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从顾客关系管理看经营思维(1 / 1)

台积电工作法 彭建文 1042 字 2个月前

价值销售的三种思维

常去菜市场买菜的人,一定都听过“买菜送葱”的道理。虽然葱的成本可能很低,也可能葱的成本早已计入菜价中,但这种“买几样菜,就送两把葱”的做法是很讨顾客喜欢的。很多人认为,买到价钱合理的菜,又多得了两把葱,既买到又赚到,心情当然好。

再举一个例子,我相信很多人都有去市场买肉炖汤的经验。天冷的时候喝一碗热汤感觉真的很幸福,想喝一碗能让人幸福的汤,你却不一定会炖。你可能会问肉摊老板:“请问鸡肉买回去,怎么炖汤比较好喝?”于是,老板很可能会教你怎么炖最好喝,甚至会拿一包中药送你,说:“只要你买我们家的鸡肉,再加上这包中药,炖出来的汤铁定好喝。不好喝的话,你来找我,我退钱。”

这些菜市场上的讨价还价、买卖话术,以专业术语来说,就是所谓的“价值销售”。把客户的注意力由产品价格移转到产品价值,然后向客户不断提供有价值的服务,进而达成销售目的。

当客户不断要求降价,我们就要更努力推广产品价值,价值销售有三种思维。

1. 价值销售模式

曾有客户说我们公司的产品太贵,希望能降价,否则就不买了。我就以价值销售模式计算给他们听,客户最后仍选择接受我报的价格,直接买下产品。

简单来说,价值销售模式是假设我们的产品报价是10元,竞争对手是5元,听上去我们的产品卖得比较贵,但如果加上附加条件,结果就不一定了。

例如,我们的产品质量水平比竞争对手高5%,我们服务的响应时间比竞争对手快了一天,我们的产品交货期比竞争对手快20%。因此,结合质量、服务的响应时间、交货期三个方面,计算出费用,然后加到我们原本10元的售价上。算出来之后,其实我们应该要卖20元,但是现在只卖给客户10元,这会让客户感觉“赚到”了。

虽然我们的报价比竞争对手高,但是我们提供的各项服务都是客户在意的,因此客户还是会接受我们的报价。所有人都希望有更高的产品质量、更快速的服务响应时间,以及更短的产品交货期,这就是价值销售模式。

产品价值销售模式的阶梯图,如图3-1所示。从这个图上可以看出,假设有一个产品在市场的平均价格是50 000元,我们公司产品的价格为60 000元,卖得比较贵。但是我们公司产品有高的产品良率、快速的交货期以及优良的品质,如果把这些因素加进售价,其实我们公司产品的价格应该是78 000元,但现在只卖60 000元,其实是很便宜的。

图3-1 产品价值销售模式的阶梯图

还有一种无形效益不太好计算,那就是我们比竞争对手的服务更好,我们针对每一个客户都有专人专属的服务。因此,和我们交易真的不算贵。这就是常用的产品价值销售模式。离开台积电后,我也常用这样的阶梯图讲授价值销售,当中有很多价值性的观念需要公司内部不断改善和创新。只有这样,产品的价值销售才有意义。

此外,有一点很重要:价值销售不能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自己要把价值说出来,更要让客户感受到这样的价值。

2. 系统模拟器

客户挑选产品时会仔细计算成本,如果把台积电想象成是卖晶圆与光罩的,其中晶圆有不同的尺寸,光罩也有不同的尺寸。因此,从广义来看,台积电就有很多产品组合。

因此,只要客户说出基本需求,我们就会通过一个系统模拟器汇总整合出适合客户的产品组合。针对每一种产品组合,我们还会将其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告知客户,站在客户的角度协助他们找出最有价值的组合,同时减少客户摸索的时间。

我做个比喻,这有点像是挑选火锅底料,无论你想吃什么料,汤底要辣的还是偏好清淡的,我们全都包装好,你只要说出自己的需求,我们就会端出一盘最合你胃口的组合。如果你觉得这桩买卖很划算又省事,你一定会来第二趟、第三趟……我们就能跟客户很紧密地保持连接。

3. 成本的持续改善项目

因为很多企业的客户每年都会提出降价的需求,所以我建议企业产品的售价每年都有一定的降幅。但企业为了保证一定的毛利润,必须把“售价降幅”当作“公司内部成本降幅的目标”。这是什么意思呢?

例如:有一个产品售价降低了3元,这3元的降价就会侵蚀公司的毛利润。因此,公司的项目改善就会将3元设定为成本降低的目标,而且务必要达成。如此一来,公司每年的毛利润就能维持在一定水平。因此,每年成本项目的目标就要对准售价降幅,一旦成本的改善降幅比售价降幅大,公司的毛利润就会比之前更高。因此,成本的持续改善项目就成了公司内部的“DNA”,达成价值销售双赢的目标。

当向客户出售比市场价格更高的产品时,我们要不断问自己:我们能提供什么价值给客户?客户愿意为这个价值服务买单吗?竞争对手也有这个价值服务吗?这个价值有独特之处吗?当你不断提出价值思维主张时,就会激发不同角度的思考,只要产品具有独特价值,客户就不会觉得贵。

以上三种价值销售思维,除了适合企业之外,也适合每一位创业者。凡事以客户为导向,协助客户解决痛点,提升企业或自己的价值。当这个价值达到一定门槛,竞争对手就很难跨越。视客户的竞争力为企业的竞争力,客户的成功也是企业的成功,这就是“共好”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