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讲 新民族主义音乐风格的小提琴作品在俄国与美国(1 / 1)

20世纪新民族主义音乐是19世纪民族主义音乐的延续,从这个意义上说,两者在小提琴音乐上没有本质区别,都是运用本民族的音乐特征来构思音乐。但是20世纪新民族主义音乐的小提琴作品,由于受到新文化形态的影响,与19世纪民族主义音乐的小提琴作品相比,又有了新的发展:20世纪新民族主义音乐的小提琴作品强调汲取民间音乐固有的特征和规律,在按照民间调式、音阶、节奏创作的基础上,还或多或少地受到一些新作曲技术的影响。而19世纪民族主义音乐的小提琴作品是在浪漫主义音乐的海洋中滋生起来的,其旋律、和声、调式和结构等的运用受到浪漫主义音乐的影响。因此在音乐素材的处理上,在音乐特点上,两者是有区别的。

一、肖斯塔科维奇:将民族性与现代性融合在小提琴作品中

爱憎分明、满怀**,肖斯塔科维奇(D.Shostakovich,1906—1975)一生都坚持着这种明确的人生态度,而他的小提琴音乐亦是如此。生活在战乱的时期,他经受了数次政治风波的打击,音乐作品受到数次的批判,但依旧真诚直爽地面对生活、面对创作。

肖斯塔科维奇生于俄国的圣彼得堡,父亲从事化学研究的工作,母亲则是一位优秀的钢琴家,正是在母亲的启蒙教育之下,肖斯塔科维奇开始了自己漫长的音乐之路。1917年,11岁的肖斯塔科维奇就开始了创作。他的作品中很早就能看出对政治生活的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甚至是街头沙皇警察打死儿童的悲惨情景,都在他的音乐中有所体现,他的作品就是他一生心灵的独白,深刻的思想内涵使他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音乐家。他创作了两部小提琴协奏曲,这两部小提琴协奏曲都是献给他的好友小提琴家奥伊斯特拉赫的,这位小提琴家对作品深刻的认识使得作品在演奏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肖斯塔科维奇《第一小提琴协奏曲》(Op.77)创作于1947年至1948年,作品开始受到了当时的形式主义的批判,直到1955年斯大林去世两年后才予以发表。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具有其独特的风格,作品中既有英勇无畏的一面,又有表现了美好崇高的一面。这位俄国作曲家在展现民族主义音乐的同时,也将现代技法融入其中,他音域宽广,旋律高亢,具有严密的逻辑布局和宏大的音乐结构,创造出了个人与时代完美结合的音乐。

《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开始被作曲家赋予了非常压抑且紧张的基调,像是在诉说心中的苦痛,但又让人感觉这种苦痛是无法言说的。旋律始终十分低沉,20世纪音乐不流畅、没有句读等特点在此显露出来。第一乐章开始就像悲剧主角登场一般,低音弦乐奏出忧郁的旋律引出小提琴奏出的第一主题,主题平静而沉闷,盘旋式的旋律深远而悠长,这种思绪一直持续在整个乐章之中,直到进行到最后才出现相对明亮的音色,象征了黑暗中的一丝曙光。第二乐章是一个快速进行的谐谑曲,乐章的主题以他名字开头字母作为动机——D—降E—C—B,这种写作方式还曾出现在他的《第八弦乐四重奏》和《第十一交响曲》等作品之中,是明显带有个人标签的写作方式。音乐节奏十分坚定,有进行曲的风格,小提琴以清晰而有力的断奏作为开始,将欣赏者沉浸在前一乐章的思绪瞬间打破,中段小提琴奏出新的主题材料,再现部分木管与弦乐用卡农的方式再现主题,整个乐章有种怪诞风趣的意味。第三乐章是一个舞曲形式,由一个主题和八个变奏部分组成。开始部分既阴沉又宏伟,由低音管、低音号来展示一段粗犷的旋律。小提琴独奏出现时是一段优美又带着伤感的旋律,是一段深沉的内心独白。随后的几个变奏分别出现了英国管、圆号、低音弦乐等其他与小提琴相应和的声音,内容丰满,旋律阴柔。终曲变为谐谑曲,强劲的节奏伴随着不停向前推进的旋律,有些挣扎又有些躁动,像是预示着胜利总会到来,阴霾终会散去,但过程总是苦难重重。结尾处小提琴依旧再现出第一乐章的第一主题,美轮美奂的梦境再一次回归,为作品的结局蒙上一层朦胧的面纱。

《第二小提琴协奏曲》(Op.129)创作于1967年,是继《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创作20年后肖斯塔科维奇再次创作小提琴协奏曲,这时的音乐中少了一些烦闷的心情,多了更富有哲理性的思考。这部作品为纪念“十月革命”50周年而作,作品依旧是深沉的格调,旋律有时沉浸在优美之中,有时则散发着恐怖的气息。总之,肖斯塔科维奇的小提琴作品与他的其他作品一样,是20世纪难得的珍品,是民族性与现代性相结合的独树一帜的音乐。

二、普罗科菲耶夫:将幻想的内心世界注入到小提琴作品里

普罗科菲耶夫(S.Prokofiev,1891—1953)同样是一个天才式的人物,三岁随母亲学习钢琴,五岁时就创作了一首钢琴曲,6岁便可以创作圆舞曲和回旋曲,9岁则创作了第一部歌剧,23岁凭借《斯基夫组曲》受到世人瞩目。俄国十月革命期间,他为躲避战乱而选择出国,在巴黎,他认识了自己的妻子科丁娜。十几年的他乡生活让普罗科菲耶夫无比地思念故乡,于是,1932年,他重新踏上祖国的土地,选择在自己的祖国实现理想。普罗科菲耶夫的音乐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乐观而富有热情,在呈现民族主义音乐风格的同时还兼具古典主义和20世纪音乐的特点。他创作了两部小提琴协奏曲。

《第一小提琴协奏曲》(Op.19)创作于1913年至1917年,作品分三个乐章。第一乐章是一个自由奏鸣曲式的小行板,开始由小提琴独奏出一段美妙、充满梦幻气质的优美旋律,柔和的音色使人敞开心扉,似乎能触碰到人心底最柔软的部分。随后,小提琴奏出具有半音进行的第二主题,一改悠长与延绵,小提琴释放出特有的音色,并以拨奏的方式进入发展部。再现段小提琴又奏起抒情的旋律,将第一主题变化发展。第二乐章充满了谐谑幽默的味道,欢乐的气氛伴随着现代音乐的节奏与旋律,显示出一种猜想的意味。小提琴半音阶式上升的旋律呈现出一种风趣而轻盈的感觉,乐队与小提琴的配合更像是一种竞奏,在游戏间将富有动力性的节奏呈现出来。而最后一个乐章,作曲家放弃了传统以热烈旋律收场的习惯,用一首同第一乐章类似的具有梦幻效果的自由变奏曲来将人们引入自己更为神秘、充满幻想的内心世界。

而普罗科菲耶夫的《第二小提琴协奏曲》(Op.63)创作于1935年,作品共分三个乐章。第一乐章完成于回国前,完成后面创作时他已经回到祖国,少了年轻气盛的矛盾个性,音乐中呈现出更为成熟、大气的明朗和谐的感情,旋律更为悠长,鲜明的民族主义音乐风格得以显露,是作曲家成熟风格的体现。普罗科菲耶夫在他的自传中对这部作品这样写道:“这首协奏曲音乐和风格上都与《第一小提琴协奏曲》迥然不同。它写于好几个地方,反映我当时正过着游牧民族那样的巡回演出生活。”第一乐章中庸的快板,由小提琴奏出的第一主题有浓郁的情感和活力,随后与乐队逐渐相融推进音乐的发展。第二主题中小提琴尽情抒发,与乐队交织奏出绚丽灿烂的旋律。第二乐章行板,像小夜曲一般的静谧,富有诗情画意,浪漫而迷人。整个乐章是在一个古典风韵上构建起的具有现代意味的抒情乐思。第三乐章朝气蓬勃的快板,采用回旋曲形式。具有舞蹈性的节奏律动,似群魔乱舞的场景,打击乐营造出咄咄逼人的音响效果,在狂欢中结束全曲,这可能是作曲家特意安排的具有讽刺意味的表现。

三、格拉祖诺夫:将优美而深邃的乐思深植于小提琴作品中

这位音乐家虽然不太被人熟知,但在俄罗斯音乐史中,他却是一个光芒四射的音乐大师。格拉祖诺夫(A.K.Glazunov,1865—1936)的父亲是出版商,母亲是钢琴家,他对音乐的喜爱使得他经常刻苦学习和钻研。后来,他跟随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学习,一年半后他就完成了作曲系的主要课程。16岁时,经李斯特推荐,他第一交响曲的首演一鸣惊人。天赋加上刻苦的努力使他很快就获得了巨大的名声。1889年在巴黎,他指挥自己的《第二交响曲》获得赞誉,从而奠定了他在国际音乐界的地位。他的音乐既有俄罗斯强力集团的影子,又深受西欧主流音乐影响,作品中显现出综合的特性,个人风格并不是非常明显,因此,没有被更多的人所熟知。但《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却不同,流传很广,以优美的旋律见长。

格拉祖诺夫的《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Op.82)作于1904年,题献给当时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1905年4月在彼得堡由奥尔首演,格拉祖诺夫指挥。作品由两个乐章组成。第一乐章用自由的奏鸣曲式。在木管组的背景音乐下,独奏小提琴奏出富于表情的主部主题,小提琴声部一直保持着一种自由、悠长的状态并逐渐展开,副部主题像一首俄罗斯民歌,这一主题在G弦上奏出,优美而深邃,没有恢宏的场面,也没有炫技的装饰,更多的是深刻的思考。音乐进入第三部分,这里有展开部与主题再现的成分。主部主题从低声部渐入,副部主题则由木管乐器奏出,几经反复,出现极为华丽的华彩段,小提琴演奏技巧得到张扬,随后音乐以弦乐的持续低音连接到第二乐章。第二乐章为三部曲式,快速。由铜管乐器奏起具有俄罗斯民间舞性格的第一主题,随后独奏小提琴生动地复述,旋律活泼。第二主题与第一主题一样,采用变奏形式,小提琴模仿民间乐器奏出具有民间风格的节奏型,乐队声部与独奏小提琴相互呼应,音乐显得轻快有趣,最后以热烈而喧闹的气氛结束全曲。整部作品中,独奏小提琴一直在吟唱,协奏部分一直在附和,优美如歌,其中更多地凸显了小提琴美妙的音色,宛如一部深情的室内乐作品。

四、卡巴列夫斯基:小提琴作品中洋溢着俄罗斯青年的朝气

卡巴列夫斯基(Dmitry Kabalevsky,1904—1987)的音乐素以明朗和抒情著称,紧随时代而变迁,音乐语言渗透着民族气息,这位俄罗斯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出生于圣彼得堡,1919年至1922年,就学于斯克里亚宾音乐研究所,1925年至1929年进入莫斯科音乐学院学习钢琴和作曲。1929年,他因创作《第一钢琴协奏曲》而声名鹊起,1932年任教于莫斯科音乐学院。他的作品能够充分反映出苏联的时代变化,他创作了许多爱国主义作品和充满民族特色的作品,多以苏联的现实生活为创作素材,内容真实,让人倍感亲切。《C大调小提琴协奏曲》(Op.48)创作于1948年,为庆祝苏维埃一个青年团体创立30周年而作,获斯大林奖,作品体现了青年的精神风貌和艺术特色,得到广大听众的喜爱,现在人们常常把这部作品称为《青年协奏曲》。

《C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共分为三个乐章,风格活泼欢快,洋溢着幸福与美好的气氛。第一乐章是一个精神抖擞的快板,乐队斗志昂扬的开场引出小提琴具有俄罗斯风格特点又充满生气的旋律,音乐抒发出勃勃生机。随后,欢乐的气氛转为优雅而悠长的旋律进行。发展部中独奏小提琴的跳弓配合美妙的音乐,让人不禁眼前一亮。再现部对于第一主题进行了装饰性的重复,乐队部分沉稳、富于**,在速度不断的提升中,第一乐章在辉煌中结束。第二乐章是一个如歌的行板,三段体结构。弦乐器经弱音器奏出和弦引出独奏小提琴,此时,与前一乐章不同,小提琴的音色中饱含着深情,柔美似水,令人动容的旋律在不经意中流露出了真切的情感。中段部分双簧管表达出一种深切的忧思,与随后小提琴活泼的情绪形成对比。快速的琶音在上下行间如行云流水般转瞬即逝,想要用耳朵抓住这美妙的瞬间,却发现它已经只剩余音绕梁。最后部分延续之前的情绪,但在渐行渐远之中结束,表达了纯洁的幻想与美妙的憧憬。第三乐章是一个活泼的回旋奏鸣曲,具有谐谑的特点。第一主题充满着欢乐,所有的乐器都在欢呼雀跃,独奏小提琴则以颤音的形式表达内心的喜悦。中段乐队奏出具有民歌特点的旋律,节奏欢快,引出独奏小提琴对这一主题动机的变化重复。第三段热情激昂,小提琴以颤音和双音的方式演奏,快速且强劲的音符冲击着听众的耳朵,让人不禁随之律动,作品在辉煌的结尾中果断收场,让人意犹未尽。这部作品将作曲家音乐风格中的抒情性以及明朗的气质充分彰显出来,富有生命力,展现出俄罗斯年青一代厚积薄发的力量。

五、布洛赫:从犹太传统中寻找小提琴音乐的启示

布洛赫(Ernest Bloch,1880—1959)是出生在瑞典的美籍音乐家,曾经是伊萨伊的学生,后来开始研究犹太题材的音乐,并且非常痴迷,他自称被旧约中记录的犹太传统所感动,于1924年加入美国国籍。身为犹太人,他的作品大都与犹太教有关,比如《希伯来狂想曲》、《以色列交响曲》,等等,浓厚的犹太风格使作品流露出一种神秘之感,他的小提琴作品也是如此。

布洛赫的《美名大师》原是为小提琴和钢琴而作的组曲,后来改为小提琴与乐队版。美名大师是犹太教中哈西德教派的创始人的一个称号,哈西德代表的是下层民众中的精神领袖,他信奉神的旨意,通晓神迹,并期待弥赛亚降临,解救犹太人脱离苦海。作品共由三首小品组成,布洛赫为作品加了副标题“哈西德生活的三个画面”:分别为忏悔、尼冈和启示。第一首《忏悔》,小提琴吟唱出圣咏的旋律,似犹太人在虔诚地祈祷,音乐充满对救赎的渴望。第二首《尼冈》,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一开始小提琴就像是在倾诉历史,述说着犹太民族长久以来颠沛流离的生活。旋律犹如呻吟般奏出悲悯和痛苦的祈愿,这是用流着血的心在向神祷告:告白的是犹太人惨遭迫害那触目惊心的惨状;告白的是犹太人居住的土地自古以来就没有安宁;告白的是随处可见的命运之劫。他们渴望得到拯救;渴望得到安宁;更渴望永远祥和。第三首《启示》,音乐与题意内容相符,小提琴的旋律就像圣徒们渴望福音来到,神衹降临,欢快至极。这首组曲表达的主要基调是:任何苦难都无法阻止这个具有坚定信仰和不屈精神的民族,赞颂犹太教崇高的信仰,神秘而超脱。

与《美名大师》相比,布洛赫的《小提琴协奏曲》更具内涵。作品完成于1938年,此时的布洛赫已近六旬,饱经风霜的他,创作的这首作品被称为近代小提琴协奏曲中的杰作。这首作品中新颖的音乐语言和独特的情感抒发,体现了布洛赫炉火纯青的创作手法。作品中多变的调性与速度、情感表达的巨大落差,书写了布洛赫关于自由意识与狂想精神的理念。作品共有三个乐章,没有固定的调性,但音乐的内容似乎在讲述这样一个深刻的主题:沉沦、悲叹与重生。第一乐章篇幅长大,以铜管乐野性般的强奏拉开序幕,它呈现出空旷的远景,小提琴进入,音乐极具悲剧性色彩,满目疮痍,虽然小提琴坚定有力的音色中,似乎隐现某种命运的力量,但激越的情感中却也含有沉沦内涵,罪恶的灵魂似乎时刻在责罚的烈火中煎熬。第二乐章是安静的行板,小提琴旋律带有悲情的夜曲性质,那是无望的冥想,是落魄的叹息,在黑夜中飘悠,永无尽头。第三乐章,小提琴重现第一乐章的主题,再次出现充满力量的音色,虽然带着感伤的眷恋,但迎来了片片生机,音乐似乎洋溢出丝丝暖意,带着春天的芳香,渐渐扑面而来,从欢乐升华到对生命的赞美,是对人类重生的高歌。整部作品自由随性,小提琴的柔和音色与强有力的弓法相结合,演绎了一首力与美、悲与喜的赞歌。

20世纪的俄罗斯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剧变,从十月革命后的苏维埃政权到1922年成立的苏联,再到1991年的苏联解体;从两次世界大战的强烈冲击到美苏超级大国的争霸;从斯大林到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再到戈尔巴乔夫。昨日的俄罗斯经历了太多太多,而这一切的一切都在人民的心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小提琴音乐不仅能够记录人们的内心感受,更能抚慰人们受伤的心灵,20世纪俄国的音乐家们用音乐谱写的是时代的缩影,同时也是他们心灵感触的真实写照。而美国这个多民族和多文化的国家,尽管没有久远的历史,但它的包容性是令人吃惊的,所谓海纳百川,正适合形容美国。而正是这种文化的组成,使美国的音乐作品包含了来自各地的不同特点,20世纪美国的小提琴音乐也正是在这种土壤中滋生出来,产生了不同于其他国家最大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