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纪
※.昭烈帝
即刘先主,名备,在位三年。此时天下三分,曹操据中原,为魏,孙权据江东,为吴。先主在益州蜀地,闻曹操子曹丕篡汉,遂即位于蜀。《纲目》以其本帝室之胄,而仗大义以讨汉贼,功虽未成,名义甚正,故以接汉家正统。
【原文】 诸葛亮佐备治蜀,颇尚严峻,人多怨叹者,法正谓亮曰:“昔高祖入关,约法三章,秦民知德。今君假借威力,跨据一州,初有其国,未垂惠抚,且客主之义,宜相降下,愿缓刑弛禁,以慰其望。”亮曰:“君知其一,未知其二。秦以无道,政苛民怨,匹夫大呼,天下土崩。高祖因之,可以弘济。刘璋暗弱,德政不举,威刑不肃,蜀土人士,专权自恣,君臣之道,渐以陵替。宠之以位,位极则贱;顺之以恩,恩竭则慢。所以致敝,实由于此。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荣恩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要,于斯而著矣。”
张居正讲评:诸葛亮辅佐先主治理蜀汉,崇尚严刑峻法,那时蜀中法度废弛已久,一下严峻起来,很多人都有怨气。于是,蜀郡太守法正便进谏说:“昔日汉高祖进入关中后,与秦地的百姓相约三章,废除除此以外的一切律法,百姓们因此感恩归附。现在君上你刚刚占有了蜀地,还没有给百姓们施些恩惠,抚恤他们,就先实行严刑峻法,如何让蜀中百姓感念你的恩德?况且,我们初到蜀地是客人,蜀地百姓是主人,客随主便,凡事需要将就,使他们降服就可以了。现在,蜀地的战乱刚刚结束,他们正是需要抚恤的时候,请君上减轻刑罚,放松禁令,以安慰蜀地百姓。”诸葛亮回答说:“治国方略是有时效性的,不能生搬硬套。你说高祖入关时,崇尚宽大,但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现在蜀中的形势与高祖入关时关中的形势,完全不同。当初秦始皇暴虐无道,刑罚严苛,百姓心怀怨恨,因而陈胜、吴广振臂一呼,天下响应,强大的秦朝瞬间土崩瓦解,不可收拾。因而秦朝因为刑罚严苛失去了天下,所以高祖反其道而行,用宽宏成就大业。而现在的蜀地的情况是:以前割据蜀地的刘璋,昏暗懦弱,事事姑息,刑罚废弛,威严不行,蜀人不畏法度,恣意妄为,君上反而受制于臣子,臣子不听君命,朝廷纲纪日渐败坏。虽然赐给爵位以示宠爱,然而滥用官职已经到了极点,想赏赐也没有什么可以赏赐的了,他反而看不起那些爵位,不以为荣反以为耻。刑罚、赏赐的权柄应该操在君主的手里,君主失去这些,国家还能称为国家吗?蜀地的弊端,就在于此。是刘璋的放纵、宽容祸害了国家,我现在占据蜀地,当然,反其道而行,用严刑峻法来铲除这个弊端。申明法纪,恢复法纪的威严,使犯罪的得到惩罚,不能侥幸免罪,然后详细审察,该赦免的赦免,该赏赐的赏赐,这样他们才知道什么是恩泽而不敢骄慢;爱惜封爵、赏赐,使赏赐与其功劳相匹配,不可妄想觊觎,然后根据他们的功绩,要么按照次序升迁,要么越级提拔,这样他们才知道什么是宠爱、荣誉,而不敢轻视。由此可见,先有威严然后才知道荣誉、恩德;有恩德、威势,然后上下尊卑的关系才能理顺,赏罚的操柄才能操在我的手里,而不至于下移,朝廷纲纪自然整肃。”诸葛孔明的这些话,表明他真是一个通晓时务、政治的人,他的所作所为都是有所根据的。水最平正,因此歪邪的人对水自顾也不得不服气;镜子最明亮,因此丑陋的人对镜自照也毫无怨言。孔明开诚布公,集思广益,大公无私,所以虽然实行的法度严苛,但仍然能使百姓、大臣舍生忘死,心服口服,真可为后代宰相们的榜样。
【原文】 刘备以零陵①蒋琬为广都②长。备尝因游观,奄至广都,见琬众事不治,时又沉醉,备大怒,将加罪戮。诸葛亮请曰:“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愿主公重加察之。”备雅敬亮,乃不加罪。仓卒,但免官而已。
张居正讲评:先主任命零陵郡人蒋琬为广都县的县长。一天,先主外出游玩到了广都县,他看见县中文书堆积如山,没有得到处理,当时蒋琬又正好喝醉了,先主大怒,责备他贪杯误事,将要惩罚他。诸葛亮素知蒋琬的才干,便对先主说:“蒋琬志向远大,才能卓著,可堪重用,是社稷之臣,不适合担任县令这样的小吏。况且为政之道,以安定百姓为本,只要百姓安定了、方便了,没必要为了追求名声,而去做那些表面工作,愿主公详查,不要因为这件事而治他的罪。”先主一向都很信服诸葛亮,听了他的话,便没有惩罚蒋琬,只是罢免他的官职而已。后来,蒋琬果然继诸葛亮之后而成为蜀汉的丞相,镇抚中外,蜀汉的社稷在他的支撑下又延续了数十年。由此可见,人的才能有大小的分别,适合做的事也不一样。大材小用,则才能不能得到完全发挥,还可能因为一个微小的过错,而不能得到重用,最后要么终老于田亩之间,要么终老于小吏任上。如果蒋琬没有遇上孔明,很可能会被治罪,然后得不到重用,这不是很可惜吗?所以用人者,应当根据人才能的大小,因才任事,不要用一个标准去要求人,不要因为一个小小的缺点就抛弃人才而不用,然后贤才就没有遗漏或者停滞而不被重用的忧虑,都能在合适的职位上发挥自己的才干。治理偏居一隅的蜀国尚且需要这样,何况治理整个天下呢?
注释:
① 零陵,是郡名,即今湖南永州零陵县。
. 广都,是县名,即今四川成都双流县。
※.后 帝
名禅,昭烈之子,在位四十一年。蜀汉先后共四十四年,而为魏所并。
【原文】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臣本布衣,躬耕南阳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惧,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②,深入不毛③。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遂行。
张居正讲评:汉后主建兴五年,丞相诸葛亮出兵汉中,打算北伐中原,恢复汉室,临行前上表说:“先帝本打算与我一起平定叛乱,恢复中原,兴复汉室,然而这事业才刚刚有些成绩,他就驾崩了。如今天下三分,北有曹魏,东有孙吴,天下未能统一,我们只拥有益州一地,偏居一方,百姓疲敝,论军力强盛比不上曹魏,论国家富庶又比不上孙吴,这两国时刻都想吞并我国,这形势是何等的危险啊!然而内有左右侍从大臣,不懈奋斗,外有忠义的将领,奋不顾身,国家才能危而不倒,这是因为先帝平日里礼贤下士,深得臣子们的忠心,至今仍然追思他的恩德,因为陛下是先帝的儿子,所以他们都尽心为陛下效劳,以报答先帝的隆恩,因而如此同心协力。现在,陛下应该知道江山社稷的担子重若千钧,时势是如此的艰难,内外旧臣都有尽心任事的意思,正应该信任不疑,一切宫中、府中的事,都要与他们商议,务必要广开圣听,以发扬先帝的遗德,完成先帝未能完成的统一大业。并且要鼓舞他们的士气,使他们毫无疑虑,尽心竭力地为你效力,文臣竞相进献计谋,武将悍不畏死,这才不负他们的期望。不能妄自菲薄,自己看不起自己;在论证事情时,也不能引用不恰当的例子,忤逆了正确的言论,堵塞了他们忠直进谏的道路。国家的兴衰,在于用人,君子小人不可并立,能亲信贤臣,远离小人,则政事自然修举,这就算先汉高祖、文、景、武、宣诸帝兴隆的原因;如果亲近小人,疏远贤臣,则政事必然混乱,这就是后汉桓、灵二帝倾颓原因。追思桓、灵二帝时,如单超、曹节等人专擅国政,祸乱海内,这样的小人本应该疏远的,他们反而亲近,言听计从。如李固、陈蕃等人,刚正方直,忠于国家,这样的贤臣本应该亲近的,反而被诛杀。又兴“党锢之祸”,残害善良,以致小人得志,窃弄权柄。先后董卓专权,祸乱天下,后有李傕、郭汜祸乱关中,赤地千里,曹操、孙权等又乘势割据一方,好好的大汉天下就这样败坏了,可叹可恨啊。先帝生前,每与我谈及此事,未尝不长吁短叹、捶胸顿足。现在,不可不以此为鉴戒啊!
我本是布衣之身,鄙贱之人,遭逢天下大乱,便隐居南阳,以耕田为业,但求在这个乱世中能够平平安安地渡过一生,并不想去追求什么富贵,声名天下皆知。怎料想先帝偶然间知道了我有些才能,便降尊屈贵前后三次前来拜见。一见之下,先帝就让我给他分析当时的天下大势,相谈甚欢,情投意合,言听计从。我为了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出山辅佐先帝,接受他的驱驰。不久以后,曹操攻破荆州,先帝仓皇逃避,国脉几乎断绝,此时我受命出使东吴,劝说孙权共同抵御曹操,前途虽然艰险,但我不敢因为爱惜自己而有负先帝,幸好最后不辱使命,曹操大败,天下三分。从那时到现在已经二十一年了。我侍奉先帝日久,先帝对我了解也日深,知道我处事谨慎,任劳任怨,因而临死前将兴复汉室的大任托付给我。自担负起这副担子以来,我夙兴夜寐,深感恐惧,担心自己才小力弱担不起这副担子,不能做出些成绩,有损先帝知人善用的名声。所以我不敢有一丝懈怠,五月南渡泸水,冒着炎暑、瘴气,深入不毛之地,七擒孟获,平定南方,又收集当地出产的金、漆、牛、马等物供给军用。现在,南方已经平定,没有了后顾之忧,兵精粮足,应该趁此机会,激励三军,北伐曹魏,平定中原。我希望竭尽自己低下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复兴汉室,迁归旧日国都,以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为陛下尽一个臣子的本分。宫中府中一切事务,刑罚、赏赐都要慎之又慎,不能太过也不能不及,使达到公正明察。至于考虑事情是否可行,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言,成就君上的德行,这是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的责任。他们三人负责朝内的事,辅佐君上治理百姓;我在外负责军事,以讨平贼寇,兴复汉室。上下一心,各尽其职,各负其责,以完成先帝未完成的事业。
我恳请陛下将讨伐贼寇、复兴汉室的事交给我处理,如果不能诛灭曹魏,兴复汉室,我有负先帝隆恩,罪不可赦,请治我的罪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如果攸之、祎、允等,不能进献忠言,懈怠职事,是他们有负陛下,应该追究他们的懈怠之罪,以表明他们的失职。当然,进谏时有所保留,不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错在臣子;但什么都说了,君上却听不进去,错就在君上。陛下应当自己筹划,咨访治国良策,采纳正确的言论,不能堵塞了进谏的路径。追思先帝遗诏,之所以将这副担子托付给我,并选拔攸之、祎、允等,是打算让我们各尽其职,辅佐陛下完成统一大业。现在,我就要率军远征,临行之前,感念先帝,不禁落泪,不知道说什么了。”《出师表》上奏后,孔明就率军前往汉中伐魏。纵观孔明的这道奏章,拳拳忠君爱国之意溢于言外。后世的儒者认为它足以与《伊训》《说命》相媲美,这样称赞也算合适。文中论述君子小人的疏远与亲近与先汉后汉的兴亡息息相关,对于君上的德行、治道,尤为重要。孔明死后,蒋琬、董允也相继死去,黄皓、陈祗等奸邪小人专擅国权,很快蜀汉也就灭亡了。由此可知。孔明的话是深深地击中了后主的短处,后世应当深思啊。
注释:
① 南阳,是郡名,即今河南南阳。
. 泸,是江河的名字,指长江在四川宜宾以上、四川云南两省交界处的一段,春夏季节有瘴气,不能渡河。
③ 不毛,指蛮荒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