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 纪
汉,是有天下之号,高祖初为汉王,后即帝位,遂仍旧号。这一篇书,载汉家一代的事迹,故称为“汉纪”。
※.高 帝
姓刘氏,名邦,字季,沛县人。初以泗上亭长起兵,诛暴秦、灭项籍而有天下。在位八年,以其功德高厚,为汉家一代之始祖,故庙号高祖皇帝。
【原文】冬,十月,沛公至霸上①;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②,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降,杀之不样。”乃以属吏。
张居正讲评:史书记载:汉高祖还是沛公时,奉楚怀王之命,举兵伐秦,公元前二〇六年十月,他率先攻破函谷关,进入秦朝关中腹地,驻军霸上。当时,秦王子婴即位才四十六日,见人心离叛,大势已去,便乘坐白马、白车,脖子上挂着印绶,将传国玉玺、发兵的虎符及使臣所持的节全部封存,献给了沛公,向沛公投降。一时间跟随沛公入关的诸将都进谏说:“秦朝无道,天下怨恨已久。现在既然打败了秦朝,俘虏了秦王,应该杀了他,以泄天下人的怨恨。”沛公却认为不可,他说:“当初,怀王在考虑伐秦人选时,之所以选我而不是别人,是因为我宽宏大量,有容人之量。况且用兵之道,不杀已经投降的人。现在,子婴已经投降,我再处死他,不祥,也违背了怀王当初选我的本意。”于是,便将秦王与其他官吏一起收押起来,以等待怀王处理。这就是沛公的仁义。后来,项羽入关,将子婴及投降的官吏、士兵尽皆杀死,又放火焚毁了秦朝的宫室。于是,秦人都怀念沛公的恩德,而怨恨项羽的暴虐了。楚汉之争的结果,在这时就已经注定了。
【原文】 沛公西入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府图籍藏之,以此沛公得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
张居正讲评:子婴投降后,沛公便率兵进驻了秦都咸阳城。随行诸将都贪念秦朝的财物,争先恐后地到秦中央政府各个衙门中抢掠金帛财物。独有萧何径直进入了秦丞相府,将那些地图册籍等都收藏起来,对于财物一概不取。沛公根据这些图籍,得以知晓天下各地的形势,户口多少,出产怎么样。因而,后来用兵,知道某处可攻、某处可守,征收钱粮,知道某处人多、出产丰富,某处人少、出产匮乏,这都是萧何收藏图籍的功劳啊。由此可见,萧何是多么的高瞻远瞩,考虑周全。汉高祖能于乱世群雄争霸中脱颖而出,萧何居首功。史称其为一代宗臣,真是确切的啊!
【原文】 沛公见秦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曰:“沛公欲有天下耶?将为富家翁耶?凡此奢丽之物,皆秦之所以亡也,沛公何用焉?愿急还霸上,无留宫中!”沛公不听。张良曰:“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
张居正讲评:沛公进驻咸阳后,见秦的宫室富丽堂皇,一切生活所需之物都很齐备,声色犬马之类及侍奉的宫人美女,有数千之多。沛公见了这些奢华之物,心中大动,便打算以秦的宫室作为自己的住所。他的臣下樊哙担心他沉溺于享乐,耽误了夺取天下的大事,便劝沛公说:“主上,你是打算将来统一天下成就帝王之业,还是就打算占有这些财富,做个富翁而已?如果只打算做个富翁,便住在这里吧!如果要统一天下成就帝业,则当以秦朝的灭亡为鉴,行为与秦朝相反才成。这些奢靡华丽的物件,都是通过对百姓的盘剥而建立起来的,秦朝就是因此失了人心,最后弄得国家灭亡的,你现在怎么能够效法他们呢!请主上马上率军回驻霸上,不可住在这里。”沛公一时不能听信樊哙的劝谏,张良又接着说:“沛公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绩,全在于你以仁德对待百姓,以扫除秦朝暴政救民于水火号召天下,因而人们赢粮而影从。主上你既然要为天下除去残暴百姓的民贼,那么就应当怜惜百姓的苦难,生活简朴。现在,你才刚刚进入秦的都城,就打算享用秦的奢靡的宫室,全无哀痛之心,那么你的所作所为又与暴秦有什么区别呢?这就是古人所谓的‘助桀为虐’啊,怎么会是代替百姓讨伐有罪的正义之师呢!忠言虽然听着并不舒服,但对人却是有益的,就像某些药品,吃着虽苦,但能治病。樊哙所说的话全是发自肺腑的忠言,不可不听啊。”沛公听完张良的话,就率军回到了霸上。帝王的一举一动天下人都在看着,如果行动失措谁又肯来归附他呢?汉高祖初入秦宫就被秦宫的财富打动了,几乎误了大事。等到他听了张良、樊哙的劝谏,才回师霸上,等待其他诸侯的到来,这样的举动何等的光明正大!因而关中百姓相信他是为了除暴救民而来的,他的潜在的敌人们也由此知道他志在天下国家。与他比起来,项羽将秦宫的宝货、妇女席卷一空,关中百姓大失所望,将来的失败在这里就已经注定了!当然,如果没有张良、樊哙的劝谏,恐怕汉高祖难免要在这里犯错了。史臣们记述这一件事的目的,在于表现张良、樊哙二人的忠贞敢谏,以及汉高祖的从谏如流,是变危机为生机的关键。
【原文】 十一月,沛公悉召诸县父老③、豪杰④,谓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民皆案堵⑤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民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民。”民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张居正讲评:沛公离开咸阳回师霸上之前,将关中年老的百姓以及地方上的好汉都召集起来,对他们说:“秦朝暴虐无道,法令烦琐,你们受害已经很久了。秦朝的法度异常严酷,光是诽谤君上的政令,就要株连三族;谈论《诗经》《尚书》的,便要当街处死。在我西进攻秦时,怀王曾与众诸侯相约,先进入关中占领咸阳的,便封为秦王。现在,我第一个进入关中,占领咸阳,按约定当据有关中,做你们的君主。今天,我与父老乡亲们约法三章:杀人的,必须以死偿命;伤人的与做盗贼的,按其应得的罪处理。除了这三条以外,其他法律一概废除,无论官吏还是百姓都可以放心地各守本分,安心生活,不必迁动。我进军关中,目的是为了为民除害,不是来掠夺你们的,你们不必害怕。如今我暂且回师霸上,等待诸侯们都到来时,再实现以前的约定,为关中王。”于是,便命人与以前秦朝的官吏巡行各县,将沛公的话传达下去,使他们知道沛公的意思。关中百姓听闻沛公的话无不欢欣鼓舞,争相带着牛、羊、酒、食献给沛公,犒飨军士。沛公都推辞不受,说:“现在,仓库中粮食充足,不至于断粮,没必要破费百姓的钱米。”百姓们听了这话愈加感恩戴德,生怕沛公不能做秦王。高祖刚入关就能得到百姓如此的拥护,是因为秦朝无道,百姓受苦已久,而高祖施行仁政,待百姓宽厚,百姓如久旱逢甘霖一般,自然欢欣爱戴!《尚书》上说:厚待我的我就跟随他,虐待我的我就以他为仇。”因而秦严刑酷法,杀人很多,天下的百姓都一心向汉。汉朝四百年的基业的根基就在这“约法三章”上建立起来了。
【原文】 汉王怒,欲攻项羽,周勃、灌婴、樊哙皆劝之。萧何谏曰:“虽王汉中之恶,不犹愈于死乎?夫能诎于一人之下而信于万乘之上者,汤、武是也。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⑥,天下可图也。”汉王曰:“善!”乃遂就国,以何为丞相。
张居正讲评:在举兵向西进攻秦时,楚怀王曾与众诸侯约定,首先攻入函谷关占领咸阳的,便封他为秦王。后来,高祖首先进入关中,按约定应当为秦王。项羽在高祖之后入关,却倚仗自己兵力强盛,背约失信,不肯封高祖为秦王,而是将关中地区一分为三,封秦的三个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为王,镇守关中;却将高祖封为汉王,统治汉中四川地区。汉王对项羽背信弃义的行为异常愤怒,打算发兵进攻他。当时,高祖的近臣周勃、灌婴、樊哙三个人都是武将,没什么见识,不能审度时势,都争相劝高祖起兵。独有萧何反对起兵,他说:“现在的形势是楚强汉弱,不能力敌,如果起兵攻楚,必然失败。汉中地方虽然偏僻,但还能活着当诸侯王,这比起事后兵败身死好多了。要成大事,必须得学会忍受。古时候,作为帝王都能审时度势,暂时屈居人下,最后成就大业,像商朝的汤服侍桀、周武王服侍纣都是这样的。以前的圣王都能这样,我请大王暂且退让一步,去汉中地方布德施惠、抚养百姓,招揽四方贤人,收纳巴蜀地区的兵卒。等我们根基稳固、兵食充足后,就可以举兵,平定三秦,收复关中,天下大事指日可待了。现在不能忍一时的愤怒,草率地起兵攻楚,不是送死吗?”汉王听了这话,认为萧何见识远大,说得有理,便听从他的劝告,去汉中做汉王了,并任命萧何为丞相,参与国家大事。后来,高祖任用“汉初三杰”,先平定三秦,后打败西楚霸王项羽,统一了天下,这都是萧何“养民致贤”这句话的功劳啊。
【原文】 汉王至南郑⑦,诸将及士卒皆歌讴思东归,多道亡⑧者。信亡去。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王曰:“丞相何亡。”王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王。王且怒且喜,骂何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顾王策安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乃召信拜大将。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张居正讲评:汉王听从萧何的劝告,便到汉中就任汉王,国都定在南郑。当时,汉王的大部分将领和士兵都是东方丰县、沛县等地方的人,离家日久,都思念家乡,想回家去,就连唱的歌曲里都透出思乡的意思,一些人在去南郑的路上就离开高祖回家乡去了。当时,韩信为汉王的治粟都尉,他见汉王不能重用他,也随着众人离开了。萧何平日里知道韩信有治世安邦的才能,可堪大用,突然听说韩信跟着众人离开了,心急之下,没来得及跟汉王招呼一声,就去追赶了。人们不知道原委,便说萧何也逃走了。有人便告诉汉王说:“丞相萧何逃走了。”汉王大怒,失去了这样的大臣,就像失去了左膀右臂一般。一两天之后,萧何回来参见汉王。汉王又怒又喜,问他说:“你怎么也撇下我离开呢?”萧何回答说:“我不是逃走,我是去追赶韩信了。”汉王很生气,说:“我手下的将领逃走的也有十几人了吧,以前怎么不见你去追赶,现在却去追赶韩信,你这是糊弄我吧!”萧何回答说:“那些逃走的将领才能平庸,就是走了再多也很容易找到人来代替他们。而韩信,智勇双全,才能天下无双。大王如果只是打算做汉中王,这个韩信也是用不着的;如果要争夺天下,则除了韩信,没有人能为你办成这件大事。因而,我听说他逃走了,没来及告诉你就去追赶了。我是担心失去这个人啊。大王你是怎么打算的,是想做汉中王呢?还是要争天下?”汉王说:“项羽背信弃义,封我为汉中王,我很不痛快。我的意思也是打算争夺天下,与项羽一决高下,怎么会安心做这个汉中王呢!”于是便听从萧何的话,命人将韩信召来,拜为大将。萧何说:“大王平日里待人傲慢无礼,如今要任命大将,把征战天下的大事交付他,怎么能如此草率就像呼唤小孩一样呢?如此的无礼,人又怎么肯为你卖命呢?这也是韩信离开你的原因。大王你如果真的打算任命他为大将,赋予大事,必须选择一个良辰吉日,斋戒沐浴,建立祭坛,举行盛大的仪式,这才是任命大将的礼仪,如此韩信也才肯为你尽心竭力地效力。”于是汉王都一一按照萧何的话做了。当时,汉王属下的将军们听说汉王将要举行盛大的仪式任命大将,却又不知道究竟会任命谁,都暗地欢喜。等到仪式举行时,才知道是韩信,一时之间,全军无不惊讶。这是因为韩信在发达之前,曾是以乞讨为生,也曾受过**之辱,人们一向都看不起他。只有萧何知道他是个豪杰,将他推荐给高祖。高祖以隆重的礼节,拜为大将,因而人们感到惊讶。后来,汉军果然在韩信统领下,暗渡陈仓攻灭三秦,向东攻灭燕、赵、齐,打败项羽,助汉王成就帝业。由此可见非常之功,必非常人才能成就;而非常之才,也必然是非常之人才敢使用。韩信作为一个逃亡的士兵,如果没有遇到汉王这样的英明君主、萧何这样的知人善用的宰相,恐怕也只能一生穷困潦倒了。对于那些打算做大事、建立大的功勋的人,在用人上应该但求有才能,至于所谓的名誉、资格统统都不用考虑。
【原文】 汉王南渡平阴津⑨,至洛阳新城⑩。三老.董公遮说王曰:“臣闻‘顺德者昌,逆德者亡’;‘兵出无名,事故不成。’故曰:‘明其为贼,敌乃可服。’项羽为无道,放杀其主,天下之贼也。夫仁不以勇,义不以力。大王宜率三军之众,为之素服,以告诸侯而伐之,则四海之内莫不仰德,此三王之举也。”于是汉王为义帝发丧,袒而大哭,哀临三日,发使告诸侯曰:“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江南,大逆无道!寡人悉发关中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
张居正讲评:汉王任命韩信为大将后,很快就平定三秦,出函谷关,进入黄河北面,又从平阴津南渡黄河,到达洛阳新城乡。那时项羽刚杀了楚怀王,自立为西楚霸王,于是新城乡的三老董公,便去拦着汉王的路,献策给汉王说:“我听说夺取天下的关键因素在于仁义的德行,顺着仁义行德政则兴旺,违背仁义便灭亡。战争的胜负,在于其行为是否符合仁义。如果出师无名,怎么能成就大事呢?所以向天下说明敌人的罪行,敌人就容易征服了。必须站在道义的高度,立个名号,使敌人显得像贼一样,今天我讨伐他,是顺应天意,敌人是逆天行事,这样不待交战,胜负已分了。现在,项羽大逆不道,放逐并杀死了自己的主上,他正是天下的大奸贼。虽然,我们现在的兵力比不上他,但以仁义号召天下,顺逆一分,强弱自然异位了。大王现在应该宣布三军为怀王服孝,并召告诸侯,讨伐犯了弑君之罪的项羽,则出师有名,胜利指日可待了。”汉王同意他的建议,为义帝发丧服孝,诏告天下诸侯说道:“起兵反秦时,天下诸侯共同推举楚国王室后人熊心为楚怀王,奉他天下的主人,我与项羽都是怀王的臣子。现在,项羽放逐怀王于江南,并偷偷命人在路上将怀王杀死,此等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我现在亲自为怀王发丧,使士兵们都穿孝服,尽发关中、河内、河南、河东兵马南下,愿与天下诸侯一起讨伐那杀害怀王的贼子,以报君上的仇恨,伸张君臣之间的礼节。”从此汉王一举一动都名正言顺,理直气壮;而汉的出兵自然堂堂正正了。项羽虽然强大,又怎么能是他的敌手呢?这样不但能使天下英雄真心归服,而且也能以此使天下人心向善,以延长国家的寿命。
【原文】 汉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曰:“善!”乃出黄金四万斤与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平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钟离昧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羽果不信钟离昧等。
张居正讲评:自从汉王在睢水之战中被项羽打败后,就退守到荥阳,与项羽在城下大战数次,互有胜负,相持不下。这样过了很久,汉王有些心急,便与谋士陈平商议说:“如今天下纷争不休,老百姓得不到休养生息,不知什么时候才能攻灭楚国,平定天下,你有什么好的计谋吗?”陈平回答说:“现在,汉之所以不能战胜楚国,是因为项王尚有心腹得力的大臣辅佐他。我料想,项王的大臣中真正忠直的并不多,也就是范增、钟离昧、龙且、周殷等寥寥数人而已。大王如果肯拿出数万斤的黄金去施行反间计,离间他们君臣,使他们相互猜忌,人心必然离散。项王为人又多疑,好听谗言,一但听见什么风言风语,必然心生猜忌,自相残杀。那时我们再乘机进兵,楚国必然败亡。”汉王说:“真是好计谋!”立刻拿出黄金四万斤交给陈平,任他使用,对于具体账目更不过问。陈平便用这些黄金去收买项王的近臣,使他们向项王进谗言,说:“钟离昧等为项王的将领,南征北战,出谋出力,功劳显赫。然而却不能受封为诸侯,因而心怀怨恨,要与汉朝联合灭楚,瓜分楚地,自立为王。”这是陈平反间用的话语,目的是激怒项王。项王听到这些话,果然心中暗暗怀疑钟离昧等,以为他们真有反意。因而,从此再也不信任他们,凡是他们的计谋,一概不用。项王已经中了陈平的反间计了。楚国的败亡从此开始了。陈平虽然能使用诡计,但也是因为项王本来多疑,才能达成效果。如果项王君臣之间相互信任,不听信谗言,就像燕昭王信任乐毅,魏文侯信任乐羊一样,则就算陈平才智再高,也是无计可施的!古语有云:“木料必然是先开始腐烂,然后才会长出虫子来;人必然是先相互不信任,然后谗言才能起作用。”
【原文】 夏五月,帝置酒洛阳南宫。上曰:“彻侯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嫚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其所以失天下也。”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群臣悦服。
张居正讲评:高祖打败项羽后,即帝位。一天,在洛阳的南宫举行宴会与群臣欢饮,酒喝得正酣,便问群臣说:“诸位诸侯、大臣、将军们,我且问你们,我为什么能够得到天下?项羽为什么会失去天下?希望大家各抒己见,在我面前没什么需要避讳的。”大臣高起、王陵两人一齐回答说:“陛下天性傲慢,好欺辱人;项羽为人仁爱,待人有礼。然而人们却愿意为陛下效命,是因为陛下不吝惜赏赐。命人攻取了城池,占领了土地,都会封赏有功的人,有福同享。自然人人尽力,以图封赏,所以能得天下。项羽则不然,妒贤嫉能。对于立功的人不但不赏,反而害怕他超过自己,而排挤他;对于贤能的人,心怀猜忌,不敢让他们放手而为。因此人人心怀怨望,不肯为他卖命,这就是项羽失去天下的原因。”高祖接着说:“你们说的这些固然是他失败的原因,但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我之所以能取得天下,关键在于用人。运筹于帷幄之中,而能制敌于千里之外的智谋,我不如张子房;抚国安民,使军饷供给不绝的才干,我不如萧何;统兵百万用兵如神,战则必胜,攻则必取的韬略,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一世豪杰,非常之人。我让张子房在我身边,运筹谋划;让萧何镇守关中,供给粮饷;任命韩信为大将,领兵征讨。在这三人的辅佐下,我才能取得天下。项羽身边的谋臣只有范增一个,而且还总被猜疑,得不到信任,这是没有人辅佐他啊,因而他被我打败。”群臣听完高祖的话,无不心悦诚服。善于用人的才能衣食丰足,要能选贤任能首先得做到虚怀若谷。若论勇猛善战,高祖与项羽比相差很远,之所以能战胜他,在于能够大胆起用贤能的人。而他之所以能大胆起用贤能的人,在于他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样样不如人。以一介匹夫之身而取得天下,百姓无不归服,还能说出自己才能不如臣下的话,这就是高祖的过人之处啊。
【原文】 张良素多病,从上入关,即道引.,不食谷,杜门不出,曰:“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振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
张居正讲评:张良体弱多病,自从高祖入关,就多学保养身体,导引运气的方法,不食五谷。到辅佐高祖统一天下后,一天自言自语说“我本是韩国人,自祖辈以来,历时五世都曾任韩国的宰相,世受国恩。不幸国家被秦攻灭,我散尽万金家财,招募死士为韩国报仇。当秦皇巡游天下经过博浪沙时,我曾将大铁锥扔向秦皇的座车,虽只是击中了副车,没有伤到秦皇,但强大如秦皇的我都敢攻击他,为国报仇,天下人谁不为之震动!后来,我遇上了真命天子,凭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为他出谋划策,最后终于灭了秦国,建立大汉。天子以师傅的礼节待我,封我为列侯,食邑万户,作为臣子,荣耀已达到极致。我平生目标就是报家恨国仇,使天下重归太平盛世,现在这两个目标都达到了,没有什么追求了!只想抛却人间一切的功名利禄,随着赤松子流连于山水之间了。”赤松子,是上古时期的仙人。这都是张良为了辞职而找的借口。张良于汉朝的建立功勋卓著,高祖以师傅之礼相待,为什么在天下刚刚平定就找借口辞职而去呢?张良的家族五世为韩国宰相,与秦有不共戴天之仇,他之所以辅佐高祖是为了为韩国报仇,现在大仇得报,心愿已了,因而有了归隐的想法。所以后来在评论张良时,曾说:“张良始终是韩国的宰相,一心为韩国复仇啊!”又说:“留侯重君臣之义!”他是真的知道张良的心意吗?
【原文】 始剖符.封诸臣为彻.侯。萧何封酂.侯,所食邑独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小者数十合。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顾反居臣等上,何也?”帝曰:“诸君知猎乎?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纵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纵指示,功人也。”群臣皆莫敢言。
张居正讲评:高帝平定天下后,论功行赏,群臣争功,久拖不决,到即位的第二年才开始封赏。封那些功勋卓著的功臣为通侯,以萧何功劳最大,先封为酂侯,食邑八千户,在诸臣中最多。诸功臣心里不服,都说:“我们在前线披坚执锐亲率大军冲锋陷阵,经历的战阵多的数百次,少的也有几十次,拼了性命才挣得这个功勋,而萧何并没有什么战功,只是做些动动嘴皮的事,现在论功行赏,他的功劳反而比我们大,这是什么原因呢?”高祖为了折服群臣,便打了个比方说:“你们应该知道打猎的事吧?在打猎时,追赶捕杀野兽的虽然是猎犬,但发现猎物的踪迹,放猎犬出去追捕猎物的,却是人。捕杀猎物的是狗,役使狗的却是人。狗的功劳怎么能跟人比呢。你们虽然有攻城野战、斩将夺旗的大功,也只不过是猎犬追捕野兽而已。萧何则居中调度、筹划,使诸将发挥自己的长处,就像狩猎的人发现野兽的踪迹一样,这是人一样的功劳,你们又怎么能与他相比呢?”群臣听完高帝的话,才知道自己的功劳不如萧何,没有人再议论萧何的功劳了,萧何毫无疑问地成为汉初第一功臣。这是因为萧何善于用人,而诸将则是为人所用。用人的人功劳虽大,但不容易看见,为人所用的人,功劳虽小,但容易看见。如果不是高祖以打猎的事做比喻,是很难让诸臣心服口服的。这是后世论功行赏的准绳。
【原文】 上已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上在洛阳南宫,从复道望见诸将,往往相与坐沙中偶语。上曰:“此何语?”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上曰:“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留侯曰:“陛下起布衣,以此属取天下;今陛下为天子,而所封皆故人,所诛皆生平所仇怨。今军吏计功,以天下不足遍上封;此属畏陛下不能尽封,恐又见疑平生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上乃忧曰:“为之奈何?”留侯曰:“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谁最甚者?”上曰:“雍齿与我有故怨,数窘辱我。我欲杀之,为其功多,故不忍。”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齿,则群臣人人自坚矣。”于是上乃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而急趋丞相、御史定功行封。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
张居正讲评:萧何、曹参等功勋卓著的二十余人被封为侯以后,其余诸将,因各人的功劳大小纷争不断,没能马上得到封赏。一天,高祖在洛阳南宫中游玩时,从阁上望见诸将们三三两两的到洛水边的沙地上商量什么事。高祖心中有些纳闷,不知道他们在聊些什么,便问左右的人:“诸将们在背后都讨论些什么问题?”留侯张良回答说:“陛下出身布衣,家境贫寒,在这些将领的辅佐下,东征西战,才取得了天下。现在你已经贵为天子,在替天行道,赏赐有功的人,惩罚犯罪的人的时候,不应该掺杂自己的喜怒好恶,这样才能让大家信服。前次所封的人,虽然都功勋卓著,但他们都是你的亲信,其余有功的人都还没有得到封赏;所诛杀的人大都是与你素有怨恨的人,他们未必就都该处死。诸将们因此心怀疑虑,担心不但得不到封赏,反而会被处死,所以聚在一起商量反叛。”高祖听了张良的话,非常忧虑,便问张良说:“现在诸将心怀疑虑,人人自危,怎么可以使他们安心?”张良回答说:“请问陛下谁是你平日里最憎恨的人,并且群臣也都知道你最恨的就是他?”高祖说:“诸将中的雍齿与我有旧怨,我曾命他镇守丰邑,他却背叛我投降了魏,后来又屡次冒犯我,我极其讨厌他,很想杀了他,但因他在再次归附我后屡立战功,所以不忍杀他。这一点大臣们都清楚。”张良说:“既然如此,就请陛下首先封赏雍齿,诸将见陛下你只计功劳不计前嫌,虽然没有及时得到封赏,他们仍会安心任事,不再疑虑。”高帝听从他的建议,立刻大宴群臣,在宴会上封雍齿为什方侯,同时催促丞相、御史尽快评定好诸将们的功劳大小,以便封赏。诸将们自然欢欣鼓舞,相互转告说:“这个雍齿跟陛下有过节,现在都能论功行赏,封为侯,像我们这些与雍齿一样于国有功,于主上又没有过节的人,加官进爵,得到封赏是迟早的事,没什么忧虑的。”高祖初定天下,诸将心怀疑虑,一旦处置失措,立刻变生肘腋,为患非小啊。幸好及时听从了张良的建议,封赏雍齿,诸将自然心安了。这与诸将叛乱后,派兵剿灭,省事多了!由此可见防患当于未然,而只有公正才能使天下人信服。
【原文】 帝悉去秦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帝益厌之。叔孙通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帝曰:“得无难乎?”叔孙通曰:“五帝异乐,三王不同礼;二者,因时势、人情为之节文者也。臣愿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上曰:“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为之。”
张居正讲评:高祖平定天下后,因为秦代的礼仪制度、法令过于烦琐,便一概废除,一切从简。然而,当时战争刚刚结束,朝廷大臣都是武将出身,不知尊卑礼仪。举行宴会时,彼此之间争功不休,有的喝醉了就大喊大叫,甚至拔出宝剑去砍宫殿中的柱子。高祖看了这些情况,心里非常厌恶。于是博士叔孙通便上奏说:“我听说在乱世需要的是强兵猛将,天下平定后需要的是精通儒学的儒生。如果要攻城略地,争霸天下,这不是儒生们所能办到的;但要施行礼法,保守基业,则非儒生不能办到了。现在,尊卑不分,人心放肆、懈怠,不知礼法,这可不是保守国家基业的方法。我愿意召集鲁国的儒生,与我的弟子数十人一起制订朝廷的礼仪制度,使群臣知道上下尊卑之分,如此人们自然敬畏朝廷。”高帝说:“现在推行古代的礼法恐怕有些难度吧。”叔孙通回答说:“以前五帝统治时期,他们统治天下的时间不同,制作的乐章也不一样。比方说少昊制作乐章《大渊》、颛顼作乐章《六茎》、帝喾制作乐章《六英》、尧制作乐章《大章》、舜制作乐章《大韶》,这就是五帝制作的乐章不一样的情况。三王生活的时代又不一样,所推行的礼法也不一样。比方说,夏代崇尚忠、商代崇尚质、周代崇尚文,这便是三王之间礼法的不同。这是因为礼法、乐章应当根据形势而变法,太过就删,太少则补。最初它们都根据社会民情制订的,并非强人所难的事。我愿意博采先代礼法,斟酌古今时代的不一样,制定本朝礼法 。”高祖同意了他的建议,说:“你可以试试看,务必以简单为原则,使人容易记住,又要考虑现实的可行性。”孔子曾说:“以礼法治理国家,何难之有。”人与人之间,相互不以礼节相待,国家遂至于大乱。但那些庸俗的儒生,根本不知道制订礼节的目的,喜欢以古代的事情来非议现在事情,好高骛远,高谈阔论,因而使君主苦不堪言,非常讨厌。叔孙通制订礼仪能够根据当代社会的实际情况有所修改,也算是知道礼法的根本了。
【原文】 七年,冬十月,长乐宫成,诸侯群臣皆朝贺。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贺,莫不振恐肃敬。礼毕,复置法酒.。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无敢
哗失礼者。于是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乃拜叔孙通为太常。
张居正讲评:汉朝建立后仍然沿用秦朝的历法,以十月为一年的开始,举行朝贺大礼。高帝又听从叔孙通的建议,制订朝廷礼仪。到高帝七年十月,长乐宫建成,正逢诸侯群臣前来朝贺,便按照叔孙通制订的礼仪举行朝会。上自诸侯王大臣,下至六百石,都按预先排好的次序进入大殿,行朝贺礼,神情莫不庄严肃穆,都一一按照礼法行动。朝贺结束后,又在大殿上举行宴会,在坐的诸侯群臣都俯身低首,不敢仰视,都按照品级尊卑,依次上前向高祖庆贺,没有僭越的。从上朝到宴会结束,没有人喧哗失礼。于是,高祖抚掌叹息说:“我在位七年,到今天才知道皇帝是如此的尊贵啊。”随即便任命叔孙通为掌管礼仪的太常,使他专门负责朝廷中与礼仪相关的事。汉朝的礼仪制度,最初都是由叔孙通创制的。但他所创制的制度,都是按照高祖的要求制定的,因而礼法的精神虽在,但在形式上已经简略多了。后人多因此而讥讽叔孙通所制订的这些制度,认为太多鄙野。
【原文】 陆贾时时前说称《诗》《书》,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贾曰:“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帝曰:“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夭下、吾所以得之者,及古成败之国。”陆生乃粗述存亡之征,凡著十二篇。每奏一篇,帝未尝不称善,号其书曰《新语》。
张居正讲评:高帝平定天下后,大臣陆贾时常在高帝面前提到《诗经》《尚书》上的话。高帝一向都不喜欢《诗经》《尚书》,便骂陆贾说:“我骑在马上东征西战,因而才得了天下,那《诗经》《尚书》于我有何用!”陆贾回答说:“乱世当然需要用武力去统一,但平定天下后,治理国家就必须得用文了。马上虽能得天下,马上还可以治理天下吗?以前,汤放逐桀、武王讨伐纣,都是使用武力讨伐大逆不道而取得天下。取得之后,他们便整肃朝纲,制作礼乐,用文以保守天下,所以才能江山稳固,传承数百年。可见文武并用,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不二法宝,怎么能抛弃《诗经》《尚书》而不用呢!”高帝认同了陆贾的话后,便命陆贾作一篇文章论述秦朝失去天下的原因,汉朝取得天下的原因以及先代各国兴亡的原因。于是,陆贾便叙述先代各国兴亡的故事,写成《新语》十二篇。每上奏一篇,高帝都认为很好接纳了,并以这些话他从来没有听说过,便为这本书取名为《新语》。他不知道陆贾所说的这些道理,都出自《诗经》《尚书》,根本没有什么创新。高帝虽然不尊奉《诗经》《尚书》,但其雄才大略,实是旷代英主,其所作所为与《诗经》《尚书》所包含的道理暗合。当时自称为儒生的,都是迂腐而不切实际的人,泥古不化,所尊奉的都是《诗经》《尚书》中的糟粕。所以高帝动辄谩骂,甚至将尿洒在他们的帽子里面。只有陆贾通达时变,议论通俗,所以高帝认同了他的言论。然而陆贾并不算真正的儒者,书中包含了大量的战国时期纵横家的言论,对于帝王的伦理大法,根本没有提到。如果高帝能够多加学习儒学,而又有真正的大儒辅佐,那么他的功业不可限量!
【原文】 上从破布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张良谏不听。叔孙通谏曰:“晋献公以骊姬之故,废太子,立奚齐,晋国乱者数十年。秦以不蚤定扶苏,令赵高得以诈立胡亥,自使灭祀,此陛下所亲见。今太子仁孝,天下皆闻之。陛下必欲废適而立少,臣愿先伏诛,以颈血污地!”帝曰:“吾直戏耳!”叔孙通曰:“太子,天下本,本一摇,天下振动;奈何以天下戏乎!”时大臣固争者多;上知群臣心皆不附赵王,乃止不立。
张居正讲评:高帝时常打算废黜太子刘盈,而立宠妃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刘如意为太子。自从平定黥布的叛乱班师回朝后,高帝疾病渐渐加重,开始为身后事考虑,越发的想重新册立太子了。就算是像张良这样的亲信大臣向他进谏,说不能这样做,也听不进去,此时太子时时处在将要被废的阴霾中。于是,太子太傅叔孙通冒死进谏,说道:“春秋时期,晋献公有太子申生非常贤能,后来他所宠爱的骊姬生下来少子奚齐。于是,献公听信了骊姬的谗言,废黜了太子申生,而立奚齐为太子。献公死后,奚齐为大臣里克所杀,晋国因此大乱了数十年,到晋文公即位后才稳定下来。秦始皇也因为没有早一点立长子扶苏为太子,反而让他到边疆地区监察蒙恬,以致自己死后,奸臣赵高诈传遗诏,令扶苏自尽,立少子胡亥为帝,秦国于是灭亡,宗庙断绝。这都是陛下亲眼所见的,当以此为鉴。现在,太子仁德,天下闻名,也没犯什么错误,如果无故废黜,我担心天下人心不稳,生出什么变故,而奚齐、胡亥的前车之鉴要发生在今日了。陛下如果打定主意要废长立幼,我不忍心再看见天下离乱,愿意先死在陛下面前。”高帝说道:“废黜太子只是一句戏言,当不得真的。”叔孙通回答说:“太子是天下的根本,根本一动,天下自然震动,怎么能拿天下开玩笑呢!”高帝听完叔孙通的话,心中感动。当时许多大臣都反对废太子,于是高帝明白群臣都不拥戴赵王,立他为太子将来恐生变故,便打消了这个想法,太子遂转危为安,这都是叔孙通冒死进谏的结果。叔孙通曾在秦的朝廷任职,每每议论朝政时,他都明哲保身;现在任职汉朝,却能冒死力谏,巩固了太子地位。由此可见,人臣的忠直与奸佞,与君主的贤愚关系很大啊。《新语》说“君主圣明,臣子才能忠直”,是很有道理的。
【原文】 吕后问曰:“陛下百岁后,萧相国既死,谁令代之?”上曰:“曹参可。”问其次,曰:“王陵可;然少戆,陈平可以助之。陈平知有余,然难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吕后复问其次,上曰:“此后亦非乃所知也。”
张居正讲评:高祖与群臣大都出身微末,一起经历了艰难险阻,才建立了今天的基业,群臣的优劣自然知道得很清楚,用人当然得当。到高祖末年,疾病一天重过一天,吕后担心高祖死后国家产生混乱,必须将国事托付给可靠的人才成,便问高祖说:“现在萧何为宰相堪称贤相,如果陛下死后,萧何也不在了,谁可以接替他为宰相?”高祖说:“曹参。”吕后又问:“曹参以后呢,还有谁可以为相!”高祖说:“王陵也可以,只是他的性格太直,不知变通,当让陈平做他的副手辅助他。陈平为人足智多谋,但是太过圆滑,难以独撑大局。要用陈平,就要用周勃为他的副手辅助他。周勃为人谨慎、持重、厚道,虽然缺乏文采,但沉毅有力量。如果国家一旦有事,能戡乱靖难保我江山的必然是他,可以任命他为太尉,掌管全国兵马。”吕后又问这四人以后还有谁可以用的,高祖说:“周勃之后的人才就很难预料了,那时你恐怕也已经不在,无从得知了。”高祖与吕后商议身后事的言论就是这样的。一般来说,宰相必须要才德兼备,守正而又能通达机变,这样才能称职。汉初的宰相,只有萧何才德俱是上上之选,为一代贤相。曹参的才能虽然赶不上萧何,但他能谨守成法无所变更,作为宰相也算称职的。此外,像王陵的正直,陈平的智谋,周勃的厚重,则都是各有所长,各有所短。高帝知人善任,取其所长,避其所短,因而孝惠、孝文的时候,天下虽发生变乱,最后都能戡定祸乱,国家日益富强,这都是他们的功劳。由此可见,人才难得,作为君主的能得到德才兼备的人当然算好,如果得不到这样的人才,只要使人充分发挥他的长处,规避他的短处,长短相济,也可以建立不世的功勋。这就是君主选择人才的方法。
【原文】 初,高祖不修文学,而性明达,好谋,能听,自监门、戍卒见之如旧。初顺民心作三章之约。天下既定,命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定章程,叔孙通制礼仪;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虽日不暇给,规模弘远矣。
张居正讲评:这一段是史臣总叙高祖的故事。说高祖一开始以马上得天下而马上治天下,不尊奉《诗经》《尚书》等儒家经典,也不学习文学之事。但他天资聪慧,遇事喜欢与人谋划,善于接受人的建议。就算是看守宫门的小兵,也能一见如故。人们都受到他的恩德,无不心怀感激。起初,他见百姓已苦于秦的严刑酷法很久了,便顺应民心,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杀人偿命,伤人及盗窃受到相应的惩罚。天下统一后,三章太过简略,不足以惩罚奸邪,便让萧何制订律令,作成汉律九章;又让韩信申明军法;让张苍制定各项法律的具体实施细则;让叔孙通创立各项礼法。又大封功臣,赐予他们丹书铁券,共同盟誓山河永固,并将誓约藏在宗庙里。高祖建立国家时的情况,大致就是这样的。高祖虽然只在位了十二年,但有汉一代各项制度的框架,在他在位期间已经建立起来了,后世只是在这框架的基础上小修小补而已。汉朝四百年的基业,在高祖时就已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注释:
① 霸上,是地名,在今陕西西安东。
. 组,是印绶。
③ 父老,是百姓中年纪较大的。
④ 豪杰,是地方的好汉。
⑤ 案堵,是像墙壁一样安定不迁动的意思。
⑥ 三秦,是指项羽将原来秦国统治的地方分封给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人,建立了三个诸侯国,称为三秦。
⑦ 南郑,是地名,即今陕西汉中南郑县。
⑧ 亡,是逃走。
⑨ 平阴津,是黄河上的渡口,在今河南孟津县东北。
. 新城,是洛阳县属下一个乡的名字。
. 三老,是掌管一乡教化的人,一般由当地德高望重、知识渊博的人担任。
. 三河,是指河南、河东、河内。
. 骨鲠,是刚直不顺人意,就像骨头卡在人的喉咙里一般。
. 反间,是通过捏造事实使敌人内部不和。
. 道引,古代的一种保健方法。
. 剖,是分;符,与后代的赏功铁卷相类似。两块相合,一块赐与功臣,一块藏在内府存档,所以叫作剖符。
. 彻,通的意思,以其爵位可以上通天子,因而称为彻侯。
. 酂,是县名,汉代属于南阳郡,在今湖北老河口市西北。
. 六百石,是汉朝官吏的等级,位在比千石下。
. 法酒,古代朝廷举行大礼时的酒宴,因为进酒时,要按照礼节来而得名。
. 上寿,是献酒祝寿。
. 乃公,是高帝的自称。
※.惠 帝
名盈,乃高祖之长子,在位七年,谥曰孝惠。汉家世世称孝,谓能世守先业之故也。
【原文】 帝怪相国不治事,参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上曰:“朕安敢望先帝!”又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曰:“君似不及也。”参曰:“陛下言之是也。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帝曰:“善!”参为相国三年,百姓歌之曰:“萧何为法,较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
张居正讲评:惠帝即位之初,曹参代替萧何为丞相,凡事都按照萧何所制定的原则办,没有什么改变。惠帝见曹参如此办事,心中狐疑,便问他:“你作为宰相,天下有这许多的事,你怎么都不管呢?”曹参回答说:“陛下觉得自己的才智与高祖比起来怎么样?”惠帝说:“我怎么敢与先帝相比呢。”曹参又问:“陛下觉得臣的才能与前任宰相萧何比起来怎么样?”惠帝说:“你似乎不如萧何。”曹参便说:“陛下说得很实在,陛下你的才能赶不上高帝,我与萧何也相差很远。高祖英明神武,萧何才德兼备,他们以布衣之身起兵反秦,平定天下。东征西伐,经历过多少人情事变;精思慎审,才制定了这些法令。现在律法完备,无可更改,安享成法就成了。陛下垂拱而治,臣等奉公守法,一一遵循成法,使它不至于废坠就成了,何必要去多事而改弦更张呢。”于是,惠帝认同了曹参的话,不再狐疑他。曹参为相国三年,海内承平,百姓安居乐业,民间做成歌谣说道:“萧何为法,较若画一。”这是说萧何制定的法度,简单而明了,很少整齐。“曹参代之,守而勿失。”曹参继任为宰相后,谨守他的法度,没有什么改变的。“载其清净,民以宁一。”清净无为而治,使百姓有法律遵守,天下自然安宁。然而,当时天下刚刚平定,又正值高祖、萧何开国之初,纪纲法度,都已经制定得很完备。曹参作为宰相,只需要谨守成法,与民休息就成了,这是当时的社会现实决定的,不得不这样。如果天下承平日久,人心懈怠,法度废弛,那就该有所作为,整顿纲纪,这才是久安长治之道。如果不知道审时度势,因循守旧,而以曹参的故事为借口,国家必然混乱。为君为臣的应该知道这个道理。
【原文】 冬,太后议欲立诸吕为王,问右丞相陵,陵曰:“高帝刑白马盟①曰:‘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今王吕氏,非约也。”太后不悦,问左丞相平、太尉②勃,对曰:“高帝定天下,王子弟;今太后称制,王诸吕,无所不可。”太后喜。罢朝,王陵让陈平、绛侯曰:“始与高帝歃血③盟,诸君不在邪!今高帝崩,太后欲王吕氏,诸君纵欲阿意,何面目见高帝于地下乎?”陈平、绛侯曰:“于今,面折廷争,臣不如君;全社稷,定刘氏后,君亦不如臣。”陵无以应。
张居正讲评:惠帝驾崩后,太后吕雉临朝称制听政,并改当年为称制元年。这一年冬天,她打算册封吕姓子弟为诸侯王,又担心大臣们不同意,便先向右丞相王陵试探。王陵回答说:“以前高帝在世,曾与群臣杀白马而立盟誓说:‘后来如果有非刘姓子弟而被封为诸侯王的,便是乱臣贼子,天下人皆可兴兵讨伐。’高帝有这样的盟誓,现在要册封吕姓为诸侯王不是违背了盟约吗?我认为不可以。”吕太后听完王陵的回答,心中很不高兴,又试探左丞相陈平与太尉周勃的意见。这两人知道吕后已经打定主意要册封诸吕,就算反对也是于事无补,便推托道:“高帝平定天下,封刘氏子弟为诸侯王;现在太后临朝称制,封吕氏子弟为诸侯王,都封的是同姓有什么不可以的呢?”吕太后见二人支持自己的意见,很高兴。下朝以后,王陵便怪责陈平、周勃说道:“高帝曾歃血为盟说:‘非刘氏子弟而封为诸侯王的,天下人都可起兵攻击。’当时你们也是在场的吧!现在高帝去世不久,盟誓时涂在嘴唇上的血还未干,誓言犹在耳边回响,怎么忍心背弃盟约,支持太后的意思,分封诸吕为王呢?你们如此的屈意阿附太后,将来你们有何面目去见地下的高帝啊?”陈平、周勃回答说:“现在,在朝堂上据理力争,我两人不如你;到后来用计策、诛僭越,保全江山社稷,安定刘氏宗族,那时恐怕你就不如我们了。”王陵知道他们两人自有计较,并不是阿意奉承吕后,便不再说了。这三人的表现虽不一样,但他们对刘氏的忠心则是一样的。王陵守正不阿,陈平足智多谋,周勃安定刘氏江山,高帝在生前就已经看明白了。当诸吕专权时,如果不是这三人,则汉朝的江山危险了!因而君主如果为子孙后代计较,当选择贤臣辅佐他们,这才是守成的道理。
【原文】 陈平患诸吕,力不能制,恐祸及己,尝燕居深念。陆贾往,直入坐曰:“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将相和调,则士豫附;士豫附,则天下虽有变,权不分。君何不**太尉?”平用其计。两人深相结,吕氏谋益衰。
张居正讲评:一开始,吕太后打算分封吕姓子弟为诸侯王,陈平见事不可为,便同意了这件事。当诸吕封王以后,他们专横跋扈,气焰日盛,有取代刘家天下的想法。陈平日夜忧虑,感觉凭自己的力量是制服不了他们的,担心一旦吕氏叛乱,刘氏社稷不保,自己也会跟着倒霉。每次退朝后,都独自思考应付危局的计谋,然而却一无所得。当时担任太中大夫的陆贾是个极有见识的人,一天他去拜见陈平,只见陈平正在那里沉思。陆贾不待通报,就坐到了陈平的面前,问陈平说:“丞相如此的冥思苦想,难道是在为吕姓诸王难以制服苦恼吗?我有一个妙计献给丞相:国家文武之权由将相两人掌握,天下太平时,人们关注的是丞相;当天下离乱时,人们关注的是大将。国家的将相就像人的左右手一般,如果将相和谐,同舟共济,则文臣武将都真心归附,没有观望疑虑的。文臣武将真心归附,上下同心,气势自然壮观。那时就算天下有什么变故发生,我们将相和谐,事权归一,旦夕之间就可解决。现在,丞相主持国政,太尉周勃统帅全国兵马,只怕太尉与丞相意见不一,便生掣肘,难以成事。为今之计,先要与太尉搞好关系,这样将相便和谐了。就算诸吕有贰心,你们二人同心合力,要制服他们有什么难的呢?”于是陈平听从陆贾的计谋,与周勃搞好关系。两人关系日好,文臣武将都齐心归附。吕氏诸人知道朝廷中上下一体,也不敢轻举妄动,反叛之心日益化为泡影。后来,一人登高一呼,诸吕授首,这都是依仗太尉周勃的力量,但最初的计谋却是从陆贾开始的。陆贾真是足智多谋啊!
注释:
① 盟,是盟誓。
. 太尉,汉朝三公之一,为武官之首,掌管天下兵马。
③ 歃血,是盟誓时取牺牲的血涂在嘴唇上,一起发誓,以坚定盟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