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一(1 / 1)

王国维先生学术年表

1877年 一岁 农历十月二十九生于浙江海宁州城(今海宁市盐官镇)。

1880年 四岁 生母凌氏病逝。由祖姑母及叔祖母抚养。

1883年 七岁 入私塾读书。

1887年 十一岁 继续就读于私塾。泛览家中藏书,习骈散文、古今体诗。

1892年 十六岁 参加岁试,以第二十一名入“州学”。与同窗陈守谦、叶宜春、褚嘉猷并称“海宁四才子”。读“前四史”。

1893年 十七岁 七月,赴杭州乡试,不终场而归。

1894年 十八岁 四月,撰“条驳”,批评俞樾《群经平议》。值甲午战败,知有新学。

1896年 二十岁 因家贫,无法游学,而就任塾师。十月,与同邑商人莫寅生之孙女结婚。

1897年 二十一岁 八月,再赴杭州应乡试未中。与同乡张英甫等谋创海宁师范学堂。

1898年 二十二岁 一月,抵上海,在汪康年主持操办之《时务报》担任书记,并于每天下午就读于东文学社,学习日文。《咏史二十首》约写于本年。因为同学书写扇面,有“千秋壮观君知否,黑海西头望大秦”句,得到上虞罗振玉氏的赏识,并与之订交。八月,戊戌政变发生,《时务报》不久停刊。

1899年 二十三岁 仍工读于东文学社。除日文,又向田冈佐代治学习英文。开始接触德国哲学。作《〈东洋史要〉序》,主张历史应成为“科学”。

1900年 二十四岁 译《势力不灭论》。东文学社解散。十二月,受罗振玉资助赴日本留学,在东京物理学校习数理。

1901年 二十五岁 夏初,自日本归国,在上海协助罗振玉氏编《教育世界》杂志。《教育世界》系罗氏在武昌创办,上海出版。所译《教育学》连载于《教育世界》杂志。

1902年 二十六岁 本年春,开始阅读社会学、心理学、哲学方面的书籍,进入王氏所谓“独学时代”。所译《法学通论》出版。

1903年 二十七岁 年初,任教于南通师范学院。读康德,未几而辍。读叔本华之书而大好之。作《叔本华像赞》,《汗德像赞》(今译作康德,下同)。日常并以诗词自娱。

1904年 二十八岁 在上海。《教育世界》本年之第一期始,由王国维代罗氏主编。原来《教育世界》只刊载有关教育学说和教育制度方面的译文,王接手后改为以发表研究文字为主。王的《孔子之学说》《论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汗德之哲学说》《教育偶感二则》《红楼梦评论》等论文均发表于本年之《教育世界》杂志。为先生文哲论文写作最丰收的一年。本年九、十月,随罗振玉赴苏州,任教江苏师范学堂。

1905年 二十九岁 发表《论近年之学术界》《论新学语之输入》《论哲学家与美术家之天职》等论文。出版《静安文集》,是为先生第一本论文集。

1906年 三十岁 驳张之洞的《奏定经学科大学文学科大学章程书后》在《教育世界》上发表。三月,与罗振玉一起辞去江苏师范学堂教职。《人间词甲稿》编定。四月,《静安诗稿》亦刊载于《教育世界》。本年春夏之交,罗振玉入学部,先生随往。写于本年的重要论文,还有《文学小言》《屈子之文学精神》等。

1907年 三十一岁 三月,受命清学部总务司行走,兼图书编译局编译。《教育世界》本年底停刊。《人间词乙稿》刊行。

1908年 三十二岁 年初,抵海宁奔继母丧。娶继室潘氏。三月,携眷北上,仍任职于学部,住宣武门内新帘子胡同。《词录》《曲录》撰于是年。十月,《人间词话》开始在《国粹学报》上连载。

1909年 三十三岁 寓京师。研究中国戏曲之成绩日益丰硕,有《曲录》《优语录》等多种戏曲著作出版。

1910年 三十四岁 美国禄尔克所著《教育心理学》一书,先生据日文转译出版。《古剧脚色考》或撰于本年。

1911年 三十五岁 作《国学丛刊序》,倡“为学问而学问”的纯粹学术,提出“学无新旧、无中西、无有用无用”之说。本年八月(农历),武昌起义爆发。十月,随罗振玉东渡日本。

1912年 三十六岁 在日本,协助罗振玉整理大云书库藏书。不满意已往的哲学文学研究,开始潜心于古文字和古史研究。学术路径由热衷新学转变为潜心“旧学”。《宋元戏曲考》成书。《颐和园词》作于本年。

1913年 三十七岁 在日本,专心治学。深研“三礼”及《说文解字》。《明堂庙寝通考》写于本年。成《释币》二卷。着手整理《流沙坠简》。

1914年 三十八岁 《流沙坠简》及《考释》竣稿,与罗振玉编撰部分合卷于本年出版。《国学丛刊》拟续出,代罗氏撰《国学丛刊序》。

1915年 三十九岁 四月,归国扫墓,在上海与沈曾植相识,不久又赴日。《胡服考》《生霸死霸考》《古礼器略说》等重要著作写于本年。

1916年 四十岁 二月,携长子潜明回国。居上海,任职哈同花园之仓圣明智大学,主持《学术丛编》,此后先生之撰著多刊于此刊。《史籀篇疏证》《殷礼征文》《魏石经考》《毛公鼎考释》等写于本年。与张尔田、孙德谦订交,被称为“海上三子”。

1917年 四十一岁 撰写《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和《续考》,开启甲骨断代之学。《殷周制度论》亦成于本年。其研究甲骨文及殷商史的学术地位从此奠定。

1918年 四十二岁 任仓圣明智大学经学教授。编定《经学概论讲义》。得徐乃昌所赠彝器拓本。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邀任通讯教授不就。

1919年 四十三岁 撰写《沈乙庵先生七十寿序》,梳理清学发展过程,高度评价沈氏之学。长子潜明与罗振玉第三女结婚。

1920年 四十四岁 本年主要为乌程蒋氏(汝藻)编撰藏书志。受聘参与编纂《浙江通志》。

1921年 四十五岁 五月,刊印《观堂集林》二十卷,系乌程蒋氏出资,前有蒋、罗二序。九月,《亚洲学术》在上海创刊。“亚洲学术研究会”为沈曾植所提倡,王国维是刊物的主要撰稿人。

1922年 四十六岁 应北京大学之聘允为研究所国学门导师,但拒收所赠之二百元脩金。为北大拟研究发题四项:(一)《诗》《书》中成语之研究;(二)古字母研究;(三)古文学中联绵字之研究;(四)共和以前年代之研究。《唐史考》写于本年。十一月,沈曾植病逝于沪,静安先生挽联云:“是大诗人,是大学人,是更大哲人,四照炯心光,岂谓微言绝今日;为家孝子,为国纯臣,为世界先觉,一哀感知己,要为天下哭先生。”十二月,建言北大开设满蒙藏文讲座。哈园之仓圣明智大学解散。王国维所任教授、编辑之职到此结束。

1923年 四十七岁 四月,得溥仪“谕旨”,与杨锺羲、景方昶、温肃,同为南书房行走。六月,宫中失火,毁建福宫及中正殿佛楼百余间。入值办法迟迟不定。七月,“加恩赏给五品衔,并赏食五品俸”。每六日入内一次。为乌程蒋氏编校藏书于本年结束。经、史、子三部编校完成,集部至元末,明则略具草稿。

1924年 四十八岁 《论政学疏》撰于本年。十月,冯玉祥“逼宫”,溥仪潜入日本使馆。

1925年 四十九岁 就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先是,胡适写信相邀,答以考虑一周;后曹云祥校长写信给洋师傅庄士敦,得溥仪谕允,方应聘。四月,携家室迁入清华园西院18号。同聘为国学研究院导师者有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恪,世称“四大导师”。《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新发见之学问》刊于本年。又撰《西辽都城虎思斡耳朵考》《鞑靼考》《辽金时蒙古考》等。盖迁居清华后尤用心研治元史及西北地理。

1926年 五十岁 二月,《人间词话》首次由北京朴社印行。《克鼎铭考释》《盂鼎铭考释》撰于本年。改订《毛公鼎考释》。《蒙古史料校注四种》印成。一次,对学生姚明达说:“大抵学问常不悬目的,而目的自生。有大志者,未必成功;而慢慢努力者,反有意外之创获。”九月,长子潜明病逝于上海,尝赴沪料理丧事。与罗振玉失和。

1927年 五十一岁 四月,自日本《满鲜历史地理研究报告》中译出津田左右吉所作《室韦考》《辽代乌古敌烈考》等文。五月四日,与梁启超、陈寅恪等出席姚名达创建之史学会成立会,“谓宜多开读书会,先有根柢而后可言发展”。补作《萌古考》序。六月二日上午十时许,自沉于昆明湖之鱼藻轩。所留遗书云:“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先生逝后,北京大学《国学月报》、清华大学《国学论丛》等学术刊物出版纪念专号。杨锺羲、孙雄、王力,及日人内藤虎次郎、狩野直喜等均有挽诗。而尤以陈寅恪先生的《王观堂先生挽词并序》为最上乘之作。“齐州祸乱何时歇,今日吾侪皆苟活。但就贤愚判死生,未应修短论优劣。风义生平师友间,招魂哀愤满人寰。”挽词中这些诗句哀感动人,虽三诵九复犹不能自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