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嫌货才是买货人”,这句话真有学问,可以完美诠释为什么客户总是会变心。你想赚,客户也想赚;你想省,客户当然也想省。与其花时间深究客户变心的原因,不如好好反思自己,你若是“宝”,客户当然抢着要。
因此,我认为“先让自己更好”很重要,这是让客户不变心的第一步。我也相信每位职场人士都希望提升专业能力、提高工作效率,让自己的努力被看见,进而有升迁或加薪的机会。
曾有一位朋友找我聊天,他感慨自己工作了十年却没什么成长,请教我的看法。我问他:“你每年都有针对自己的工作表现自我复盘吗?有没有请教主管平常如何看你?有没有询问同事对你的看法?有没有问客户怎么看你?”从这些不同的方面开始,我建议他每年做一次复盘和反省,然后通过回馈与自省,了解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可以把自己的弱项或还有成长空间的部分作为下个年度的工作目标,持续精进。
这位朋友说自己从来没有固定反省和复盘,每天就是上班下班、上班下班,最多偶尔参加公司举办的企业内训,就这样过了十年。我衷心建议他,要想在职场有所成就,就必须不断针对自己的工作与目标,每年定期复盘、反思检核,不断精进。
说到这里,我不免产生疑问:个人如此,那么企业也一样吗?一家企业真的可以一成不变吗?
大家可以想想看,目前自己所在的公司,有没有每年针对整体经营情况,通过管理机制做复盘?这些管理机制,有没有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来思考?我相信每家公司、每个部门或多或少都有改变,只是做得不够全面,无法触及多个方面,甚至有些机制沿用多年。
我们不可能用旧的产品或服务持续赢得新时代消费者的青睐,看得见的产品需要持续推陈出新,做事的思维也是如此。
就个人观察,企业经营改善有两个重点:外部客户稽核和年度客户满意度调查。这两件事背后的管理思维,正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主要推动力。
1. 外部客户稽核,强化经营效率
多数公司听到客户来稽核,都是“矬咧等”[1],因为客户每来一次,光是事前工作就几乎要让公司“人仰马翻”,准备一堆资料,事后又有做不完的整改报告。因此,很多企业都希望客户来稽核的次数越少越好,甚至希望客户不来稽核。
但有能力的企业并不怕客户稽核,因为正好可以通过外部客户的稽核经验,强化自我经营效率,也能让企业和客户建立起信任机制。
我建议企业内部最好有一个专责部门负责客户稽核工作。每次客户来稽核前,都要事前预演,这样有利于成功通过客户稽核。
虽然客户稽核是一件很烦琐的事,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企业也能通过客户稽核,看到自身看不见的管理盲点,有时甚至能得到客户的改善方法建议。每一次客户稽核对公司来说,都是一次很好的经营“体质”检查。一旦客户提出建议,公司内部也能通过项目进行改善。
如果企业想在内部推动项目,也可以通过客户稽核的方式,以客户的力量驱动公司解决。
从正面的角度看待,客户稽核既可以服务客户,又可以让企业与客户维系牢固的伙伴关系,更可以通过稽核取得客户信任,还能够持续改善企业的经营“体质”。
2. 年度客户满意度调查,提升客户忠诚度并促进业务增长
公司的存在是为了服务客户,客户绝对是公司的重要伙伴。没有客户,就没有公司。因此,客户的声音,如何服务客户、满足客户需求都是公司很重要的创新、改善元素。客户满意度调查是为了确保客户满意度和充分理解客户需求。我建议这项工作最好委托中立的第三方顾问公司调查。
客户满意度调查分析报告应包含以下内容:为什么某些项目的满意度较低?为什么某些项目的满意度较高?满意度调查也要和竞争对手比较,做出差异分析,同时也要调查佐证资料,让资料“说话”。
企业应该定期检视、分析客户意见,并提出适当的改善计划,形成完整的“客户满意度处理流程”。我坚信提升客户满意度,最终会提升客户的忠诚度并促进公司的业务增长。
简单一句话就是:懂得平时好好待人,对方自然会有善意回馈。
我时常听别人问:“你真的懂客户需求,知道客户在想什么吗?你真的知道客户说的跟做的不一样吗?”根据我的观察,很多公司都说自己是“客户至上”,但实际都是“利己主义”先行。因此,我建议企业必须明确设定管理机制,符合“客户至上”的企业核心价值观。这样才算做到持续改善,同时也能使经营“体质”不断增强。
[1]“矬咧等”为台湾地区方言,通常指做错了事情,很害怕地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