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树本来就是一位身处多语言环境下从事写作活动的作家,他称自己身处的语言环境为“多语种带来的思考的拆分”,并在某个采访中这样说道:
要是我没有来到东京,而是一直待在关西生活的话,就只能用关西方言来思考问题,这样一来,我也就没办法顺利写出小说了吧!也就是说,就没有多语种带来的思考的拆分了。
接着,村上春树还在该采访中,对“多语种带来的思考的拆分”进行了说明:
从关西腔到关东话,从关东话到英语的三级跳。我觉得正是因为有这样多重的语言环境,我才能写出有自己风格的文章。
此外,村上春树在把日语和英语作为日常语言使用的基础上,还学习了西班牙语。他1992年去了墨西哥旅游,2009年和2011年两度前往西班牙。也就是说,村上春树把以前就很熟悉的关西腔、东京话、英语这三种语言环境中的三级跳,上升到了日语、英语、西班牙语这三种语言环境中。换言之,村上春树置身在语言的三角形磁场中,作为国际性作家坚持写作。
199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大江健三郎在《小说家“我”的养成方法》中,提到了生活在三角形语言环境下进行写作的有效性:
但是对我来说,阅读法语或是阅读英语这件事儿,就像我前面说到的,和日语中的表述做对比才有意义。对我来说,在法语文本或者英语文本、日语文本和自己(的语言)形成的三角形的场中生活,就是最充实、最知性、最有感情的体验。
在文学生涯中,我没有出版过译作。但是,在这个三角形的磁场中,在有三方向力作用的语言中生活,本身就是在为成为小说家做准备。并且,比这个更加根本的是,我需要这个三角形的场。
村上春树在进行创作活动的同时,还作为译者将英语小说译为日语。关于这一点,村上春树在题为“翻译和被翻译”的散文中这样写道:
我努力在自己的脑海中先把日语模拟外语化——也就是说,在自己的意识里回避语言自带的日常性——然后构思文章,再用它来写小说。仔细想来,我好像从一开始就是这么做的。
从这一层面来考虑的话,我的创作和翻译工作其实是密切呼应的——不如说是表里一体的。我本身做了很长时间的翻译工作,所以知道翻译是多么不容易,也是多么开心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