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民族国家的形成3(1 / 1)

(54) 哥尼斯堡(K?nigsberg),曾先后为条顿骑士团国、普鲁士公国和东普鲁士的首府,现今为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州首府加里宁格勒(Kaliningrad)。——译者注

(55) 马林堡(Marienburg)为现今波兰城市马尔堡(Malbork)。——译者注

(56) “从而导致了德意志最后一次大规模东扩。”(Tout,The Empire and the Papacy(《君权与神权》,陶特著),p.380)。德意志的领土深入了斯拉夫腹地。

(57) heretic、infidel、pagan这三个词均表示不信仰基督教的异端人士,如不同时出现,则视上下文翻译为“异端”或“异教徒”,但其实各有侧重:heretic指信仰与基督教相对的异教信仰之人;infidel多指没有宗教信仰之人;pagan则多指信仰世界主要宗教以外的宗教之人。——译者注

(58) 该词源自Albi(阿尔比),是其教义盛行的城市和地区的名称。

(59) 据说在大屠杀之前,一个十字军战士问西托(Citeaux)修道院院长,战士们如何区分他们是异教徒还是真正的信徒呢。据说他回答道:“送他们去见上帝,上帝自己便会区分。”这个故事的可信度值得怀疑,因为它只出现在了一位编年史作家的笔下。——Alzog,Manual of Universal Church History(《普世教会史手册》,阿尔佐格著),vol.ii,p.666。

(60) 但因为第四次十字军团所犯下的罪行(详见第210条),东部皇帝可能已经能够无限期据守博斯普鲁斯海峡以对抗奥斯曼人。

(61) 风车主要在尼德兰(Netherlands)用于从洼地将水泵出,从而成为现今荷兰王国(Kingdom of Holland)的重要财富。

(62) 正如斯蒂尔(Stille)引用西斯蒙第(Sismondi)的话:“如果有人问我,中世纪时期是什么知识极大地促进了思想的发展,我会毫不迟疑地说,是朝圣者去圣地所获得的地理知识。”

(63) 亨利·裕尔(Henry Yule)上校谈到马可·波罗的旅行及其作品的影响之时表示:“他的书最终给了地理研究的激励,以及在地球东极竖起的灯塔,都有助于为匹敌共和国的伟大儿子……指明了目标。他的作品至少是将新世界拖到我们眼前的幸运链的一环。”——Introduction to The Book of Ser Marco Polo(London,1875)(《〈马可·波罗之书〉导读》),p.103。

(64) Begging Friars(乞食修会、乞食修士)一词源自fratres / frères ,意为brethren(兄弟)。

(65) 托钵修会没有长期完全依赖“志愿体系”作为支撑。他们开始更为自由地解释自己的绝财誓言,并认为当他们把自己获得的财产交到教皇手中时,就已经履行了自己的义务,而他们自己只是单纯享有使用权。新的宗教组织逐渐进入了修会中最富有的行列。

(66) 卡农·杰索普(Canon Jessopp)谈到圣方济各会的创始人时如是说:“圣方济各是13世纪的约翰·卫斯理(John Wesley),但教会没有抛弃他。”——The Coming of the Friars(《托钵修会的缘起》,杰索普著),p.47。

(67) Jer.(《耶利米书》)i,10。

(68) 这一著名的教皇诏书被称为《教士不纳俗税》(Clericis Laicos)。——Henderson’s Select Historical Documents of the Middle Ages(《中世纪历史文献选读》,亨德森著),p.432。

(69) 巴比伦之囚(Babylonian Captivity)为公元前597年—前538年间,犹太王国(Kingdom of Judah)的大批民众、工匠、祭司和王室成员被掳往巴比伦囚禁。此处教廷迁至阿维尼翁常称“阿维尼翁之囚”(Avignon Papacy),作者用“巴比伦之囚”借指这一特殊时期。——译者注

(70) Pastor,History of the Popes(《教皇史》,帕斯托尔著),vol.i,p.69。

(71) 教皇格里高利七世的俗名。——译者注

(72) 此处“她”指代被引文字上文所描绘的“罗马天主教”(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译者注

(73) Essay on“Von Ranke’s History of the Popes.”(散论《兰克教皇史》)。

(74) 蒙古人和奥斯曼人显然属于游牧或畜牧部落和民族的大家庭,经常用多个名称指代,如塞斯人(Scythic)、图兰人(Turanian)或乌拉尔阿尔泰人(Ural-Altaic),亚洲中部及北部的草原是他们的主要的发源地。

(75) 在任何地方看到蒙古人统治下的艺术与建筑的异军突起,都不应忽略与之有过接触的中国、波斯、印度和西亚对其文明的影响,因其建筑师和工匠一般都来自于被征服的种族或西欧的城市。

(76) M.Abel-Remusat,Melanges asiatiques(《亚细亚杂纂》,雷慕沙著),tome i,sec.8,pp.129-145,“Discours sur l’origine de la Hierarchie lamaique.”(论喇嘛等级制度的起源)。

(77) M.Abel-Remusat,Melanges asiatiques(《亚细亚杂纂》,雷慕沙著),tome i,sec.24,“Sur les relations politiques des Rois de France avec les Empereurs mongols.”(法国国王与蒙古大汗的政治联系)。

(78) Creasy,History of the Ottoman Turks(《奥斯曼帝国史》,克雷西著),chap.i。

(79) 奥斯曼一世(Othman I,1288-1326),或Osman,该词不仅源自Ottoman,还源自奥斯曼人最喜欢用在自己身上的Osmanlis。

(80) 加尼沙里军团(Janizaries/ Janissaries),奥斯曼苏丹的禁卫军、皇家卫队,第一只欧洲常备军。又译耶尼切里军团、新军、苏丹亲兵等。——译者注

(81) 阿夫拉西亚普(Afrasiab)是波斯历史传说中的人物名字。

(82) 很多城市是以“burg”结尾,该此本意为“堡垒”,因而中文经常译为“堡”(bǎo),如现今的德国第二大城市汉堡(Hamburg)以及文中提及的马林堡(Marienburg)等,但该字在中文地名中经常读作pǔ或pù,如十里堡、白家堡等。——译者注

(83) 首先,城镇里的每个住户都是这块封地上的封建领主的租户,并各自在租金和兵役方面对其负责,但后来许多城镇形成了自治城市,开始代表市民向其封建领主负责。正是这些城镇以自治城市开始行事之后,才成为政治制度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84) 该词源自古日耳曼语“hansa”,意为“同盟”或“联盟”。

(85) 在11世纪,米兰大主教阿里伯特(Heribert/Aribert)发明了该城的旗帜,由一根柱子支起的十字架,并在战车上升起,因此称为carroccio(插有军旗的战车)。战车由四轭牛牵引,模仿古代的约柜方舟(Ark of the Israelites/Ark of the Covenant),是军队在战场上的集结地。许多其他城镇效仿米兰,因而,意大利的城镇在“其所珍视的一切标志和象征”的旗帜下,向短暂却辉煌的自由进发。

(86) 皇帝保留向城镇派遣代表以及当其有机会访问意大利时为其军队提供食物、饲料和住宿的权利。

(87) 这些名称源自于德语,最后成为了各派的称呼。笼统地讲,可以说吉伯林派代表入侵的日耳曼元素,并赞成封建贵族的社会制度,而归尔甫派代表古罗马人民并支持自由民主制度。

(88) Canto xxi,7-19。

(89) 比萨同样位于利古里亚海岸,在热那亚以南不远处。1070年,两个共和国海军之间打响了第一场战斗。之后的两个世纪里,作为竞争对手的两座城市几乎战事不断,最终导致了比萨势力的彻底瓦解。跟热那亚一样,比萨现今也有许多建筑遗迹,其中有著名的斜塔(Leaning Tower),该塔在其商业繁荣时期就已巍然屹立。

(90) 攸克辛海(Euxine Sea)是黑海(Black Sea)的希腊语旧称。——译者注

(91) 佛罗伦萨(Florence),原译翡冷翠(Firenze)。——译者注

(92) 陶片放逐法(Ostracism)是在公元前5世纪,雅典民主制度下建立的一种保护民主制度不受破坏的政治制度。任何一位雅典公民,如经公民投票,认为其有成为僭主进而威胁民主的可能性,达到一定票数,便会被放逐出城邦10年。因投票时会将所投之人的名字刻在陶片之上,因而得名。——译者注

(93) 该家族名声最为显赫的两位是被称为“民友与国父”的科西莫·德·美第奇(Cosimo de’Medici,1389—1464),以及他的孙子被授予“伟大的洛伦佐”称号的洛伦佐(Lorenzo,1448—1492)。

(94) 农奴制在城镇先被废除,并通过直接的行动和间接的影响,成为废除乡村农奴制的最大力量之一。

(95) “以任何形式参与到零售勾当中的人,可能会被认为其侮辱本族名誉的人控告到德高望重之人那里;而如果他真的通过从事了这一不光彩的职业而玷污了父辈,那么他应入狱一年并被禁止从事该行业。”——Laws,xi,919(Jowett’s trans.)(《法律篇》,乔伊特译)。亚里士多德也是如此,谈到这个治理最好的国家时,他说:“市民……不应过劳工或商人的生活,因为此种生活卑贱且有损美德。”——Politics,vii,9(Jowett’s trans.)(《政治学》,乔伊特译)。

(96) 近代工业制度明显是中世纪城镇的产物,就如近代欧洲贵族政治是中世纪封建城堡的产物一样。当然,二者均被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政治革命的力量极度改良了。

(97) 在英格兰的郡县乡村地区,最先或几乎最先形成了这一阶层。然而在欧洲其他国家,直到晚些时候,农民阶级才加入这一等级。

(98) 在英格兰,城镇首先被要求派代表参加议会是在1265年(详见第311条);法兰西的第三等级代表同贵族和神职人员首次并肩而坐是在1302年(详见第338条);在阿拉贡(Aragon)和卡斯蒂利亚的城镇代表允许参加议会分别在1133年和1162年;德意志的自由城镇代表在定期会议中获得席位是在亨利七世统治时期(1308—1313)。

(99) 教学专业化在教育史上有着重要意义。“中世纪时期的人们开始将人类知识作为一个分支”,康帕亚(Compayré)说,“因而为近代科学铺平了道路,值得尊敬。”中世纪大学里学院的数量并不固定,通常有四个:神学院(Faculty of Theology)、医学院(Faculty of Medicine)、法学院(Faculty of Law)和人文学院(Faculty of Arts)或哲学院(Faculty of Philosophy)。文科课程包括现今的文理课程,为其进入其他三个专业课程的学习做准备,但大多数学生只是到此就打住了。

(100) 因此,在1229年,教廷成立了图卢兹大学(University of Toulouse)以打击阿尔比派异端;1158年,腓特烈·巴巴罗萨授予所有学生,特别是“神学和神法专业学生”,各种特权,确信无疑法学家们可以维护君权;1349年,在大瘟疫肆虐之后,佛罗伦萨建立了一所大学目的是填补人口不足。

(101) 有些专家否认萨莱诺大学是大学,但它确实是大学,但只是没有长期保持独立存在,而成为1231年成立的那不勒斯大学的医学系。

(102) 在上述情况中至少有两例,推动力主要源于想要把现有的学校建设成为真正的大学并赋予其强大的特性;一位是博学的法学家伊纳留(Irnerius,1070—1138),给博洛尼亚大学带来了最早的声望;还有伟大的哲学家阿伯拉尔,在其推动下产生了后来的巴黎大学。非洲人康斯坦丁(Constantine,卒于1087),与萨莱诺大学的早期历史紧密相关,是一位传奇人物。

(103) Rashdall,The Universities of Europe in the Middle Ages(《中世纪的欧洲大学》,拉斯达尔著),vol.i,p.153。

(104) 大学社团在南北方大学之间有着巨大差异。因此,在博洛尼亚大学的老师或教授被排除在协会之外,而在巴黎大学的教职员工却是协会的管理人员。因此,出现了两类大学:由学生团体掌控的所谓学生大学,与教工负责管理的教师大学。此处有必要指出“university/universitas(大学)”一词本意就是指任何种类的社团,可以是商人或手工业行会,也可以是教师或学生的同乡会。

(105) 克罗狄斯·托勒密(Claudius Ptolemy/Ptolemaeus,约100—170)是一位希腊-罗马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地理学家、占星家兼诗人。其著述《天文学大成》(Almagest)中丰富和完善了“地心说”;另著有《地理学指南》(Geography)、《天文集》(Tetrabiblos)和《光学》(Optics)等。——译者注

(106) 在博洛尼亚大学,解剖学的学习最为先进,每名学生每年都会见习一次解剖。

(107) 正是这种大学的贫穷才使得一些不满的学生或教师很容易移居或退出,此种情况变得极为常见。如果他们觉得自己在当地受了委屈,什么都阻止不了他们从一个城市逃往另一个城市,而几所年轻大学便起源于此种迁徙。

(108) 圣安瑟伦开启了唯名论者(Nominalists)和实在论者(Realists)之间的学术大论争,在中世纪的学校里从未完全停止。这场辩论以一种新的形式延续了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观点学说的批判。关于这次漫长论争的记述,定需检索和阅读哲学文献。

(109) 在这些阿拉伯哲学家和医学家中,最著名的是东方的阿维森纳(980—1038)和西方的阿威罗伊(卒于1198年),后者被但丁誉为“伟大的注释家”(Inferno《地狱》,canto iv);而犹太学者和哲学家中则以摩西·迈蒙尼德(Moses Maimonides,1135—1204)为代表。

(110) 另一位仅次于上述经院大学者的是波那文都(Bonaventura,1221—1274),被赋予“六翼天使博士”(Seraphic Doctor)头衔。他是方济各会修士,并且与其说是经院哲学家还不如说是神秘主义者。

(111) 这并非对这种方法的首次尝试。在12世纪,伦巴第的彼得(Peter of Lombard,卒于1164年)写了著名的《格言四书》(Four Books of Sentences),这为其赢得了“格言大师”(Master of Sentences)的称号。这部著作是早期教父及博士著作中短篇语录的合集,在某种程度上为阿奎纳的《神学大全》奠定了基础,是一本写过的最流行的教材,在学校作为神学手册使用了300多年。

(112) 教皇利奥十三世(Pope Leo XIII,1878—1903),本书修订再版时间为1902年,此时该教皇仍在位。——译者注

(113) 转引自Erdmann,History of Philosophy(《哲学史》,埃德曼著),vol.i,§ 212,9。

(114) 近代演绎科学原理即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提出的归纳法(Inductivism),是从观察和实验的事实材料出发,通过排除法来发现周围现实的各种现象间的因果关系的一种推理方法。——译者注

(115) A History of the Warfare of Science with Theology in Christendom(《基督教世界科学与神学论战史》),vol.i,p.386。

(116) 然而,有些人将“最后的经院学者”这一称谓赋予了德意志哲学家加布里埃尔·比尔(Gabriel Biel,卒于1495年)。

(117) 许多作者将这个术语应用于更狭义的情况下,专指古典艺术的复兴;但这轻视了最重要的多面发展阶段。文艺复兴在本质上是一场智识运动。正是这一智识特性赋予了其在世界人类宗教、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118) 巴尔赫(Balkh)为中亚古国巴克特里亚(Bactria/Tokharistan)的都城巴克特拉(Bactra),中国史书称该国为大夏。现位于阿富汗北部巴尔赫省会马扎里沙里夫(Mazar-i-Sharif)附近。——译者注

(119) 民族语言文学(vernacular literature)即用平民百姓能看得懂的语言写成的文学作品,在欧洲专指非拉丁语文学。欧洲早期的民族语言文学包括爱尔兰文学、威尔士文学、盎格鲁-撒克逊文学、哥特文学等。——译者注

(120) 吟游诗人、游吟诗人、行吟诗人、吟唱诗人,均指游走于各地吟唱诗歌的诗人或歌手。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有不同的称呼,如“Troubadour”、“Trouveur”、“Minnesinger”、“scald”、“bard”、“gleeman”等。——译者注

(121) 盖乌斯·梅塞纳斯(Gaius Cilnius Maecenas,公元前68—8),罗马帝国首任皇帝屋大维(Octavian)的谋臣,是奥古斯都时期诗人(Augustan poets)的重要赞助人。他的名字成为富裕、慷慨、开明的文学艺术赞助者的代名词。——译者注

(122) Inferno(《地狱》),i,85-87。

(123) 阿提卡的都城(Attic capital)就是雅典(Athens),现今希腊(Greece)的首都。阿提卡(Attica)为当时的行政区划,比现今的阿提卡区略小。——译者注

(124) Voigt,Die Wiederbelcbung des classischen Alterthums(《古代经典的复活》,福格特著),3d ed.,vol.i,p.22。

(125) Voigt,Die Wiederbelcbung des classischen Alterthums(《古代经典的复活》,福格特著),3d ed.,vol.i,p.80。

(126) 乍一想,此主题似乎与人文主义运动毫不相关,似乎更近于艺术复兴;但相较而言,它真的同此时讨论的文艺复兴阶段密切相关,因为古代遗迹吸引彼特拉克的既非工艺又非美学,而是纯粹的历史情感。

(127) 布鲁内莱斯基(Brunelleschi)和多纳泰罗(Donatello)为了研究古代遗迹,在15世纪初到访罗马之事被误解便是最好的例证。那时罗马人不管在艺术方面还是在情感方面,对古城的遗迹都毫无感受可言。在被告知这些艺术家满腔热情地检测古都檐壁的残片,并雇佣劳力挖开古建筑的地基时,瓦萨里(Vasari)补充道:“流言在罗马传开,艺术家被称为寻宝者,……人们认为他们是为了发现宝藏而研究探地术的人。”艺术家对这片遗迹还抱有其他目的对罗马本地人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

(128) 彼特拉克还代表着近代精神的其他方面和品质,但是无法一一叙及。但他对自然的动人浪漫感情,必须再多说几句。其著作中最为著名的一篇作品是描述他登上阿维尼翁附近的冯杜山(Mount Ventoux)巅时有感于它的美景而作。这是世界上的新事物,即近代登山的起始。这在古代极为罕见,而在中世纪显然不存在,即便但丁也是每每谈山色变。没有什么比对自然宽广博大的新情怀更能区分近代人和中世纪人的了。——Burckhardt,The Civilization of the Renaissance in Italy(《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布克哈特著),p.177。

(129) “若真如此,除了自然界的隐蔽力量之外,没有任何事物不是起源于希腊的了,因而认为希腊老师赫里索洛拉斯同其佛罗伦萨学生的接触点是文明史上决定性的时刻也便合情合理。”——Symonds,The Revival of Learning(《学术的复兴》,西蒙兹著),p.113。

(130) 这些损毁主要因为书写材料的稀缺,导致中世纪抄写员抹去旧羊皮纸上的原始文本,从而可以二次利用。这样一来,许多古典作家的作品就被损毁了。然而,有些早期文本并没有被完全擦除,因此通过化学试剂可以完全或部分恢复。但人文主义者对这种重写本的价值一无所知,因此没有搜寻此类文稿。

(131) 美第奇图书馆(Medicean Library)又名美第奇劳伦齐阿纳图书馆,位于意大利佛罗伦萨,藏书有写本11000多册,早期印刷书籍4500多册。由美第奇家族的第二位教皇克莱门特七世(Clement VII)出资兴建,由米开朗基罗设计,是风格主义(Mannerism)的代表,于1571年对外开放。——译者注

(132) 佛罗伦萨柏拉图学会(Platonic Academy at Florence),又称佛罗伦萨新柏拉图学园(Neoplatonic Florentine Academy),格弥斯托士·卜列东(Gemistus Pletho)在佛罗伦萨大会议上提出重新引入柏拉图思想,进而成立了这一组织,由马尔西利奥·费奇诺(Marsilio Ficino)领导,美第奇家族从科西莫·德·美第奇资助至洛伦佐离世。——译者注

(133) 一些荷兰作家声称这项发明的荣誉属于哈勒姆的科斯特(Coster of Haarlem),但除了不可信的传说之外,却没有任何其他佐证。应该指出的是,这项发明的实质并非在于活字可以自由移动,而是其在模具中进行浇铸,因而大小完全相同,可以随意组合或重组,并不会不整齐或者散乱无章。最近丁韪良博士(Dr.Martin)的著作《汉学菁华》(The Lore of Cathay)中记述(第27页)印刷术为中国人发明,令人耳目一新,此处全段摘录如下:“(古腾堡发明活字印刷术之前)700年,此项技艺便已经在中国采用了,但却并非像他和福斯特一样秘密使用,而是一个极为流行的产业。这项技术的诞生非同凡响。一位暴君决心铲除儒家思想,于是焚烧了圣贤之书,但书籍部分通过记忆部分通过藏于屋墙之内的残本恢复了。唐太宗(Emperor Tai Tsung, 627)决心让神圣的遗产不再毁于火患,因此将书籍内容刻于石头之上。170块花岗岩上面刻着13种经典著作的文本,石碑现今犹存于西安府(Hsi An Fu),近代的仿刻立于北京国子监(Confucian University at Peking)。皇命刻石完成不久,通过碑拓的方式令所有学者皆可阅读的想法应运而生,那就是印刷术。虽然千年已过,但这一技艺在中国并未发生太大变化。……雕版印刷术发明不久,便有人尝试用活字印刷,但未能取代这种原始方法,中国人没有幸运地发现被称为‘铅字’的合金。”〔丁韪良(William Alexander Parsons Martin,1827—1916),美国基督教长老会传教士、翻译家。从道光三十年(1850)到宁波传教到1916年在北京离世,共在华生活了66年。曾先后出任京师同文馆、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创立北京崇实中学(现北京二十一中学),为首任校长。他将外国著作如《万国公法》(Elements of International Law)等翻译成中文,并用英文写作中国题材的作品如上述援引的《汉学菁华》(The Lore of Cathay)和晚年所著的《中国的觉醒》(The Awakening of China)等。可能由于成书时期的历史条件所限,上述注释中所引内容几处似有讹误:(1)其中提到的石碑为唐石经,即“开成石经”,是唐代的十二经刻石,并非文中所述的十三经;(2)唐石经始刻于文宗太和七年(833),开成二年(837)完成,并非始于文中所述的唐太宗(627)年间;(3)唐石经石碑数量为114块,并非上述的170块。另外,唐石经原碑立于唐长安城务本坊的国子监内,宋时移至府学北墉,即今西安碑林。文中所述近代仿刻称为“十三经刻石”,又称乾隆石经,除仿刻了唐石经中的十二经外,补刻《孟子》,所刻十三经由蒋衡花费12年书写而成,共刻石碑190座。——译者注〕

(134) 这是当时意大利人表达其对粗鲁的北方人的轻蔑称呼。

(135) 中世纪的建筑逃脱了这一责难。其形态从未失去活力或发展与变化。中世纪时期,许多建筑风格争奇斗艳。在意大利主要有五种形式:拜占庭、伦巴第、萨拉森、哥特和罗马。文艺复兴时期是罗马式风格,其主要特点源自古罗马建筑,备受意大利建筑师的青睐。在此种复古热情的影响下,与半岛上保存的遗迹一样的罗马式建筑被更蓄意地精确再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享有盛誉的伟大建筑师有:布鲁内莱斯基(Brunelleschi,1377—1444),以罗马万神殿(Pantheon)为蓝本,建造了世界上最大、最美穹顶之一的佛罗伦萨大教堂的穹顶;莱昂·巴蒂斯塔·阿尔伯蒂(Leo Battista Alberti,1405—1472),设计了著名的里米尼圣弗朗西斯科大教堂(Church of Saint Francis);布拉曼特(Bramante,1444—1514),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的首席建筑师;还有米开朗基罗(1475—1564),设计了圣彼得大教堂的雄伟穹顶,也是文艺复兴建筑的代表作。

(136) 当时的希腊教会,在为圣人画像时,不允许改变人物的传统表情和姿态。

(137) 然而,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比雕塑更少地归功于古代艺术,因为古典绘画范例很少。因此,虽然古代艺术对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影响很大,但却是间接影响。

(138) 布鲁内莱斯基与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和尼古拉与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有着同样的关系。瓦萨里曾经评论他说:“我们可以断言,上天将他派到人间就是为了给建筑赋予新的精神。”

(139) 以尼古拉·皮萨诺为首的意大利雕塑家中,以下特别值得注意:吉贝尔蒂(Ghiberti,1378—1455),其才华在被米开朗基罗称之为天堂之门的佛罗伦萨圣若望洗礼堂(Baptistery at Florence/Battistero di San Giovanni)的著名青铜大门上显露无遗;布鲁内莱斯基(1377—1444)、多纳泰罗(1386—1466)和米开朗基罗。

(140) 本条目中的观点源自西蒙兹在其著作《意大利文艺复兴》(Renaissance in Italy)的第三卷《美术》(The Fine Arts)中所表达的观点。

(141) 列奥纳多·达·芬奇多才多艺,是真正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宠儿,集画家、雕塑家、建筑师、诗人、音乐家和科学家于一身。

(142) 米开朗基罗既是画家,又是建筑师与雕塑家。他是唯一一位可以同古希腊的伟大雕塑家比肩的近代雕塑家。他迫使雕塑做出不习惯做的事情——使用绘画的情感语言,即他通过高超的技艺,为大理石注入了本必以绘画表达的思想与情感。

(143) 如果继续列举意大利的著名画家,至少包括以下几位:契马布埃(约1240—1302)和乔托(1276—1337),为复兴的先驱;弗拉·安杰利科(Fra Angelico,1387—1455),科雷乔(Correggio,约1494—1534),丁托列托(Tintoretto,1518—1594),以及委罗内塞(约1530—1588),都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

(144) 在文艺复兴的启示下,人文主义者皮科·德拉·米兰多拉(Pico della Mirandola)写了一篇著名的论文,题为“人性的尊严与人类的伟大”(The Dignity of Human Nature and the Greatness of Man)。

(145) 在中世纪和近代之间的过渡时期里,人们的渴望与谜之恐惧很好地总结在了《浮士德博士的悲剧》(Dr.Faustus)里。西蒙兹说:“该传说告诉我们,在复兴前夕人们渴望什么,而转念想到过去的时候,又恐惧什么。古人快乐的秘密和力量的源泉吸引着他们;但他们相信,只有通过灵魂的自毁才能找回失落的宝藏。**如此巨大,以至于浮士德付出了代价。在吸收这个时代的所有知识后,为了自己灵性感受的渴求能够得到满足,控制世界的能力得到加强,以及对活力的厌倦得以抚慰,他把自己出卖给了魔鬼。他第一次使用这种以高昂代价换取的力量是让盲人荷马为其歌唱。安菲翁(Amphion)与靡菲斯特(Mephistopheles)一同演奏着竖琴。依照他的命令,亚历山大及其军团死而复生;海伦许配给他做了新娘。因此,浮士德隐喻着中世纪时期对精神的无能渴望:在无力的知识与荒谬的教条主义限制范围内的强烈渴望、不安欲望与羁绊求知。”——Symonds,The Revival of Learning(《学术的复兴》,西蒙兹著),p.53(ed.1888)。

(146) 另一部作品《近代史》中将详细讲述所有领域中的人类活动与成就,届时将追述由文艺复兴所开启的伟大时代的历史发展进程。

(147) 这一时期的某些绝佳作品是用拉丁语写成,例如伊拉斯谟的《对话集》(Colloquies by Erasmus)和莫尔的《乌托邦》(Utopia by More)。

(148) 早期也有一些关于罗马遗址的作品,有名的要数里恩佐(Rienzi)的《罗马城及其辉煌》(Description of the City of Rome and its Splendor),但都不具备比昂多的科学性。

(149) 这份文件之前也曾遭到过抨击,但一般来说,这样做的人并没有足够的古典学识以清楚地揭示其本质。然而,英格兰学者雷金纳德·皮科克主教(Reginald Pecock,约1390—1460)以扎实的知识和科学的调查方法对其发起了批评;但是皮科克却不像瓦拉那样有名,其批评的影响力不如后者。

(150) 尼科洛·马基雅维利(1469—1527)以极为清晰生动的风格写成了《佛罗伦萨史》(History of Florence);弗兰齐斯科·圭恰迪尼(1482—1540)写了从1494年到1532年的《意大利史》(History of Italy)。

(151) Robinson and Rolfe’s Petrarch:The First Modern Scholar and Man of Letters(《彼特拉克:第一个近代学者文人》,罗宾森、罗尔夫著),p.401。

(152) 金雀花王朝的名字源自于其家族早期成员所采用的独特徽章——金雀花(plante de genêt)。以下是其家族中的历代君主:亨利二世(Henry II) 1154—1189 兰开斯特王朝(HOUSE OF LANCASTER)理查一世(Richard I) 1189—1199 亨利四世(Henry IV) 1399—1413约翰王(John) 1199—1216 亨利五世(Henry V) 1413—1422亨利三世(Henry III) 1216—1272 亨利六世(Henry VI) 1422—1461爱德华一世(Edward I)1272—1307 约克王朝(HOUSE OF YORK)爱德华二世(Edward II)1307—1327 爱德华四世(Edward IV) 1461—1483爱德华三世(Edward III)1327—1377 爱德华五世(Edward V) 1483

(153) 此标题为译者所加。——译者注

(154) 免役税(scutage)是在个人兵役减免时需要支付的金钱。

(155) 约翰的继任者亨利三世也遵从本条款中关于税赋的规定,直到《大宪章》签署约100年后,只能通过议会向人民征税的大原则才得以完全建立。

(156) Adams and Stephens,Select Documents of English Constitutional History(《英国宪政史文献选》,亚当斯、史蒂芬斯著)。

(157) 1254年,每个郡县有四位骑士作为代表参加大议会,而1261年是每个郡县三位骑士。

(158) 起初市民只能参与讨论税赋相关的问题,但逐渐开始获得讨论议会中所有事务的权力。议会下院的首次会议很有可能是同上议院议员一起在威斯敏斯特大厅(Westminster Hall)召开,只是他们单独计票。但很快,他们便在一个单独的房间里开会了。

(159) 100多年后的1400年,民族英雄欧文·格伦道尔(Owen Glendower)领导了另一次起义,也被残酷镇压了。

(160) 雅各(Jacob)是以色列十二支派的先祖。《圣经·创世记》中记载雅各为躲避其兄以扫(Esau)的怒气,前往哈兰(Haran),途径路斯(Luz)一地天色已暮,遂枕石而睡,梦见天梯,上帝重申了与其祖先的誓约,将其所卧之地赐予他和他的后人。雅各醒来便立所枕之石为柱,献祭于上帝,并命名此地为伯特利(Bethel),意为上帝之屋(House of God)。——译者注

(161) 据说关于这块石头曾有这样一个传说:“命运不疏,无论此石现于何处,苏格兰人均应冕其王土。”当苏格兰的詹姆斯六世(James VI)成为英格兰的詹姆斯一世之时,这一预言应验了。“预言是否真的刻在了石头之上令人怀疑,尽管似乎有此暗示,而可能就刻在其下侧的明显凹槽里;但早在14世纪就已经被传播并相信的这一事实确认无疑。”——Dean Stanley,Historical Memorials of Westminster Abbey(《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历史纪念物》,斯坦利教长著)。

(162) 在1297年的斯特林桥战役(Battle of Stirling)中取得了显著的胜利。

(163) 其为前面提及的罗伯特·布鲁斯之孙。

(164) 1307年,爱德华一世在征讨苏格兰的途中去世。他是英格兰国王中最有能力且最受爱戴的国王之一。他改善了国家的法律,并在司法、行政方面取得了巨大而有益的改变,因而赢得了“英格兰的查士丁尼”的称号。

(165) 伯罗奔尼撒战争(Peloponnesian War)是以古希腊雅典(Athens)为首的提洛同盟(Delian League)与以斯巴达(Sparta)为首的伯罗奔尼撒联盟(Peloponnesian League)之间进行的一场战争。历史学家常把这一战争划分为三个阶段,从公元前431年一直持续到公元前404年,期间几度停战,战争以雅典一方战败而告终。古希腊从此由盛转衰。——译者注

(166) 美男子腓力(Philip the Fair)即腓力四世(Philip IV),在位时间为1285年—1314年。——译者注

(167) 在这一灾难可怕侵袭带来的恐惧和鼓动之下,宗教忏悔者们想用不同寻常的苦行转移对天堂的愤怒,他们列队行进,鞭挞周身,因而被称为自笞者(flagellants)。此种宗教狂热在德意志的表现最为突出。

(168) 近代数据预计此次战役的双方军力为,英格兰6000至9000人,法兰西12000至36000人。——译者注

(169) 据说他就是为了获得王位而在伦敦塔内谋杀了他的两个侄子(1483)的理查。

(170) Adams and Stephens,Select Documents of English Constitutional History(《英国宪政史文献选》,亚当斯、史蒂芬斯著),p.128。

(171) 本条目内引号中的内容是乔叟作品的原文,译文出处:《坎特伯雷故事集》,黄杲炘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7,pp. 4,6,7,8,16,26,29。——译者注

(172) 关于盎格鲁-撒克逊和威克里夫之前的《圣经》节本英译情况,详见第326页。

(173) 1474年印刷出版的这本《国际象棋对局与招法》(The Game and Playe of the Chesse),曾一度被认为是英文的第一本印刷书籍,但现今普遍认为,拉乌尔弗尔(Raoul Lefèvre)所著的《特洛伊史回顾》(Recuyell of the Historyes of Troye)被卡克斯顿翻译成英文,并在1473或1474年印刷出版,早于文中所述《国际象棋对局与招法》,因此,《特洛伊史回顾》才是第一本印刷出版的英文书籍,该书现存18本。——译者注

(174) 卡佩王朝诸王表(直系):

(175) 完全在腓力的影响下,首位阿维尼翁教皇克莱门特五世于1312年正式取缔了圣殿骑士团。

(176) 中世纪瓦卢瓦王朝国王的名字见下表:

(177) 在这段混乱的时期内,许多封地被国王非法占有,另一些被国王合理剥夺。国王还通过购买不属于国王的封地进一步扩大皇家领地。因此,1349年,维埃纳伯爵亨伯特二世(Humbert II,count of Vienne)将罗讷河下游的重要省份多菲内(Dauphine)以12万弗罗林金币的价格卖给了腓力六世。成交的条件之一就是法兰西国王的长子的名号应为多芬(Dauphin),此后便成为法兰西王储的称呼了。

(178) 罗马神话传说中的尤利西斯,即为希腊神话传说中的奥德修斯(Odysseus)。特洛伊战争中,奥德修斯献木马计,使得希腊军队里应外合,一举攻入特洛伊城,破解了十年困局。他英勇善战、足智多谋,但后来的作品经常将其描绘成一个虚伪、狡诈之人。——译者注

(179) Langue d’Oc(欧西坦语)和Langue d’Oil(奥依语)这两个术语源自其各自使用“是”这个词时的差异,在南部语言中为“oc”,而北部为“oil”。

(180) Troubadours(行吟诗人)源自普罗旺斯语“trobar”,意为去发现、去创造。北方的诗人被称为Trouveurs(行吟诗人),源自法语trouver,与trobar同意。

(181) 杜兰德尔(Durandal/Durendal)相传为欧洲三大圣剑之一,由隐身铁匠韦兰(Wayland the Smith)所铸,为史上首位圣骑士(Paladin)罗兰的佩剑。相传另外两把圣剑分别为查理大帝的佩剑咎瓦尤斯(Joyeuse)和丹麦王子奥吉尔(Ogier the Dane)的佩剑卡提那(Curtana),均出自《罗兰之歌》。魔角即为罗兰的号角奥利凡特(Olifant),为另一圣物。——译者注

(182) 在傅华萨之前,白话历史写作领域最值得称道的是维尔阿杜安(Villehardouin,约1160—1213),所著编年史名为《征服君士坦丁堡》(The Conquest of Constantinople),是法兰西散文的最早样本;儒安维尔(Joinville,1224—1319),写下了有趣的《圣路易传》(Life of St. Louis)。傅华萨之后的一个世纪里,菲利普·德·科米纳(Philippe de Commines,约1447—1511)的《回忆录》(Memoirs),除了记录当时详尽的历史之外,还难得地洞察了狡猾的路易十一世的生平与性格。

(183) 此标题为译者所加。——译者注

(184) 箭毒木(upas tree)即为见血封喉(Antiaris toxicaria),是一种剧毒植物,其乳白色的汁液含有剧毒,人畜伤口一旦接触,即刻导致心脏停搏,血管封闭,血液凝固,从而窒息死亡。对此,西双版纳民间有“七上八下九倒地”的说法,也就是说,中毒后如遇上坡走七步、下坡则八步、平地则九步后,即倒地死亡。此处比喻种下恶果。——译者注

(185) 哥伦布(Christopher Columbus,约1451—1506)所发现的新大陆(New World)即为美洲,但哥伦布至死都以为自己到达了东方的印度。后经探险家阿美利哥·维斯普西(Amerigo Vespucci,1454—1512)考察确定并非亚洲东端,后马丁·瓦尔德塞弥勒(Martin Waldseemüller,约1470—1520)在出版的地图中首次将此地以阿美利哥之名命名为阿美利加洲(America)。因哥伦布的探险为西班牙资助,所以从北美到加勒比再到南美,起初都是西班牙的殖民地。——译者注

(186) 葡萄牙在十字军时期已经初见端倪(详见第215条),未能成为半岛君主制度的一部分,但仍然是一个独立的公国。12世纪升格为王国。其历史的主要事件是葡萄牙航海者在15世纪发现了非洲西海岸。这一切的精神支持都来源于著名的航海家亨利王子(Prince Henry the Navigator,1394—1460)。这些远洋探险将会在下一本书《近代史》的开篇中讲述。

(187) 卡斯蒂利亚语(Castilian/castellano)通常作为西班牙语的统称。有时也指中世纪时期使用的古西班牙语,即为近代西班牙语的前身。——译者注

(188) 意思可能是“大人”(lord)。

(189) 主人公熙德的原型为卡斯蒂利亚贵族、瓦伦西亚(Valencia)的征服者、西班牙民族英雄罗德里戈·迪亚兹·德·维瓦尔(Rodrigo Díaz de Vivar,1043–1099)。——译者注

(190) 此标题为译者所加。——译者注

(191) 诺曼冒险家在11世纪后半叶奠定了西西里王国的基础(详见第162条),因为它包含了那不勒斯和西西里岛,因此它有时被称为那不勒斯王国,或那不勒斯与西西里王国(Kingdom of Naples and Sicily),或者两西西里王国(Kingdom of the Two Sicilies)。诺曼国王世系结束于1189年。霍亨斯陶芬家族执掌王国至1265年,当其最后一位不幸的合法继任者康拉丁(Conradin)被法兰西国王路易九世的兄弟安茹的查理一世斩首之后,教皇将该地赐予了后者(1268)。查理的暴虐统治激起了岛上居民的反抗,导致了1282年被称为“西西里晚祷”(Sicilian Vespers)的大屠杀。所有遭人憎恨的法兰西人要么被杀死,要么被驱逐出岛。安茹家族保有那不勒斯,但西西里岛在这个时候划归阿拉贡国王统治(1283)。这些革命将包括西班牙、法兰西和德意志在内的国家拖入了无休止的纷争与战乱的泥潭。

(192) 选帝侯的主张自然而然引起其他德意志机构成员的争议。为了一劳永逸,卢森堡皇帝查理四世(1347—1378),首先实行定期会议制度,以其金玺发布诏书称为“金玺诏书”(Golden Bull),确定七位选帝侯,其中三位来自教会,四位来自世俗,并开始实施,还明确界定了选举团的地位和特权。该诏书作为德意志宪法的基本法条一直持续到1806年帝国瓦解。它大大提高了七大选帝侯的地位和权力,同时相应地削弱了君权。

(193) 第三议团(Third College)即由帝国城市代表组成的帝国议会政团,另外两个分别是由选帝侯组成的选帝侯议团(Electoral College)和由神职人员及贵族组成的贵族议团(Princes' College)。——译者注

(194) 瑞士的哈布斯堡城堡是其家族所谓的摇篮。1273年,哈布斯堡家族的鲁道夫伯爵(Count Rudolph)被选为皇帝。不久之后,他将奥地利作为自己家族的封地收归国有,因此,家族获得了奥地利家族这一新头衔。

(195) 森帕赫战役不久后的1388年,此时被称为联邦(Eidgenossen/Confederates)的瑞士在奈福尔斯(N?fels)赢得了对奥地利家族的另一场胜利,为联盟日益提升的地位奠定了坚实基础。

(196) 最令人发指的就是胡斯在定罪之前对他的监禁和严刑逼供;因为这完全违反了皇帝西吉斯孟(Sigismund)授予他的安全证,而他正是依此证来参加宗教会议的。

(197) 只有一个例外:洛林家族弗朗茨一世(Francis I of Lorraine,1747—1765),作为哈布斯堡女王玛丽娅·特蕾莎(Maria Theresa)的丈夫被选为皇帝。

(198) 两个世纪之前的1143年,著名的阿伯拉尔的弟子布雷西亚的阿诺德(Arnold of Brescia)领导了罗马的一次革命,被认为是里恩佐发起运动的前兆。然而,12世纪革命缺乏后一场革命所特有的民族爱国主义;在中世纪时期以十足的活力来表达自己的民族情感仍为时尚早。阿诺德的目标是:(1)剥夺神职人员的所有财产和所有世俗权力;(2)剥夺教皇的世俗权力,使罗马成为一个自治区,仅服从于皇帝的宗主权;(3)恢复罗马作为帝国中心的原有地位,成为世界的主人。运动以失败而告终;1155年,阿诺德被火刑烧死,骨灰抛入台伯河,这样一来,人们就不能收集起来作为圣物了。

(199) 米兰在强大的维斯康蒂家族(Visconti)手中。家族最后一位统治者于1447年离世,1450年弗朗切斯科·斯福尔扎(Francesco Sforza)继掌权力,并成为著名的斯福尔扎家族的创始人。

(200) 塞米勒米斯(Semiramis),传说中的亚述女王,据说重建了古巴比伦城(Babylon)。其历史原型是新亚述帝国(Neo-Assyrian Empire)国王沙姆希-阿达德五世(Shamshi-Adad V)之妻萨穆-拉玛特(Shammuramat)。——译者注