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按摩有讲究(1 / 1)

不生病的习惯 谢谨阳 2104 字 2个月前

穴位按摩的治疗作用,是通过手法的刺激,作用于经络和穴位,从而达到通达经络、平衡正常生理功能、消除病症、恢复健康的目的。但是不同的刺激剂量和强度,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生理影响。要想获得好的治疗效果,掌握好穴位按摩手法、刺激强度是非常重要的。

按摩穴位要达到治病、保健的疗效,按摩技巧很重要,其熟练程度及适当地应用,对治疗和保健效果有直接的影响。因此,要使穴位按摩达到良好的效果,首先就要熟练掌握各种技巧。技巧熟练不熟练直接影响按摩的效果。

颈椎病是现代人的常见病,我和我夫人由于工作原因,也患有不同程度的颈椎病。我现在开始采用自我按摩的办法进行治疗,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我夫人虽然每天也做按摩,但似乎并没有什么大的效果。究其原因,就是由于她没有掌握按摩的技巧,加之本身与男性相比力气较小,按摩的力度不够。那么按摩需要什么样的技巧呢?归结起来有以下五点:

持久。此要点要求手法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技术要求和操作规范持续施行,保持动作和力量的连贯性,并持续一定时间,以使手法的刺激积累而能产生良好的作用。

有力。此要点要求手法刺激必须具有一定的力度,穴位按摩如果力度不到犹如隔靴搔痒,达不到效果,力度大了就过犹不及,可能弄巧成拙了。因而,这里所指的“力”并不仅仅指单纯的力量,还包括一种功力,也就是技巧力,恰到好处的力,而且这种力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要根据对象、部位、手法性质以及季节不同而有所变化。

均匀。此要点要求手法动作的幅度、速度和力量必须协调、保持一致,达到既平稳又有节奏。还要注意人身上有很多穴位上左右对称分布的,在穴位按摩时要左右兼顾,不能厚此薄彼,这也算是均匀的一个要求吧。

柔和。此要点要求动作要稳、柔、灵活,用力要缓和,力度要适宜,使手法轻而不浮,重而不滞。

渗透。这个要点是前四个要点所要达到的目的,也就是手法作用于体表,其刺激却要能深达筋络、骨肉,甚至脏腑,这有这样穴位按摩才能达到疗效。

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渗透这五个要点是相辅相成、密切相关的。手法的持续使用能够逐渐降低肌肉的张力,使手法功力能够逐渐渗透到组织深处,均匀协调的动作使手法更趋柔和,而力量与技巧的完美结合,则使手法既有力又柔和,达到“刚柔相济”的境界,只有这样,才能使手法具有良好的“渗透”作用。

在按摩中除要掌握按摩技巧外,手法的运用也很重要。如果没有正确的手法,也起不到治病的作用。一般来说,穴位按摩的手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揉法

施术者用手指罗纹面或掌面吸定于穴位上,作轻而缓和的回旋揉动。揉法按部位又分为:指揉法、鱼际揉法、掌揉法等。

指揉法。顾名思义就是用手指的指面或指端轻按在某一穴位或部位上,作轻柔的小幅度的回环揉动。

鱼际揉法。也就是用手掌的大鱼际轻轻地环旋揉动穴位。大鱼际也就是通常所指的大拇指根部。

掌揉法。也就是用掌根部吸定穴位,以腕关节带动小臂对穴位作小幅度的回旋揉动。在使术时,手腕要放松。

揉法是重要的保健按摩手法之一,具有宽胸理气、消积导滞、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全身各部都可使用。

擦法

施术者用手掌的大鱼际、掌根或者小鱼际附着在一定的部位上,来回进行摩擦,使之发热即可。此法有益气养血、活血通络、祛风除湿、温经散寒的保健作用。小鱼际就是你握拳时小拇指压到的那块肌肉。

点法

以拇指顶端,或者是中指、食指、拇指之中节,点按某一部位或穴位。此手法具有打通闭塞、活血止痛、调整脏腑功能等保健作用。

击法

以拳背、掌根、掌侧小鱼际、指尖或桑枝棒叩击体表,因叩击时使用的身体部位或工具不同,击法又可分为拳击法、小鱼际击法、指尖击法、棒击法等。击法具有舒筋通络、调和气血的保健作用。在使术时,要求手法快速而短暂低垂直叩打体表;在叩打体表时,不能有上下左右的拖**作,速度要均匀而有节奏。

在这几种击法中,拳击法主要适用于腰背部;掌击法适用于头顶、腰臀及四肢部;侧击法适用于腰背及四肢部;指尖击法适用于头面、胸腹部;棒击法适用于头顶、腰背及四肢部。

搓法

以双手的掌面或掌侧挟住一定部位,相对用力作快速的搓揉,并同时作上下方向的移动。此法具有调和气血、舒通经络、放松肌肉的保健作用,尤其适合于四肢及胁肋部。使用此法时,两手用力要协调,搓动要快,移动要慢。

捻法

以一只手的拇指和食指的罗纹面捏住另一手的手指,用力对称地捻动。此法具有理筋通络、滑利关节的保健作用,一般用于手指、手背及足趾。使术时动作要灵活、快速,用劲不可呆滞。

掐法

用拇指与食指指甲,反复掐按某一穴位,这就是掐法。一般情况下,它常与揉法想结合,配合使用,如掐揉人中,须先掐再揉。本法具有疏通经脉、镇静、安神、开窍的保健作用。

拿法

用大拇指和食、中指端对拿于患部或穴位上,对称用力,一松一紧地拿按。使术时,腕部要放松灵活,用指面着力;动作要缓和而有连贯性,不可断断续续;用力要由轻而重,再由重而轻,不可突然用力。本法具有祛风散寒、舒筋通络、开窍止痛等保健作用,尤其适用于颈项、肩部、四肢等部位或穴位,通常做为一套按摩动作的结束手法使用。

推法

用指、掌或肘部着力于一定的部位上进行单方向的直线移动就是推法。按运动的方向划分,推法又分为平推法、直推法、旋推法、合推法等。下面仅以平推法为例来说明。平推法又可细分为指平推法、掌平推法和肘平推法。

指平推法。以拇指指面着力,其余四指分开助力,按经络循行或肌纤维平行方向推进。此法常用于肩背、胸腹、腰臀及四肢部。

掌平推法。用手掌平伏在皮肤上,以掌根为重点,按经络循行或肌纤维平行方向推进,也可双手手掌重叠使术。此法常用于面积较大的部位。

肘平推法。屈肘后用鹰嘴突部着力,按上面提到过的方向推进。此法刺激力量强,仅适用于肌肉较丰厚发达的部位,如臀部及腰背脊柱两侧**经等部位。

在操作时,指、掌、肘要紧贴体表,用力要稳,速度要缓慢而均匀。此种手法具有增强肌肉的兴奋性、促进血液循环、舒筋活络的保健作用。

摩法

以掌面或指面附着于穴位表面,以腕关节连同前臂做顺时针或逆时针环形有节律的摩动。摩法又分为指摩法、掌摩法、掌根摩法等。

指摩法。用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指面附着于一定的部位上,以腕关节为中心,连同掌、指作节律性的环旋运动。

掌摩法。用掌面附着于一定的部位上,以腕关节为中心,连同掌、指作节律性的环旋运动。

掌指摩法。用掌根部大、小鱼际等着力在身体上进行摩动,摩动时各指略微翘起,各指间和指掌关节稍稍屈曲,以腕力左右摆动。操作时可以两手交替进行。

在摩法搜实际操作中,要求肘关节自然屈曲,腕部放松,指掌自然伸直,动作要缓和而协调,以每分钟120次左右为宜。本法刺激轻柔缓和,因而常用于胸腹、胁肋部按摩。常用本法按摩胸腹、胁肋部,能使人气机通畅,起到宽胸理气,健脾和胃、增加食欲的保健作用。

抖法

用双手握住患者的上肢或下肢远端,用微力做连续的小幅度的上下连续颤动,使关节有松动感。按抖动的部位不同又分为上肢抖法和下肢抖法。此法具有疏松脉络、滑利关节的作用,常与搓法合用,作为结束手法,使患者有一种舒松的感觉。

按法

以拇指或掌根等部在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逐渐向下用力按压,按而留之,不可呆板,这是一种诱导的手法,适用于全身各部位。按法又可细分为指按法、掌按法、屈肘按法等。

指按法。以手指罗纹面着力,按摩一定的部位或穴位。该法接触面较小,刺激的强弱容易控制调节,不仅可开通闭塞、散寒止痛,而且能保健美容。比方说,经常以此法按摩面部及眼部的穴位,不但可以保护视力,还可美容。

掌按法。此法以手掌着力,因而接触面较大,刺激也比较缓和,特别适用于一些面积较大并且较为平坦的部位,比如说腰背部、腹部等。在操作时,可以双手轮换着来,也可双手同时按摩,以增加力度。

屈肘按法。以屈肘时突出的鹰嘴部分按压体表,此法压力大,刺激强,所以仅适用于肌肉发达厚实的部位,如腰臀部等。

在具体的操作中,按法要求着力部位紧贴体表,不可移动,用力要由轻而重,不可强力突然按压。按法常与揉法结合应用,组成“按揉”复合手法,即在按压力量达到一定深度时,再作小幅度的缓缓揉动,使手法刚中兼柔,既有力又柔和。

另外,一些细节也会影响到按摩的效果。前几天,一位同事来找我,他前一阵患偏头痛,我曾经教他了一个按摩的方法,让他每天自己在家里做。他告诉我一个月做下来,虽然有了一些改变,但效果似乎不是很明显,不知道是不是按摩手法有问题。我问他是否每天坚持按摩,他说天天做,从来没有懈怠过。我让他给我演示一遍,他做得很认真,我看了半天,也没发现什么问题。我让他重做一遍,我更加仔细地观察,这回发现问题了。原来他按摩时没有与呼吸的频率相配合。这也是我们在做按摩时最容易忽视的。其实当我们呼气时,肌肉会变得松弛而柔软,此时,若给予穴位刺激,不但痛感少,而且刺激的传导还会达到最佳效果,从而使治疗事半功倍。相反,当吸气时,肌肉会收缩并僵硬。这时,即使指压穴道,也仅有痛感,刺激本身并不太会被传达。这应该就是我的这位同事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原因了。

我让他回去以后要配合呼吸的频率做,这样会有更好的效果。没想到过了几天,他又来了,问我这个按摩方法是不是不对,他坚持照我说的做,但还是收效甚微。他这一说,我也纳闷了,难道真的是这种方法对他不适用?我正疑惑间,我的同事从身边走过,一阵淡淡的烟草味进入我的鼻孔。一个答案跃出我的脑海,“你是不是爱抽烟?”我问道。我的同事说是。我又问他按摩前是否抽烟,他说有时会抽。问题的根结找到了。他之所以在配合呼吸频率按摩以后仍然达不到预期效果,关键就在于按摩前吸烟。因为尼古丁一旦进入体内,就会造成交感神经紧张,血管收缩,从而使血液循环不畅,影响穴道疗法的效果。

我让我的同事一定要改掉吸烟的毛病,至少在按摩前不要吸烟。过了一阵,我碰见他,发现他精神焕发,头痛病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了。

除此之外,在大怒、大喜、大恐、大悲等情绪激动的情况下,都不要立即按摩。饱食之后,也不要急于按摩,一般应在饭后二小时左右为宜。也不要在当风之处按摩,这样容易受风寒。在穴位按摩时一定要注意防寒保暖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