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赵王以李牧为将,伐燕,取武遂、方城②。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尝居代雁门③,备匈奴④,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幕府⑤,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骑射,谨烽火⑥,多间谍⑦,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匈奴皆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⑧,单于⑨奔走,十余岁不敢近赵边。
张居正讲评:赵王任命李牧为将军,率兵伐燕,攻占了燕国武遂、方城两座城池。李牧是赵国名将,曾长期率兵镇守北方,防备匈奴。赵王知道他的才能,对他信任有加,将赵国北方边界的安全托付给他,一切军务以及任用兵将、官吏,都方便他行事,从不从中制肘他。关市上的租税钱粮,就归入他的幕府中,以供军队的花销。李牧就用这些钱粮,每日杀牛买酒,犒赏士兵;又让士兵们天天操练,练习骑马、射箭,同时注意观察是否有敌人前来进犯,一旦发现立即点燃烽火,将消息上报到幕府,又派遣大量的侦察兵、间谍去探听敌情。这些都布置停当后,他对士兵们说:“以后当胡人进犯时,你们就迅速避入堡垒,坚壁清野,使他们在野外没有什么掠夺的,并且不许你们轻易与他们交战。有敢违背我的将令,擅自与胡人交战的,定斩不饶。”于是军士们都遵照李牧的将令行事,一旦匈奴人来进攻就燃起烽火,将消息传递出去,使各个堡垒的人都知道消息,都避入堡垒,不与他们交战。几年之间,虽然没有杀死多少敌人,但自己的人马也没什么损失。这正是李牧的示敌以弱的诱敌之计。匈奴见李牧命令士兵避战,都说他怯弱,渐渐地变得骄横起来。同时,驻防边疆的士兵们,吃好的喝好的,又天天操练,却又不让他们与匈奴交战,自然战斗力日强,并且心中都渴望与匈奴一战,士气高昂。李牧知道军心可用,正是与匈奴作战的最好时机,便出其不意率兵讨伐匈奴,斩首十余万,灭亡了襜褴,攻破东胡,单于惊慌而逃。从此,数十年之间胡人再也不敢窥视赵国边境。李牧不以小败为耻,也不追求小胜,而是养精蓄锐,等待机会,乘敌人懈怠的时候,毕其功于一役,真不愧为名将。李牧的计谋能够得逞,根本还在于赵王对他的信任有加,授予处理边疆事务的全权,不计较一时的得失。如果一遇上花钱的地方就从中作梗,一不出战就下旨催促,计谋尚未施行就遇上如此多的制肘,就算是李牧这样的名将,也是难有作为的!所以说,君主能放手让有才能的将领、大臣去做事,必然取得成功,也就是这个道理。
注释:
① 孤,是诸侯的自称。
. 武遂、方城,是燕国的两座城市。
③ 代雁门,是代地的雁门县,位于赵国北部,在今山西代县境内。
④ 匈奴,是北方的少数民族。
⑤ 幕府,将军居住的地方,因以帐篷为官署,叫故称。
⑥ 烽火,是狼烟,边塞上用狼烟传递警报。
⑦ 间谍,是军中刺探情报的人。
⑧ 襜褴、东胡,都是少数民族部落的名字。
⑨ 单于,是匈奴君主的称号。
秦 纪
秦是国名。初周孝王时,始封非子于秦,为伯爵。平王东迁,秦襄公始尽有岐雍之地,至孝公益大,遂霸诸侯。及始皇遂兼并六国,自立为帝,仍以秦为国号。
※.始皇帝
【原文】 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命为制,令为诏。自今以来除谥法①,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张居正讲评:秦王嬴政攻灭齐、楚、燕、赵、韩、魏之后,天下归于一统,自认为自己的德行可与三皇比肩,功绩远超五帝,是开天辟地以来的第一人,于是根据三皇五帝的称号自称为皇帝。命令群臣的言语,叫作制。号令天下的言语,叫作诏。又以为古人死后有议立谥号的惯例,这样子议父,臣议君,大不敬,便废除了追谥法,只以世代相传的顺利为号,如创业的君主为始皇帝,第二世为二世皇帝,第三世为三世皇帝。从此世代相传,直至万世而传递不息。秦始皇是打算皇位世代传下去的,然而天子之位至关重要,天命无常,有德行的人担任君主则国家兴旺,没有德行的人担任则国家败亡。因而,古代贤圣的君王,像黄帝、尧、舜、禹等,都兢兢业业不敢稍有懈怠;在尧传位给舜,舜传位给禹时,都正告他们说四海困穷,当兢兢业业勤勉不殆地治理国家。秦始皇使用手段统一天下后,滥用民力,天下的人敢怒而不敢言,他还奢称什么自己的德行功绩超过三皇五帝,而打算传国万世,这怎么可能呢?这也是秦国很快就灭亡的原因。
【原文】 丞相绾等言:“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无以镇之,请立诸子。”始皇下其议,廷尉②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于是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③,收天下兵聚咸阳④,销以为钟
⑤,金人十二,各重千石⑥,置宫庭中。
张居正讲评: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丞相王绾等上奏说:“天下的形势,以前燕国、齐国、楚国统治的地方离京师较远,如果不分封一个国王到那里镇守,则很难保证当地的稳定,恐怕会出现变故。请陛下选择贤能的王子,分封到那里作为王,以镇守当地。”秦始皇将王绾等人的建议,在朝堂上与群臣商议。那时群臣都赞成王绾的建议,独有廷尉李斯反对说:“周朝文王、武王统一天下时,要建立宗族藩属以辅弼王室,因而大封子弟及同姓为诸侯。到后来同族之间的亲属关系日渐疏远,刀兵相加就像仇人一般。自迁都洛邑后,周天子日趋衰弱,根本没办法约束他们,于是天下大乱,战乱不休,最后周灭亡了。分封诸侯有如此的坏处,怎么能再去分封呢?现在,陛下英明神武,削平六国,一统天下,何不把天下都分为郡县,委派官吏治理呢?诸皇子及功臣没有必要裂土分封为诸侯王,只要多给予俸禄、厚加赏赐,使他们过着富足的生活就成了,这样就算他们想作乱,也是很容易制服的。天下只有一个君主,那就是皇帝,则人无异心,国家自然长治久安了。如果以周朝为榜样,分封诸侯,则统一的天下,再次沦于分裂。诸侯各私其土,各拥重兵,以后,一旦中央削弱,各国又将纷争不断、战乱不休。”秦始皇打算采用李斯的建议,说道:“天下人已经受够了战乱不休流离失所的苦难,这些苦难的根源就在于分封诸侯王。现在,在祖宗的庇佑下,侥幸统一天下,如果又去分封诸侯王,岂不是再次埋下天下纷争、战乱的隐患,这不正与大家追求天下太平的心愿相违背吗?李斯的建议很好。”于是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每郡设郡守一人为郡的行政首长总管郡事,类似于后来的知府;又设郡尉一人掌管军事,相当于郡守的副手,类似于后来的同知;又设郡监一人,以御史担任,监察郡内事务,类似于后来的巡按御史,这三人都由中央政府任命、罢黜,不得世袭,分封土地建立诸侯王国的制度,从此废除了。他又担心民间私藏兵器,趁机作乱,便将天下的兵器收集到咸阳,熔化了,铸成巨大的乐器钟
及人像十二座,各重十二万斤,安置在宫庭中。人们没有了兵器,就不敢作乱了,这都是秦始皇为了保守基业而实行的措施。秦始皇以为不分封诸侯王,则天下不会动乱。然而,后来灭亡秦国的,乃是出于田野、陋巷的平民百姓。又以为兵器都销毁了,则天下没有了作乱的器具了。孰不知,豪杰登高一呼,百姓斩断树木也可以当做兵器,揭起竹竿挂上布帛也可以当做旌旗。由此可见,君主打算使天下安定,关键在于以仁义对待百姓,而不在于严刑酷法。
【原文】 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⑦立石颂功业。上泰山⑧阳,至颠,立石颂德。从**下,禅于梁父⑨,遂东游海上。方士徐市等上书,请得与童男女入海,求三神山⑩不死药。始皇浮江,至湘山祠,逢大风,几不能渡。上问湘君何神,对曰:“尧女舜妻。”始皇大怒,使伐湘山.树,赭.其山。
张居正讲评:秦始皇建立起一整套的国家制度后,开始到天下各地视察,首先去的是离国都最近的陇西地区。始皇帝二十八年,又到东部郡县去视察,登上邹峄山,在山上立碑称颂自己的功业。又从泰山南边登上泰山,到了山顶又立碑称颂自己的德行。完成这些以后便从泰山的北面下山,顺路又到梁父山去祭祀天地,接着又向东到海边巡视。当时,有方士徐市等,欺诳始皇说:“在东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都是仙人居住的地方,其中有长生不老药。请让他斋戒沐浴,带领童男童女到仙山去求长生不老药。”始皇相信了他的话,便派徐市带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求取仙药,这件事后来无果而终,始皇竟然给方士欺骗了。始皇视察完东方后,又南渡淮河,视察以前楚国统治的地方,后又经过长江到达了洞庭湖边的湘山祠。这时突然遇上了大风,船不能继续前行。始皇将博士召来,问说:“这湘山上的祠堂名叫湘君祠,这湘君是个什么样的神仙?”博士回答说:“以前,黄帝有两个女儿,一个叫娥皇,一个叫女英,都被许配给虞舜为妻,她们死后便被葬在此地,被称为湘君的神灵就是她们两人。”始皇看到因为遭遇大风而不能渡江,怀疑是山神阻拦他,因此大怒,征发了三千罪犯将湘山上的树木砍伐一空,又用红褐色的涂料涂满了整座山,以发泄他的愤怒。这一段前面记述秦始皇大肆封禅祭神,后面记述他迷惑于神仙方术,史臣们详细地记述这些事,为了表明他的骄狂的过失,后世当以此为戒。
【原文】 三十三年,始皇巡北边,卢生入海还,因奏录图书.曰:“亡秦者胡也。”始皇乃遣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伐匈奴,收河南地为四十四县;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威振匈奴。
张居正讲评:秦始皇三十三年,他又到北方边境巡视。以前,他曾派遣燕国人卢生入海访求神仙,这时卢生从海上回来,奉上了他所搜集到的预言将来的文书,说道:“亡秦的是胡也。”秦始皇怀疑这个胡指的是北方的胡人,便派大将蒙恬率兵三十万讨伐匈奴,以剪除胡人这个隐患。蒙恬向北攻取了黄河南边的土地,设置了四十四县,这就是今天内蒙古的河套地区。接着又征发百姓,修筑长城,自西至东,随地形的变化,将沿边的各个隘口都堵住了,并在险要的地方修建要塞。这长城,西起甘肃临洮,东至辽宁辽阳,长达一万余里。匈奴畏惧蒙恬兵威,逃离了秦朝的边境,边患自此消弭了,而中国的民力也弄得疲敝了。按那些语言的文书所言,胡指的应该是胡亥,乃秦二世皇帝的名字,秦传承两代就灭亡了,是早有预言的。始皇不修仁德,爱惜民力,以使国家延续,而他却劳民伤财地对外扩张、大兴土木,一旦祸起萧墙,自然土崩瓦解,城池关隘虽然坚固,又有谁去给你把守呢。
【原文】 三十四年,丞相李斯上书曰:“异时诸侯并争,厚招游学,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非当世,惑乱黔首.,相与非法教之制,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趣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有藏《诗》《书》百家语者,皆诣守尉杂烧之。有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者,以吏为师。”制曰:“可。”
张居正讲评:秦始皇三十四年,丞相李斯上奏说:“以前,诸侯之间相互争战,通过战争得到土地的国家日益强盛,失去土地的国家日益衰弱,因而诸侯们争相招揽天下有才能的人来辅佐自己。诸侯们那样做是不得已的,形势逼人强。现在,天下已定,法度号令统一,做百姓的应当专心务农,做官的应当通晓世事,因而当以学习律令为要务,天下的事,不过如此。而儒生们,不以现在的法度律令为师,专学古人的学说,并以之批判时政,惑乱民心,毁谤朝廷的法度教化,朝廷每有命令发出,便以所学批判评论,在朝廷上则口是心非,出了朝堂就在街头巷尾议论时政,凭借批评皇帝的得失来树立自己的威名,凭借标新立异的言论来借以表现自己的学识高深,这样一来,就容易让天下的百姓效仿,就会生出许多诽谤之言啊。士子们的风气如此,如果不加以禁止,渐渐地朝廷就会失去权柄,人们也不把皇帝放在眼里了,大臣们朋比为奸,结成党羽,这很让人忧虑啊。我恳请皇帝陛下下旨,将史书中非记载本朝历史的都烧毁,非文学博士典藏之外,天下有藏《诗经》《尚书》及诸子百家著作的,都要主动交到当地官府烧毁。谈论诗书便是违背诏令,应当按诏令处死;引用古人的说法毁谤当代律法为大逆不道之罪,当诛连九族。医药卜筮栽种的书是日常不可或缺的,因而可以保留下来;士子们如果打算学习律令,当以通晓律令的官吏为师。如此则天下没有异议,大臣们也就不敢结成小团体,君上的威严自然凌驾于一切之上。”于是,秦始皇认可了李斯的建议,下旨施行,焚书坑儒的事开始了。
【原文】 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隐宫刑徒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
张居正讲评: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以为都城咸阳人口太多,以前所建的宫殿又过于狭小,与他皇帝的身份不相称。于是便在渭水南边的上林苑中修建新的宫殿。首先修建的宫殿名叫阿房殿。这宫殿的规格,自东到西宽五百步,自南到北长五十丈,上面可以同时坐一万人举行宴会,殿中竖立着五丈高的旗杆,单这一座宫殿就是如此的高大,其他宫殿的情况不用说也就知道了。宫殿周围开阔,都有车马奔走的驰道。驰道自宫殿延伸到南山,并在南山顶上修建了阙门;驰道向北从宫殿开始,跨过渭水,直达都城咸阳。因为天上有二十八星宿之一的奎宿中的阁道六星,相连成一条线,渡过天河,与二十八星宿中的室宿相连,因而将渭水当做天河,驰道跨过渭河直达咸阳,就像天上一样。营建宫殿所用的劳工,全部来自犯罪的囚犯,人数多达七十余万。接着又营建了阿房宫。秦始皇奢侈、劳民伤财到了如此的地步。自古帝王都以百姓为重,爱惜民力,不忍轻易征发;他们知道民心向背关系到天命的去留,国家的兴亡。秦始皇竭泽而渔,耗尽天下的财富,营建奢华、壮丽的宫殿,自以为很是开心。然而,民心已失,覆灭不远了,最后项羽一把大火,一切化为灰烬。
【原文】 侯生、卢生,相与讥议始皇,因亡去。始皇闻之,大怒曰:“卢生等,朕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妖言以乱黔首。”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始皇长子扶苏谏曰:“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军于上郡。
张居正讲评:秦始皇焚烧诗书之后,咸阳有儒生侯生、卢生两人对焚烧诗书的行为冷嘲热讽,认为极不合理,说完这些话后又担心秦始皇治他们的罪,因而都逃离了咸阳。秦始皇听说这件事后,勃然大怒,说道:“我一向待这些儒生不薄,今天他们忘恩负义,来诽谤我。我一定要把这件事调查清楚,如果还有其他妖言惑众的行为,一定严惩不贷。”于是派御史将咸阳的儒生都找来一一讯问,儒生们互相攻讦,攀扯连累,查出曾有毁谤言论的四百六十余人,都被始皇处死。秦始皇的长子扶苏曾劝他说:“现在这些儒生学习的都是孔子的学问,以孔子的言行为榜样,也是好学的人。今天,陛下你严厉地惩罚他们,我担心天下人从此心存疑虑、诚惶诚恐,这不是国家的福气啊。”始皇不听扶苏的劝谏,反而责怪他,便将他逐出了京城,到北边的上郡去做蒙恬的监军。自古以来帝王治理天下,没有不尊崇儒学的,而始皇却反其道而行,焚毁诗书,杀戮儒生,罪不可恕。秦朝二世而亡,也就不是那样难以理解的了。
注释:
① 谥法,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大臣等人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生前事迹和品德,评定一个称号以示表彰,即称为“谥法”,如文王称文,武王称武,幽王称幽,厉王称厉。
. 廷尉,是九卿中掌管司法的官,相当于后来的大理寺卿,现在的最高法院院长。
③ 守、尉、监,都是郡县制下地方郡一级的官吏,郡守为郡的行政首长,郡尉掌管一郡的军事,郡监察御史掌管监察。
④ 咸阳,是秦的国都。
⑤
,是古代的一种乐器,一般安放在钟的旁边。
⑥ 石,一百二十斤为一石。千石,是十二万斤。
⑦ 邹峄山,在今山东邹县东南。
⑧ 泰山,在今山东泰安境内。
⑨ 梁父,是山名,在今山东新泰境内。
. 三神山,是传说中海中的三座仙山,一名蓬莱,一名方丈,一名瀛洲。
. 湘山,在今湖南湘阴县境内。
. 赭,是红褐色。
. 图书,是预言未来的神秘文书。
. 临洮,即今甘肃岷县。
. 辽东,即今辽宁辽阳。
. 延袤,是绵延伸展的意思。
. 黔首,指普通老百姓,与《尚书》中所谓的“黎民”意思一样。
. 汉,是天河,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银河。营室,是室宿,天上的二十八宿之一。
. 廉,是察访。
. 蒙恬,是秦始皇的大将。
※.二世皇帝
【原文】 元年秋,阳城人陈胜,阳夏人吴广,起兵于蕲①。是时,发间左②戍③渔阳④九百人屯大泽乡⑤,胜、广皆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乃召令徒属曰:“公等皆失期当斩,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则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众皆从之,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坛而盟,称大楚,胜自立为将军,广为都尉⑥,入据陈。
张居正讲评:秦二世皇帝元年秋天,阳城人陈胜,阳夏人吴广,在大泽乡起兵反秦。反叛的原因在于,秦的严刑峻法以及差役繁多,光因修筑长城、讨伐匈奴两件事,而死去的百姓就不计其数。一开始,征召去戍边的都是地方生活富足的大户人家子弟,到后来大户人家已经征无可征,便开始征召贫穷的百姓。因此天下百姓穷苦困顿,都对秦怀恨在心。此时,又征召以前楚国地方的贫穷百姓九百人到北方的渔阳郡去戍边,当一行人行进到大泽乡时,因为大雨倾盆,道路泥泞,无法前行,便停在了那儿。陈胜、吴广是这支队伍的两个首领。陈胜、吴广两人计算行程时发现,如果按照现在的速度,等他们赶到渔阳时,已经超过了官府规定的时间,按照秦朝法律,误了时间他们都得被处死,于是两人决定铤而走险,率领大家起义反叛秦朝。于是,他们俩召集大家说:“现在我们因为大雨已经在这儿待了很久了,按时赶到渔阳报到已经是不可能的了,按照军法我们都得被处死。去渔阳是去送死,如果大家起义反抗秦朝,可能还有一线生机,就算是死了,大家也死得轰轰烈烈,不枉来世上走一遭。那些王侯将相与我们有什么分别吗?没有,大家都是一样的人。你们如果愿意跟随我起事,将来你们也能够成为王侯将相,又何苦要去渔阳白白送死呢?”那九百贫民,既苦于戍边的艰苦,又害怕去渔阳会被处死,于是就都跟随陈胜、吴广起事了。陈胜、吴广担心自己一介草民,没什么号召力,不足以鼓动人心;又想秦始皇的公子扶苏,原是秦始皇的长子,后被二世处死,天下的人并不相信他真的被处死;项燕是楚国的名将,在秦灭楚时,为秦兵所杀,楚国人至今还很怀念他,认为他逃到了别处,没有被杀。现在,如果以这两个人的名义起兵反秦,天下必然会有很多人闻风响应。于是,他们便以扶苏、项燕的名义,筑台起誓,布告天下,起兵反秦,号称大楚。陈胜自己做了将军,吴广为都尉。秦始皇曾把天下的兵器收集起来销毁了,因而陈胜、吴广起事时,都是赤手空拳,士兵们要么拿着木棍,要么拿着锄头,也就作战了。他们所向披靡,攻占了以前陈国的都城陈县。于是天下百姓都纷纷杀死当地官吏,以响应他们的号召共同反秦,因而可以说秦朝的灭亡是从陈胜、吴广起义开始的。秦朝之所以征发百姓戍边,目的是为了防御北方胡人的入侵,然秦朝丧乱的根源,不在于胡人,而反在于为防御胡人而征发的百姓。秦朝销毁百姓的兵器,目的本是为了防止动乱,然而树木、竹竿一样可以作为兵器,天下的动乱遂不可遏止了。由此可见,保国安邦当以安定百姓为根本。若能广布仁德,轻徭薄赋,使百姓对朝廷心怀感恩,叛逆之心无从生起,则虽有陈胜、吴广这样的枭雄,也翻不起什么大风浪的。秦朝的统治者不知道这个道理,严刑酷法、滥用民力,一人登高一呼,国家遂限于土崩瓦解。《尚书》上说“可爱非君,可畏非民”,是很值得注意的。
【原文】 刘邦,字季,为人隆准龙颜,左股有七十二黑子,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常徭咸阳,纵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矣。”
张居正讲评:这一段是记载汉高祖起事经过的。汉高祖姓刘名邦,字季,沛县人。他天赋异禀,相貌异常,鼻尖高大,额头高耸广阔,就像龙的额头一般。左腿上有七十二个黑子。其为人慈爱,好善乐施,意气豁达,度量宽宏,对于家庭维持生计的事毫不关心。在他看来,一身一家之事都是小事,大丈夫不屑做那些事。这是因为上天已经厌倦了秦朝的混乱,降下真命天子,收拾人间乱局,所以他的容貌志气自然与寻常人不同。刘邦曾经被征发到秦都咸阳服差役,正好遇见始皇帝出行。刘邦混在人群中观看,见秦始皇仪仗威严,声势赫奕,便叹息说:“大丈夫生在天地间,如此才不枉来世上走一遭。”秦朝暴虐无道,天下将亡,群雄并起,逐鹿天下,因而豪杰之士才发出这样的感叹。如果天下有道,人民安居乐业,就算是不世的枭雄,这样的感叹也仅只是感叹而已,无从实现。因而君主当修身行德,收揽人心,防乱于未然。
【原文】 秦始皇帝常曰:“东南有天子气。”于是因东游以厌⑦之。季⑧即自疑,亡匿,隐于芒、砀⑨山泽间,吕后与人俱求,常得之。季怪问之,吕后曰:“季所居,上常有云气,故从往,常得季。”沛中子弟闻之,多欲附者。
张居正讲评:高祖没有登基之前,民间就流传有许多关于他的奇异的事。当初秦始皇平定天下后,经常观察四方的气数,说道:“东南方光景非常,是天子的气数。”他担心有异人产生在那里,于是便到东南方巡视,以镇压住那儿的天子气数。当时,汉高祖尚未发达,听得这件事,便怀疑,这天子的气数大概会在自己身上。他担心有人跟踪他,便逃到了芒、砀地区的山泽中,以逃避祸害,保全性命。高祖逃走时,也没有与妻子打招呼,后来他的妻子吕后便去找寻他,最后在芒、砀的山泽中找到了他。高祖于是心里狐疑,问她说:“你是怎么找到我的呢?”吕后回答说:“在你躲避的地方,天空中常有异样的云气。我认着这云气,就找到了。”沛县中的少年子弟们听说这件事后,知道高祖不是凡人,以后必为天子,便去投奔他,因而当高祖起兵反秦时,天下的人都响应他、归附他。高祖天命所归,这是人力无法改变的。高祖本人又宽厚大度,知人善任,天人协应,自然据有天下。汉朝四百年的基业,在高祖还处于微贱时就已经埋下伏笔了,怎么会是偶然的呢!
【原文】 刘季被酒,夜径泽中,有大蛇当径,季拔剑斩蛇。后人来至蛇所,有老妪⑩夜哭曰:“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赤帝子斩之。”老妪因忽不见。后人告刘季,季乃心独喜自负,诸从者日益畏之。
张居正讲评:一天,高祖喝醉了,夜间抄小路回家,路经一个沼泽时被一条大蛇拦住了去路,同行的人都不敢向前走。高祖乘着酒醉,就拔剑杀死了那条蛇,继续前行。当同行的人走到死蛇面前时,看见了一个老妇人,正在边哭啼边说:“我的儿子是白帝的儿子,变成蛇的模样躺在这路上,现在被赤帝的儿子杀死了。”老妪说完这些话,就忽然不见了。按五行学说,西方属金,金为白色,秦以咸阳为都城,祭祀白帝,因而白帝的儿子指的是秦朝的皇帝。唐尧崇尚赤,刘邦是唐尧的后裔,因而赤帝的儿子指的是汉高祖。赤帝的儿子杀死了白帝的儿子,乃是汉取代秦而又拥有天下的征兆。当时,与高祖同行的人,看见此事,都很惊异,将这事告诉了高祖。高祖听说后,知道自己是天命所归,所以才出现这样的异兆,心中甚是欢喜。而那些跟随高祖的人,也知道他不是凡人,越加的尊敬信服他。自古以来成就帝业的,在未发达之前,往往就有非比寻常的预兆,看起来虽然怪诞,却蕴含着天理。这是因为扫除暴虐回复仁德是天理所在、天命所归,然而天理、天命无形无相,只能通过这些事物来表现出来,露出端倪,以使人们知道天命已经有所归从,知道该顺从谁、归附谁,等天命所归的人起事时,人们自然坚定不移地跟随了。班彪在总结高祖之所以得天下时,总结出来五个原因,其中之一就是“神武有征应”,也就是这个意思。
【原文】 项梁者,楚将项燕子也。尝杀人,与兄子籍避仇吴中。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器过人。会稽.守殷通,闻陈涉起,欲发兵以应涉,使项梁将。梁乃使籍拔剑斩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服,莫敢起。梁乃举吴中兵,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狥下县。籍是时年二十四。
张居正讲评:秦二世时,陈涉首先起事,天下豪杰并起,其中有名叫项梁的,下相县人,是楚国名将项燕的儿子。楚国灭亡后,项燕战死,项梁因躲避在民间而免于一死。他曾经杀死了一个人,担心被仇家寻仇,便与侄儿项籍躲到了吴中会稽地方。这项籍就是项羽,也就是后来的西楚霸王。项籍少年时,项梁曾教他学习文章,文章学得不怎么样,便放弃了;去学使棒弄枪,又学得不怎么样。项梁大怒,责怪他一事无成,什么都学不好。项籍说:“学文章只不过能认识几个字,能认识人的名字也就够了。至于武术,就算练得好,也只不过能敌得过几个人而已,有什么可学的。我所要学的必须得能敌得过万人的才行。”于是项梁知道项籍才略不凡,便教他兵法。项籍身高八尺有余,力气巨大,能举起千斤的重鼎,才能度量远超常人。那时会稽太守殷通听说陈涉等起兵反秦,打算响应他们的号召起兵,又夙知项梁出身将门,便任命他为将军,统领全郡的军队。按项梁的意思,他是打算自己起事,而不愿意为别人效力,于是他便带着项籍到郡衙内,杀死了殷通。项梁就收了殷通的郡守印绶,号令郡衙中人。一时衙门内的官吏、兵卒惊慌失措,项籍杀死了上百人,衙门内的人才因恐惧而拜服,没有人敢与他斗争的,于是郡中的人都归附了项梁。项梁尽起郡中的士兵,又招募了八千精兵。项梁自己做了会稽太守,任命项籍为副将,巡行属下各县,领兵向西进攻秦朝。项籍这时才二十四岁。史书上记载,他力能拔山,气魄当世少有,堪称一时的豪杰。然而,力气虽大,德行不足,怎么能够成为天下的主人呢?这也就是他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
注释:
① 阳城、阳夏、蕲、陈,都是秦朝的县。阳城,即今河南登封。阳夏,即今河南太康县。蕲,在今安徽宿州境内。陈,即今河南淮阳县。
. 间左,古时候城市里的居民分别,富贵的一般居住在右边,贫穷的一般居住在左边。
③ 戍,是到边疆地区服兵役。
④ 渔阳,是秦朝的郡,在今北京地区。
⑤ 大泽乡,是乡名,在今安徽宿州境内。
⑥ 都尉,是秦代的军职,地位仅次于将军。
⑦ 厌,读作叶,是镇压潜伏的意思。
⑧ 季,是汉高祖的字。
⑨ 芒、砀,是秦朝的两个县名。
. 老妪,是老妇人。
. 扛,是用双手将重物举起来。
. 会稽,是秦朝的郡,在今江苏南部、浙江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