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独运 再造精品(1 / 1)

——话剧《历史的天空》观后感

张烈鹏

根据安徽霍邱籍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徐贵祥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话剧《历史的天空》在北京、合肥等地公演的喜讯,通过新华社报道和各大媒体推送,传遍了大江南北,也传遍了他的家乡。作为徐贵祥的同乡,我为之欢欣鼓舞。获悉《历史的天空》将在金寨县演出的消息,激动的心再也按捺不住,一种强烈的期待充盈胸怀。于是,与几个文友相约,在暖暖的夏阳中驱车前往金寨县城去看大戏。

《历史的天空》果然名不虚传,精彩纷呈!这部话剧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军事文艺创演系原创军旅话剧新作品,作为全军唯一一台舞台节目,正式入选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暨第十六届文华大奖参评剧目。较之荣获茅盾文学奖的同名长篇小说,话剧《历史的天空》结合舞台节目特点和演出需要,匠心独运,进行了再加工、再创作,打造出崭新的艺术精品。盘点其主要艺术成就,可以用一个关键词“巧”字来概括。

一是巧选线索,精心剪裁。徐贵祥的作品向来以宏大叙事著称,小说《历史的天空》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特点。如何将这部小说所描绘的近半个世纪复杂多变、波澜壮阔的民族历史画卷搬上舞台?如何将这部洋洋洒洒几十万字的鸿篇巨制改编为一台时长仅仅100分钟的话剧?《历史的天空》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成功的尝试。话剧选取了梁大牙与东方闻音的爱情作为贯串始终的线索,选定了原著中的抗日战争这个时段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并围绕这一架构,大刀阔斧,删繁就简,精心剪裁。它在秉承了原著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同时,大幅度提升爱情戏的比重和分量,成功地将爱情故事与战争故事融为一体,将革命浪漫主义与革命英雄主义有机结合,不仅使场景更集中,情节更集中,主题更集中,而且也更有带入感,更有人情味,更有吸引力。作品中,梁大牙本来想投靠国军,结果在炮火声中慌慌张张跑错方向,进了凹凸山八路军游击队的军营。他之所以决定先留下来看看,并不是因为他对革命、对共产党有多么清醒的认识和觉悟,而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东方闻音的动员和挽留,是因为他对美丽迷人的东方闻音心生情愫。此后,梁大牙执着地公开表白自己对东方闻音的爱,甚至到了死不罢休的地步。东方闻音起初并不爱这个言行粗鲁的草莽英雄,但随着梁大牙在革命队伍中不断成长,她的思想感情也发生了变化,最终,因为共同的理想、共同的信仰、共同的事业,他们成为心心相印、相亲相爱的恋人。梁大牙与东方闻音的爱情发展,其实就是梁大牙由一身匪气的乡村野夫,百炼成钢变身为足智多谋的一军将领的过程。在这个爱情故事中,梁大牙的刚性之美,东方闻音的柔性之美,都塑造得栩栩如生;在这个爱情故事中,**迭起的冲突,跌宕多姿的情节,都处理得得心应手。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爱情故事的结局是凄美的、悲壮的。为掩护陈默涵等国民党起义官兵撤离,东方闻音以柔弱之躯率众冲在第一线,不幸中弹牺牲。一对红色恋人,从此阴阳隔离,这无疑是个催人泪下的爱情悲剧。而爱情与死亡是文学艺术永恒的主题,如此将爱情与死亡放在一起来写,恰恰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恰恰可以运用悲剧的巨大力量,更加深刻地表达作品的题旨和内涵。

二是巧写细节,引人入胜。作品在大场景中不忘小叙事,注重以细节的设置打动人心。比如朱一刀奉命策反陈默涵部队,在与韩秋云秘密联络的时候,韩秋云托他将二十块洋钱转交给梁大牙。这个细节设置得就相当好。因为在剧中,这二十块洋钱,随即成为李文彬眼中的国民党特务的活动经费,成为梁大牙通敌的所谓罪证;这二十块洋钱,又是东方闻音长期压在心头的疑问,是水落石出、真相大白之际心底的舒缓;这二十块洋钱,也是对剧情开头梁大牙婚事告吹的呼应,是一部优秀作品结构严谨的标志。这个精巧的细节,不仅引起了观众的观看兴趣,而且推动了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向前发展。除此之外,像梁大牙粗暴地抢夺战士的新布鞋、识字时装模作样却倒拿书本等诸多细节,都很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三是巧借布景,增强魅力。话剧《历史的天空》布景简约但不单调,传统而又现代,注重运用声光电技术,让小小的舞台能够承载辽阔的时空,承载众多的人物,承载复杂的事件,承载一段历史沉甸甸的重量。即便是有些简单的布景、原始的道具也能派上特殊的用场。比如舞台右前方经常会出现的那几块石头,不仅让布景富有层次感、真实感,而且成为东方闻音教梁大牙读书认字、岳秀英与朱一刀相约**等几段爱情戏上演的具体地点。这样,在隐秘的角落,上演一些私密的事件,实现了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统一。

四是巧用道白,画龙点睛。话剧是语言的艺术,好话剧必然要写好人物对话和道白。《历史的天空》就做到了这一点。让我特别难忘的有两处道白:一处是东方闻音中弹之后,断断续续说出的“我……爱……梁必达,我……也爱……梁大牙”,这句道白言简意丰,值得品味。梁必达和梁大牙是同一个人,东方闻音之所以分别表述,我理解,“梁必达”指的是在战争中成长起来、与东方闻音恋爱的那位优秀将领,“梁大牙”则指的是此前那个粗野、鲁莽、经常犯毛病,而且长着一颗大牙的汉子。“我……爱……梁必达,我……也爱……梁大牙”,是她对心上人一切一切的热爱,也是对其革命生涯的彻头彻尾的挚爱。还有一处是在结尾,已担任司令员的梁必达的道白:“抗战以来在凹凸山地区浴血奋战、壮烈牺牲的战友,总共三千六百七十二人。他们是为民族的独立与自由而牺牲的。他们生如夏花,死如秋叶。他们每一个人的名字,都刻在我的心里,也永远镌刻在历史的天空。”这段道白用总结性的抒情语言,讴歌了凹凸山地区抗日英烈的革命精神,揭示了整个话剧的主题所在,可谓点睛之笔、神来之笔,让人闻之热泪盈眶,观之热血沸腾。

话剧《历史的天空》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除了得益于艺术上孜孜以求、大胆创新,也得益于注重发挥以下独特优势。一是原著的优势。长篇小说《历史的天空》是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是中国当代军旅文学的一座高峰,早已经誉满天下,脍炙人口。对这部文学经典的改编,本身就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话剧《历史的天空》做大了这种优势。二是编导的优势。原著的作者徐贵祥是这部话剧的编剧之一,另一名编剧兼导演赵晶晶是徐贵祥的同事。如此搭档合作,在改编和演出的过程中,能够把握住原著的脉搏,提炼出原著的精髓,并注入新的元素,找到新的亮点和突破口。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身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的徐贵祥,对这出戏十分重视。他不仅全程观看了这部话剧所有的公演,而且边观看边思索,发现缺陷和不足,及时加以完善。记得在金寨看演出时,我有幸和他坐在一起,发现他全神贯注,看得十分认真、十分投入。当看到梁大牙指指点点严厉批评朱一刀的生活作风问题时,他低声对我说:“这里梁大牙的动作和手势还要改,马上我就来给他们提建议。”徐贵祥的一席话,让我深有感触,也让我对“慢工出细活,精品靠打磨”的道理有了更深的感悟。三是演员的优势。话剧《历史的天空》的演员,都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军事文艺创演系的学生。作为来自全军文艺最高学府的天之骄子,他们接受了优质教育,具有很高的艺术修养。客观地说,这些年轻人表演得都很出色。他们不仅将演话剧常用的硬功夫熟练地拿出来,而且对话剧中不常见的歌舞、战斗等场景,也发挥了军事院校学生的特长,表演得活灵活现。甚至连谢幕的方式,也是身着戎装,一批接着一批整队出场,一批接着一批敬礼致谢,展示了军事院校的礼仪、声威和形象,也展示了军人的风采和优势。对此,我和文友们在曲终人散、回到蓼城以后,依然在电话里津津乐道,在微信群大加褒奖,在朋友圈晒图炫耀。我们的共同感受是,这次到金寨看话剧,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