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先生学术年表
1890年 一岁 旧历五月十七日生于湖南长沙市周南女中唐刘蜕故宅。
1895年 六岁 与二兄隆恪一起在家塾中就读。秋八月,清廷诏授先生祖父陈宝箴为湖南巡抚。
1898年 九岁 十月,戊戌政变发生,陈宝箴、陈三立父子被革职,永不叙用。年底,寅恪随家人迁回江西老家,寓居南昌。
1900年 十一岁 四月,陈三立携家眷移居江宁。六月,陈宝箴卒,终年七十岁。先生就读于江宁家办学堂,已有“欲纵观所未见之书,以释幽忧之思”的想往。
1902年 十三岁 与长兄陈师曾一起赴日本,两年后回国,又考取官费留日。
1904年 十五岁 十月,与二兄隆恪乘船自上海赴日本留学。先入庆应大学,后转到东京帝国大学财商系学习,一年后归国。
1907年 十八岁 插班考入上海复旦公学。
1909年 二十岁 以第一名毕业于复旦公学。秋,赴德国柏林大学学习。
1913年 二十四岁 求学于法国巴黎大学。先生大约于一九一四年欧战爆发时回国,回国后居家上海。
1915年 二十六岁 短期担任世界局局长蔡锷的秘书,及教育部欧文编审。
1916年 二十七岁 先生应湖南聘,在湘省交涉署任职。
1919年 三十岁 年初至美国,入哈佛大学,学习梵文、希腊文等。经俞大维介绍,结识吴宓。一九一九年三月二十六日《雨僧日记》写道:“陈君学问渊博,识力精到,远非侪辈所能及。又性气和爽,志行高洁,深为倾倒。新得此友,殊自得也。”
1921年 三十二岁 九月,离美赴德,在德国进柏林大学研究院,研究梵文、巴利文、藏文和其他东方语言文字。在欧洲大约四年。
1925年 三十六岁 清华创办国学研究院,经梁启超、吴宓介绍,聘先生为导师。因母亲俞淑人和长兄衡恪于前年病逝,散原老人亦病,先生回国后先向清华请假一学期。
1926年 三十七岁 九月,任教清华国学研究院,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并列,被称为“四大导师”。讲授佛经翻译文学等课程。
1927年 三十八岁 六月二日,王国维自沉于颐和园之鱼藻轩。先生挽联为:“十七年家国久魂销,犹余剩水残山,留与累臣供一死;五千卷牙签新手触,待检玄文奇字,谬承遗命倍伤神。”另有挽诗和挽词之作。
1928年 三十九岁 国民党教育部决定,清华学校更名为清华大学。中央研究院成立,先生后任院理事,兼历史语言研究所第一组主任。同年8月31日,先生与唐晓莹在上海结婚。
1929年 四十岁 一月十九日,梁启超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六月三日,国学研究院同学为王国维立纪念碑,先生撰写碑铭,力倡“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下半年国学研究院停办,先生改就清华大学中文历史两系合聘教授。
1930年 四十一岁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写于本年。
1933年 四十四岁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发表于本年。
1934年 四十五岁 仍任教清华。开设课程有“佛经文学”“世说新语研究”“魏晋南北朝及隋唐五代史专题研究”等。赵万里等编辑《王静安先生遗书》,先生为之作序。《四声三问》作于本年。
1937年 四十八岁 七月七日,卢沟桥事变发生,先生结束了个人生活相对最稳定的清华任教十余年。这一时期对佛教经典的研究,对隋唐制度与文化的渊源,以及唐代的种族与文化的研究,进一步确立了先生在文化史学领域的权威地位。九月,散原老人为抗议日寇入侵,病中拒不服药而逝,终年八十五岁。十一月,先生携家眷离京南逃,历尽千辛万苦,始抵香港小住,然后返内地到长沙临时大学报到。
1938年 四十九岁 任教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校合并的战时西南联合大学。先在蒙自,后迁昆明。
1939年 五十岁 英国牛津大学聘先生为汉学教授,并授予皇家学会研究员职称。因欧战爆发,候船时滞留香港。《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始写于本年。
1940年 五十一岁 仍任教西南联大。讲授“隋唐史研究”“白居易研究”。三月,赴重庆参加中央研究院第五届评议会。作于此时的《庚辰暮春重庆夜归作》有句:“食蛤那知天下事,看花愁近最高楼。”暑期后又至港,再候赴英国飞机,仍未成行。八月起,就任香港大学客座教授。
1941年 五十二岁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成书。十二月八日,太平洋战争爆发,辞去港大职务,困居香港。
1942年 五十三岁 离港赴桂林,任教广西大学。《杨树达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续稿序》作于本年。
1943年 五十四岁 十二月,由桂林抵成都,任教燕京大学。开始《元白诗笺证稿》的写作。
1945年 五十六岁 八月十日,日本投降。先生《乙酉八月十一日晨起闻日本乞降喜赋》云:“降书夕到醒方知,何幸今生见此时。闻讯杜陵欢至泣,还家贺监病弥衰。国仇已雪南迁耻,家祭难忘北定诗。念往忧来无限感,喜心题句又成悲。”秋间,应英国皇家学会之约,赴伦敦治疗眼疾。
1946年 五十七岁 清华复校,先生返回任教。后名其书斋为“不见为静之室”。
1949年 六十岁 在岭南大学,任中文历史两系教授。《崔浩与寇谦之》写于本年。本年暑假起,程曦开始担任先生助教,两年后程离开,由陈夫人自任助手。
1950年 六十一岁 《元白诗笺证稿》整理完成,岭南大学作为本校文化研究室丛书之一,线装印行。
1951年 六十二岁 专任岭南大学历史系教授。《论韩愈》竣稿。《论唐高祖称臣于突厥事》写于本年。
1952年 六十三岁 院系调整后岭南大学取消。先生改任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本年冬开始,助手由黄萱女士担任,直至一九六六年被迫离开。
1954年 六十五岁 春天,国务院派汪篯(曾做过先生助手)到广州,迎请先生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第二所所长,不就。《论再生缘》竣稿。开始撰写《钱柳因缘诗释证稿》。
1956年 六十七岁 春初,陈毅副总理携夫人张茜访先生于中山大学,谈及《世说新语》。本年陶铸出任中南局首脑,看望过先生。
1958年 六十九岁 报刊公开发表文章批判先生学术思想。本年始不再讲课。尝谓:“是他们不要我的东西,不是我不教的。”
1961年 七十二岁 八月三十日,吴宓自重庆来广州探望先生,九月四日离去。《雨僧日记》一九六一年八月三十日写道:“寅恪兄之思想及主张,毫未改变,即仍遵守昔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说(中国文化本位论)……但在我辈个人如寅恪者,则仍确信中国孔子儒道之正大,有裨于全世界,而佛教亦纯正。我辈本此信仰,故虽危行言殆,但屹立不动,决不从时俗为转移。”
1962年 七十三岁 春天,陶铸陪同胡乔木看望先生,谈起著作出版事,先生说:“盖棺有期,出版无日。”胡乔木说:“出版有期,盖棺尚远。”七月,入浴时跌倒,右腿骨折断。
1964年 七十五岁 《钱柳因缘诗释证稿》完成,后改名为《柳如是别传》。全书八十万言,全部由先生口授,黄萱笔录。《稿竟说偈》云:“奇女气销,三百载下。孰发幽光,陈最良也。嗟陈教授,越教越哑。丽香闹学,皋比决舍。无事转忙,然脂暝写。成卌万言,如瓶水泻。怒骂嬉笑,亦俚亦雅。非旧非新,童牛角马。刻意伤春,贮泪盈把。痛哭古人,留赠来者。”
1966年 七十七岁 《寒柳堂记梦未定稿》写成。对黄萱说:“此书将来作为我的自撰年谱。”“文革”起,先生遭围攻,多次被抄家,心脏病日渐恶化。
1968年 七十九岁 对黄萱说:“我的研究方法,是你最熟识的。我死之后,你可为我写篇谈谈我是如何做科学研究的文章。”黄萱回答:“陈先生,真对不起,您的东西我实在没学到手。”先生说:“没有学到,那就好了,免得中我的毒。”
1969年 八十岁 十月七日,晨五时半,先生逝世。十一月二十一日,陈夫人唐晓莹亦逝,终年七十二岁。前此先生有预《挽晓莹》一联:涕泣对牛衣,卌载都成断肠史;废残难豹隐,九泉稍待眼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