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台湾新冠肺炎疫情大暴发时,我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朋友群在聊天软件LINE上读消息和回复消息的速度好像都比过去更快了。这或许是因为,大家在家上班,无时无刻不坐在电脑前。
为什么要写工作日志?
这让我想起多年前,我在台积电上班的一段小故事。记得有一次,我们的单位要做人力资源盘点,因此主管想知道每个人做了哪些事、这些事花了多少工时。于是,主管要求我们每个人制作工作日志,每天都要做,以小时为单位记录工作内容。假设你今天上班八小时,你就要把八小时做了哪些事都记录下来。你不用写得很细,但至少要清楚记下工作事项内容。另外,工作日志也要特别区分“项目工作”和“例行工作”。
这样的工作日志,当时让我觉得很不舒服,怎么说呢?首先,我们每天工作都很忙,还要花时间写日志;其次,这似乎也意味着主管对我们不信任,所以要我们写工作日志,这样主管才会放心。
大概写了两个星期后,主管就与我们一起讨论每个人的工作日志,讨论的问题分别为:
① 你做这项工作花了几个小时?可以描述一下工作内容吗?有没有可改善的空间?
② 这项工作价值高不高?如果价值不高,是否就不要做了?或者,可以转交给谁来做?
③ 有些简单的项目,花费的时间理应不长。若这些项目花费的时间特别长,这时就要讨论:为什么你花了这么多时间?造成目前情况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你是否需要协助?
④ 若是例行工作,你就要思考如何减少工作时间。若是项目工作,缩短工时就不太可行,这时你就要思考如何投入更多的资源,以协助自己达成项目目标。
经过这一番讨论,我们就发现,有些工作真的值得改善,而有些原是员工默默在做的工作也会借此机会被主管知道。经讨论后,或许就可以把某些工作取消或外包,把精力聚焦在更有价值的事项上。
当时的这段经历,虽然可能也有不信任的氛围在里面,但最后呈现出来的成果其实都是主管在协助大家提升工作效率、把时间花在重点工作上,处理没有价值的工作才好把时间花在有价值的事情上。
回到疫情下的远程办公,如果之前主管对员工的工作成果没什么信心,那在开始远程办公后,主管跟员工之间的不信任感就会更深。
工作日志是管理工具
远程办公,不只是办公空间改变了,工作思维也要调整。不论是管理者还是基层员工,都要调整思维。写工作日志的真正目的不该是监督或管控员工有没有偷懒,而是通过工作日志了解大家在工作上有否遇到问题,然后一起改善,让所有员工一起朝着组织的目标迈进。只是在运用工作日志的同时,也要考虑员工的感受与工作负荷。
那么,要如何取得其间的平衡呢?我分享三个技巧,供主管和员工参考:
① 以小时为单位写工作日志,区分例行工作与项目工作。为了避免增加员工写工作日志的负担,建议写出彼此清楚的工作事项即可。
② 刚开始写工作日志,建议每天写一次。等主管与员工之间累积更多信任之后,再改成两天一次、一周一次,逐渐降低写工作日志的频率。
③ 若不写工作日志,员工就要让主管知道自己每天的工作成果。成果较少的同事也要主动跟主管报告:是什么因素让当天的工作成果减少。日常沟通可以强化员工与主管之间的信任。
填写工作日志,可能会让员工产生负面想法:是不是主管不信任我,担心我上班时间都在处理私事;是不是主管觉得我的工作成果不如预期,所以想用工作日志监控我。
换一个角度想,工作日志可以帮助我们检视自己的工作效率。写工作日志,类似记账。很多人说,工作几年了都没存下来钱,不知道钱花去哪里了,因此每天记账,一阵子之后,就会发现原来钱用来买衣服、首饰……如果要省钱,就要控制开支。而如果没有这样的记录,就很难知道资金的去向。写工作日志的思考方向,就跟每天记账的思考方向一样。
以这个角度来说,写工作日志,对员工、对主管、对组织其实都是有帮助的。弹性填写工作日志,也有助个人检视工作状况。通过书写工作日志来反思与沉淀真的是一件很棒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