的儿子菲迪南和穷提琴师的女儿露易丝真诚相爱,宰相出于政治目的强迫儿子与公爵的情妇结婚,遭到拒绝,便与秘书布置阴谋,陷害露易丝,最终造成一对青年惨死的悲剧。剧作深刻揭示了18世纪德国市民与封建统治者之间的尖锐矛盾,批判贵族统治阶级的腐朽、残暴、阴险和封建制度的黑暗罪恶,表现了市民阶层对自由平等的渴望以及在现实面前无能为力的愤懑情绪。
席勒晚年与歌德结交后,建立深厚友谊。两人相互切磋、促进,为德国民族文学的发展繁荣做出了贡献。他后期创作的主要作品有剧本《华伦斯坦》(1799)、《奥里昂的姑娘》(1801)、《威廉·退尔》(1804),以及美学著作《美育通信》(1795)等。历史剧《威廉·退尔》是席勒后期最重要的一部剧作,描写14世纪瑞士一个名叫威廉·退尔的正直猎人,受到种种迫害而被迫反抗、杀死总督,参加人民起义的故事,热情歌颂人民群众反抗暴政、争取自由的斗争精神。在《美育通信》中,作者提出以美育改造社会的主张。他认为精神自由先于政治自由,只有通过美育,使人们的精神逐渐解放,人格趋于完善之后,才能实现政治自由。他说:“人们为了在经验界解决那政治问题,就必须假道于美学问题,正是因为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走到自由。”这一主张实际上是作者企图以改良代替社会革命的不切实际的幻想。
席勒的戏剧创作以其强烈的政治倾向性、斗争性而著称,他对深受压迫的德国人民反抗封建暴政、追求自由的时代精神的表现,远远超过同时代任何一位德国作家。海涅曾在《论浪漫派》中称赞:“席勒为革命的伟大意义而写作,他摧毁了精神上的巴士底监狱”。然而由于席勒过分片面地强调创作的政治倾向,忽视文学创作的艺术规律,简单地“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4],而使他的许多作品带有概念化的缺陷。《堂·卡洛斯》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
思考题
1.启蒙主义文学主要特征。
2.英、法、德国启蒙主义文学的主要任务。
[1] 《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第2卷,207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63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45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 同上书,34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