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讲 新民族主义音乐风格的小提琴作品在欧洲其他国家(1 / 1)

新民族主义小提琴音乐当然不只是在俄国和美国得到发展,在英国、比利时、匈牙利、波兰和芬兰等欧洲其他国家也得到强劲的发展。

一、振兴英国小提琴音乐创作之路的埃尔加

英国在17世纪的巴洛克时期出现了一个著名的音乐家——普塞尔,之后的两百年,英国在音乐史上始终默默无闻,直到埃尔加(Edward William Elgar,1857—1934)的出现。这位带着“谜语”变奏曲走进人们视野的音乐家,让人们再一次关注到英国音乐,重新领略到大不列颠帝国的音乐文化。

埃尔加从小在充满音乐的环境中长大,他的父亲是管风琴师、小提琴师、乐谱商,在浓厚氛围的熏陶之下,埃尔加对音乐的热爱不断加深。埃尔加先以小提琴演奏家的身份为大家熟知,他曾致力成为一名一流的小提琴演奏家,但事实证明他的作曲天赋更加突出。埃尔加的创作具有很鲜明的特征,坚持民族主义风格的同时,还突破了英国音乐固有的传统,音乐风格亲切但又隐藏深层内涵,既高雅又具有现代主义元素。

他的《B小调小提琴协奏曲》(Op.61)是他53岁时创作的一部作品,带有自传体的性质,他曾说将自己都灌输进了这部作品。因此,作品能够获得如此的成功也是基于作曲家的用心和他对音乐及人生的深刻认识。在谱子上,埃尔加留下了用西班牙语写的标示:“在这里封存着某人的精神。”这句话使人们纷纷开始猜测。这句埃尔加留给世人的悬念为作品又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研究埃尔加的专家曾指出,这个某人有可能是一位埃尔加曾经爱过或者正在爱着的好友,并指出,这位友人极可能就是华特利夫人,因为埃尔加曾经对华特利夫人描述,这部作品是“我们的协奏曲”,作品中流露出隐藏着的爱恋之情,令人在揣摩中欣赏。

《B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有三个乐章。第一乐章是一个协奏型的奏鸣曲式,结构庞大,音乐的素材也非常丰富。开始部分是乐队的齐奏,有种气宇轩昂的气势,独奏小提琴以一点略带忧伤的情绪进入,音色沉稳而柔和,像是在表达一种思念之情,幻想与惆怅并存,乐队以一种沉重并深情的情绪进行烘托、应答。发展部非常短,活泼地一带而过,而后又回到原来的速度。第一乐章中乐队和谐的音色好似是作曲家万千的思绪,百转千回,而小提琴则是这万千思绪中最为深刻的那一缕。第二乐章是一个行板、自由的三段体,安静祥和的气氛中烘托出朴素的第一主题,小提琴音色低沉但却优美,让人仿佛进入梦境,在其中傲游畅想。中段转调,庄重而壮美,有一种富有哲理性的思考的态度,随后再次进入沉思的状态。第三乐章是一个很快的快板,一个充满戏剧性的段落。从小提琴的快速演奏与乐队充满力量和气势的配合开始,随后变为相互应答,由激动变为绵长平稳。转为B大调后,小提琴上出现了一段优美的旋律,华丽且充满技巧性。在这一乐段中的华彩部分埃尔加还使用了他独创的“震音拨奏”,最后,音乐在辉煌和宏大中结束。

埃尔加复兴了英国的音乐,重新确立了英国在音乐史上的地位,而这部作品是20世纪早期最成功的几部小提琴协奏曲之一,也是英国音乐史上第一部可以载入史册的小提琴作品。

二、站在巨人肩膀上开垦比利时小提琴音乐的伊萨伊

伊萨伊(Eugene Ysaye,1858—1931)出生在比利时著名的音乐之乡列日,这里产生了很多音乐家,这里的人几乎都是音乐的爱好者,到处都有浓厚的音乐氛围。伊萨伊的父亲是一个裁缝,家中的其他人也都是手工匠,但在这个大家族中,音乐总是必不可少的。四岁时,父亲开始教授伊萨伊学习小提琴,尽管伊萨伊后来成为维尼亚夫斯基和维厄当的学生,但对他来说,“父亲教会了我如何用小提琴说话”。1865年时,年幼的伊萨伊已经在歌剧院的交响乐团演奏。之后,他进入列日音乐学院学习,沉重的家庭负担、母亲的去世、繁重的演出任务最终导致他在1869年辍学。但他的自学能力以及超强的意志力使他后来受到了小提琴家维厄当的赏识,并安排他重回学校学习。逐渐,伊萨伊受到许多著名音乐家的关注,对于他的才能也都予以肯定。自1886年,他任布鲁塞尔音乐学院的小提琴教授长达12年。期间,他教授出了大批优秀的演奏家,同时,他还不断地充实自己,广交朋友,以提高自己的演奏和创作技巧。他的一生都在积极的创作和演出中度过,他乐此不疲,七十岁高龄依旧不服老,音乐让他变得年轻,他的演奏情感真挚、细腻,对音乐有相当透彻的认识。这一切都让他成为万千人崇拜的对象,1931年,人们为他在布鲁塞尔举行了国葬,数千人陪伴着他的灵柩。最后他的心脏被放在一个精美的小盒子中带回了他的故乡——列日。

伊萨伊作品中最为著名的是《六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Op.27),创作于1924年,是他晚年创作的作品,代表了他最成熟的创作风格。他的这部作品是继19世纪的帕格尼尼之后,又一次在小提琴技术领域里的革新尝试,开创了新的小提琴技巧,充分挖掘了这件器乐的表现潜力。在这六首奏鸣曲中,许多新的小提琴演奏技巧显得光彩夺目,就连以苛刻著称的著名小提琴教授卡尔·弗莱什在他的《回忆录》中,也认为这六首奏鸣曲的技巧格外令人关注。不仅如此,这部作品是一部多声部的复调性的小提琴作品,是一部可以与巴赫《六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相媲美的作品,开创了20世纪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的新形式。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奥伊斯特拉赫曾经这样评价道:“伊萨伊的六首小提琴奏鸣曲在小提琴的所有曲目中具有特殊的艺术价值。所有奏鸣曲都突出地具有真正的灵感和独创性。同时,它将小提琴艺术提高到一个历史新高度上。”

可以肯定,伊萨伊的这部《六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的创作灵感直接与巴赫《六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有关。不仅数目相同,其中第一和第六首的调性(G小调和E大调),以及阿勒曼德(Allemande)和萨拉班德(Sarabande)的形式也直接受启发于巴赫的作品。在伊萨伊的这六首奏鸣曲中,与巴赫的奏鸣曲关系最密切、最直接的是他的《第二奏鸣曲》,使伊萨伊获得了“20世纪巴赫”的美誉。

他的《六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中的第一奏鸣曲,G小调,献给匈牙利小提琴家约瑟夫·西盖蒂,因为受到西盖蒂演奏巴赫奏鸣曲的影响而创作。这部作品的灵感来源于巴赫的第一奏鸣曲,巴赫作品中的调性和结构布局在伊萨伊的作品中都有所体现,但这部作品中即兴创作部分占有很大的比重。音乐庄严、肃穆,显示出无限宽广的胸怀,这些因素都来自巴赫,而其中巴洛克时代所特有的赋格的写法也体现得非常细致,除此之外,作曲家自身音乐语言的表现上也能看出一些端倪,幽默灿烂的旋律、明确清晰的节奏、细腻柔和的情感,这部追随巴赫步伐的作品同时也投射出了作曲家的音乐风格。

第二奏鸣曲,A小调,献给小提琴家蒂博,共有四个乐章,作曲家赋予作品四个标题,分别是:执意、忧郁、鬼魂之舞、弗莉(罗马神话中的复仇女神)。在标题的指引下,我们更容易体验到音乐中的内涵:第一乐章中快速的手指运动演奏出的如泉水般涌出的音符,像手指恋上了琴弦,为之着迷。前奏曲的开头就直接引用了巴赫《六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第三组曲中前奏曲开始两小节的材料,在乐曲的中部,巴赫的这个主题依然在不断地进行反复。伊萨伊将这首前奏曲命名为“着迷”,我们能够从这个名字中大致分析其中的内涵:巴赫的这个主题动机使他的思绪一刻也不能够停止。因此,通过这旋律,我们能够从一个最清晰、最直接的角度探视伊萨伊的音乐与巴赫音乐的关系,以及伊萨伊的个性特征所在。第二乐章的柔板具有很强的抒情性,旋律在弱音器制造的效果下显得更加柔美,其中所折射出的伤感与忧虑使欣赏者心生爱怜。第三乐章是一个风格清新、优雅的恰空舞曲。末乐章则是个猛烈的快板,充满生命的律动和火热的**,其中音色与力度上的对比突出了强烈的戏剧效果,一个黑暗妖媚的女神形象呼之欲出。

第三奏鸣曲,D小调,献给小提琴家埃乃斯库。这首曲子是六首中最受欢迎的一首。单乐章,标题为“叙事曲”。作品兼具艺术性和炫技性,调性频繁地转变,色彩也在不停地变幻,令人眼花缭乱的技巧同样扣人心弦。

第四首E小调,献给小提琴家克莱斯勒。作品中充满了活力,第一乐章的标题是“阿拉曼德舞曲”,这种源于德国的古老舞曲形式在这首作品中被赋予一种盎然的生命力;第二乐章是萨拉班德舞曲,这种慢速的舞曲形式被作曲家注入了哀婉忧伤的情绪,其中的主题动机贯穿始终,其高度统一的音乐材料彰显出作曲家的高度掌控力。第三乐章则展现了很强的律动感,与前两乐章相比,原材料的结合、变化与节奏的动力是这一乐章的亮点。

第五奏鸣曲,G大调,献给比利时小提琴家克里克鲍姆。两个乐章分别是“曙光”和“农村之舞”。第一乐章正如标题一般,音乐形象的描写非常清晰,仿佛太阳升起的瞬间,黎明清新的空气被吸入鼻腔,阳光渐渐地照亮了整个世界。第二乐章同样鲜明,突出了各种舞蹈性的节奏,欢快又富于变化。

第六奏鸣曲,E大调,献给西班牙小提琴家奎洛加。与第三首一样,这首作品也是个单乐章作品,具有西班牙舞曲风格。作品的结构庞大、形式复杂,出现了许多高难度的技巧,可听性和可看性并存。

《六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新颖的技巧和丰富的情感浑然一体,强烈的个性和丰富的想象力齐驱并驾,作品奠定了伊萨伊的地位,是20世纪小提琴作品中的经典,也是现代小提琴演奏家的试金石,意义非同凡响。

三、将小提琴作品植根于民间音乐的匈牙利音乐家巴托克

20世纪民族音乐学的奠基人巴托克(Bela Bartok,1881—1945)出生在一个音乐家庭,自小随母亲学习钢琴,1899年,他进入布达佩斯皇家音乐学院学习。他早期的创作主要受到浪漫主义音乐的影响。1905年,他开始潜心研究匈牙利民间音乐,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起初,他的音乐在匈牙利并没有受到欢迎,但凡事贵在坚持,经过十年的磨练终于修成正果。之后,他一直对匈牙利民歌进行收集和整理,深入乡村采风,进行创作。巴托克是继斯特拉文斯基和勋伯格之后,一位以自己独特新颖的音乐语言、植根于民间音乐创作而赢得世界声誉的20世纪音乐大师,在作曲方面,他不断钻研与进取,创立了巴托克和弦、拱形结构、不规则节奏组合等特有形式,他创作的小提琴奏鸣曲、小提琴协奏曲同样也融合了他的音乐思维观,在小提琴艺术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的许多音乐作品都成为20世纪民族音乐新风格的典范。

巴托克一共创作过三首小提琴奏鸣曲,但因为第一首是早年的习作,因此,一般提到他的小提琴奏鸣曲主要指的是后面的两首。《第一小提琴奏鸣曲》(SZ.75)创作于1922年,正是他民间音乐风格形成的时期。作品以极具特色的音乐语言而闻名,有三个乐章。第一乐章是热情的快板,钢琴以快速并波浪式的清脆音色引出小提琴**的演奏,旋律始终是在20世纪音乐特有的旋法上进行,跳弓断奏仿佛没有停顿,细碎的音乐动机不断地出现,钢琴声部**澎湃地附和着。热情散去后是一段抒情的旋律,与浪漫主义风格相区别,此时的抒情有一种怪诞之感,现代音乐正是以一种更具有个性的方式来抒发自身的情感,小提琴的音色忽高忽低,但气息非常的悠长,钢琴声部则还以前面的方式进行伴奏,但旋律更为柔和。第二乐章是一个三段体的慢板,这一乐章中钢琴更多地处于沉默状态,小提琴独自吟唱,纯净的声音在调性的不断转换甚至是无调性的状态之中显得更像是一个内心充满矛盾人的独白。第三乐章继续延续着一种不和谐,从舒缓到激动,从静到动,小提琴音乐发展到最后像似声嘶力竭的呐喊。《第二小提琴奏鸣曲》(SZ.76)创作于“第一”之后,同样献给匈牙利女小提琴家德拉妮。作品仅有两个乐章,第一乐章是一个回旋曲,第二乐章是舞曲的风格。作品中时而展现出小提琴美妙的音色,时而又富于表现丰富的节奏变化,与“第一”相比,音乐更为轻松和明朗。

巴托克的《第二小提琴协奏曲》完成于1938年,是一部具有变奏风格的小提琴作品,秉持着巴托克一贯富有创造性的创作风格,又添加了巴托克晚年更加成熟、慎重且更为深邃的音乐内涵,可以说,这部作品在众多小提琴协奏曲之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初接触这部作品,你会发现,作品中洋溢着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充满了温情,在浓烈的民族风格之中流露出作曲家对于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而这部作品的创作背景却并非这样轻松,创作这部作品的时候,整个欧洲大陆都被纳粹法西斯主义的阴霾笼罩着,对于爱国心切的巴托克而言,这种岌岌可危的局面使他的内心充满了痛苦,但他决定将这种痛苦化作力量,用音乐中乐观的精神去鼓舞战争中的人们,告诉人们重拾起生活的信心,等待黎明的降临。作品一共分为三个乐章,第一乐章小提琴奏出具有匈牙利民间音乐色彩的主题部分,其中大量二度、四度、五度的旋律进行使得这一部分的音乐充满了神秘的感觉,随后在乐队伴奏之下,小提琴的旋律变得越来越具有动力性,但马上又开始变得忧郁起来。忧郁之后又迎来了恢宏、热烈的情绪作为第一乐章的结尾,与第二乐章略显伤感的旋律形成对比。第二乐章为一个主题加上六个变奏构成,主题部分透露出一种作曲家心中隐藏的哀思,令人为之动容。六个变奏都是由小提琴完成对主题的变化:装饰、双音、音域变化,等等,尽管变奏的手法是巴托克经常使用的一种音乐写作方式,但作曲家总能将重复的主题部分穿上一件令人耳目一新的外衣。第三乐章在第一乐章的基础上衍生而来,最大的不同在于第三乐章是比第一乐章更快的快板,因此形成了巴托克著名的“拱形结构”。这一乐章更多的是一种情绪上的释放,像是一种内心的悸动,更有一种幻想覆盖在真实现状之上的感觉,小提琴快速的行进象征着一种冲破困苦的力量,一股冲劲带领着人类走向一个辉煌的明天。在这部作品中,作曲家有坚持,也有突破,但这其中对于音乐素材的高度把握以及对于作品整体布局的深度考量都证明了,这部作品在巴托克创作生涯中的重大意义。

《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完成于1944年,此时,巴托克正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阿什维尔疗养。在这里,巴托克远离了生活的一切繁琐,美丽的乡村风光和轻松的生活气息使他的身心都得到净化,创作的灵感也犹如泉涌。此前,著名的小提琴家梅纽因曾经希望巴托克能够为其创作一部专门为小提琴演奏的作品,于是,这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就诞生了。

这部作品一共有四个乐章,旋律中依旧采用了匈牙利传统民间音乐以及大量的五声音阶,创作方式则更趋于传统,但乐章的布局中出现了巧妙的“黄金分割”。第一乐章的开始部分充满了戏剧性,演奏中小提琴的音色充满了张力,柔中带刚,刚柔并济,充分体现了这一乐器的自身特点。第二乐章是一个赋格曲,对于巴托克这位注重逻辑性和功能性的作曲家而言,赋格的使用更能彰显出他对于和声以及对位法的高度把握。在这一乐章中,我们能看到巴托克对现代音乐中变奏、模仿、倒影等手法的运用,可以说是创作技法与音乐内涵的完美融合。第三乐章的标题为“旋律”,从中我们自然能找到它与前两乐章的区别,“抒情性”马上抚慰着我们的内心,但这与浪漫主义时期的“抒情性”有着巨大的区别,这种温柔并没有那么具体,更多的是捕风捉影般抽象的现代音乐的表达方式。第四乐章是一个急板,具有幻想性的特征。节奏与速度的变化都非常丰富,让人感到自由和随意。整部作品可以说是一种作曲家晚年创作风格上的回归,从传统到创新,再回归传统,像生命的轮回一般,是作曲家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对于音乐的深层认识。

四、作品充满神秘诗意的波兰小提琴音乐大师希曼诺夫斯基

希曼诺夫斯基(Karol-Szymanowski,1882—1937)被视为波兰继肖邦之后最伟大的作曲家,他自幼接受音乐教育,很早就展现出了音乐方面的天赋。1926年起他担任华沙音乐学院院长。他将西欧现代音乐技法和波兰民族音乐相结合,走出一条独具个性的创作道路,成为波兰现代音乐的奠基人,也是20世纪民族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他的创作受到肖邦、理查·施特劳斯以及德彪西等人的影响,又受到爱国主义思潮的启发,创作出许多优秀的作品,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他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Op.35)。

这部作品创作于1916年,被誉为20世纪第一首现代协奏曲,作品有如诗歌般的意境又充满神秘的狂喜,两种风格相互交替,色彩不同变幻。作品是单乐章,分为六个部分。开始由乐队奏出一串灵动又充满诡异气氛的引子,小提琴音乐出现在一段具有幻想性的旋律之上,乐队的伴奏增加了整体神秘的效果。第一部分都处于这种朦胧、梦幻奇异的音乐之中,有时凌乱,有时缥缈,充斥着令人意想不到的音乐素材。之后的五个部分都在第一部分的主题动机之上发展而来,第二部分是抒情与热情交替的段落,优美的小提琴在低沉的伴奏声中显得高高在上,随着乐队旋风般的强奏,热情如一股奇幻的火焰开始贲张,随后马上转入第三部分快速的谐谑曲,有些欢快和幽默,但怪诞一直渗透在其中,速度变化非常丰富。第四部分是一段非常优雅的夜曲,像黑夜中森林里传来的美妙音乐,有种静谧的深邃感。第五部分是华彩乐段,用20世纪音乐的特点创作的炫技段落,强烈的情感发泄融合现代音乐语汇,令人印象极为深刻。结尾部分是一段非常舒缓、灵巧的夜曲,乐队模仿出小鸟的叫声,而小提琴更像是夜莺在歌唱。整部作品妙不可言,充满了“东方音乐”的色彩。

五、在小提琴音乐中展现芬兰北国风光的使者西贝柳斯

这位充满爱国主义精神的音乐家——西贝柳斯(Jean Sibelius,1865—1957),凭借《芬兰颂》激起无数人的爱国**,他作品中炙热的爱国情感和浓厚的民族主义特色使他成为芬兰人民的英雄,也获得了世界的认可。他的《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Op.47)同样被视为20世纪的经典作品。

西贝柳斯9岁学习钢琴,14岁学习小提琴,曾经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伟大的小提琴家,但他可能没有想到,作为作曲家让他获得更大的成功。他一生共创作了100多部作品,涉及各种体裁,其中乐器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他善于制造戏剧性的冲突,作品贯穿了芬兰民族雄浑、豪放的气质,描绘了严峻的北国风光,充满了史诗般宏伟的气魄,《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就是这样一部作品。

这部作品完成于1903年,首演后作者并不满意,经过修改,最终发表于1905年,乐曲将北欧特有的旖旎风光与小提琴的技术结合起来,是20世纪最重要的小提琴协奏曲之一。作品共分为三个乐章,第一乐章是一个中庸的快板,作品开始,弦乐声部弱奏出D小调主和弦,随即独奏小提琴以婉约的音色出现,旋律悠长而深情,颇具浪漫情怀,犹如一幅北欧风光的画卷渐渐拉开。之后,情绪迅速转换,乐队沉默,小提琴连续快速演奏。乐队再次出现时更加低沉,小提琴好像在渲染一种悲情,并层层递进。副部主题转到大调之上,好像阴霾立刻散去,明朗和**取而代之,时而展现出英雄颂歌般的雄伟气势,时而又出现轻松爽朗的欢快氛围。第二乐章是一个很慢的慢板,自由的三段体,富有浪漫和抒情的气息。旋律如歌,与前一乐章相比,语气更像是在诉说,尽管没有巨大的起伏,但言语间却透露着许多忧思。再现部分木管乐器的出现更加加深了这种情绪,静静的忧伤,像是黑夜里月亮下的冥想,又像是作者伫立在海边,面对浩瀚的海洋,抒发自己的情思。第三乐章是一个不太快的快板,开始部分有定音鼓加上低音弦乐奏出节奏,独奏小提琴出现奏出了回旋曲的主题,情绪在不断地递进,乐队始终在轻声演奏着充满**的和谐旋律以突出小提琴的明亮音色。单簧管再现主题与小提琴的泛音交相呼应,相得益彰,作品最后在华丽中收尾。整部作品气势恢宏,辉煌与壮丽的气质得到足够的展现。

西贝柳斯的成熟和沧桑感在作品中能够充分融入其作品中,就如同《芬兰颂》一样,这部代表作品同样是作曲家个人风格的有力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