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纪

※.献 帝

名协,是灵帝次子,强臣董卓废少帝辩而立之,在位三十年。

【原文】 初涿郡①刘备,中山靖王之后也。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有大志,少语言,喜怒不形于色,尝与公孙瓒同师事卢植,由是往见瓒,瓒以为平原②相。备少与河东③关羽、涿郡张飞相友善,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备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备周旋,不避艰险。

张居正讲评:这一段记述蜀汉照列皇帝先主刘备的故事。先主姓刘名备,涿郡人,乃汉景帝庶出的儿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流落在民间。他天生异相,双手下垂时能超过膝盖,耳朵很大,自己都能瞟见。心怀安定天下的大志,为人安静、沉默,喜怒不形于色。年轻时,他曾与辽西人公孙瓒一起跟随涿郡人卢植学习。东汉末年,董卓专权,天下大乱,豪杰并起,当时公孙瓒为降虏校尉,屯军在右北平,先主既然与他一同学习过,便去投奔他,公孙瓒任命他为平原国相。先主少年时与河东解县人关羽、涿郡人张飞关系很好,并且结拜为兄弟。先主既然被任命为平原相,便让关羽、张飞做别部司马,统领管辖的士卒。先主与这两人情意深厚,就是睡觉时,也不分开,睡在同一个**,其深情厚谊就像亲兄弟一样。他们两人也一心一意效忠先主,不因为兄弟之间的情谊,而破坏了上下之间的礼节。在家里他们是这样的相亲相爱,而在大庭广众之下,他们便一刻不离地站在他的身边,不敢稍有懈怠;出去时,就亦步亦趋地跟随着他,一步不离,虽在艰难险阻之中,也不避让。他们是如此的忠义。现在流传的关于桃园结义的故事就是这样的。先主本是汉朝宗室,雄姿英发,关羽、张飞都有万夫不挡之勇,而又是忠义之士,因而他们情投意合,结为兄弟,立誓同生共死,上下一心,至诚无间,这就算先主能够占据荆、益两州,建立蜀汉基业的原因。

【原文】 初,操壮关羽之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使张辽以其情问之。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恩,誓言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耳。”辽以羽言报操,操义之。及羽杀颜良,拜书告辞而奔刘备于袁军,左右欲追之,操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张居正讲评:曹操攻破先主占据的徐州后,先主流落他乡,关羽为保全先主的家眷,被迫投降曹操。曹操见关羽勇武过人,每次宴会时都称赞他,对他也很优待,打算要重用他,但观察他的神情,知道他还眷恋旧主,似乎不肯久留为自己所用。又知道将军张辽与他关系很好,便让他去试探关羽是怎么打算的。关羽长叹一声,如实对张辽说:“我知道曹公待我很好,我也不是不知道知恩图报,但我先受刘将军厚恩,与他立誓同生共死,不可负他,而去侍奉别的人,我是不会在这儿待很久的,但曹公的恩情,我不敢忘记,一定会立些功劳,报答曹公后,才会离去的。”张辽将关羽的话报告给了曹操,曹操见关羽如此忠义,越发敬重他。当袁绍派遣大将颜良前来进攻曹操,颜良所向披靡时,关羽代表曹军出战,斩杀颜良于万众之中,以此报答了曹操的恩情后,留下一封书信,便离开了曹操。当时,听说先主正在袁绍军中,就径自前去投奔。曹操属下的将领们,都打算领兵追赶,而曹操却制止了他们,说:“人各有志,他依恋旧主,强留下来也没什么意义,何必要追呢。”通俗演义上所谓关公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说的就是这件事。当时,先主兵败后投奔河北袁绍,与曹操当时的形势比起来,差得也太远了。然而关羽却宁为故主死,而不肯留在曹营,不畏艰难险阻,始终忠心于先主。他的忠义纵贯古今,赫奕域内,后代那些自以为明智而背叛君主的人,看到这些应该羞愧而死吧。

【原文】 十二年初,琅琊诸葛亮,寓居襄阳隆中,每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颍川徐庶与崔州平谓为信然。刘备在荆州,访士于襄阳司马徽。徽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备问为谁,曰:“诸葛孔明、庞士元也。”徐庶见备于新野,备器之,庶谓备曰:“诸葛孔明,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备曰:“君与具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备由是诣亮,凡三往,乃见。

张居正讲评:献帝建安十二年,当时天下扰乱,曹操占据中原地区挟天子以令诸侯,势力最大;孙权继承父兄的基业,割据江东。先主再次被曹操打败,逃往荆州投奔与他同为汉朝宗室的刘表。当时荆州襄阳县隆中地方有个贤士,叫诸葛亮,本是琅琊郡人,他常自比管仲、乐毅。管仲,是齐桓公的谋臣,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乐毅,是燕昭王的谋臣,辅佐燕王恢复燕国,几乎灭亡了齐国。诸葛亮自负有辅佐君王的才能,如果能遇上齐桓公、燕昭王这样的君主,得到重用,一样能够匡济天下,兴复汉室,功业足以与两人比肩。当时众人都不知道他的才能,见他自比管仲、乐毅,都不相信他,只有颍川郡徐庶与崔州平两人知道他的才干,明白他所言非虚。当先主在荆州安定下来后,便向襄阳人司马徽访问当地的贤人,司马徽回答说:“那些儒生、俗士们只会动动嘴皮子,哪儿知道什么世道变化的道理。只有英雄豪杰才明白这些道理,这样的人才本地有卧龙、凤雏两人。”先主问:“这两人是谁。”司马徽回答说:“诸葛孔明就是卧龙,庞士元就是凤雏。”孔明是诸葛亮的字,士元是庞统的字。后来,徐庶前来新野县投奔先主,先主很器重他,徐庶也说:“诸葛孔明是个卧龙,虽然避居山野,但通晓世事变化,将军想见这个人吗?”先主说:“既然他确实是个人才,你去将他请来。”徐庶说:“这样的人才只能到他家里去拜会他,怎么能叫他来呢,将军还是亲自去拜会他吧。”先主同意了徐庶的建议,亲自到诸葛亮家里去拜会,先后三次,才见到。见面后他就与先主纵论天下大事,建议先主先占据荆、益二州,与孙权结盟共同抵御曹操,然后再依次平定天下。后来先主的行事,都跟他的谋划一一符合,真可谓是通晓时务的俊杰啊。由此可见,孔明虽在草庐之中,身居僻野,但天下的事已经在心里谋划好了,因而蜀汉享国四十年,与孔明的寿命相始终。有孔明在,则日渐兴盛,无孔明在,则日渐衰败,是汉室不可无孔明啊;当然,他遇上先主,建立了天下三足鼎立的功业,如果没有遇上先主,恐怕将终身为南阳的一个农夫而已,孔明也离不开先主啊。两人是如此的相辅相成。当然这一切的根源在于君臣相知,君主了解臣子,然后信任不疑,放手让他去做,就算关羽、张飞这样亲近的人,也不能使他们疏远。臣子能够了解君上,因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算是曹操、孙权这样强大、富有的敌人,也不能动摇他的意志。只有相互了解,才能合得来;只有合得来,才能成就大事。三代以来,说到君臣关系融洽的,首推先主、孔明,他们的故事至今还传为美谈。

注释:

① 涿郡,即今河北涿州。

. 平原,即今山东德州。

③ 河东,指黄河以东,代指山西,在这里特指关羽的家乡河东闻喜,即今山西运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