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纪

※.威烈王

【原文】 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①为诸侯。

张居正讲评:春秋时,晋国有范氏、中行氏、智氏及韩、魏、赵六个大夫,是为六卿。到后来韩、魏、赵三家灭了范氏、中行氏、智氏,权势日渐重大,于是三家便瓜分了晋国,以威势逼迫周天子承认他们的诸侯地位。天子微弱,不但不能公布他们的罪状,讨伐他们,反而下诏封他们为诸侯。周自平王东迁以来,王室卑微,诸侯强大,天子失去了对天下的控制权,诸侯各行其是。然而当时,诸侯虽然不尊重周王,但在形式上周王仍然是天下的君主,因而诸侯之间虽然兼并不断,但还没有打算取周王而代之,就是以大夫的身份而成为诸侯的也没有。到三家分晋,以强权胁迫天子封为诸侯,而天子不敢不从,天子威信扫地,所谓君臣名分不存了。因此,宋儒朱熹在编著《资治通鉴纲目》以记录《春秋》以后的事时,以周威烈王为开始,特书“初命”二字,以表示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事情,后世当以此为戒。

【原文】 赵襄子②漆智伯之头以为饮器③。智伯之臣豫让,欲为之报仇,乃诈为刑人,挟匕首④,入襄子宫中涂厕⑤。襄子如厕心动,索之,获豫让。左右欲杀之,襄子曰:“义士也,吾谨避之耳。”乃舍之。豫让又漆身为癞,吞炭为哑,行乞于市。其妻不识,其友识之,为之泣曰:“以子之才,臣事赵孟,必得近幸,子乃为所欲为,顾不易耶!何乃自苦如此?”豫让曰:“不可!既已委质⑥为臣,而又求杀之,是二心也。凡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者也。”襄子出,豫让伏于桥下,襄子至桥,马惊,索之,得豫让,遂杀之。

张居正讲评:赵襄子杀了智伯后,恨他以前追杀自己的毒辣,为了解恨便将他头用漆漆了,做成盛尿的夜壶。这样做有些过分了。智伯的臣子中有一个名叫豫让的,平日很受智伯的优待,智伯死后,他立志要杀了赵襄子为智伯报仇。一天,襄子让犯了罪的刑徒到他的王宫中粉刷卫生间的墙壁,豫让觉得有机可趁,便假扮罪犯,身藏短刀,混入了宫中为赵襄子粉刷卫生间的墙壁,等待机会行刺赵襄子。一天,机会来了,赵襄子将要去卫生间,忽然心中有不祥的预感,怀疑有什么意外将要发生,便命人将干活的罪犯逐一搜身,这样豫让便暴露了。赵襄子的大臣们都主张杀了豫让,襄子却说:“他能为主报仇,一定是一个忠义的人,不能杀他。我以后只要小心谨慎地防备就成了。”于是,便释放了他。尽管这样,豫让仍然不改报仇的志向。他担心有人认得他的模样,便用生漆涂在身上,使得身上生满了癞疮,又吞食木炭,使自己的嗓音变得沙哑。容貌声音尽皆改变的他装成了一个乞丐,整日在街上乞讨。就连他的妻子也认不出他了,只有一个朋友还能认出他,对他的行为很心酸,劝他说:“以你的才能,如果替赵襄子做事,必得到重用,那时再乘机下手,很容得手的,又何苦这样呢。”豫让说:“不能那样做!如果我依照你的方法去报仇,得偿所愿是很容易的,但是既然已经成为了他的臣子,而又包藏祸心地想杀他,是为臣不忠。为人臣而不忠心以辅佐君上,罪不可赦,我怎能够做这样不忠不义的事呢。我明白如果按照自己的方法去报仇,达成目标的概率并不高,但我之所以舍易行难,为了表明君臣之间的忠义,使后人中为人臣而怀二心的,知道我的事而感到羞愧,又怎么能心怀二心而去做别人的臣子呢!这就是我舍易行难的原因。”后来,襄子出外游玩,豫让预先埋伏在他必须要经过的一座桥下,打算等他经过时刺杀他。当襄子行到桥边时,马忽然受惊嘶鸣起来,襄子知道有人,便命人搜寻,豫让又被发现了,接着就被处死了。

豫让因为智伯的知遇之恩,所以在智伯死后,又没有后代传承宗庙的情况下,决心为他报仇,最后被赵襄子杀死,真是忠义之士啊。然而,由此也可以看出,作为君主的出入起居都需要时时警惕,以防意外发生。因而天象上的征兆,人的动作言语,内心的心神意气,心外的车马、旗帜的变动,无论多么微小,都要细心体察,这才能上安社稷下保个人周全。作为诸侯的都需要注意这些,作为君主而又能统一天下的就更该注意了!

【原文】 魏斯⑦者,桓子之孙也,是为文侯。文侯以卜子夏、田子方为师,每过段干木之庐必式⑧。四方贤士多归之。文侯与群臣饮酒乐,而天雨,命驾将适野,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君将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⑨期猎⑩,虽乐,岂可无一期会哉!”乃往,身自罢之。

张居正讲评:自魏桓子与赵襄子、韩康子三家瓜分了晋,受封为诸侯,传到魏文侯时已经是第三代了。文侯刚一即位,就尊贤重士,向他们征求治理国家的意见。当时,魏国有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三人,都是很有才能的人,文侯便聘请子夏、子方为老师,辅佐自己。而段干木隐居不愿意出来做官,文侯每次经过他家的门口,都毕恭毕敬,就是在车中,也不敢坐下,而是站立起来,文侯尊贤重士到了如此的地步。于是,天下贤能的人多慕名而来归附他。然而,文侯不但能够礼贤下士,还能做到不失信于臣下。一天,天上下着雨,文侯与群臣饮酒作乐,忽然文侯命令掌管车马的人准备车马,他要到田野中去,左右都劝文侯说:“今天大家饮酒很欢快,又下着雨,怎么能去田野里呢,希望君上收回成命。”文侯说道:“我曾与虞人有约,今天一起去打猎,就算是下雨也不能失信于人,而不去与他相会!”于是就去了打猎的地方,对虞人说,今天下雨就不去打猎了。文侯守信而不沉溺于享乐,不忽视微贱的人,这就是战国初期魏成为韩赵魏三国中最强大的国家的原因。

【原文】 文侯使乐羊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击。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也。”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张居正讲评:魏文侯命大臣乐羊率兵讨伐中山,占领了中山全境,便将中山封给了他的儿子击。一天文侯问群臣说:“认清别人容易,认清自己很难,我这个君主做得怎么样呢?”当时群臣众口一词,都称颂文侯是仁德之君,独有任座回答说:“不然,作为君主的只有大公无私才能称为仁君。前不久,君上你占领了中山国,不将它封给自己的弟弟,而封给自己的儿子,是亏待弟弟而厚待自己的儿子,仁德的君主是不会这样做的,你又怎么能称为仁君呢!”文侯见任座当面忤逆他,非常生气,任座诚惶诚恐地回到家中等候惩罚。文侯接着又问翟璜说:“我这君主究竟当得怎么样啊?”翟璜回答说:“你是一个仁德的君主。”文侯说:“你从哪儿看出来我是个仁君呢?”翟璜回答说:“我听说,只有朝廷中有仁君在位时,朝堂里才会有耿直敢谏的大臣。任座的话耿直而不阿附大家的看法,必然是因为有仁君在位,能够容忍他的话,因此知道你是仁君。”文侯听完翟璜的话,心情愉悦,便让翟璜召任座回来,并亲自下堂迎接,礼遇优渥。一开始,文侯因任座的直言而勃然大怒,后又因翟璜的巧妙应对而有所开悟,便礼遇任座。这就是所谓能从谈话中有所收获、开悟,文侯也算是一代的仁君了。

【原文】 文侯谓李克曰:“先生尝有言曰:‘家贫思贤妻,国乱思良相。’今所置非成则璜.,二子何如?”对曰:“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文侯曰:“先生就舍,吾之相定矣。”

张居正讲评:魏文侯打算设立宰相辅佐自己,便召大臣李克来与他商量,说道:“先生平日曾经说过,当人贫穷的时候,就想有个贤妻来与自己一起经营家庭;国家丧乱的时候,就想有个贤能的宰相来辅佐自己治理国家。如今,魏国刚刚建立,正需要贤能的宰相来辅佐,当前国内适合担任宰相的无外乎魏成与翟璜二人,这两人究竟怎么样?”李克不敢随便发表意见,便将辨别人才的方法告诉文侯,让他自己去选择。李克说:“观察一个人是否有才能,首先看他平日里都与什么样的人交朋友,其次看他富裕后是否散财以解决别人的困难,再次看他身居高位时举荐什么的人为官,再其次看他穷困时能否坚守清贫而不妄为,最后看他处于低潮时能坚守自己的做人原则而不苟且以求荣。用这五条去考察两人,就能分辨他们的高下了。”当时,魏成拿出自己的俸禄供养贤才,所举荐的人也都是贤士,正与富贵时、身居高位时分辨人的两条相符合,李克的观点也隐晦地举荐了他。文侯听了这些话,也就明白他的意思了,便对李克说:“先生回宾馆去吧,宰相的人选我已经定下来了。”后来,魏成果然被任命为宰相,而文侯之所以被后世称为贤君,魏成的辅佐之功是至关重要的。李克所说的分辨贤才的五个方法,便成了后世君主选择宰相的标准。

【原文】 李克出,翟璜曰:“君召卜相,果谁为之?”克曰:“魏成。”璜忿然曰:“西河.守吴起,臣所进也;君内以邺.为忧,臣进西门豹;君欲伐中山,臣进乐羊;中山已拔,无使守之,臣进先生。君之子无傅,臣进屈侯鲋。以耳目之所睹记,臣何负于魏成。”克曰:“魏成食禄千钟,什九在外,什一在内,是以东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者,君皆师之。子所进五人,君皆臣之,子恶得与魏成比也。”璜再拜曰:“璜,鄙人也,失对,愿卒为弟子!”

张居正讲评:李克与魏文侯讨论完任用谁为宰相的事后,便出了宫廷准备回宾馆,这时正好和翟璜相遇,翟璜便问李克说:“君上召先生讨论任用宰相的事,最后君上选择了谁担任宰相?”李克虽不见文侯明确地说出选择了谁,但以他所说的五个条件选择,必然是选择了魏成,便对他说:“是魏成。”翟璜自负功勋不在魏成之下,愤然变色说:“我与魏成一同在魏国为官,自认为殚精竭虑不敢有丝毫怠慢,况且就我平素举荐的人才来说:西河郡守吴起,是我所举荐的,自从他镇守西河起,秦兵再也不敢觊觎魏国;邺是我国腹地的大城,没有人能够治理好,君上非常忧虑,我举荐了西门豹治理邺,邺随之大治;君上打算讨伐中山,没有合适的人领兵出征,我举荐了乐羊,遂占领了中山全境,占领中山后又没有合适的人选去镇守,我又举荐先生你去镇守;君上的公子没有师傅,我又举荐屈侯鲋担任公子的师傅。凡此种种功绩,人所共见,我哪一点比不上魏成,而任用魏成为宰相呢?”李克说:“举荐贤才固然都是为了国家图治,然而举荐人才的目的却是不一样的。魏成的俸禄虽然有千钟之多,但他并不独自享用,而是把它们分给贫穷的士子,大概十分之中,有九分是这样用去的,只有一分维持自己家庭的开销。他厚待有才能的人,自己过得生活却很简单,因而天下有才能的人都来归附魏国。东方来的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都是道德高尚的人,他将他们举荐给文侯,文侯以老师的礼节相待。你所举荐的五人,君上都以君臣的礼节相待。以老师的礼节相待的,可以以之修养德行,以端正治国的根本,其功劳之大是没有办法比较的,三人又怎么能算少呢?以君臣之礼相待的,不过是让他们治理一郡,负责一件事而已,虽然有五人又怎么能算多呢?你又怎么能与魏成比较呢?”翟璜听李克说的有理,自知说错了话,便向他谢罪说:“我是个鄙陋的人,方才说的话考虑不周,是我见识浅薄,我愿拜你为师,以增加我的见识,开化我的鄙陋。”为人臣的侍奉君上的忠心,没有比为国举荐贤才更大的了,作为宰相的尤其要宽容大度、公正无私,使天下贤才集中到朝廷,共商国事,这样才能算称职。

【原文】 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张居正讲评:吴起作为将军能体恤士兵,跟士兵们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饭。他心中想着士兵们行军在外饱受风霜之苦,因而他睡觉也不用席子和褥子;他想着士兵们行军的奔走之劳,因而他行军时也不骑马、乘车;行军途中余下的粮食,也由自己携带,不肯让别人代劳。身为大将,而能与士兵们同甘共苦、不分贵贱到如此的地步,很难得的了。士兵中曾有人生毒疮,吴起亲自用嘴替他吸去脓血,使他痊愈。那士兵的母亲听说此事后,悲痛而哭。旁人见了便对她说:“你的儿子只是个普通的士兵,现在吴起贵为将军而替你的儿子吸出脓血,你应该高兴才是,怎么能哭呢。”其母回答说:“我之所以哭是因为我的儿子将要死去。以前,他的父亲生毒疮,吴公也曾替他吸出脓血,他的父亲感激吴公的恩德,不顾性命,替他出力报效,临阵时毫不畏死一心向前,因而战死。如今吴公又替他的儿子吸脓血,儿子也一定会像他的父亲一样感恩效忠,我都不知道他将战死在何处,所以痛苦。”吴起如此为将,因而战无不胜,其用兵就算是战国时期齐国大军事家司马穰苴也比不上的。为将之道,首先要用恩惠得到士兵的真心的归附,这样他们在作战时才会悍不畏死为国效忠。如果作为君主的在驾驭将领时,能够做到推心置腹,用人不疑,待之以恩信,则将领们必当誓死效力。

注释:

① 魏斯、赵籍、韩虔,这三人都是晋的大夫,势力强大,足以左右晋国政局。

. 赵襄子,是赵国的国君。

③ 饮器,是溺器,即盛小便的器皿。

④ 匕首,是短刀。

⑤ 厕,是净房,即卫生间。

⑥ 委质,是向君上称臣的意思。

⑦ 魏斯,是晋大夫魏桓子的孙子魏文侯。

⑧ 式,是在车上俯身致敬的模样。

⑨ 虞人,是掌管田猎的官员。

. 猎,是打猎。

. 中山,是诸侯国的名字。

. 成,是魏成。璜,是翟璜。这二人都是魏文侯时的贤臣。

. 西河,是郡名,在今山西汾州。

. 邺,是魏国的一个城市,在今河北临漳县。

. 赢粮,是剩余的粮食。

. 疽,是痈疽,一种毒疮。

. 吮,是以口吮吸。

. 旋,是回转。

. 踵,是脚跟。

※.安 王

【原文】 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向,韩、赵宾从,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子乎?属之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

张居正讲评:魏武侯任用田文为宰相。吴起自负有大功于国家,没能担任宰相,心中郁郁不乐,便对田文发牢骚说:“君上任命你为宰相,必定是认为你的功劳比我大。你敢跟我比谁的功劳大吗?”田文说:“有什么不敢的。”吴起便问田文说:“如果统帅三军出征,能使士兵士气高涨,舍死向前,每战必胜,敌国都惧怕而不敢图谋我国,这样的本事,与我比起来,你怎么样啊?”田文说:“我不如你。”吴起又说:“如果统领百官,使官吏无论大小,都尽职尽责,百姓倾心归附,使上下同心;国库充盈,使财用充足,这样的本事,与我比起来,你怎么样啊?”田文说:“我也不如你。”吴起又问:“秦国兵强马壮,又与我西河郡接壤,如果守住西河,一面能使秦国恐惧而不敢东犯,韩、赵二国也都畏惧魏国的强盛,带着厚礼前来归服,这样的本事,与我比起来,你怎么样啊?”田文说:“我也不如你。”吴起说:“这三件事,你都不如我,而今君上任命你担任宰相,地位反而比我还高,这是什么缘故?”田文回答说:“虽然这三件功绩我都不如你,但要论君上年幼,大臣们不肯忠心行事,百姓们不肯信任顺从,国家处于危难之中时,能够托付国家,使臣民信服的人,不知是你还是我呢?”吴起默然,思考许久之后才服了田文,说道:“这样的重任,只有你才担当得起,我无能为力,君上以你为宰相,真是太明智了。”由此可见,富国强兵、效劳任职的事,只要是贤能的人都能勉强做到。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在不动声色之间,挽狂澜于即倒,使国家安定,则非德行、气度一向都能使人信服的人,是不能做到的。君主选择宰相,当以此为鉴!

【原文】 二十五年,子思①言苟变②于卫侯曰:“其材可将五百乘③。”公曰:“吾知其可将,然变也尝为吏,赋于民,而食人二鸡子,故弗用也。”子思曰:“夫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故杞梓连抱,而有数尺之朽,良工不弃。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而以二卵弃干城之将,此不可使闻于邻国也。”公再拜曰:“谨受教矣。”

张居正讲评:周安王二十五年,子思居住在卫国,一天,他对卫侯说:“您的大臣中有一个叫苟变的,很有才能,可以担任统帅五万大军的将领,要早早起用他。”卫侯说:“苟变确实是很有才能的,我也知道他可堪大用,但他以前做官时,征收百姓的赋税,曾向百姓多征收了两个鸡蛋供自己食用,其操守有些不廉洁,所以我不用他。”子思说:“人无全才,有所擅长的,必然有所欠缺,怎么能苛刻求全呢。圣人用人,根据才能的大小使用,就像木匠使用木料一般,只看他的长处,对于短处就不计较了。因而像祀木、梓木这样的最好的木材,假使长到了数人合抱才能抱住那样大,中间必然已经腐朽、空心,好的木匠必不会因它空心而废弃不用。今国君处于列国之间战争频发的时候,正当选用有才能的人,怎么能因两个鸡蛋,而废弃可以为国家的干城大将的人不用,这不是损害自己资助敌国吗。这样的事不能让敌国知道,一旦知道,他们必然看轻我国,起心图谋我们了。”卫侯听了子思的话,认为很有道理,起身长拜说:“受教了,获益匪浅啊。”天下没有贤才是不大可能的,但是道德纯全的全才是少之又少的,因而在用人时,当用人所长。周公曾说:“不能对于一个人求全责备。”孔子亦说:“用人时,当量才使用。”

【原文】 威王召即墨大夫,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④也,毁言日至,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人民给,官无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封之万家。召阿大夫,语之曰:“自子守阿,誉言日至,吾使人视阿⑤,田野不辟,人民贫馁。昔日赵攻鄄⑥,子不救;卫取薛陵⑦,子不知,是子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于是群臣悚惧,莫敢饰非,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张居正讲评:齐威王即位之初,不理政务,朝纲废弛,国势衰微。这样过了三年,某一天,他忽然奋发图治。一天,他召即墨大夫来,对他说道:“自从你到即墨任职,我左右的人,都说你不是个好官,毁谤的话,天天在我耳边萦绕。但当我派人到即墨实地调查时,却发现田地都得到开辟,没有荒芜的;人民富足,没有贫苦的;政事都处理得井井有条,没有懈怠的。你负责的东方一带,都很安定,与那毁谤的言语完全相反。这都是因为你正直,而不巴结我的左右内臣谋求救援的缘故。你如此的贤能,怎么能不赏赐。”于是,便分封给他万户的食邑,以褒奖他。又召阿邑大夫来,责备他说:“自从你到阿邑任职以来,我左右的人,都说你是好官,称赞的话,不绝于耳。但当我派人去阿邑去实地调查时,却见田地荒芜,人民穷困;以前,赵国进攻鄄时,阿邑离那儿最近,然而你却不去救援;卫国攻占了你治下的薛陵,你却不知道,这些与那些称赞的话完全相反。这是因为你不实心任事,一心用财宝贿赂我身边的人,因而他们称赞你。犯了如此的罪过,不杀不足以平民愤。”于是便处死了阿邑大夫以及自己身边经常称赞他的人。从此以后,齐国的大臣,人人震惊恐惧,做事行事再也不敢像以前一样了。在地方任职的及身边的言官,没有敢虚言欺瞒他的,各尽其职。于是,齐国大治,成为诸侯中最强盛的。由此可见,君主治理国家,方法并不复杂,赏赐应该赏赐的人,则天下的人都会去效仿,处罚应该处罚的人,则天下人都会以此为戒,察觉一次那些毁誉的话的真相,大臣们也就不敢轻易毁谤他人、掩饰他人的罪过了。

注释:

① 子思,是孔子的孙子。

. 苟变,是卫国的大臣。

③ 乘,是兵车,四马一车为一乘。五百乘,共计有士兵五万人。

④ 墨,是齐国城市的名字,在山东即墨市。

⑤ 阿,是齐国城市的名字,在今山东阳谷县东北。

⑥ 鄄,是齐国城市的名字,在今山东鄄县。

⑦ 薛陵,是地名,在今山东阳谷县境内。

※.显 王

【原文】 十四年,齐威王、魏惠王会田①于郊②。惠王曰:“齐亦有宝乎?”威王曰:“无有。”惠王曰:“寡人国虽小,尚有径寸之珠③,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岂以齐大国而无宝乎?”威王曰:“寡人之所以为宝者,与王异。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泗上十二诸侯皆来朝。吾臣有盻子者,使守高唐④,则赵人不敢东渔于河。吾吏有黔夫者,使守徐州⑤,则燕人祭北门,赵人祭西门,从而徙者七千余家。吾臣有种首者,使备盗贼,则道不拾遗。此四臣者,将照千里,岂待十二乘哉!”惠王有惭色。

张居正讲评:周显王十四年,齐威王、魏惠王相约到汶上城的郊外打猎。相见后,惠王问齐威王:“你齐国中有什么宝贝?”威王说:“没有什么宝贝。”于是惠王自夸说:“我国虽然地方狭小,但还有直径一寸的夜明珠十枚,它的光明足以照耀方圆十二乘的范围。像齐国这样的大国,怎么会没有宝物呢?”惠王的所谓宝物,只是些珠玉珍宝而已,又怎么能称为国家的重宝呢,见识太鄙陋了。威王回答说:“在我心里当做宝物的东西与你不同。你以珠玉珍宝为宝物,我则以贤能的人为宝物。我齐国的臣子中,有名叫檀子的,让他镇守南城地区,则南方的楚国不敢来侵犯,泗水地区的十二个小诸侯都来朝贡。檀子是我的珍宝之一。又有名叫盻子的,让他镇守高唐地区,则西边的赵国人再也不敢东来到大河中捕鱼,担心惊扰了我国,我国征伐他啊。盻子也是我的珍宝之一。又有名叫黔夫的,让他镇守徐州地区,则北方的燕人、西边的赵人都担心我去征伐他们,而去祭祀向神祈祷,祈求齐国不要征伐他们,居住在两国边界上的老百姓迁居到徐州的前后达七千余家。黔夫也是我的珍宝之一。又有名叫种首的,让他负责国内的治安,他令行禁止,盗贼都变成了良民,就算路上偶尔有人遗失了东西,也没有人去拾取,至于抢劫盗窃就更没有了。种首也是我的珍宝之一。你以为珍贵的那些夜明珠,只能照耀方圆十二乘的地方,而我的这四个大臣,却能保国安民,抵御外辱,他们的威名远及千里之外,又何止十二乘呢!他们与你的宝物比起来怎么样啊?”于是惠王自知失言,默然有惭色。齐威王不以直径一寸的夜明珠为珍宝,而以贤臣为珍宝,这与《大学》所引《楚书》“以善为宝”的意思暗合。齐威王是知道该以什么为重,因而成了战国时期有名的贤君。

【原文】 韩昭侯有敝裤,命藏之。侍者曰:“君亦不仁者矣,不赐左右而藏之。”昭侯曰:“吾闻明主爱一颦一笑,今裤岂特颦⑥笑哉!吾必待有功者。”

张居正讲评:韩昭侯有一件穿旧了的下衣,分付左右的人收藏起来。左右侍臣看见了便说:“仁德的君主,必定乐善好施。现在,君上你对于穿旧的下衣都要收藏起来,而舍不得赏赐给左右的人,这样的吝啬,怎能算是仁德的君主呢?”昭侯说:“我听说贤明的君主赏赐必给予有功的人,不但赏赐人衣物如此,就是一颦一笑,一言一语,都不肯轻易发出。赞赏的笑只能给予有所作为的人,称赞的话只能给予有功的人。这下衣虽然很旧了,但是我曾经穿过的,又怎么是一言一语、一颦一笑能比的呢?我之所以将它收藏起来,是为了将来赏赐给有功的人。”赏罚是人君的特权,赏赐有功的人,人们才知道努力任事以求赏赐。若不论有功无功,滥行赏赐,则得到的并不把它当回事,没得到的也不知道努力以得到赏赐。昭侯将穿旧的下衣藏起来,怎么可能是吝惜如此微小的一件物品呢?后世宋太祖曾解下自己身上穿着的貂裘,赏赐给征西的将士,这正是昭侯所谓赏赐有功的人。

【原文】 三十三年,邹⑦人孟轲见魏惠王,王曰:“叟⑧,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曰:“君何必曰利,仁义而已矣。”初孟子师子思,尝问教民之道何先,子思曰:“先利之。”孟子曰:“君子所以教民,亦仁义而已矣,何必利。”子思曰:“仁义固所以利之也,上不仁,则下不得其所;上不义,则下乐为诈也。此为不利大矣。故《易》曰:‘利者,义之和也。’又曰:‘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此皆利之大者也。”

张居正讲评:周显王三十三年,邹邑中有个贤人,叫作孟轲,他传承孔子的道统,其学问以仁义为根本,在治理国家方面,主张效法尧舜,然而战国诸侯都不重用他,因而孟轲隐居不出。等到魏惠王诚心实意地向各国招纳贤才时,他才离开邹城去魏国见魏惠王。惠王见了孟轲,态度很是尊敬,并称赞他说:“从邹城到魏国,路程长达千里,今天你不远千里来到我国,是打算施展平生的抱负,使我国国富兵强吧?”孟子回答说:“你何必事事都计较利益呢,治国之道当以仁义为本。”今天孟子在这里讲仁义,并不是孟子第一次这样说。以前,孟子拜孔子的孙子子思为师时,曾问子思:“统治百姓当以什么为首要原则?”子思说:“首先要利于百姓。”孟子又问:“君子以仁义教化百姓,何必说什么利益呢。”子思回答说:“我所讲的利,正是来自于仁义的。比方说,为君、为官的不仁,则必然残害百姓。为君、为官的不义,则必然以智慧、谋略统治百姓,那样百姓必然效仿,而奸诈、虚言横行。国内上至君臣下至百姓都如此的话,国家就危险了,这样的损失就太大了。所以《易经》上说:‘利者,义之和也。’要想真正得到利益,就得讲究仁义、道义。又说:‘利用安身,以崇德也。’用利的目的是为了安身,安身的目的是为了尊崇仁德。这两句都是说仁义之利,是最大的利益,而与富国强兵之类的小利是不一样的。”这才是子思传授给孟子的,也是孟子所讲的仁义,是他学问的精髓。君主任用贤能的人,一定要根据才能使用,发挥人的长处,而不能使其长处无从发挥。

注释:

① 田,是田猎。

. 郊,指城外,这里指南城外。

③ 径寸之珠,是直径一寸的夜明珠。

④ 高唐,是城市的名字,即今山东聊城高唐县。

⑤ 徐州,是城市的名字,在今河北保定境内。

⑥ 颦,是微笑。

⑦ 邹,是鲁的城市,即今山东邹城。

⑧ 叟,是对年高有德行的人的称谓。

※.赧 王

【原文】 三年,燕人共立太子平,是为昭王。昭王于破燕之后即位,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苦,卑身厚币以招贤士。谓郭隗曰:“齐因孤①之国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诚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先生视可者,得身事之。”郭隗曰:“古之人君,有以千金使涓人求千里马者,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而返。君大怒。涓人曰:‘死马且买之,况生者乎?马今至矣。’不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必欲致士,先从隗始,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改筑宫,而师事之。于是士争趋燕。乐毅自魏往,剧辛自赵往,昭王以乐毅为亚卿,任以国政。

张居正讲评:周赧王三年,因燕王哙被齐国杀死,燕人便拥立太子平为燕王,是为昭王。昭王登基时,正值国家破败,国势衰微,人心惶惶之时。他立志收拾人心、复兴燕国,以向齐国报仇雪恨。于是,老百姓有死亡的,他就去吊唁,并抚恤死者的家属;有鳏寡孤独生活穷苦的,他就去慰问他们。自己的吃穿用度都很节俭,对于救济百姓却很大方,这样就与百姓们同受甘苦。又谦卑地向四方招揽贤人。他曾与大臣郭隗商议说:“齐国趁我国国内发生了‘子之之乱’,政局混乱,而攻破了我们燕国,如此深仇大恨必报之而后快。现在国家刚刚从混乱中恢复过来,国力尚小,不足以报仇。但是,如果我能招揽四方贤能的人来与我共谋国事,就能富国强兵,以洗雪先王的耻辱,实现我的愿望。请先生替我访求有才德可以共谋国事的人,我愿意以师徒的礼节相待。”郭隗回答说:“我曾听说,古时候有个君主命使臣带着一千金去购买千里马。然而,等他到达那个地方时,千里马已经死了,于是这使臣就用五百金买下该千里马的骨头带了回来。国君听说这件事后大怒,说:‘我让你去买千里马,你却买回了千里马的骨头,这骨头有什么用啊?’使臣回答说:‘这正是访求千里马的方法。人们看见,国君你连千里马的骨头都愿意花费重金购买,活马不就更愿意重金购买了吗。这件事传播开来,天下的人知道君上你如此的爱好良马,则拥有良马的人,必将前来将马献给你!’不出一年,君王果然得到了三匹千里马,这都是因为重金买了千里马的骨头的缘故。现在,君上你打算招揽天下的贤才,可以使用这个方法。首先你就把我郭隗当做贤士,尊敬起来,就像那买千里马的骨头一般。天下人知道君上你如此的尊贤重士,不管路途有多遥远,都闻风来归附你的。”昭王便按照他所说的做了,特地为郭隗建造了一所府邸,并以师徒的礼节待他。于是天下的贤能之人,听说昭王如此求贤若渴,都争先来归附他。比方说,来自魏国的乐毅,来自赵国的剧辛。其中,乐毅尤其贤能,昭王任命他为亚卿,将国政托付给他,后来果然在乐毅的辅佐下,打败齐国,复兴燕国。这都是昭王尊贤重士的结果啊。燕昭王于国家丧乱之时,登基为王,在一两个谋士的帮助下,复兴国家,使燕国处于全盛时期!这都是用对了人的缘故。

【原文】 乐毅围二邑,三年未下。或谗之于燕昭王曰:“乐毅智谋过人,伐齐,呼吸之间,克七十余城。今不下者两城耳,非其力不能拔,欲久仗兵威,以服齐人,南面而王尔。”昭王于是置酒大会,引言者斩之,遣国相立乐毅为齐王。毅惶恐不受,拜书以死自誓。由是齐人服其义,诸侯畏其信,莫敢复有谋者。

张居正讲评:乐毅大败齐兵后,乘胜追击,所向披靡,包括齐国首都临淄在内的齐国城市都被攻占了,独有莒与即墨两城仍然坚守,燕兵围困了三年,仍未能使他们屈服。乐毅统领大军在外时日已久,有人便在燕昭王面前进谗言说:“乐毅才智过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讨伐齐国时,号称强大的齐国在短时间内就被攻下七十余城池,现在只剩下莒与即墨两城仍在抵抗了。以他的才智,攻下两城旦夕间的事,然而却围攻了三年也没能攻下,他这是别有用心啊。他的意思是打算自立为齐王,但又怕齐国人心不归附自己,因而屯兵在那里,打算依仗兵威,慢慢地收拢齐国的人心,待齐国人都归附他时,自立为齐王,根本不是为燕国打算啊!”昭王平日里对乐毅信任有加,知道乐毅是忠臣,绝无此心。便设酒会大宴群臣,当着众大臣的面,宣布那个进谗言的人的罪行,并处死了他,进而又派宰相到前线去传达燕王的旨意,立乐毅为齐王。乐毅见昭王如此这般的对他推心置腹,不为谗言所动,愈加感激,拒绝了封他为齐王的诏令,并向昭王立誓,誓死追随他。齐国臣民,见燕国君不负臣,臣不负君,都信服燕国的仁义;各国诸侯,见他臣不疑君,君不疑臣,都畏惧燕国的信义,没有人敢设计离间他们君臣的。如果不是像燕王一样对臣下知之甚深,信任甚笃,恐怕贤能如乐毅这样的人,也不能自保其身家性命。田单的反间计,当时就会使用而不用等到后来了!燕国之所以能从衰落走向复兴,一方在于乐毅的贤能与忠诚,更重要的在于昭王的明察秋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