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17世纪文学与古典主义(1 / 1)

第一节 概述

17世纪,欧洲各国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的发展极不平衡。英国在1640年至1648年的资产阶级革命之后建立了共和国,1688年资产阶级发动 “光荣革命”,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英国从此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一跃成为世界强国。法国在16世纪末结束了长达30多年的胡格诺战争,逐步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强大君主专制国家,到17世纪中叶路易十四当政初期达到鼎盛。这一时期,君主依靠贵族的传统势力作为封建政权的基础,同时又利用资产阶级抑制贵族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君主为获得资产阶级的支持,采取重商政策、殖民政策和奖励民族工业政策,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但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之间的根本矛盾依然存在,它们势均力敌,暂时各自独立,统一存在于高度君主专制的政体之下。

除了英、法两国外,当时大多数欧洲国家封建势力异常强大,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十分落后。先前资本主义发展较早的西班牙、葡萄牙和意大利,在17世纪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挫折。西班牙与意大利的天主教势力非常猖獗,它们发起反宗教改革运动,变本加厉地打击新教徒;它们还通过宗教法庭、宗教裁判所等机构残酷迫害先进的思想家和科学家,扼杀新思想,阻挠科学上的新发现,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西班牙对外失去了海上霸权地位,又连年陷入战争,而国内动**不安,经济一蹶不振。意大利由于国际贸易航道的转移,经济上日益衰落;同时加上外国的侵略,国家四分五裂、战乱频仍,日益衰败。德意志在17世纪上半期遭受了“三十年战争”的毁灭性破坏,战后分裂为三百多个封建小公国,政治腐败,经济衰退,国家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17世纪欧洲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文化、文学的发展也呈现出姿态各异的复杂景观。得益于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17世纪出现了霍布斯、洛克、笛卡儿、伽桑狄、斯宾诺莎、莱布尼茨等一大批杰出的思想家,他们为人们带来了审视世界、社会与人生的新视角,在英、法等国家形成了机械唯物主义与唯理主义的哲学思潮。在文学上也出现多元共生的现象,在欧洲文坛上,先后兴起了巴洛克文学、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古典主义文学思潮。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文学

17世纪的英国处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英国资产阶级与封建专制势力进行激烈斗争,最终建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权。17世纪英国文学很大程度上表现了这场轰轰烈烈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7世纪英国文学以反映清教徒发动的资产阶级革命为主要内容。清教徒是以商人、手工业者为主体的新兴资产阶级,他们认为英国国教未能完全与罗马天主教的礼仪和教义断绝关系,主张“净化教会”、清除国教中铺张豪华的宗教仪式,并且提倡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以促进资本积累。清教徒的思想代表着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先进的人生观,清教徒在17世纪40年代掀起的反对封建专制的革命风暴也孕育了反映清教徒革命的资产阶级文学。因此,英国这一时期的资产阶级革命文学,也称作清教徒文学,以约翰·弥尔顿(1608-1674)和约翰·班扬(1628-1688)为杰出代表。

约翰·弥尔顿是17世纪英国最著名的诗人与政论家,其义正词严的政论文以及伟大的文学实践既维护了神圣的革命事业,同时也表现了革命时代人民对自由、真理的不懈追求。

弥尔顿1608年12月生于伦敦,自幼就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其父老约翰是位商人,早年就读于牛津大学,因在校抛弃天主教而皈依英国国教被父亲赶出家门。这位具有叛逆精神的老约翰对儿子的教育投资不惜血本,他不仅送弥尔顿去名校就读,还把当时颇有名望的学者请到家里来教授弥尔顿学习古典文学和诗歌。弥尔顿的父亲本人酷爱音乐,从弥尔顿开口学说话时起就亲自教他音乐。因此,诗歌和音乐很早就在弥尔顿的头脑中融为一体,后来诗人写作的诗句无不弥漫着强烈的音乐感,成为英国诗歌中的珍品。弥尔顿酷爱读书,十分勤奋。1625年,16岁的弥尔顿进入剑桥大学学习,于1629年、1632年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学位证书。在剑桥学习期间,弥尔顿已开始了诗歌的创作,诗句轻松活泼富有浪漫情调。从剑桥大学毕业后,弥尔顿拒绝在英国国教教会中任职,从1632年到1638年在父亲的别墅里埋首苦读,大量阅读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学科的外文书籍,积极探索宗教与世俗的真谛,同时坚持诗歌创作活动。1638年,弥尔顿游历欧洲大陆,在意大利游历期间曾拜访被囚禁于狱中的伽利略。1639年,弥尔顿获悉英国国内政治斗争激烈,毅然回国参加反对君主专制的革命活动。在英国革命爆发前后,他先后以犀利的笔锋写出《反对教会管理的主教制》《论出版自由》等一系列政论小册子。1649年共和国成立,国王被处死后,他写了《论国王与官吏的职权》,论述人民有权废除并处死暴君,鼓舞人民的斗志。在担任共和国的拉丁文秘书期间,他先后写了《偶像破坏者》《为英国人民声辩》《再为英国人民声辩》等政论,为英国人民的革命行为进行辩护,同国际、国内的反动派进行论战。1652年,弥尔顿因操劳过度而双目失明,时年仅43岁。作为维护资产阶级共和政权的一名斗士,弥尔顿被恩格斯誉为“第一个为弑君辩护的人”。

王政复辟后,弥尔顿以口授的形式创作了长篇史诗《失乐园》《复乐园》,以及诗剧《力士参孙》。这三部作品都取材于《圣经》,但反映的却是现实生活中英国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尖锐、复杂、残酷的革命斗争。

《失乐园》(1667)取材于《旧约·创世记》,叙述人类始祖亚当、夏娃受撒旦**而违背上帝禁令,偷食禁果,被上帝逐出乐园的故事。弥尔顿以《圣经》故事为框架,描绘了亚当与夏娃所象征的整个人类的精神与灵魂的困扰和挣扎。同时,长诗还通过塑造敢于反抗上帝独裁统治的反叛天使撒旦的形象,曲折地反映了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撒旦被上帝击败、打入地狱之后,仍然桀骜不驯,不屈不挠,坚持反抗,勇敢地与上帝分庭抗礼。他说:“我倒要在地狱里称王,大展宏图;与其在天堂里做奴隶,倒不如在地狱里称王。”长诗12卷一万余行,用无韵诗体写成。想象丰富,形象鲜明,在绵长的无韵诗句中夹入铺张扬厉的插句的独特修辞手法,是长诗在艺术上的显著特色。

《复乐园》(1671)取材于《新约》,叙述耶稣基督在荒野中拒绝撒旦**,为人类复得乐园的故事。作品中的耶稣与《失乐园》中的撒旦一样,是一个坚毅的革命者形象,反映出作者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

悲剧《力士参孙》(1671)取材于《旧约·士师记》。剧作的主人公参孙是一位以色列民族的英雄,他被妻子大利拉出卖,身陷囹圄,不甘受辱,利用一次表演武艺的机会,拉倒大厅的支柱,与敌人同归于尽。主人公失明后受到的种种屈辱、矢志不移的反抗复仇决心,真实反映了诗人在王朝复辟后的遭遇和困境。参孙形象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斗士的象征,也体现了诗人自己坚强不屈的革命斗志。

撒旦、耶稣和参孙的形象,艺术地再现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勇敢无畏的民主斗士形象,同时也象征着诗人敢于反抗专制暴君、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弥尔顿以他一生的伟大革命和文学实践活动,充分证明了他不愧为一个坚毅勇敢、高风亮节的革命战士,一个品质高尚、精神崇高的优秀民族诗人。

此外,约翰·班扬也是一位成就较大的清教徒作家,曾因宣扬清教思想而陷入囹圄达12年之久。其代表作是受《圣经》影响写出的寓言小说《天路历程》(1678)。小说以梦幻故事的方式叙述一个名叫“基督徒”的主人公别妻离家,跋山涉水,历经艰险,终于到达天国的故事,表现了只要人们用心精诚、意志坚定,就能找到天国之路的宗教寓意。同时小说还通过描述主人公途经“名利城”、“阴影之谷”等地的见闻,影射、批判了王政复辟时期专制、黑暗的社会现实。

二、古典主义文学

古典主义文学是17世纪欧洲的主要文学思潮。它形成和繁荣于法国,随后传入英、德、意等欧洲国家,成为流行全欧的一种文学思潮。因为它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因此被称作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文学的产生与法国特定的中央集权制的社会背景、笛卡儿的“唯理论”哲学以及文艺复兴以来形成的尊崇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传统有很大关系。

古典主义文学的形成是法国特定社会历史环境的产物。17世纪法国中央集权制度下,资产阶级同王权的妥协为它提供了社会政治基础。17世纪上半叶,法国在经历了胡格诺宗教战争后,贵族势力大为削弱,封建割据势力被依次消灭,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形成并得到巩固。路易十四执政时,宣布“朕即国家”,君主专制鼎盛到极点。在巩固王权的过程中,王室面对封建割据、贵族叛乱、人民起义的复杂局面,深感势单力薄,财力不支。为了摆脱困境,采取了笼络资产阶级、重商主义的政策,试图借助资产阶级这支新生力量牵制封建贵族,利用他们雄厚的资金充实国库。而资产阶级在当时也正处于发展过程中,其势力尽管日趋强大,但还未达到足以推翻整个封建制度的程度。封建割据、贵族腐朽势力等也给资产阶级的发展造成种种障碍,他们亟需得到王权的支持和保护。于是在这种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资产阶级和王权结为暂时联盟。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也存在一定矛盾。资产阶级为求得王权支持,除在财力上资助王室外,还通过文艺以及政治舆论赞美王权。但资产阶级也时常感到王权对其约束过严,限制了它的进一步发展,两者之间的矛盾有时甚至表现得十分尖锐。王权对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施以保护利用政策的同时,也对他们的活动做出许多限制。在文化方面采取了对作家发放奖金、津贴,对作品进行审查的办法。黎希留执政时还创立了法兰西学士院,吸引文人学者;同时利用“法兰西学士院”在语言文学方面建立统一的规范,制定文化政策。

在哲学上,笛卡儿的“唯理论”为古典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思想基础。笛卡儿作为“唯理论”的创始人,把数学观念和方法引申到哲学领域,以“我思故我在”作为出发点,进行理性演绎,推衍出整套理论体系。尽管他的“唯理论”有着不可避免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因素,但它把理性视作真理的最高标准和检验一切的尺度,认为理性是知识的唯一源泉,只有通过理性才能真正认识与把握世界。这一方法论和认识论对封建蒙昧主义、繁琐哲学和封建信条都起着冲击和破坏的作用,对古典主义理论家制定文艺理论和创作法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崇尚和研究古代文化的风尚为古典主义的产生奠定了文化基础。在15—16世纪期间,意大利就有一些学者开始探讨亚里士多德和贺拉斯的文艺理论,初步提出了悲剧创作的“三一律”问题。16世纪后期,法国的龙沙、英国的本·琼生等作家有意识地模仿古代创作方法,借用古代题材、人物进行创作。同时,“三一律”的研究从意大利转向英、法、西班牙等国。在法国,由于人们模仿与借用古代题材、人物和艺术手法的创作倾向的盛行及“三一律”理论的成熟,加之崇尚古典的崇高、典雅与华丽的宫廷趣味的影响,古典主义文学思潮应运而生。

古典主义作家的创作虽各有侧重,但从古典主义思潮的总体上来看,古典主义文学大致具有以下共同的特征。

首先,政治上,拥护王权,主张国家统一,歌颂贤明君主。17世纪的著名古典主义作家大都和王权有着密切联系,他们或领取年金,受到国王保护,或在宫廷担任重要职务;他们的创作也不同程度地以礼赞的态度对王权政治歌功颂德。布瓦洛在其文艺论著中,极力宣扬国王的文治武功,号召“诗人齐声赞美”路易十四(《诗的艺术》);高乃依在创作中表现个人利益、家庭利益服从国家利益的思想(《熙德》);莫里哀也在创作中颂扬国王英明、明察秋毫、英明果断(《伪君子》)。这些作家歌颂的君主都是理想的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国王,这一政治倾向是资产阶级政治利益在文学上的反映,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有其合理性和进步性。

其次,思想上,推崇“唯理论”,主张用理性克制个人情欲,履行公民义务。古典主义文学是一种崇尚理性的文学。布瓦洛号召作家“首须爱理性:愿你的一切文章,永远只凭着理性获得价值和光芒”。这句名言成为古典主义作家创作奉行的准则。由于作家在人物塑造中过分强调突出理性,人物性格往往呈现概念化、类型化特点。

再次,文学上,把古希腊罗马文学作为典范,注重形式格律,要求戏剧创作严格遵守“三一律”。古典主义作家把文艺复兴时期向古代学习的倾向,发展到极端,不仅从古希腊罗马文学中选取题材、借用人物,而且在形式上也极力模仿古代。古典主义文艺理论家还从古代寻找创作的理论依据,并且从自己的需要出发,曲解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声称从中总结出所谓的戏剧创作“三一律”,即时间、地点、情节的统一。故事情节进行的时间不超过一昼夜,剧情自始至终在一个地点发展,而且必须服从统一的情节主线。“三一律”要求戏剧创作在时间、空间、情节冲突方面高度集中,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把它作为万古不变的“金科玉律”,要求作家不得越雷池一步,这就限制了作家的创作和文艺的发展。

法国古典主义文学以戏剧成就最为突出,出现了以高乃依和拉辛为代表的悲剧家和以莫里哀为代表的喜剧家。此外,重要的古典主义作家还有被称作“古典主义立法者”的文艺理论家布瓦洛和寓言诗人拉封丹。

彼埃尔·高乃依(1606—1684)是古典主义悲剧的创始人。他的代表作《熙德》(1636) 取材于西班牙中古民族英雄熙德的传说,是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奠基之作。高乃依一生写有30多部悲、喜剧以及芭蕾剧作品。除了著名的悲剧《熙德》之外,比较重要的还有《贺拉斯》(1640)、《西拿》(1640)与《波利厄克特》(1643)三部作品。这些悲剧创作多取材于古代罗马历史,突出了庄严、崇高的古典主义美学风格。它们塑造了一批理想的贤明君主和富有理性、责任感的英雄形象,歌颂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体现了法国王权强盛时期的时代精神。

《熙德》主要讲述贵族伯爵高迈斯的女儿施曼娜与贵族老臣杰葛的儿子罗德里克的爱情故事。施曼娜与罗德里克即将拜堂成亲,他们的父亲却因为争当太子的老师而发生争执。罗德里克之父杰葛当选后,施曼娜父亲高迈斯出于嫉妒而打了他一记耳光。杰葛恼羞成怒,嘱托儿子一定替他报仇雪耻。经过激烈的内心斗争之后,罗德里克决定为父复仇,在决斗场上杀死了高迈斯。同样,施曼娜为报杀父之仇,置爱情于不顾,勇敢地请求国王惩办罗德里克。此时,摩尔人入侵,兵临城下,正准备自杀以谢罪的罗德里克英勇地率兵击溃敌人,拯救了国家,赢得“熙德”(意即民族英雄)的称号。最后,国王出面调解二人“仇冤”,议定施曼娜为父服丧一年后与罗德里克完婚。

《熙德》的主要戏剧冲突体现在爱情与责任、理智与情感之间的矛盾。面对几乎无法解决的巨大矛盾,男、女主人公都能在最后做出理智抉择,以理智克制情感,以个人情感服从家族义务和国家利益,剧中的国王处理问题也不是以权威压人,而是以理服人,是个贤明统治者的形象。在艺术上,剧作的心理描写十分成功,男、女主人公矛盾心理的刻画,细致真切,突出了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戏剧语言也颇具特色,对话简短明晰而内心独白却雄辩滔滔。《熙德》在巴黎上演,引起巨大轰动,很快风靡整个欧洲剧坛。

《熙德》是法国第一部古典主义悲剧,但并非标准的古典主义悲剧。在艺术上,它并没有严格按照“三一律”进行创作。剧情发生的时间不是一昼夜,而是36小时;地点除了王宫、伯爵的住宅和街道之外,甚至还扩展到码头;情节也不是单一的,剧中还刻画了一个默默地爱着罗德里克的公主形象。

让·拉辛(1639—1699)是法国古典主义悲剧后期的重要代表。拉辛创作的时代正值法国专制王权逐渐由盛转衰,因此他的剧作不像高乃依那样塑造正面英雄人物和贤明君主,歌颂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而是谴责贵族的情欲横流,揭露社会的黑暗与罪恶。他一生创作了11部悲剧和1部喜剧,代表作品是《安德洛玛刻》和《费德尔》。

《安德洛玛刻》(1667)是法国第一部标准的古典主义悲剧。它以欧里庇得斯的悲剧《安德洛玛刻》和《特洛亚妇女》为框架,主要叙述特洛伊英雄赫克托耳的寡妻安德洛玛刻在故国毁灭后被俘之后的故事。安德洛玛刻被俘后,成了阿喀琉斯之子庇吕斯国王的阶下囚。身为国王的庇吕斯却对美丽、典雅的安德洛玛刻萌生爱意,一再拖延与斯巴达公主爱尔米奥娜的婚期。此时,希腊诸国的使节奥莱斯特前来,责令庇吕斯交出安德洛玛刻及其幼子,斩草除根、以绝后患。庇吕斯强硬地拒绝了这一要求,但却以此要挟安德洛玛刻,迫其就范。坚贞的安德洛玛刻假意应承,准备在庇吕斯宣誓保护儿子之后自杀殉节。公主爱尔米奥娜对于庇吕斯的负心怒火中烧,唆使一直追求她的希腊使节奥莱斯特杀死了庇吕斯,随后又因后悔而自杀。最后,失去爱情又成了弑君凶手的奥莱斯特精神失常,变成了一个疯子。唯有安德洛玛刻为了保存赫克托耳的骨血,机智勇敢、富有理性而得以幸存。

《安德洛玛刻》的基本主题在于谴责在情欲横流、丧失理性的贵族阶级,它曲折地反映了封建贵族因不能抵御情欲的**而招致不可避免的覆亡的社会现实。在艺术上,该剧充分表现出作者善于刻画人物心理,尤其是妇女心理的才能;人物的内在精神冲突构成悲剧冲突的基础,剧本完全符合“三一律”要求时间、地点和情节必须保持“整一”的原则。

《费德尔》(1677)取材于欧里庇得斯的悲剧《希波吕托斯》。剧作叙述雅典王后费德尔爱上了国王前妻之子希波吕托斯,开始时她还极力克制自己,但后来国王离家半年不归,在保姆怂恿下她向希波吕托斯求爱,遭到拒绝。国王回来后,她向国王诬蔑希波吕托斯非礼。结果使希波吕托斯受到国王诅咒,落海暴死。王子的惨死令费德尔悔恨交加,她向国王讲明真情后服毒而亡。费德尔因丧失理性、放纵情欲而导致身败名裂、覆亡的悲剧,表现了作者对贵族阶级滥施情欲、缺乏理性的批判。在艺术上,剧作对费德尔的心理刻画细致而有层次,显示作者善于刻画女性心理,尤其注重女性心理的发展轨迹。无论在内容和艺术上,《费德尔》都相当成熟,堪称古典主义悲剧的佳作。

此外,拉辛在晚年还从《圣经》中取材,创作了反对宗教迫害、宣扬以暴抗暴思想的悲剧《爱丝苔尔》(1689)和《阿塔莉》(1691)。

尼古拉·布瓦洛(1636—1711)是古典主义理论家。代表作《诗的艺术》(1674)对高乃依、拉辛、莫里哀等作家创作经验做出总结,全面系统地阐明了古典主义的美学观点和创作原则。第一,他把理性作为文学创作的最高准则。布瓦洛所强调的理性,即笛卡儿的“我”和所谓的人类正确判别是非真伪的能力、人的良知良能。第二,把古希腊罗马文学奉为圭臬,认为文学体裁有高低之分,推崇悲剧,贬低喜剧、寓言和民间文学;他要求悲剧作家严格遵守“三一律”,“舞台表演自始至终只能有一个情节,要在一个地点和一天内完成。”第三,他要求作家必须模仿自然,“把自然(指客观世界)奉为唯一的研究对象”,具体体现为:“研究宫廷,认识城市”。《诗的艺术》经路易十四审阅钦定,成为古典主义的美学法典,对古典主义创作产生极大影响。

让·德·拉封丹(1621—1695)创作的文学体裁很多,他对戏剧、小说、诗歌、散文等都有涉猎,但赋予他文学史上不朽地位的却是他的《寓言诗》(1668-1694)。他一生著有寓言诗12卷,239首。这些作品都以动物形象、动物世界的描写,寄寓人世生活,针砭现实社会的黑暗丑恶,塑造社会各个阶层的象征性形象,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苦难。他的寓言诗在艺术上形式短小,形象突出,情节充满戏剧性,语言自然活泼,富于生活情趣,深受人们的喜爱,作者因此与古希腊的伊索、俄国的克雷洛夫并称为欧洲三大寓言诗人。

莫里哀(1622—1673)是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喜剧的代表作家。他一生创作了30个剧本。他的喜剧直接取材于现实、反映现实,作品所表现的反封建、反教会以及讽刺资产阶级恶习的基本主题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作品所体现的揭露、讽刺与批判精神对后世欧洲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喜剧创作既遵循了古典主义的创作法则,同时又吸取了民间戏剧诸多的艺术手法,对古典主义戏剧的创作有所超越与创新。

法国古典主义文学不仅对法兰西民族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对欧洲其他国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致使欧洲诸国在不同程度上出现它们的古典主义时期。古典主义文学作为一种文学思潮,直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浪漫主义兴起,才退出文坛。

三、巴洛克文学

巴洛克(Baroque)一词源出于葡萄牙语barroco,意为各种外形不规则而且有瑕疵的珍珠。17世纪末叶以前最初将巴洛克运用于艺术批评,泛指各种不合常规、稀奇怪异,亦即离经叛道的事物。18世纪用作贬义,一般指称违背自然规律和古典艺术标准的情况。一直到19世纪中叶都是用于贬义而非艺术风格的名称。20世纪初,瑞士艺术评论家沃尔夫林撰写了《文艺复兴运动与巴洛克》及《艺术史概要》等书,指称巴洛克为一种相对文艺复兴艺术而言的对照性艺术风格,从此巴洛克被公认为欧洲伟大的艺术风格之一。

巴洛克艺术最初产生于16世纪后期的意大利,17世纪普遍流行于欧洲各国。

首先,巴洛克艺术的出现源自于反宗教改革时代的宗教复兴运动。罗马天主教廷在反新教的斗争中,充分认识到艺术的巨大感染力,他们希望通过栩栩如生的建筑、绘画与雕塑艺术坚定信徒们对天主教的虔诚信念。因此,巴洛克艺术风格最初出现在宗教建筑、绘画和雕塑作品中。人们通常把16世纪后期耶稣会建造的罗马耶稣教堂视作巴洛克艺术的第一个标志。它形式上极富动感,自由奔放,突破了文艺复兴的典雅、端庄形态。17世纪初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的改建工程更为巴洛克艺术风格提供了一个最佳展示的机会,它的成功改建使得罗马教廷利用艺术来宣传宗教、传播宗教的目的大获成功。后来的艺术史家们对此做出了这样的评价:“古典风格的建筑及其稳重的柱子和精细的比例现在因植物饰纹而获得生气……在罗马圣彼得大教堂……艺术在这儿被用在一场殊死的宗教战中,以拯救被宗教改革搅得神情恍惚的全体天主教徒的灵魂”[1];“它(指巴洛克风格)被赋予了促进集体**的任务,通过令人眩晕的意义使信徒们得以满足。”[2]

其次,巴洛克艺术的出现与欧洲各民族国家加强王权有着密切的关系。法国巴黎的凡尔赛宫就是融入巴洛克风格的典型范例。凡尔赛宫那宽敞宏大的厅堂、炫目的镜子、广阔的花园林苑、威严华丽的布局和装饰等无不显示出巴洛克风格建筑所呈现的金碧辉煌、气势雄伟、崇尚华丽与雕琢的特点。与凡尔赛宫相应和着的是国王路易十四华丽、绚烂的衣着以及繁琐、周全的礼仪,所有这些无不蕴涵着巴洛克艺术风格,它们为君主营造出一种凛然生威、莫测高深的氛围。“巴洛克中威严、浮华、装腔作势的精神既然适合表达天主教会的权威,也同样适合表达集权君主的盛仪,路易十四成功地把巴洛克风格作为宣传手段使用。”[3]

此外,巴洛克艺术的产生还与天文学与地理学的科学新发现密切相关。哥白尼、布鲁诺和伽利略的宇宙学说不仅动摇了中世纪以上帝为中心的神学宇宙观,而且也冲击了文艺复兴以来建立在人文主义基础之上的以人为中心的宇宙观。宇宙是无限的,世界是变动不居的。新科学的发现,颠覆了人们对宇宙、世界与人生的传统认知,人们处于新旧世界观、价值观的矛盾与震**之中。这种时代的文化心理使得宁静、肃穆的古典艺术变得毫无意义,于是富于动感的、表现动**不安的时代的巴洛克艺术就应运而生了。

巴洛克风格在建筑上所展示的艺术表现力很快被扩展到绘画、雕塑、文学、音乐等领域。在不同的艺术表现领域,巴洛克风格所呈现的艺术特点也是复杂的、多元的。巴洛克文学于17世纪初期兴起于意大利、西班牙,随后逐渐流传,兴盛于德、法、英等国,其注重形式主义的风格源于造型艺术对浮华雕琢的偏爱。

巴洛克文学成就非凡,在诗歌、戏剧和小说这三种主要文学类型中都有所体现。在诗歌创作方面,意大利诗人贾姆巴蒂斯塔·马里诺(1569-1625)、西班牙宫廷贵族诗人贡戈拉·伊·阿尔戈特(1561-1627)、法国诗人马莱布(1555-1628)、英国玄学派诗人约翰·多恩(1571-1631)等是巴洛克诗歌创作的杰出代表。马里诺的诗歌语言华丽、韵律铿锵,以夸饰的词句散布人生的悲观情绪,形成著名的“马里诺诗体”。 他的长诗《阿多尼斯》(1623),叙述了爱神维纳斯和美少年阿多尼斯的爱情纠葛,其中编织了许多插曲,情节离奇曲折,诗句华丽繁复。贡戈拉追求诗歌语言的华丽雕琢,喜用冷僻的典故、新奇的比喻、夸张的词汇和对偶的句式,被称作“贡戈拉主义”。 叙事长诗《孤独》(1612-1613)为其代表性作品,描写渔民与惊涛骇浪的搏斗,具有典型的“贡戈拉主义”特点。马莱布早期抒情诗《圣彼得的眼泪》(1587)堆积意象,爱用夸张、对比,大自然人格化,色彩浓烈,表意曲折,反映了典型的巴洛克诗风。约翰·多恩是玄学派诗人的杰出代表,他喜用哲学辩论和说理的方式写抒情诗,用词冷僻,意象奇崛,富于奇思妙想。他的《跳蚤》一诗中,男主人公为了劝诱情人放弃贞操观、及时行乐,居然以跳蚤未经允许就吸吮人血作为说理的道具,其有理有据的论辩越发凸显情节的喜剧性色彩。他的诗作大多展示了诗人复杂多元的情感体验,神秘的宗教情绪与情欲、好战等内容熔为一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17世纪初期英国斯图亚特王朝统治的动**状态以及人们精神上所遭遇的危机。以多恩为代表的玄学派诗歌无疑体现了巴洛克文学对动态的、惊异的、反差的审美效果的追求。

在戏剧创作方面,体现巴洛克风格最为突出的代表是西班牙著名戏剧家佩特罗·卡尔德隆(1600-1681)。卡尔德隆是继西班牙戏剧的奠基者维加(1562-1635)之后最著名的戏剧家,其代表剧作《人生如梦》(1635)描写波兰王子塞希斯蒙多被囚禁、释放、再囚禁、再释放如梦一般的经历,结构严谨,辞藻精美,常用象征和隐喻来加强效果。剧本所表现的主旨“人生如梦”、“世界是戏剧”等价值观充分体现了那个时代人们对世界动**不安的思考。

在小说创作方面,具有突出成就的作品是德国作家汉斯·雅各布·克里斯托弗·格里美豪生(1621或1622-1676)的流浪汉小说《痴儿西木传》(1669)。作品描述了主人公经历的战争苦难和冒险生活,并以其宏大的场面、跌宕起伏的情节、框型套句结构和扑朔迷离的叙述风格充分显示了巴洛克风格的影响。

巴洛克文学的艺术特征大体上有三点:首先,注重形式,讲究修辞。这一特点在诗歌的创作上表现最为突出:注重语言的雕琢,喜用典故,善用夸张、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追求华丽的诗风。其次,注重想象,抒情性浓郁,情节多离奇曲折,刻意制造出惊异、怪诞的审美效果。再次,在题材的选择和人物的塑造方面更接近现实。它与传统文学注重直接从神话、传说与历史传奇中汲取素材与人物不同,这一特点尤其体现在流浪汉小说的创作中。

总体上而言,巴洛克文学是文艺复兴之后形成的一种新型文学现象,它反映了动**时代新旧价值观念撞击下人们思想的不稳定性和精神上的不安情绪。巴洛克文学对情感自由的追求及其艺术表现手法对19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思考题

1.古典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2.古典主义悲剧与古希腊悲剧、古罗马悲剧的对比。

3.高乃依与拉辛的悲剧创作在主题内涵与艺术表现上有何不同?

4.布瓦洛古典主义诗学主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 [英]马德琳·梅因斯通等:《剑桥艺术史》(第2册),钱乘旦译,175~176页,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

[2] [法]雅克·德比奇等:《西方艺术史》,徐庆平译,230页,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3] 张国刚、吴莉苇:《启蒙时代欧洲的中国观》,371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